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10470发布日期:2022-06-05 11:3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文件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


背景技术:

2.心脏瓣膜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主要为风湿热导致的瓣膜损 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瓣膜退行性变(包括钙化和粘液变性等)以 及代谢障碍性瓣膜损害在我国也日益增多。此外,先天性瓣膜病也是心脏病的 常见病因之一。相当多的心脏瓣膜病的高危病例如严重瓣膜关闭不全、高龄不 适于外科换瓣手术、晚期肿瘤并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等,需要新的创伤小的介 入方法治疗。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是在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启发下发展的, 近几年来,迅速实现广泛的临床应用,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3.心脏瓣膜介入器通常被压缩后装载在位于输送系统远端的装载段,手柄位 于输送系统的近端,在手术时,其位于人体外,由医生进行操作,输送系统的 远端经皮穿刺进入人体内,当输送至病变组织的位置时,医生通过手柄的控制, 回撤包裹在介入心脏瓣膜外的外鞘管,介入器释放展开。
4.然而,实际人体腔道和心脏解剖结构复杂,导致心脏瓣膜介入治疗术的手 术路径比较复杂,另外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更是增加了心脏瓣膜介入治疗术的 手术路径的复杂程度。如何实现导管准确到达病变组织的位置,提高手术路径 的正确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 可以实现导管准确到达病变组织的位置,提高手术路径的正确率,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7.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包括:导管,自所述导 管的远端至所述导管的近端包括依次设置的远端弯曲段、近端弯曲段和近端管 体;操纵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导管内的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所述第一 牵引丝自所述近端管体延伸至所述远端弯曲段,所述第二牵引丝自所述近端管 体延伸至所述近端弯曲段;所述第一牵引丝调整所述远端弯曲段的弯曲,所述 第二牵引丝调整所述近端弯曲段的弯曲;显影环,所述显影环分别设置于所述 远端弯曲段和/或所述近端弯曲段,通过所述显影环获取所述导管在体内的位 置。
8.由以上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技术提供的可 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中,导管自导管的远端至导管的近端包括依次设置的远 端弯曲段、近端弯曲段和近端管体,其中导管的远端是靠近患者病变组织的一 端,近端是靠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操纵机构包括设置于导管内的第一牵引丝 和第二牵引丝,第一牵引丝自近端管体延伸至远端弯曲段,第二牵引丝自近端 管体延伸至近端弯曲段;第一牵引丝调整远端弯曲段的弯曲,第二牵引丝调整 近端弯曲段的弯曲;显影环,显影环分别设置于远端弯曲段和
近端弯曲段,通 过显影环获取导管在体内的位置。本技术提供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中采用 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来分别调整近端弯曲段和远端弯曲段的弯曲程度,可 以较好地适应经导管的心脏手术路径和人体腔道的复杂结构,可以实现导管准 确到达病变组织的位置,提高手术路径的正确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附图说明
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 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 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 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0.图1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的结构示意 图。
11.图2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中导管的结 构示意图。
12.图3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的结构示意 图。
13.图4是图3所示的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的爆炸示意图。
14.图5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中参照件的 结构示意图。
15.图6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 中第一半腰型曲面和第二半腰型曲面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 中壳体的主体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16.1-导管;2-手柄;101-第一制动件;102-远端弯曲段;103-第一牵引丝;104
-ꢀ
第一显影环;105-第二制动件;106-近端弯曲段;107-第二牵引丝;108-第三 制动件;109-第二显影环;110-近端管体;111-第一对抗件;112-第二对抗件; 201-硅胶套;202-远端上壳;203-第一弯旋转件;204-主体上壳;205-第一弯指 示窗口;206-第二弯指示窗口;207-第二弯旋转件;208-近端密封壳;209-锁 定旋钮;210-近端封帽;211-排空管;212-三通;213-远端下壳;214-远端固定 件;215-第一弯驱动件;216-第一弯内层固定件;217-第一弯指示针;218-第 二弯内层固定件;219-第二弯驱动件;220-第二弯指示针;221-主体下壳;222
-ꢀ
近端夹紧件。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技术 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 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应当属于本文件的保护范围。
18.本技术提供的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采用两个牵引丝分段调整导管的 弯曲程度。从而可以调节导管行进的路径,实现导管准确到达病变结构附近, 提高手术路径的正确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将详细地描述本技术提供的 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及
其各个部分。
19.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远端是靠近患者病变组织的一端,近端是靠近手术 操作者的一端。
20.实施例一
21.参照图1所示,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的 结构示意图。这里的可多维度操控实现导管可以在同一个活动平面内做任意角 度的弯曲,也可以在空间的任意方向上弯曲,从而适应经导管的心脏手术路径 和人体腔道的复杂结构,可以实现导管准确到达病变结构附近。该可多维度操 控的导管系统,包括导管、操纵机构和显影装置,其中,导管,自导管的远端 至导管的近端包括依次设置的远端弯曲段、近端弯曲段和近端管体;这里的远 端和近端适用于上文提到的远端和近端的定义。
22.操纵机构,包括设置于导管内的第一牵引丝103和第二牵引丝107,第一 牵引丝103自近端管体110延伸至远端弯曲段102,第二牵引丝107自近端管 体110延伸至近端弯曲段106。第一牵引丝103调整远端弯曲段102的弯曲, 第二牵引丝107调整近端弯曲段106的弯曲。
23.自导管1的近端管体110延伸至远端弯曲段102的第一牵引丝103在导管 1的近端管体110受到拉扯或者推进时由于第一牵引丝103的内部产生的张力 会使第一牵引丝103在初始平面产生对应地弯曲变形或者舒张变形,从而第一 牵引丝103调整导管1的远端弯曲段102的弯曲,实现导管远端的弯曲与舒张 变形。此时导管1的近端管体110基本保持较小的弯曲变形。这里的初始平面 可以在设计时给出一个平面作为第一牵引丝103进行调整的初始平面。
24.同样地,从导管1的近端管体110延伸至近端弯曲段106的第二牵引丝107 在导管1的近端管体110受到拉扯或者推进时由于第二牵引丝107内部产生的 张力会使第二牵引丝107在调整平面产生对应的弯曲变形或者舒张变形,从而 第二牵引丝107调整导管1的近端弯曲,实现导管1的近端弯曲段106的弯曲 变形与舒张变形,从而可以相应地带动导管1的远端做顺应性的调整。即第二 牵引丝107在近端调整平面内弯曲的角度为角度a,相应的导管1的远端弯曲 段102在远端调整平面内弯曲的角度为角度b,远端弯曲段102可做弯曲所在 的远端调整平面和近端弯曲段106可做弯曲所在的近端调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 角度c。这里的远端调整平面在控弯过程中不一定保持是同一个平面,同理, 近端调整平面在控弯过程中不一定保持是同一个平面,角度a、角度b、角度c 是相互独立的角度,完全可以根据心脏手术路径和人体腔道的结构走向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初始平面可以是远端调整平面中的一个平面,两者不一定完全 相同。
25.经导管的心脏手术路径比较复杂,为了顺应复杂的人体腔道复杂结构,本 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通过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分 段调整从而使得作为递进装置的导管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心脏解剖结构和 不同病人个体的差异性,实现导管准确地到达病灶血管。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 的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可以为递送捕捞环创建通道。
26.如图1所示,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包括导管1和手柄2组成,导管内布 置可多维空间导向的两个牵引丝,当然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牵引丝的情况,上 述牵引丝可以设置在同一个导管内通过不同牵引丝调整不同弯曲段的弯曲来 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分别套设
有牵引丝的导管内外嵌套来实现不同牵引丝调 整不同弯曲段的弯曲。
27.如图2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中,显影环 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以上,图中可以看出显影环的数量为2个,该2个显影环分 别设置于远端弯曲段102和近端弯曲段106,即第一显影环104和第二显影环 109获取显影环所在位置的影像。便于手术中医生利用显影环获取显影环所在 的位置的影像,并且利用影像能够清晰地判断导管的远端和近端所在的实际位 置,利于在复杂的解剖结构中实现导管的定位精准。实际操控过程中,在利用 显影环获取导管在体内的位置时,通过影像传输和影像显示可以方便医生看到 导管所在的位置的影像。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对于影 像信息的采集部分做了改进,其他部分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
28.参照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导管系统中,第 一牵引丝103自近端管体110延伸至远端弯曲段102的远端,第二牵引丝107 自近端管体110延伸至近端弯曲段106的远端,远端弯曲段102的远端设置有 第一制动件101,近端弯曲段106的远端设置有第二制动件105,近端管体110 的远端设置有第三制动件108,第一牵引丝103的远端连接至第一制动件101, 第二牵引丝107的远端连接至第二制动件105。这里第一制动件101和第二制 动件105的作用是分别将第一牵引丝103的远端和第二牵引丝107的远端固定 在导管1上,从而实现牵引丝的弯曲带动导管1的弯曲。从图2可以看出,第 一牵引丝103从第二制动件105和第三制动件108中穿过,第二牵引丝107从 第三制动件108中穿过,目的在于第二制动件105和第三制动件108对从其中 穿过的第一牵引丝103具有限定作用,防止在第二制动件105所在处和第三制 动件108所在处的第一牵引丝103出现过大变形,仅使第一牵引丝103在远端 弯曲段102中的部分做弯曲变形。同样地,第三制动件108对从其中穿过的第 二牵引丝107具有限定作用,防止在第三制动件108所在处的第二牵引丝107 出现过大变形,仅使第二牵引丝107在近端弯曲段106中的部分做弯曲变形, 从而可以保证仅是远端弯曲段102和近端弯曲段106做弯曲变形,从而可以对 导管1的弯曲的精确控制。
29.如图2所示,导管1上,第一制动件101设置在远端弯曲段102的远端, 第一牵引丝103的远端连接至第一制动件101上,第二制动件105设置在近端 弯曲段106的远端,第二牵引丝107的远端连接至第二制动件105上。第三制 动件108设置在近端管体110的远端,目的在于支撑近端管体110,在远端弯 曲段102和近端弯曲段106在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下,保持第三制动件108所 在处的导管1基本不发生弯曲变形,尽量确保手柄所在平面保持不变,从而保 持导管系统的操作者的操作平面基本不变,保证导管推进操作的准确性,当然 近端管体110的弯曲变形与否主要取决于近端管体110本身的结构和材料硬 度。
30.图2中可以看出,导管上设置有两个显影环,第一显影环104和第二显影 环109,第一显影环104设置于近端弯曲段106的远端,第二显影环109设置 于近端导管110的远端,可以分别获取近端弯曲段106的远端所在位置的影像 和近端导管110的远端所在位置的影像。当然并不排除,在远端弯曲段102的 远端设置有第三显影环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根据第三显影环所在位置的影像更 精准地调整远端弯曲段的弯曲程度。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 的第一显影环104和第二显影环109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导管1的近端弯曲段 106的远端和近端管体110的远端,可以便于导管系统操作者在影像的帮助下 清晰判断导管的各弯曲段的实际位置,在复杂的解剖结构中实现导管的精准定 位。
31.参照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度操控的 导管系
统,包括:
32.导管1,导管1自远端至近端顺次设置的远端弯曲段102、近端弯曲段106 和近端管体110;
33.操纵机构,包括设置于导管1内的第一牵引丝103和第二牵引丝107,第 一牵引丝103自近端管体110延伸至远端弯曲段102,第二牵引丝107自近端 管体110延伸至近端管体106;第一牵引丝103调整远端弯曲段102弯曲,第 二牵引丝107调整近端弯曲段106弯曲,第一牵引丝103和第二牵引丝107在 空间上所呈角度范围可以是0度-360度。其中,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之间 的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0度~360度之间均可设置。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远端弯 曲段和近端弯曲段包括高分子层和金属管件,高分子层金属管件包覆于高分子 层中,该高分子层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
35.远端弯曲段102和近端弯曲段106可以采用激光切割的金属管和外部包覆 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层组成,金属管件可以是铸造等方式成型的金属管,金属 管件的外周设置有激光切割槽,金属管件在第一牵引丝上施加张力时可以实现 远端弯曲段102类似弹簧状的弯曲变形,同理近端弯曲段106实现弹簧状的弯 曲变形。
36.当然远端弯曲段102和近端弯曲段106还可以由金属编织管和外部包覆生 物相容性的高分子层组成,金属管件还可以是闭合的金属弹簧圈。这里的高分 子层是包覆在金属管件的外表面上的,可以采用现有的技术工艺将高分子层包 覆在金属管件上比如将高分子层采用熔融技术熔固在金属管件上,熔融状态下 的高分子材料填充在金属管件的外表面、内表面,以及激光切割槽中,避免金 属管件暴露在空气中。高分子层实现金属管件在由于张力作用发生弯曲时相应 出现变形,并且沿导管1的轴向出现轴向伸缩量。两段弯曲段可以根据实际需 要选择各自的实际组成部分,可以是相同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不相同的组成部 分。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第一牵 引丝在近端管体110设置有限制近端管体110由于第一牵引丝103的弯曲而发 生相对于近端管体110轴向伸缩的第一对抗件111,第二牵引丝107在近端管 体110设置有限制近端管体110由于第二牵引丝107的弯曲而发生相对于近端 管体110的轴向伸缩的第二对抗件。
38.在远端弯曲段102和近端弯曲段106发生弯曲时,导管1的近端管体110 也会发生弯曲,即相对于管体1的轴向方向在牵引丝的张力作用下弯曲包括偏 离管体1的轴向弯曲和轴向伸缩,这种情况的弯曲包括弯曲舒张和弯曲压缩。 因此在手柄上实现牵引丝的移动量会与导管弯曲时导管的轴向压缩量不一致, 会有一部分牵引丝的移动量被近端管体的轴向伸缩分配了,比如导管1的长度 变短了,这样导致手柄驱动牵引丝沿管体1的轴向移动的距离大于导管1弯曲 时导管1的长度变化。为了限制近端管体110在牵引丝弯曲时避免发生现对于 近端管体110的轴向伸缩的对抗件,保证手柄2上第一弯驱动件移动的距离1: 1传递到远端弯曲段102,从而远端弯曲段102实现沿导管1的轴向对应1:1 距离的轴向伸缩。
39.第一牵引丝103在近端管体110内设置有第一对抗件111,该第一对抗件 111在沿近端管体110的轴向上没有压缩量,又可以沿近端管体110的轴向转 动。第一对抗件111在第一牵引丝103发生弯曲时尽可能地对近端管体110内 的第一牵引丝103的张力产生对抗,确保近端管体110保持在原有的位置。同 样地,第二牵引丝107在近端管体110内设置有第
二对抗件112,该第二对抗 件112在沿近端管体110的轴向上没有压缩量,又可以沿近端管体110的轴向 转动。第一对抗件111和第二对抗件112可以是零间隙的螺纹圈:即原丝像弹 簧一样绕起来,相邻圈之间没有间隙,完全是一圈贴在另一圈上,这样对抗件 被轴向压缩时只有形状变化,没有轴向上的伸缩,并且相邻圈之间可以相对转 动;pi管:将原丝像弹簧那样缠绕起来,每一圈之间留有原丝厚度的间隙,然 后在浇注熔融的聚酰亚胺冷却固定,允许相邻圈之间可以相对转动,防止轴向 上的伸缩,或是其他弹性件比如采用不锈钢管激光切割后的万向挠性管。第二 对抗件112在第二弯牵引丝106发生弯曲时尽可能地对近端管体110内的第二 牵引丝106的张力产生对抗,确保近端管体110保持在原有的位置。第一对抗 件111和第二对抗件112可以在导管系统工作过程中自行限制近端管体110的 轴向伸缩。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第一制 动件101、第二制动件105和第三制动件108设置在导管1的内部,第一制动 件101所在位置对应导管1的第一制动部分的材料硬度大于第二制动件105所 在位置对应导管1的第二制动部分的材料硬度,并且大于第三制动件108所在 位置对应导管1的第三制动部分的材料硬度。
41.参见图2所示,导管1的不同段的材料硬度要求不一样,相对于第二制动 件105所在位置对应导管1的第二制动部分c段和第三制动件108所在位置对 应导管1的第三制动部分e段的材料硬度,第一制动件101所在位置对应导管 1的第一制动部分a段的材料硬度要稍微硬一点,便于导管1进入血管后往前 推进,第一制动部分a段的材料硬度大约在50d~58d邵氏硬度,第二制动部 分c段的材料硬度为35d~58d邵氏硬度,第三制动部分e段的材料硬度为 35d~61d邵氏硬度。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近端弯 曲段的材料硬度和远端弯曲段的材料硬度接近但不超过第一制动部分的材料 硬度、第二制动部分的材料硬度和第三制动部分的材料硬度,并且近端弯曲段 的材料硬度大于远端弯曲段的材料硬度。近端弯曲段比远端弯曲段要硬一些, 这样能保证调节远端弯曲段的时候,近端弯曲段能尽量保持原有的形状不变。
43.相对于近端弯曲段d的材料硬度和远端弯曲段b的材料硬度,第二制动 部分c段和第三制动部分e段的硬度要稍微硬一点,还要考虑到第二制动部分 c段和第三制动部分e段各自两侧的硬度要求,防止导管1的各段中出现硬度 变化太大导致不同硬度的各段在连接处出现折断开裂的情况。
44.相对于远端弯曲段b段的材料硬度和近端弯曲段d段的材料硬度,导管1 的近端管体f段的材料硬度相对硬一点,利于导管1的远端的控弯和导管1在 人体内的推进,近端管体f段的硬度可达:邵氏硬度66d~74d。远端弯曲段b 段和近端弯曲段d段的硬度不能太高,一般大约在邵氏硬度22d~41d,并且 近端弯曲段d段的硬度要比远端弯曲段b段的硬度要高,这样在远端弯曲段b 段受到张力出现弯曲变形时,近端弯曲段d降低相应的弯曲变形,同时近端弯 曲段106为第一抗件111对抗轴向压缩和弯曲变形提供路径,来对抗近端管体 110的轴向伸缩。
45.总之,管体1不同段之间的材料硬度不能相差太大,相差太大容易在反复 弯曲过程中出现断裂。
46.参照图2至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控 的导管系
统,导管系统还包括手柄2,其中,手柄2包括内层固定轴,导管1 通过远端固定件214连接至内层固定轴上;操纵结构还包括设置于内层固定轴 上的第一弯旋转件203、第一弯驱动件215、第二弯旋转件207和第二弯驱动 件219,第一牵引丝103连接至第一弯驱动件215,通过旋转第一弯旋转件203 驱动第一弯驱动件215沿内层固定轴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远端弯曲段102的 弯曲,第二牵引丝107连接至第二弯驱动件219,通过旋转第二弯旋转件207 驱动第二弯驱动件219沿内层固定轴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近端弯曲段106的 弯曲,锁定旋钮209制动第一弯驱动件215和第二弯驱动件219沿内层固定轴 的轴向移动。当然如果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导管系统与其他导管配套使用 时,可以通过锁定旋钮锁紧其他导管。
47.手柄2中的第一弯旋转件203在被操作者旋转后驱动第一弯驱动件215带 动第一牵引丝103沿导管的轴向发生拉扯或者推进,从而在第一牵引丝103内 部形成张力作用,同理适用于第二弯旋转件207和第二牵引丝107。在一些实 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手柄2还包括壳体, 壳体靠近导管1的端部设置有方向参照体,参照体表示远端弯曲段所在的初始 平面。
48.参照图3和4所示,壳体包括硅胶套201、远端上壳202、第一弯旋转件 203、主体上壳204、第一弯指示窗口205、第二弯指示窗口206、第二弯旋转 件207、近端密封壳208、锁定旋钮209、近端封帽210、排空管211、三通212、 远端下壳213、远端固定件214、第一弯驱动件215、第一弯内层固定件216、 第一弯指示针217、第二弯内层固定件218、第二弯驱动件219、第二弯指示针 220和主体下壳221和222近端夹紧件。
49.导管1中的第一牵引丝103固定在第一弯驱动件215上,通过旋转第一弯 旋转件203驱动第一弯旋转驱动件215带动第一牵引丝103从远端往近端移动, 实现远端弯曲段102(下文称为第一弯)的控弯过程,在将导管推进的操作中 可以通过第一弯指示窗口205中的显示判断弯曲情况。第二牵引丝107固定在 第二弯驱动件219上,通过旋转第二弯旋转件207驱动第二弯驱动件219带动 第二牵引丝107从远端往近端移动,实现近端弯曲段106(下文称为第二弯) 的控弯过程,在将导管推进的操作中可以通过第二弯指示窗口206中的显示判 断弯曲情况。当然在一些案例中,第一弯指示窗口205和第二弯指示窗口206 可以根据手术中实际操作的方便设置具体显示远端弯曲段102的弯曲情况和近 端弯曲段106的弯曲情况。也可以实际控弯过程中先实现近端弯曲段106的控 弯后再完成远端弯曲段102的控弯。
50.其中第一弯旋转件203和第二弯旋转件207的外部会包覆tpe等软性材 料,增加医生操作的手感。
51.参照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 控的导管系统中,远端上壳202和远端下壳213在径向上设置“鱼鳍”作为方 向参照体,用来提示导管1的远端弯曲段102,即第一弯所在的初始平面,以 便医生根据导管系统的初始平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导管推进操作。方向参照体比 如鱼鳍设置在手柄2的远端即壳体靠近导管的端部,便于指示导管系统的操作 者的手动操作。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导管系 统还包括壳体,壳体包覆于内层固定轴的外周,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弯指示针和 第二弯指示针,第一弯指示针与第一牵引丝联动弯曲,指示远端弯曲段102的 弯曲程度,第二弯指示针与第二牵引丝联动弯曲,指示近端弯曲段106的弯曲 程度,内层固定轴包括第一弯内层固定段
和第二弯内层固定段,壳体对应第一 弯内层固定段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弯指示窗口,壳体对应第二弯内层固定段的位 置设置有第二弯指示窗口,第一弯指示窗口和第二弯指示窗口分别显示第一弯 指示针和第二弯指示针的指示状态。
53.第一弯指示窗口显示第一弯指示针的指示状态,第二弯指示窗口可以显示 第二弯指示针的指示状态,显示的方式可以是分别真实地显示第一弯指示针的 弯曲角度和第二弯指示针的弯曲角度,也可以是以数字显示屏的方式显示数字 或者图像,在此不做限定。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第一弯 指示窗口和第二弯指示窗口分别在壳体上对应第一弯内层固定段和第二弯内 层固定段分别形成第一半腰型曲面和第二半腰型曲面,第一半腰型曲面的小头 端和第二半腰型曲面的小头端相对设置。
55.参见图7所示,主体上壳204包括曲面2041、凹槽2042、曲面2043和凹 槽2044。曲面2041构造为半腰型的形状,可以很明显地提示凹槽2042中安装 的第一弯指示窗口205中显示的是第一弯的弯曲状态。曲面2043构造为半腰 型的形状,可以很明显地提示凹槽2044中安装的第二弯指示窗口206中显示 的是第二弯的弯曲状态,方便对不同弯曲段进行区域识别。可以看出,将两个 指示窗口与各自旋转件对应起来,从而方便获得不同弯曲段的实际情况,以防 指示混淆。
56.下面将详细的描述采用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导管系统进行导管推进操 作的工作步骤:
57.1.手术时,先进行穿刺入路,再将导丝置于血管中;
58.2.将扩张管先装载在导管的内腔内。
59.3.再通过扩张管的内孔套入导丝外,让扩张管和导管一起顺着导丝一起慢 慢进入人体血管中,到达位置后,撤走导丝和扩张管。
60.4.旋转第一弯旋转件203,完成远端弯曲段102的弯曲,再旋转第二弯旋 转件207完成近端弯曲段106的弯曲,另外的实例里也可以旋转第一弯旋转件 203,完成近端弯曲段106的弯曲,再旋转第二弯旋转件207完成远端弯曲段 102的弯曲。
61.5.导管撤出前,反向旋转第一弯旋转件203释放远端弯曲段102,再反向 旋转第二弯旋转件207释放近端弯曲段106。
6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可多维度操控的导管系统中,导管自导 管的远端至导管的近端包括依次设置的远端弯曲段、近端弯曲段和近端管体, 其中导管的远端是靠近患者病变组织的一端,近端是靠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 操纵机构包括设置于导管内的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第一牵引丝自近端管 体延伸至远端弯曲段,第二牵引丝自近端管体延伸至近端弯曲段;第一牵引丝 调整远端弯曲段的弯曲,第二牵引丝调整近端弯曲段的弯曲;显影环,显影环 分别设置于远端弯曲段和/或近端弯曲段,获取导管在体内的位置。本技术提供 的可多维操控的导管系统中采用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来分别调整近端弯 曲段和远端弯曲段的弯曲程度,可以较好地适应经导管的心脏手术路径和人体 腔道的复杂结构,可以实现导管准确到达病变组织的位置,提高手术路径的正 确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3.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说明书 的保护
范围。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 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64.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 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 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 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 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5.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 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 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 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66.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 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 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 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 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