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保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1239发布日期:2020-09-23 01:2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医疗急救保障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救援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疗急救保障系统。



背景技术:

在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疫情等突发事件造成大量人员的伤情、病情时,需尽快在第一现场搭建检查、治疗的床用于伤情现场检查、救治手段的实施。

现有方式一般是就地寻找一个屋子充当检查室,将医院用的病床直接运过去,并找一些固位桌子将需要的检查、救治设备搭起来。此种方式可将救治目标妥善处理,并提供较为全面的应急诊断、治疗手段。但此种方式,对于治疗环境的外部要求较高;很难满足野外快速展开和设备运输的需求。

现有方式还有是运输一个挂载基础设备的担架,担架底部多采用柔性材料;如防弹纤维纺织物等;此种方式,对于治疗环境的适应性较好;可满足快速收展的需求;能够第一时间对救治目标进行应急治疗处理。但其设备本身不具有运输密封能力;无法将精密的医学检查仪器进行挂载;故而现场能够支持的检查方式和治疗手段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疗急救保障系统,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医疗救援中手术床较难实现,不便于医疗操作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疗急救保障系统,包括:第一箱体、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相对两个第一侧壁分别在顶部与第一箱体的顶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内侧转动连接有支腿;所述第二箱体包括底部开口的上箱体和顶部开口的下箱体,所述上箱体的底部与所述下箱体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箱体内部设有医疗设备和用于搭载医疗设备的设备架;所述第三箱体的箱盖在一侧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三箱体的顶部,所述第三箱体内部设有辅助器材。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腿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靠近另一端的部位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本体在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部位两侧的长度不同。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重合部位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可拆卸连接件。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部内侧与转接架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支腿与所述转接架的另一侧下方转动连接,所述转接架的另一侧上方转动连接有支撑架,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内侧沿高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与所述支撑架相匹配的卡槽。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支腿之间连接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用于对所述支腿的打开角度进行限定。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手部支架或脚部支架的接口。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设备架固定于所述下箱体内部且顶部伸出所述下箱体,所述上箱体堆放在所述下箱体的底部形成医疗设备台架。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箱体的底部连接有若干个滚轮;所述下箱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滚轮对应的容纳槽。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设备架包括立柱或多层支撑架,所述立柱外侧套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台,所述支撑台通过卡箍结构与所述立柱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箱体内部设有用于放置辅助器材的收容槽;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以及所述收容槽的内部分别填充设有柔性减震垫。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第二箱体和所述第三箱体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箱体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所述第二箱体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三箱体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分别对应设置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凹槽中。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医疗急救保障系统,在第一箱体的顶面两侧可转动连接第一侧壁,且在第一侧壁的底部内侧设置支腿,可实现第一箱体由箱型向床型的快速转变,从而既可满足容纳运输的需要,同时可快速展开形成床,在医疗救援中具有较大实用性,功能性较强;通过将第二箱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结构,可使得打开上箱体时,箱体内部的设备架和医疗设备顶部会伸出下箱体,从而便于医疗设备的使用;通过第三箱体可提供医疗辅助器材;通过第一箱体、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的组合可提供医疗操作所需的床面和设备,便于进行医疗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箱体收拢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箱体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接架和支撑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箱体收拢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箱体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箱体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箱体收拢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手部支架和脚部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手部支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脚部支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箱体展开状态侧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箱体中设备架的第一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箱体中设备架的第二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箱体堆码放置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15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第一箱体;102—第一侧壁;201—上箱体;

202—下箱体;301—第三箱体;302—箱盖;

3—堆码槽;4—搭扣结构;5—凹槽;

6—把手;7—密封结构;8—伸缩件;

9—转接架;10—支撑架;11—支腿;

111—第一本体;112—第二本体;113—可拆卸连接件;

12—手部支架;13—接口;14—脚部支架;

15—堆码块;16—设备架;161—立柱;

162—多层支撑架;17—医疗设备;18—容纳槽;

19—柔性减震垫;20—泄压阀;211—万向轮;

212—定向轮;22—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疗保障系统,该医疗急救保障系统包括:第一箱体101、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301;参考图1,所述第一箱体101的相对两个第一侧壁102分别在顶部与第一箱体101的顶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02的底部内侧转动连接有支腿11;参考图4和图5,所述第二箱体包括底部开口的上箱体201和顶部开口的下箱体202,所述上箱体201的底部与所述下箱体202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箱体内部设有医疗设备17和用于搭载医疗设备17的设备架16;参考图6和图7,所述第三箱体301的箱盖302在一侧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三箱体301的顶部,所述第三箱体301内部设有辅助器材。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疗急救保障系统,其中第一箱体101具有收拢和展开两个状态,在两个第一侧壁102均与第一箱体101连接时为收拢状态,呈箱型可用于容纳运输;在两个第一侧壁102绕第一箱体101顶部转动打开时,两个第一侧壁102可在第一箱体101顶面的相对两侧展开,两个第一侧壁102达到与第一箱体101顶面平齐形成展开状态。

参考图2和图3,在展开状态下,可转动第一侧壁102内侧的支腿11。第一侧壁102的顶部与第一箱体101顶面相连,第一侧壁102的底部通过支腿11进行支撑固定。从而在展开状态下,形成较长的平台,可在医疗救援中用作医用床。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疗急救保障系统,在第一箱体101的顶面两侧可转动连接第一侧壁102,且在第一侧壁102的底部内侧设置支腿11,可实现第一箱体101由箱型向床型的快速转变,从而既可满足容纳运输的需要,同时可快速展开形成床,在医疗救援中具有较大实用性,功能性较强;通过将第二箱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结构,可使得打开上箱体201时,箱体内部的设备架16和医疗设备17顶部会伸出下箱体202,从而便于医疗设备17的使用;通过第三箱体301可提供医疗辅助器材;通过第一箱体、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的组合可提供医疗操作所需的床面和设备,便于进行医疗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2,所述支腿11包括第一本体111和第二本体112,所述第一本体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10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本体112与所述第一本体111靠近另一端的部位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本体112在与所述第一本体111连接部位两侧的长度不同。

第二本体112在与第一本体111连接的部位两侧具有较长的一段和较短的一段。可转动第二本体112形成较长的一段位于底部以及较短的一段位于底部两个状态。在两个状态下,第二本体112伸出第一本体111的长度不同,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支腿11长度。可调节第一箱体101展开状态下形成床两端的高度,增强适用性和灵活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111和所述第二本体112的重合部位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本体111和所述第二本体112的可拆卸连接件113。

即第二本体112在与第一本体111的转动连接部位以外还通过可拆卸连接件113在其他部位进行连接。即第一本体111和第二本体112在两个部位实现连接,可提高支腿11支撑的稳定性,防止第二本体112在不需要的时候转动。

进一步地,可拆卸连接件113可为螺栓。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3,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侧壁102的顶部内侧与转接架9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支腿11与所述转接架9的另一侧下方转动连接,所述转接架9的另一侧上方转动连接有支撑架10,所述第一侧壁102的底部内侧沿高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与所述支撑架10相匹配的卡槽。

支腿11通过转接架9与第一侧壁102的内侧相连。转接架9的一侧位于第一侧壁102的内侧顶部,转接架9的另一侧位于第一侧壁102的内侧底部。支腿11在转接架9的另一侧即第一侧壁102的内侧底部、在转接架9的下方可转动设置。支撑架10在转接架9的另一侧即第一侧壁102的内侧底部、在转接架9的上方可转动设置。支撑架10的顶部可插入第一侧壁102的底部内侧的卡槽中,实现对第一侧壁102的抬高作用。

设置转接架9和支撑架10既可实现支腿11在第一侧壁102的内侧底部的转动,以支撑第一侧壁102与第一箱体101的顶面平齐展开;还可通过将支撑架10插入卡槽中,实现第一侧壁102进一步的抬高,使得第一侧壁102呈倾斜状态,可满足更多不同的需要,提高该医疗装置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进一步地,设置多个卡槽,还可通过调整支撑架10插入卡槽的部位,调整第一侧壁102的倾斜角度。可根据需要选择在一个第一侧壁102处设置转接架9和支撑架10;或者在两个第一侧壁102处均设置转接架9和支撑架10,具体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102和所述支腿11之间连接有伸缩件8,所述伸缩件8用于对所述支腿11的打开角度进行限定。

伸缩件8可为绳索,绳索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02相连,另一端与支腿11相连。打开支腿11时,在绳索伸直时,即达到支腿11的最大打开程度。设置伸缩件8,可控制支腿11打开至合适角度,便于对第一侧壁102进行稳定支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2和图8,所述第一侧壁102上设有用于连接手部支架12或脚部支架14的接口13。即在第一侧壁102展开时,还可在第一侧壁102的接口13处连接手部支架12或脚部支架14,可增强医疗装置的功能性,便于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的进行。

参考图9,手部支架12可包括手部托板和连接件。可在第一侧壁102的两侧设置接口13与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从而在第一侧壁102的两侧可拆卸连接手部托板,用于对手部进行支撑。参考图10,脚部支架13可包括脚部托板和连接件。同样的,可在第一侧壁102的两侧设置接口13与连接件相连,从而在第一侧壁102的两侧可拆卸连接脚部托板,用于对脚部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接口13可为螺纹孔,通过螺纹与手部支架12或脚部支架14可拆卸连接。可在一个第一侧壁102的两侧连接手部支架12;在另一个第一侧壁102的两侧连接脚部支架14,便于医疗操作。手部支架12和脚部支架14的具体设置部位和个数可根据需要灵活设定,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参考图2,第一箱体101的顶部两侧分别与护栏22可拆卸连接。在第一箱体101展开呈床时,可连接护栏22起到限位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5和图11,所述设备架16固定于所述下箱体202内部且顶部伸出所述下箱体202,所述上箱体201堆放在所述下箱体202的底部形成医疗设备台架。

设备架16搭载医疗设备17,在打开上箱体201时,设备架16的顶部和医疗设备17可伸出下箱体202,便于医疗设备17的使用和相关操作。在上箱体201打开时,可将上箱体201堆放置在下箱体202的底部,即上箱体201在下箱体202的底部对下箱体202进行支撑。上下箱体上下堆放,上箱体可对下箱体实现稳定平稳的支撑,且可抬高下箱体。使得下箱体中的设备架16和医疗设备17具有一定高度,上箱体和下箱体配合形成台架,便于医疗操作。

该第二箱体收拢状态呈箱体,便于对医疗设备进行密封运输;展开后形成医疗设备台架,收展方便快捷,可增强装备操作的便携性,实现一箱多用。

参考图5和图11,所述上箱体201的底部连接有若干个滚轮;所述下箱体202的顶部设有与所述滚轮对应的容纳槽18。在上箱体201的底部连接滚轮,使得第二箱体展开形成的医疗设备台架具有移动性,便于在不同区域使用,提高机动性和灵活性。在上箱体盖在下箱体上形成箱体时,上箱体底部的滚轮对应插入下箱体顶部的容纳槽18中。

参考图5,容纳槽18用于在箱体收拢时容纳滚轮,既可防止滚轮对箱体中其他设备或部件造成损坏,也可在上箱体和下箱体收拢连接时起到导向作用,便于顺利快速的实现箱体收拢呈箱型。

进一步地,滚轮通过弹簧片与上箱体的底部折叠连接。可在箱体展开成医疗设备台架时,打开滚轮,在箱体收拢呈箱型时折叠滚轮,便于滚轮的收纳。可在上箱体底部的四角设置四个滚轮;参考图11,其中可设置两个滚轮为万向轮211,另两个滚轮为定向轮212;还可在部分滚轮处设置止动片,用于止动。

参考图12和图13,所述设备架16包括立柱161或多层支撑架162,所述立柱161外侧套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台,所述支撑台通过卡箍结构与所述立柱161可拆卸连接。

设备架16可设置为立柱161结构,支撑台套设在立柱161外侧,用于支撑固定医疗设备。支撑台可绕立柱161转动,且通过卡箍结构和螺栓实现与立柱161的固定连接。可在立柱161的外侧套设多个支撑台,便于对多个医疗设备进行支撑固定。支撑台绕立柱161转动,使得支撑的医疗设备可进行旋转,可提高使用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医疗设备17可通过螺栓等固定在支撑台上。

设备架16也可设置为多层支撑架162结构。多层支撑架162可对多个医疗设备进行分层有序的放置。多层支撑架162每层的高度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不做限定。进一步地,立柱161可通过轴承转动设于下箱体202中,便于实现医疗设备的可转动,提高机动性和灵活性。

进一步地,立柱161和多层支撑架162的具体高度,设置支撑台的个数以及层数,支撑台的具体形状和大小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参考图12,医疗设备17可搭载在设备架16上。部分医疗设备17也可放置在第二箱体内部,具体不做限定。

第二箱体内部的医疗设备17可包括除颤监护仪、手持超声、心肺复苏机、输液泵、注射泵以及输液加温仪等。用于应急救援中实用性较大。可进行一些复苏操作以及伤情处理操作。第二箱体内部医疗设备的具体种类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搭配,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第二箱体中设置的具体医疗设备的不同,会使得箱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对第二箱体内医疗设备的具体种类不做限定。

参考图6,所述第三箱体301内部设有用于放置辅助器材的收容槽;收容槽呈槽状,可便于辅助器材的分类有序放置。进一步地,第三箱体301内部放置的辅助器材可包括检查头灯、紫外线消毒灯、保温毯等医疗辅助性器材,用于进行辅助医疗操作,以更好的进行医疗救援。

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以及所述收容槽的内部分别填充设有柔性减震垫。参考图5和图6,第二箱体的内部填充设有柔性减震垫19,设备架和医疗设备分别嵌入设于所述柔性减震垫19中。箱体内部医疗设备采用内嵌式设计,连接处填充柔性减震垫19,实现对内装设备的缓冲保护,且按照内装设备随形切割,有效实现缓冲保护。

具体的,在上箱体201和下箱体202内部分别填充柔性减震垫19。然后柔性减震垫19根据所装配设备架以及医疗设备的具体部位和大小进行切割剪裁,形成相匹配的安装槽。使得设备架和医疗设备被柔性减震垫19包裹,有效实现缓冲保护。上箱体和下箱体内部的柔性减震垫19可由多块拼接形成。

第三箱体301的收容槽内部的器材同样可嵌入设置在柔性减震垫中。柔性减震垫19可为海绵泡沫、环保eva材料等,用于在运输过程中起到减振作用,对医疗设备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第一箱体101内部同样可放置医疗设备。第一箱体101内部可放置体温维持装备、电动吸引器、抗休克裤等,用于在手术过程中维持体温、保持气道畅通等;也可放置其他医疗设备,具体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侧壁102与第一箱体101的侧面之间、上箱体201的底部和下箱体202的顶部之间以及第三箱体301与箱盖302之间分别设有密封结构7。密封结构7包括密封槽和相匹配的凸块,密封槽中设有密封材料。

参考图14,以第一侧壁102和第一箱体101之间的密封结构为例:所述第一侧壁102的内侧边缘部位沿周向设有一圈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中设有密封材料,所述第一箱体101与所述第一侧壁102连接的侧面边缘部位设有一圈与所述密封槽相匹配的凸块。

密封槽为凹槽结构。凸块与密封槽相匹配即凸块可插入密封槽中。通过设置密封槽、密封材料和凸块,在第一侧壁102关闭时,第一箱体101侧面的凸块对应插入第一侧壁102侧面的密封槽中,通过挤压密封材料形成防水密封结构7。密封材料可为橡胶垫等。

参考图11,所述第一箱体101、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301上分别设有泄压阀20。以下对箱体的描述说明同时适用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因为箱体在运输过程中,可通过密封槽、密封材料和密封垫实现良好的密封,设置泄压阀20可在需要打开箱体时通过泄压阀20连通箱体内部和外界,有利于顺利打开箱体。

进一步地,泄压阀20可为透气孔和盖体结构。即在箱体上设置透气孔,在透气孔处密封可拆卸连接盖体。可通过盖体的打开实现箱体的泄压。

参考图1、图4和图7,所述第一侧壁102和所述第一箱体101的侧面之间、所述上箱体201的底部和下箱体202的顶部之间以及第三箱体301和箱盖302之间分别通过搭扣结构可拆卸连接。可有效实现箱体的关闭,且操作简单方便。第一箱体101和第一侧壁102以及上箱体201和下箱体202可在相对两侧设置相匹配的搭扣结构4实现二者的连接,也可在各个侧边均设置搭扣结构4,具体搭扣结构4的设置部位和个数不做限定,以能实现箱体的关闭为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箱体101、所述第二箱体和所述第三箱体301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凹槽5。既可减轻箱体的重量,便于运输使用;且凹槽5的槽壁在箱体侧壁上还可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可增强箱子强度。所述第一箱体101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所述第二箱体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三箱体301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分别对应设置把手6;便于提拉箱子。所述把手6设于所述凹槽5中。使得把手6在凹槽5内部不会凸出于第一箱体101表面,第一把手6不占用两侧空间,有利于多个器材箱的稳定堆放,便于搬运和堆码。

进一步地,搭扣结构4也可设置在凹槽5中。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把手6与箱体的侧壁之间设有弹性件,且所述弹性件在所述把手6贴合箱体侧壁时为自然状态;和/或,箱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把手6通过卡合可拆卸连接的卡扣,且所述把手6在贴合箱体侧壁时插入所述卡扣中。

把手6可呈环状,把手6的一侧可通过扭簧与箱体的侧壁转动连接,扭簧作为弹性件在把手6贴合箱体侧壁时为自然状态。从而在需要提拉箱子时,可人力转动把手6,使得把手6的另一侧远离箱体侧壁,即把手6打开,便于手握施力。把手6打开时,弹性件处于变形状态,在不需要使用把手6时,把手6可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恢复至与箱体侧壁贴合的状态。

卡扣可设置在把手6的上方或下方,卡扣可为开口朝向把手6的槽体,此时,把手6同样可呈环状,把手6的一侧与箱体侧壁转动连接既可。在需要提拉箱子时,可转动把手6打开进行提拉;在不需要使用把手6时,可转动把手6卡入卡扣中,实现把手6的固定。

设置弹性件和/或卡扣,可对把手6进行限位固定,避免把手6在不使用时位置混乱而影响堆码运输。

进一步地,参考图15和图16,第一箱体101、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301的顶部设有若干个堆码槽3或堆码块15,第一箱体101、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301的底部相应设有若干个堆码块15或堆码槽3。且通过在顶部和底部设置匹配的堆码槽3和堆码块15,多个箱体可稳定的堆码放置,便于多个医疗装置的运输。

进一步地,箱体顶部和底部的堆码槽3和堆码块15为相匹配的结构,即堆码块可一一对应插入堆码槽3中。在箱体的顶部设置堆码槽3时,应在箱体的底部对应设置堆码块15;在箱体的顶部设置堆码块15时,应在箱体的底部对应设置堆码槽3。

进一步地,箱体的材质可为聚酯纤维、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既可满足运输的硬度需要,同时质量较轻,便于运输和适用。箱体整体可呈长方体或正方体,箱体的尺寸可采用60、60、80cm制式。箱体的该尺寸较符合一般人体身高,可便于用户操作,且在箱体关闭时,高度适中,还可用作操作台,提高多用性。

进一步地,该医疗急救保障系统特别适用于野外应急医疗保障,同时也非常适用于战场环境下的野战医疗,对该医疗急救保障系统的具体应用环境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一种医疗急救保障系统针对当前需要提供一种可以提供躺位,提供较多检查、救治手段并能迅速收展的检查箱体来满足现实需求。

该医疗急救保障系统采用箱型结构;在从出发地到伤情现场运输过程中为精密医学设备提供防尘、防水、避震的保护;到伤情现场展开,提供伤员躺身治疗的平台并提供挂载医学设备接口13。

该医疗急救保障系统由第一箱体101、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301组成。第一箱体101具有两个可转动的第一侧壁102。第一侧壁102与第一箱体101在顶部可通过转轴连接,实现第一侧壁102的开合。第一箱体101质量轻;成制式化;便于成组。箱上下面有堆码位,(上面有堆码槽3,下表面是凸台)易堆码,堆码稳定;箱体两侧各有凹槽5设计,作用:增加箱子强度,安装把手6不占用两侧空间。把手6有限位和弹簧自复位功能,便于搬运和堆码。该第一箱体101通过第一侧壁102可展开形成床面,并依靠支腿11进行支撑。

箱体安装有密封和透气装置,在收拢后有防水、防尘、防震、平衡压力作用。箱体收拢处设有密封结构7,密封槽内部填充有类似于橡胶的柔性材料与凸台在合紧状态下形成迷宫防水结构,从而起到防水密封效果。箱体上安装有快速拆脱合装置,操作简单锁紧牢固。箱体内部有减震结构,具有保护内部设备和仪器功能。

支腿11通过转接架9与第一侧壁102转动连接,且转接架9在第一侧壁102底部连接有支撑架10,用于调节第一侧壁102的高度呈倾斜态。第一箱体101上留有接口13,可接插、固定所需的医疗设备,例如手部支架12和脚部支架14。箱体收拢后,所需医疗设备收纳在箱体内;两侧支腿11对应收纳在第一侧壁102内侧。第一侧壁102与第一箱体101通过搭扣结构4连接封闭,可起到防水、防尘、隔震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箱型结构紧凑;运输便捷性好;可满足医学设备运输保存的诸多客观需求;在伤情现场展开的时效性佳,比传统方案铺设效率高;作为基础平台;可满足的检查、治疗技术手段更丰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