一种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25827发布日期:2021-03-02 13:26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血液透析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血液透析是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透析机清除血液内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水分,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到体内的过程,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目前,血液透析一般通过外科手术在手臂内进行动静脉内瘘术,将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形成自体动静脉内瘘或在手臂内置入人工血管连接相邻的动脉和静脉,形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时,采用与透析机通过透析管连通的内瘘针13穿刺内瘘,导流血液进出透析机。现有技术中,内瘘针13的结构大致如图1所示,在针头1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蝶式固定翼2,血液透析过程中通过胶带将蝶式固定翼2固定在患者手臂上,以固定内瘘针13的位置。该固定方式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包括:(1)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手臂上长时间黏着胶带会造成皮肤过敏;(2)固定效果差,患者手臂移动时透析管3和内瘘针13无法同步移动,从而产生错位,轻则引起患者不适,重则导致透析管3脱落,进而导致透析过程中断。现有技术中也诞生了一些改进的固定装置,但是这些固定装置多着重于固定透析管3,而内瘘针13仍然采用胶带固定在患者手臂上,因此仍然存在容易导致患者皮肤过敏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能够避免患者皮肤过敏,并且使患者手臂能够移动。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方案为:一种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所述透析管连通有内瘘针,内瘘针包括两个蝶式固定翼,所述装置包括手臂固定机构、透析管固定机构和内瘘针固定机构;所述手臂固定机构包括底板,底板上固定设置有背板,并且背板与底板相互垂直,背板固定连接有两个下安装板,下安装板与底板相互平行,下安装板可拆卸连接有活动夹持块,并且活动夹持块与背板相对设置;所述透析管固定机构包括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的上安装板,上安装板高于所述下安装板并且与所述底板相互平行,上安装板上开设有安装通道,并且安装通道贯通上安装板远离背板的边缘,上安装板上转动设置有限位套筒,限位套筒上开设有缺口,限位套筒转动过程中缺口与安装通道连通或者错开;所述内瘘针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安装板下表面的安装杆,并且安装杆与所述底板相互垂直,安装杆的下端连接有万向调节单元,万向调节单元连接有固定翼连接块,固定翼连接块上开设有透析管容纳槽,固定翼连接块还固定连接有两个凸起,并且两个凸起分别位于透析管容纳槽的两侧,两个凸起上各开设有一个固定翼容纳槽,并且固定翼容纳槽与透析管容纳槽相连通。
[0005]
作为上述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下安装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夹持块,固定夹持块与活动夹持块相对设置,固定夹持块和活动夹持块
上均开设有弧形的夹持凹槽,两个夹持凹槽相对设置,在水平方向上,所述上安装板位于两个下安装板之间。
[0006]
作为上述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活动夹持块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插块,所述下安装板和所述底板上各开设有一个插槽,两个插块分别滑动设置在两个插槽中,位于下安装板的插槽中的一个插块上嵌设有永磁体块,下安装板上还开设有两个第一滑槽,第一滑槽与插槽相互平行,并且第一滑槽分别位于插槽的两侧,第一滑槽与插槽之间通过多个沿直线均匀分布的连通槽相连通,第一滑槽还连通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位于第一插槽的下方,第二滑槽中滑动设置有滑动块,滑动块固定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片,并且两个连接片均位于第一滑槽中,两个连接片之间转动连接有销轴,销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两个转动杆之间固定连接有铁质连接板,位于底板的插槽中的一个插块上设置有摩擦层。
[0007]
作为上述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上安装板上固定设置有连接套,连接套上开设有弧形的通槽,所述限位套筒的一部分位于连接套中,连接套还固定连接有定位块,并且定位块位于限位套筒的内侧,定位块上开设有定位凹槽。
[0008]
作为上述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限位套筒可拆卸连接有压紧单元,压紧单元包括弧形限位条,弧形限位条与所述定位块相对设置,弧形限位条的两端各固定连接有一个压条,压条与限位套筒可拆卸连接。
[0009]
作为上述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万向调节单元包括与所述安装杆同轴固连的第一连接套筒,第一连接套筒中滑动设置有第一阻尼活动杆,第一阻尼活动杆的一端伸出第一连接套筒后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套筒,第二连接套筒中滑动设置有第二阻尼活动杆,第二阻尼活动杆与第一阻尼活动杆相互垂直,第二阻尼活动杆的一端伸出第二连接套筒后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上活动穿设有第三阻尼活动杆,第三阻尼活动杆低于第二阻尼活动杆,第三阻尼活动杆与第一阻尼活动杆和第二阻尼活动杆均相互垂直,第三阻尼活动杆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阻尼活动杆,第四阻尼活动杆朝向所述底板并且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块,第四连接块转动连接有阻尼转轴,所述固定翼连接块与阻尼转轴固定连接。
[0010]
作为上述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中固定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第一阻尼活动杆与固定块之间连接有限位拉绳。
[0011]
作为上述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阻尼活动杆的另外一端固定连接有上限位圈,所述第三阻尼活动杆的另外一端固定连接有下限位圈。
[0012]
作为上述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阻尼活动杆、所述第二阻尼活动杆、所述第三阻尼活动杆、所述第四阻尼活动杆和所述阻尼转轴均包括圆柱状的基体和涂覆在基体上的磨砂层。
[0013]
作为上述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燕尾槽,燕尾槽中可拆卸设置有连接条,连接条的底部嵌设有永磁体条。
[0014]
有益效果:本发明能够对患者手臂、透析管和内瘘针进行固定固定,使患者手臂、透析管和内瘘针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从而无需通过胶带将蝶式固定翼固定在患者手臂上,避免患者皮肤出现过敏或者因为胶带透气性差而出现感染,另一方面,患者的手臂也
可以适当移动,移动过程中会带动装置整体移动,因此患者手臂、透析管和内瘘针的相对位置仍然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因为移动造成内瘘针错位或者偏移,从而避免伤害患者。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内瘘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4是活动夹持块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5是活动夹持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活动夹持块与下安装板连接好的状态示意图;图7是透析管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万向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第一连接套筒和第一阻尼活动杆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0016]
附图说明:1-针头,2-蝶式固定翼,3-透析管,4-背板,5-上安装板,6-下安装板,7-固定夹持块,8-底板,9-连接条,10-永磁体条,11-活动夹持块,12-夹持凹槽,13-内瘘针,14-透析管固定机构,15-安装杆,16-内瘘针固定机构,17-第一滑槽,18-第二滑槽,19-连通槽,20-插槽,21-滑动块,22-连接片,23-转动杆,24-铁质连接板,25-销轴,26-插块,27-永磁体块,28-摩擦层,29-安装通道,30-缺口,31-限位套筒,32-连接套,33-定位块,34-定位凹槽,35-压条,36-弧形限位条,37-第一连接套筒,38-第一阻尼活动杆,39-第一连接块,40-第二连接套筒,41-第二阻尼活动杆,42-上限位圈,43-第二连接块,44-第三阻尼活动杆,45-下限位圈,46-第三连接块,47-第四阻尼活动杆,48-第四连接块,49-阻尼转轴,50-固定翼连接块,51-凸起,52-固定翼容纳槽,53-透析管容纳槽,54-固定块,55-限位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8]
如图2和3所示,一种血液透析用透析管固定装置,透析管3连通有内瘘针13,内瘘针13包括两个蝶式固定翼2,装置包括手臂固定机构、透析管固定机构14和内瘘针固定机构16。
[0019]
手臂固定机构包括底板8,底板8上固定设置有背板4,并且背板4与底板8相互垂直,背板4固定连接有两个下安装板6,下安装板6与底板8相互平行,下安装板6可拆卸连接有活动夹持块11,并且活动夹持块11与背板4相对设置。
[0020]
透析管固定机构14包括与背板4固定连接的上安装板5,上安装板5高于下安装板6并且与底板8相互平行,上安装板5上开设有安装通道29,并且安装通道29贯通上安装板5远离背板4的边缘,上安装板5上转动设置有限位套筒31,限位套筒31上开设有缺口30,限位套筒31转动过程中缺口30与安装通道29连通或者错开。
[0021]
内瘘针固定机构16包括固定连接在上安装板5下表面的安装杆15,并且安装杆15
与底板8相互垂直,安装杆15的下端连接有万向调节单元,万向调节单元连接有固定翼连接块50,固定翼连接块50上开设有透析管容纳槽53,固定翼连接块50还固定连接有两个凸起51,并且两个凸起51分别位于透析管容纳槽53的两侧,两个凸起51上各开设有一个固定翼容纳槽52,并且固定翼容纳槽52与透析管容纳槽53相连通。
[0022]
在使用时,首先将手臂固定机构与患者手臂相连接,具体方法是先将活动夹持块11取下,然后将患者的手臂放在下安装板6与底板8之间,随后重新将活动夹持块11与下安装板6相连接,从而将患者的手臂固定在下安装板6、活动夹持块11、底板8和背板4之间;之后,利用透析管固定机构14将透析管3固定,具体方法为首先转动限位套筒31使缺口30与安装通道29连通,然后将透析管3穿过缺口30和安装通道29使透析管30进入到限位套筒31内部,随后再次转动限位套筒31使缺口30与安装通道29错开,从而完成对透析管3的限位,避免透析管3晃动;最后,利用内瘘针固定机构16将内瘘针13固定,具体方法是,首先将两个蝶式固定翼2分别插入到两个固定翼容纳槽53中,从而将内瘘针13与固定翼连接块50连接起来,然后通过万向调节机构调节固定翼连接块50和内瘘针13的位置,并且通过转动内瘘针连接块50以改变内瘘针13的方向,当内瘘针13靠近患者手臂时,继续通过万向调节机构调节内瘘针13的位置以将内瘘针13与患者手臂中的内瘘连通即可。因为患者手臂、透析管3和内瘘针13均被固定,所以患者手臂、透析管3和内瘘针13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无需通过胶带将蝶式固定翼2固定在患者手臂上,避免患者皮肤出现过敏或者因为胶带透气性差而出现感染,另一方面,患者的手臂也可以适当移动,移动过程中会带动装置整体移动,因此患者手臂、透析管3和内瘘针13的相对位置仍然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因为移动造成内瘘针13错位或者偏移,从而避免伤害患者。
[0023]
为了提升患者手臂固定后的稳定性,并且提升患者的舒适度,下安装板6与底板8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夹持块7,固定夹持块7与活动夹持块11相对设置,固定夹持块7和活动夹持块11上均开设有弧形的夹持凹槽12,两个夹持凹槽12相对设置,在水平方向上,上安装板5位于两个下安装板6之间。夹持凹槽12呈弧形,从而在将患者手臂固定后能够更好地与患者手臂相贴合,减轻患者手臂的不适感。
[0024]
如图4至6所示,活动夹持块11与下安装板6具体的连接方式为:活动夹持块11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插块26,下安装板6和底板8上各开设有一个插槽20,两个插块26分别滑动设置在两个插槽20中,位于下安装板6的插槽20中的一个插块26上嵌设有永磁体块27,下安装板6上还开设有两个第一滑槽17,第一滑槽17与插槽20相互平行,并且第一滑槽17分别位于插槽20的两侧,第一滑槽17与插槽20之间通过多个沿直线均匀分布的连通槽19相连通,第一滑槽17还连通有第二滑槽18,第二滑槽18位于第一插槽20的下方,第二滑槽18中滑动设置有滑动块21,滑动块21固定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片22,并且两个连接片22均位于第一滑槽17中,两个连接片22之间转动连接有销轴25,销轴25固定连接有转动杆23,两个转动杆23之间固定连接有铁质连接板24,位于底板8的插槽20中的一个插块26上设置有摩擦层28。在患者手臂放到下安装板6与底板8之间之后,首先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手臂的具体尺寸调节滑动块21的位置,调节到合适的位置后,转动两个转动杆23,通过转动杆23带动铁质连接板24移动,直到铁质连接板24插入到连通槽19中,此时铁质连接板24被连通槽19限位,相应地转动杆23和滑动块21的位置也被固定,随后将嵌设有永磁体块27的一个插块26插入到开设在下安装板6上的插槽20中,直到永磁体块27与铁质连接板24吸引,过程
中,另外一个插块26插入到开设在底板8上的插槽20中,当两个插块26都到位后,一个插块26与铁质连接板24吸引,另外一个插块26在摩擦层28的作用下在没有外力作用时难以移动,因此两个插块26的位置均保持稳定,从而使活动夹持块11、固定夹持块7、下安装板6和底板8能够共同作用将患者手臂固定。采用该连接方式,一方面因为铁质连接板24的位置是可以调节的,所以活动夹持块11的位置能够调节,进而能够根据患者手臂的尺寸灵活调节固定夹持块7和活动夹持块11之间的距离,在将患者手臂固定好的同时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整个过程中只需要调节铁质连接板24和推动活动连接块11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0025]
如图7所示,限位套筒31具体的设置方式为:上安装板5上固定设置有连接套32,连接套32上开设有弧形的通槽,限位套筒31的一部分位于连接套32中,连接套32还固定连接有定位块33,并且定位块33位于限位套筒31的内侧,定位块33上开设有定位凹槽34。需要说明的是,通槽的长度要大于缺口30的宽度,以避免限位套筒31与连接套32分离,该设置方式无需复杂的连接件,操作限位套筒31时更加简单快捷,并且不容易损坏,使用寿命更长。定位块33用于对限位套筒31中的透析管3进行定位,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透析管3的限位,避免透析管3偏移。
[0026]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透析管3的限位,限位套筒31可拆卸连接有压紧单元,压紧单元包括弧形限位条36,弧形限位条36与定位块33相对设置,弧形限位条36的两端各固定连接有一个压条35,压条35与限位套筒31可拆卸连接。在将透析管3放入到限位套筒31中并且将透析管3放置在定位凹槽34中后,将压条35与限位套筒31相连接,并且通过弧形限位条36将透析管3压在定位凹槽34中,从而加强对透析管3的限位,避免透析管3偏移。压条35与限位套筒31可以采用多种连接方式,例如可以将压条35设置为永磁体材质,将限位套筒31设置为铁质,压条35与限位套筒31通过磁吸的方式连接,也可以在限位套筒31的上端设置粘扣母扣,在压条35上设置粘扣子扣,压条35与限位套筒31通过粘扣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压条35的长度方向共线,更加便于连接,并且连接更加稳定。
[0027]
如图8所示,万向调节单元的具体结构为:万向调节单元包括与安装杆15同轴固连的第一连接套筒37,第一连接套筒37中滑动设置有第一阻尼活动杆38,第一阻尼活动杆38的一端伸出第一连接套筒37后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39,第一连接块39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套筒40,第二连接套筒40中滑动设置有第二阻尼活动杆41,第二阻尼活动杆41与第一阻尼活动杆38相互垂直,第二阻尼活动杆41的一端伸出第二连接套筒40后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43,第二连接块43上活动穿设有第三阻尼活动杆44,第三阻尼活动杆44低于第二阻尼活动杆41,第三阻尼活动杆44与第一阻尼活动杆38和第二阻尼活动杆41均相互垂直,第三阻尼活动杆44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块46,第三连接块4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阻尼活动杆47,第四阻尼活动杆47朝向底板8并且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块48,第四连接块48转动连接有阻尼转轴49,固定翼连接块50与阻尼转轴49固定连接。在通过万向调节单元调节固定翼连接块50的时候,首先通过拉动第一阻尼活动杆38使其向下移动,从而利用第一阻尼活动杆38带动第一连接块39和第二连接套筒40同步向下移动,然后拉动第二阻尼活动杆41使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利用第二阻尼活动杆41带动第二连接块43同步移动,之后拉动第三阻尼活动杆44使其在水平面上沿与第二阻尼活动杆41垂直的方向移动,从而通过第三阻尼活动杆44带动第三连接块46移动,通过调节第一阻尼活动杆38、第二阻尼活动杆41和第三阻尼活动杆44能够改变第三连接块46在空间中的位置;在调节好第三连接块46的位置后,
通过转动第四连接块48使第四连接块48绕第四阻尼活动杆47转动,从而通过第四连接块48带动固定翼连接块50在水平面上转动,最后通过转动固定翼连接块50带动阻尼转轴49转动,从而使固定翼连接块50的俯仰角发生改变,进而带动固定翼容纳槽53的俯仰角发生改变,至此固定翼连接块50的位置和角度都调节完毕,可以将连接在固定翼连接块50上的内瘘针13与患者手臂中的内瘘相连通。通过万向调节单元能够灵活调节内瘘针13的位置和方向,从而能够精确地完成内瘘针13与内瘘的连接,并且,因为万向调节单元的活动部件为第一阻尼活动杆38、第二阻尼活动杆41、第三阻尼活动杆44、第四阻尼活动杆47和阻尼转轴49,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不会移动,因此能够将内瘘针的位置固定,同时因为患者手臂被手臂固定机构所固定,所以患者手臂与内瘘针13的相对位置是稳定不变的,实现无需利用胶带固定内瘘针13的效果,避免患者皮肤过敏或者因为透气性不足而产生感染。
[0028]
如图9所示,为了避免第一阻尼活动杆38完全从第一连接套筒37中脱出,第一连接套筒37中固定设置有固定块54,第一阻尼活动杆38与固定块54之间连接有限位拉绳55。
[0029]
为了避免第二阻尼活动杆41和第三阻尼活动杆44脱落,第二阻尼活动杆41的另外一端固定连接有上限位圈42,第三阻尼活动杆44的另外一端固定连接有下限位圈45。
[0030]
万向调节单元各个活动部件实现阻尼效果的方式为:第一阻尼活动杆38、第二阻尼活动杆41、第三阻尼活动杆44、第四阻尼活动杆47和阻尼转轴49均包括圆柱状的基体和涂覆在基体上的磨砂层。磨砂层有效增加了活动部件与其它部件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实现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万向调节机构可以保持静止,进而保持固定翼连接块50和内瘘针13位置稳定的效果。在本发明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磨砂工艺直接在各个活动部件表面加工出磨砂层。
[0031]
对于一些不能够很好地保持静止的患者,例如儿童,可以将本发明固定在病床上,具体的方法为:底板8上开设有若干个燕尾槽,燕尾槽中可拆卸设置有连接条9,连接条9的底部嵌设有永磁体条10。通过永磁体条10可以将本发明吸附在病床边缘,从而固定本发明的位置,进一步提升透析管3位置的稳定性。
[0032]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