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针对治疗对象进行调整的回吸装置和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41920发布日期:2020-11-25 14:53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能针对治疗对象进行调整的回吸装置和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吸装置和设置有该回吸装置的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



背景技术: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是口腔科的常见疾和多发病。根管治疗是国际上最常用且有效的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治疗方法。根管治疗术的原理是通过机械和化学方法去除根管内的感染物,并通过充填根管、封闭冠部,防止发生根尖周病变或促进已经发生的根尖周病变的愈合。根管治疗过程可简化为根管成形、根管冲洗、根管充填三个部分。其中,机械预备也称根管成形,同时发挥机械清理的作用,化学预备也称为根管冲洗。

在根管治疗中,消除细菌最重要,否则根管可能成为细菌生长的良好环境。由于根管系统的复杂性,在根管清理和成形后仍有35%的根管壁表面未被预备,致使机械预备无法彻底清除感染源。频繁、大量的冲洗(即,化学预备)是必需的,否则机械预备的碎削、细菌、残余牙髓组织等推出根尖孔,导致术中和术后疼痛,影响预后;机械预备达不到的区域内残余大量的牙髓组织和细菌生物膜,成为根管治疗失败的病因。

目前使用的冲洗方式不能同时既冲洗又彻底回吸,尤其牙髓炎拔髓后根管内仍有大量出血,导致手术视野模糊,需要医生反复冲洗然后吸唾,还需局部吹干,操作繁琐而且耗时费力,患者的唾液和根管内含有细菌的血液飞溅,易形成交叉污染。在根管治疗之后的桩冠修复中,难以将注入桩道内的消毒液或酸蚀剂彻底清理。

此外,传统手动的注射器冲洗方式,液体的推送压力和流速不易控制;作业无法标准化;有可能将碎削、细菌,残余牙髓组织等推出根尖孔,缺乏安全性,导致患者术中和术后疼痛;冲洗液不能加温,冲洗效果不佳;冲洗液无法及时除去,对黏膜和牙周有一定刺激性,存在医疗安全隐患,手术视野模糊,影响医生治疗效率。

目前国外市场上的负压冲洗系统有的回吸装置的工作位置放置在牙冠部位,而不是在根管口,工作位置不可调整,不适合牙冠和牙根缺损较大的牙齿;有的负压冲洗系统回吸装置的套管放置在根管内的根尖部,但套管较粗,还必须将根管机械预备到0.35mm粗度,0.04锥度后才可以使用,无法在根管机械预备过程中使用,而且使用不方便,需要多次更换冲洗套管。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能个性化调整的回吸装置,其构造成能连接到口腔治疗设备相关的负压提供装置以便在需要的场合借助负压来抽吸移除液体。所述回吸装置包括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和分支管部,所述第一管状部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管状部的第一端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状部与所述第二管状部相连通,所述分支管部从所述第一管状部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管状部相连通,所述分支管部上具有开口的自由端构造成能连接所述负压提供装置。至少所述第二管状部构造成长度能进行个性化调整。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状部的第二端部设置有封闭构件,所述封闭构件具有弹性且构造成医用针头能刺穿所述封闭构件而进入到所述第一管状部和/或所述第二管状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状部的长度不超过8mm。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状部呈直径均一的管状结构,外径不超过5mm。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状部的第二端部构造成被施压后能抵接并贴合于预定的被诊治部位,使得液体能经由所述第二管状部第二端部的开口流入到所述第二管状部中,进而经由所述分支管部排出。

优选地,所述分支管部朝着所述第一管状部的第二端部倾斜。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其包括:冲洗针头、供液导管、手持部和所述回吸装置,所述供液导管用于向所述冲洗针头供应液体并构造成其第一端部连接所述冲洗针头,所述手持部环套于所述供液导管的外周,用于供操作者进行握持。所述回吸装置套装于所述冲洗针头的外周侧且能通过所述分支管部连接外部的负压提供装置,使得在所述回吸装置的内侧壁与所述冲洗针头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液体流通的管道,第二管状部的第二端部构造用于抵靠在根管口,使得经由所述冲洗针头流出的液体能从根管口经由所述管道借助负压抽吸而排出。

优选地,所述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还设置有加压装置,所述加压装置连接到所述供液导管的第二端部,用于施加向所述供液导管进而向所述冲洗针头推送液体的压力。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加压装置的运行。

优选地,所述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还设置有加温装置,所述加温装置用于将提供到所述供液导管的液体加温预热到预定温度。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加温装置的运行。

优选地,所述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还设置有加压装置和加温装置,所述加压装置连接到所述供液导管的第二端部,用于可控地施加向所述供液导管进而向所述冲洗针头推送液体的压力,所述加温装置用于将提供到所述供液导管的液体加温预热到预定温度。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加压装置和/或所述加温装置的运行。

上述回吸装置和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解决了现有负压冲洗系统不适合牙齿缺损较大的牙齿、使用不便、不能自动可控加压加热的问题。

上述构造的回吸装置的长度是可调整的,回吸装置相对于冲洗针头的安放位置可调,即工作位置可调,尤其是能根据牙齿和根管的不同长度以及牙冠牙根破坏程度以及冲洗针头的不同长度进行个性化调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回吸装置和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能够适用于同一颗后牙不同长度的根管或多颗牙齿,治疗多根管牙齿或多颗牙齿时,无需更换回吸装置,节省了医生的操作时间。

在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中,上述构造的回吸装置安套于针头外周,诊治时回吸装置第二管状部的第二端部抵靠在根管口,利用一种器械单人单手操作即可完成冲洗和瞬间回吸冲洗液,使手术视野清晰,减少了椅旁操作时间(即,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另外,利用这种回吸装置借助负压能从根管口迅速除去冲洗液,防止含有nacio的冲洗液从根管口溢出到口腔黏膜,减少了nacio对口腔黏膜的刺激性,有助于提高冲洗的安全性。负压回吸还在根管的根尖区产生负压,避免根管预备中将碎削以及冲洗液等推出根尖孔,减少术中及术后疼痛,进一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中,通过设置加温装置对冲洗液进行预热,提高了冲洗液的杀菌和溶解残余牙髓的能力,提高了治疗效果;通过安装可调节自动加压装置,实现了冲洗压力流速的可控性和可调整性,解决了手动加压的不稳定性和难控制的问题,提高了冲洗的安全性,操作标准化程度高,同时减轻了医生的操作负担。

因此,具有上述结构的回吸装置以及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能够在实现冲洗的同时瞬间回吸,有效地激活了冲洗液,发挥冲洗液的物理清洁作用,提高医疗的安全性,亦使手术视野清晰,节省了回吸时间,减少椅旁操作时间。操作简捷,一个人单手即可完成操作,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回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即将进行组装或连接的冲洗针头和回吸装置。

图2是示出实施例1中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用于对患有牙根尖周炎的近中的牙体缺损至颈缘的下颌第一恒磨牙进行治疗的图。

图中:1-第一管状部,2-第二管状部,3-分支管部,4-封闭构件,5-回吸装置,6-冲吸针头,7-冲吸针头尾部,8-供液导管,9-手持部,10-根管口,11-加压装置,12-加温装置,13-开关,14-调速旋钮,15-接口,16-牙颈缘线,17-指示硅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此。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的回吸装置。该回吸装置5适合用于连接到口腔治疗设备(例如,口腔科治疗椅)相关的负压提供装置或独立的负压提供装置,以便在需要的场合借助负压来抽吸移除液体。

如图1所示,回吸装置5包括第一管状部1、第二管状部2和分支管部3。第一管状部1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管状部2的第一端部连接,使得第一管状部1与第二管状部2紧密连接并流体连通。第一管状部1与第二管状部2可以是分体式,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优选是一体成型的。分支管部3从第一管状部1的侧部向外延伸并与第一管状部1相连通。

第一管状部1的上游端(即,第二端部)设置有封闭构件4。封闭构件4具有弹性,且构造成医用针头(例如,冲洗针头6)能刺穿通过该封闭构件4而进入到第一管状部1和第二管状部2的内部空间。

封闭构件4优选选自橡胶塞或乳胶塞。由于橡胶塞或乳胶塞富有回弹性和密封性,即便冲洗针头6刺穿封闭构件4,冲洗针头6本身能堵塞住穿刺形成的小孔,使得仍能对第一管状部1的第二端部形成良好的封闭或密封,从而液体不会从该第二端部流出或渗漏。此外,当医用针头例如冲洗针头6刺穿封闭构件4进入到回吸装置5时,通过对回吸装置5或冲洗针头6施力使其移动,可以灵活地调整冲洗针头6进入到回吸装置5内部空间的针管长度,当进入到回吸装置5内部空间的针管长度达到预定的合适长度时,停止施力即可稳固地保持回吸装置5与冲洗针头6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封闭构件4一方面对第一管状部1第二端部的开口形成封闭或密封使得液体不从该端部流出,另一方面在组装冲洗针头6与回吸装置5时对冲洗针头6与回吸装置5进行稳固地相对定位。这样一方面实现灵活调节回吸装置5的工作位置的目的,另一方面确保了回吸装置5在治疗时相对于待诊治位置的稳固定位,从而实现了针对不同的患者或患牙而个性化调整回吸装置工作长度的目的。

封闭构件4位于第一管状部1上分支管部3延伸起点的上游,构造成在对第一管状部1的第二端部形成封闭的同时不阻碍第一管状部1与分支管部3之间的连通。回吸装置5与冲洗针头6组装在一起之后,封闭构件4位于冲洗针头尾部7与分支管部3延伸起点之间。为了增强定位稳定性,可以设置相邻的两个封闭构件4。

第二管状部2的第二端部设置有开口,该开口构造成抵接到待治疗位置诸如根管口10的周缘,该开口边缘能灵活地发生形变从而贴合于根管口10周缘,使得第二端部与根管口10的周缘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甚至没有,这样液体很少甚至不会从该间隙处流出或渗漏。

第一管状部1和/或分支管部3可以构造成呈直径均一的管状结构,或者是直径逐渐缩小的锥管结构,具体地,第一管状部1的直径从第二端部朝着第一端部逐渐缩小,分支管部3的直径从其延伸起始点朝着自由端逐渐缩小。第一管状部1的长度l(见图1)不超过8mm,优选为3.5-5.5mm,在不影响产品可制造性的前提下,出于不遮挡操作者视野的考虑,第一管状部1的长度越小越好。第一管状部1的外径和内径没有特别限定,出于不遮挡操作者视野的考虑,在不影响产品可制造性的前提下,第一管状部1的外径尽量小。第一管状部1的内径尤其是第一管状部的第一端部(即与第二管状部连接的部分)以及第一管状部与分支管部相连通的部分,内径越大越好,以确保回吸力大,废液能快速地被清除。

第二管状部2呈直径均一的管状结构。第二管状部2的第二端部(即,抵接治疗部位的端部)的外径不超过5mm,优选不超过3mm、不超过3.5mm或者不超过4mm。在不影响产品可制造性的前提下,第二管状部2的内径越大越好,以确保回吸力大,废液能快速地被清除。

第一管状部1和第二管状部2构造成长度是可调的,它们可以具有柔性,从而能发生形变以便适应于预弯的冲洗针头6(见图2)的形状。第一管状部1和/或第二管状部2构造成能够通过裁剪来调整长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根据牙齿和根管的不同长度以及患者牙冠牙根不同破坏程度以及冲洗针头的不同长度进行对回吸装置进行个性化调整,第二管状部2的第二端部紧密地抵接到根管口10的周缘,从而确保有效的负压吸引作用。

第一管状部1、第二管状部2和/或分支管部3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乳胶管、硅橡胶管、橡胶管、医用pvc软管或者聚丙烯制成的医用管。第二管状部2优选是透明或半透明的,透明度越高越好。分支管部3优选构造成靠近接口15(见图2)的部分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且透明度越高越好。

分支管部3优选是朝着第一管状部1的第二端部倾斜的,倾斜的角度优选在0°~90°的范围内。角度越小,被回抽的液体向负压方向流动的阻力越小,负压吸引力越大。

分支管部3的自由端开口处设置有接口15,用于连接外部的负压提供装置。进入到分支管部3的液体在负压提供装置提供的负压作用下被吸抽移除。负压提供装置可以是牙科治疗台的强吸或弱吸,或者中央负压抽吸系统,或独立的负压提供装置。

在分支管部3上、接口15的上游位置处设置有调速旋钮14,用于调节分支管部3的管径,进而根据实际需求调节负压吸引的流速。

基于以上回吸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如图2所示,牙科根管冲吸系统主要包括冲洗针头6、供液导管8、手持部9和回吸装置5,进一步优选包括加压装置11和加温装置12。

供液导管8的第一端部(即,出液端)连通到冲洗针头6的尾部7。为了防止根管冲洗液中所含有的naclo在流经供液导管8时见光分解,供液导管8优选采用棕色管件。

手持部9环套或包绕在供液导管8的外周,用于供操作者进行握持。同样为了防止根管冲洗液中所含有的naclo见光分解,手持部9优选不透光。

回吸装置5一方面套装在冲洗针头6的外周侧,另一方面能连接外部的负压提供装置。回吸装置5的内侧壁与冲洗针头6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空间构成液体流通的通道,经由冲洗针头6流出的液体能经由该通道借助负压抽吸而排出去。

为了能够针对不同型号及开口方式的冲洗针头以及不同的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压力调节和控制以及以恒定的速度推送液体(例如,冲洗液),可以在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中设置压力可控的自动加压装置11。加压装置1连接到供液导管8的第二端部(即,进液端),用于向供液导管8进而向冲洗针头6施加恒定的推送液体的压力,使得能够自动地将液体推送至根管的工作长度。加压装置11优选是压力推送器,推送压力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可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加压装置的实例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各种实验室微量泵或注射器推进器,例如淄博冠杰电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v2的注射器推进器。

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中还设置温度可控的自动加温装置12,加温装置12用于对提供到供液导管8的液体(例如,冲洗液)进行加温,以便将液体预热到预定的温度。加温装置12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各种适合的加热装置,可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例包括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温控智能加热器。加温装置12的温度调节范围优选为35℃~60℃。

手持部9上设置有开关13,用于对加压装置11和/或加温装置12进行控制。开启开关13,加压装置11开始进行按照操作者预先设定或调节的压力推送加压,此时供液导管8内的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朝着冲洗针头6的方向移动,最终进入到预定的待治疗区域(例如,根管内)。关闭开关13,则加压装置11停止推送加压,液体停止向冲洗针头6的方向移动。借助这种自动加压装置11来代替操作者的手动推送,使得能够均速地以固定的压力推送液体,比手动控制的液体推送更精准,而且推送的压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这样对患处的治疗/冲洗更安全,不会在根尖产生过大压力,减轻患者术中和术后的疼痛。

在上述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中,回吸装置5套装在冲洗针头6的外周侧。如图2所示,回吸装置5中的整个第一管状部1以及第二管状部2的全部或一部分套装于冲洗针头6,将冲洗针头6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它们的内部空间中。

第一管状部1的第二端部通过具有弹性的封闭构件4进行封闭,使得该第二端部与冲洗针头6之间没有间隙,这样液体就不会从第一管状部1的第二端部与冲洗针头6之间流出或渗漏。

第二管状部2的第二端部构造成能紧密抵接于被治疗区域的合适位置(例如,被治牙齿的根管口),使得能露出冲洗针头6的针尖部分且使得被治牙齿根管内的液体(例如,冲洗液)能从第二管状部2第二端部的开口流入到第二管状部2中,然后经由分支管部3排出。

以下结合图2来描述上述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应用于牙科疾病治疗的实施例,以进一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为了显示清楚的目的,图2中牙齿和回吸装置的放大比例比牙科根管负压冲吸系统中的其他部分要大一些。

本实施例涉及患有牙根尖周炎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病例,患牙的牙齿大面积缺损,近中的牙根破坏至牙颈缘线16以下,如图2所示。该患牙的牙体缺损很大,回吸装置5的第一管状部1和第二管状部2需要具有较大的长度。

按图1的箭头所示方向,将由第一管状部1和第二管状部2构成的回吸装置5与冲洗针头6进行组装,其中冲洗针头6刺穿封闭构件4并从第一管状部1和第二管状部2伸出所需的预定长度。整个回吸装置5仅通过封闭构件4与冲洗针头6进行相对组装和定位,借助封闭构件4(例如,胶塞)的弹性,整个回吸装置5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相对于冲吸针头6的针管移动,也可以进行固定就位。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牙科根管冲吸系统进行冲洗时,首先根据冲洗针头6的长度和牙齿根管的长度,确定回吸装置5的纵向长度,据此通过例如裁剪的方式将第二管状部2的长度调整至合适的长度。

将冲洗针头6的尾部7的进液端与环套有手持部9的供液导管8的第一端部(即,出液端)连接,同时将供液导管8的第二端部(即,进液端)与可调节自动加压装置11连接,以及将可调节加温装置12相对于供液导管8进行安装以便对供应到供液导管8的液体进行加热。可调节自动加压装置11和可调节加温装置12以能操作的方式与手持部9上的开关13连接。将回吸装置5中的分支管部3通过接口15与口腔治疗椅的强吸(作为负压提供装置)连接。

治疗时,操作者将上述组装好的牙科根管冲吸系统中的冲洗针头6放入根管内,长度指示硅胶片17指示冲洗针头6放置到根管的工作长度。此时,回吸装置5的第二管状部2的第二端部抵接到根管口10的位置。操作者按下手持部9上的开关13,加温装置12对冲洗液进行预热,同时加压装置11自动地对供液导管8内的冲洗液进行加压,驱动冲洗液流经供液导管8和冲洗针头6进而被推送至根管工作长度,对根尖1/3的位置进行冲洗。在冲洗的同时,在口腔治疗椅的强吸的作用下,冲洗后的冲洗液经由第二管状部2和第一管状部1流入到分支管部3,进而从回吸装置5排出去。诊治过程中冲洗和回吸冲洗液时液体流动的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

由于每个根管的长度通常是不同的,完成一个根管的冲洗之后,更换到另一个根管时,冲洗针头6的针管进入根管的深度是不同的,即根管相对于牙齿的位置需要改变。因此,回吸装置5连同封闭构件4沿着针管的纵轴滑动,直到第二管状部2的第二端部抵靠到根管口,如有需要可从第二管状部2的第二端部裁剪去掉一定长度,从而改变回吸装置5相对于牙齿和/或冲洗针头6的位置,然后继续进行冲洗。通过对回吸装置5进行灵活的位置和长度个性化调整,可以利用一套回吸装置5和冲洗针头6完成同一颗牙不同长度根管的冲洗,方便快捷。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仅仅是用来例示,用于帮助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所作出的任何改进或变化都应当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