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64712发布日期:2021-03-16 22:26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气管导管是插入患者呼吸道(气管或支气管)内,为患者特别是不能自主呼吸的患者创建一个临时性的人工呼吸通道的一种医疗器械。当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后,则需要将气管导管拔出掉。气管导管的拔管操作为:先通过气管导管上的气囊将气管导管内的气体放掉,此时气管插管与呼吸道之间会产生缝隙,然后再进行拔管。然而由于气管导管长期插设在气管或支气管内,则可能导致气管或支气管出现水肿。如果这时候患者的气管或支气管已经水肿,当气囊放气后,气管或支气管则会收缩抱紧在气管导管上,气管插管与呼吸道之间则不会产生缝隙,这种情况下强行拔管,不好会划伤气管或支气管,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窒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通过此装置,在气管导管拔管前,能快速有效的测试处气管导管与呼吸道内壁之间是否产生漏气现象,进而决定是否拔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包括:面罩、密封组件和出气管;所述面罩为柔性体;所述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面罩上并将所述面罩的内腔与外部贯通,所述密封组件上开设有插孔,气管导管能滑动的插设在所述插孔内,且所述密封组件密封的抱紧在所述气管导管的外壁;所述出气管设置在所述面罩的外壁上;所述出气管内设置有单向阀,能将所述出气管关闭或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套筒和橡胶塞;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面罩上,并与所述面罩的内腔相通;所述橡胶塞设置在所述套筒内,所述橡胶塞中间开设有所述插孔,且所述插孔的内径小于所述气管导管的外径;所述气管导管插设在所述插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塞位于所述套筒内并位于远离所述面罩的一端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阀包括堵球和调节杆;所述堵球能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出气管内,所述堵球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调节杆设置在所述堵球上,并能转动的延伸至所述出气管外,且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出气管垂直;转动所述调节杆,能使所述通孔与所述出气管同轴。

进一步地,还包括气圈,所述气圈设置在所述面罩的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面罩的侧壁设置有固定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上述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用于在气管导管拔管前测试气管导管与呼吸道即气管和支气管之间是否出现漏气现象,从而判断患者患者的气管或支气管是否出现水肿,进而决定是否拔管。面罩与面部紧贴,防止外界空间进入面罩,有利于测试顺利进行;密封组件密封的抱紧在气管导管上,起到密封作用;套筒对气管导管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避免气管导管在使用过程中晃动而影响橡胶塞部位的密封。使用时,通过连接在出气管上的集气袋或气体测量仪,观察集气袋或气体测量仪。当漏气量大于110ml(成人)时,则表示漏气实验阴性,则可进行拔管操作。若漏气量小于110ml(成人)则认为漏气实验阳性,表明气道水肿梗阻风险极大,这种情况下拔除气管插管很可能导致呼吸不畅,重新插管的风险大大增加。整个检测操作简单,有利于直观的判断是否能进行拔管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中气囊放气后的气管导管与密封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1-气管导管、2-气囊、10-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100-面罩、200-密封组件、210-套筒、220-橡胶塞、221-插孔、300-出气管、400-单向阀、410-堵球、411-通孔、420-调节杆、500-气圈、600-固定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10,用于在气管导管1拔管前测试气管导管1与呼吸道即气管和支气管之间是否出现漏气现象,从而判断患者患者的气管或支气管是否出现水肿,进而决定是否拔管。

请参见图1,具体的,本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10包括面罩100、密封组件200和出气管300。面罩100为柔性体。使用时,将面罩100罩设在患者的面部上,并使面罩100的边缘与口鼻外周的皮肤密封紧贴。医务工作者可通过手压的方式将面罩100的边缘与口鼻外周的皮肤密封紧贴。由于人体鼻部和口腔部凹凸不平,为了增加面罩100与皮肤之间的密封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面罩100的底面沿着周向设置有气圈500。当面罩100盖设在面部时,气圈500能与人体面部保持较好的贴合度,从而保证密封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面罩100的侧壁设置有固定绳600。使用时,拉紧固定绳600并将固定绳600栓系在患者的头部,既能将面罩100固定,又能进一步将气圈500压紧,进一步增加密封性。

请一并参见图2,密封组件200设置在面罩100上并将面罩100的内腔与外部贯通。密封组件200上开设有插孔221。气管导管1能滑动的插设在插孔221内,且密封组件200密封的抱紧在气管导管1的外壁,出气管300设置在面罩100的外壁上,出气管300内设置有单向阀400,能将出气管300关闭或打开。

具体的,密封组件200包括套筒210和橡胶塞220。套筒210设置在面罩100上,并与面罩100的内腔相通。橡胶塞220设置在套筒210内。橡胶塞220中间开设有插孔221,且插孔221的内径小于气管导管1的外径。气管导管1插设在插孔221内。橡胶塞220具有弹性,插孔221的内径小于气管导管1的外径,则既能使橡胶塞220密封的抱紧在气管导管1上,又能保证整个漏气测试装置能沿着气管导管1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橡胶塞220既可位于套筒210的内靠近面罩100一端,也可位于套筒210内并远离面罩100的一端的端部。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橡胶塞220优选位于套筒210内并远离面罩100的一端的端部。则可使套筒210对气管导管1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避免气管导管1在使用过程中晃动而影响橡胶塞220部位的密封。使用时,当通过气囊2将气管导管2中的气体放掉,气管导管2的外壁则会与橡胶塞的内侧壁产生缝隙,人体呼吸的气体则会通过缝隙流道。

请参见图3,单向阀400包括堵球410和调节杆420。堵球410能转动的设置在出气管300内。堵球410上开设有通孔411。调节杆420设置在堵球410上,并能转动的延伸至出气管300外,且调节杆420与出气管300垂直。转动调节杆420,能使通孔411与出气管300同轴。出气管300可外接集气袋或气体测量仪。集气袋可选择比克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铝塑复合膜铝箔气体采样袋取样袋收集采气袋,气体测量仪可选用市面上常用的气体测量仪。在进行拔管之间,先通过气管导管1上的气囊2放气,随后叮嘱患者正常吸气,并在吸气末呼气初时,旋转调节杆420,使通孔411与出气管300同轴,单向阀400处于打开状态,如果气管导管1与呼吸道内壁有缝隙,呼吸道内的气体流入面罩100内,再通过出气管300流入集气袋内,接着在呼气末关闭单向阀400,观察集气袋或气体测量仪,则可检测出漏气量。当漏气量大于110ml(成人)时,则表示呼吸道畅通,患者无呼吸道水肿,当漏气量小于110ml(成人)时,则表示呼吸道不畅通,则需要重新评估。

上述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10的使用方式:

当需要进行拔管时,顺着气管导管1滑动面罩100,将面罩100盖设在患者的面部,并可通过固定绳600固定,同时需保证面罩100与面部之间的密封性;并将在出气管300上外接集气袋或气体测量仪;接着,先通过气管导管1上的气囊2放气,随后叮嘱患者正常吸气,在吸气末呼气初时,旋转调节杆420,使通孔411与出气管300同轴,此时单向阀400处于打开状态。如果气管导管1与呼吸道内壁有缝隙,呼吸道内的气体流入面罩100内,则会通过出气管300流入集气袋内,接着在呼气末关闭单向阀400,观察集气袋或气体测量仪,检测出漏气量。当漏气量大于110ml(成人)时,则表示漏气实验阴性,则可进行拔管操作。若漏气量小于110ml(成人)则认为漏气实验阳性,表明气道水肿梗阻风险极大,这种情况下拔除气管插管很可能导致呼吸不畅,重新插管的风险大大增加,则需要重新评估。

上述气管导管拔管漏气测试装置10,用于在气管导管1拔管前测试气管导管1与呼吸道即气管和支气管之间是否出现漏气现象,从而判断患者的气管或支气管是否出现水肿,进而决定是否拔管。面罩100与面部紧贴,防止外界空间进入面罩100,有利于测试顺利进行;气圈500提高与人体面部保持较好的贴合度,从而保证密封效果;固定绳600用于固定面罩100,方便测试操作,同时能进一步将气圈500压紧,进一步增加密封性。橡胶塞220抱紧在气管导管1上,起到密封作用;套筒210对气管导管1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避免气管导管1在使用过程中晃动而影响橡胶塞220部位的密封。使用时,通过连接在出去管上的观察集气袋或气体测量仪,当漏气量大于110ml(成人)时,则表示呼吸道畅通,患者无呼吸道水肿,则可进行拔管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