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吸痰的吸氧面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48979发布日期:2021-02-18 14:2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方便吸痰的吸氧面罩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方便吸痰的吸氧面罩。


背景技术:

[0002]
在临床工作中,脑梗塞合并i型呼吸衰竭等重症病人常需要使用面罩高流量吸氧,并且随时需要吸痰。但是病人在佩戴面罩进行吸氧的同时,若是需要吸痰,就需要将面罩松开,将吸痰管放入到病人的口中,待吸痰完毕后再将面罩固定好,或者是将吸氧面罩更换为鼻导管进行吸氧,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浪费时间,且鼻导管可能无法满足高流量的吸氧需求。若是病人需要持续吸痰,则吸痰管也会阻碍面罩的固定,影响吸氧效果,容易出现生命危险。同时,很多病重的患者牙关紧闭,无法较好的配合吸痰,痰液吸出较为困难,医护人员很难进行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方便吸痰的吸氧面罩,以解决现有的氧气面罩不方便吸痰的问题。
[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为:方便吸痰的吸氧面罩,包括面罩本体,面罩本体上设有氧气管和吸痰管,所述面罩本体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氧气管滑动连接于通孔内,通孔处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的内周壁与氧气管的外周壁相贴紧;所述氧气管的侧壁连通有安装管,安装管位于面罩本体的外侧,所述吸痰管滑动连接于安装管内,安装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的内周壁与吸痰管的外周壁相贴紧,吸痰管上安装有第一止流夹。
[0005]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中,由于氧气管滑动连接在通孔内,因此,氧气管能够相对面罩本体发生移动,且氧气管移动过程中第一密封圈能够保证面罩本体的密封性,从而调节氧气管插入患者口腔的深度。此外,由于吸痰管滑动连接在安装管内,因此,吸痰管能够相对安装管发生移动,且吸痰管移动过程中第二密封圈能够保证氧气管的密封性,从而调节吸痰管插入患者气管内的深度,将患者气管内的痰液吸出,从而实现随时吸痰,且能够避免松开面罩本体,从而为患者持续供氧,且操作方便。
[0006]
可选地,所述安装管远离氧气管的一端设有外螺纹,且安装管上固定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远离安装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帽盖,所述帽盖的内周壁能与安装管上的外螺纹螺纹连接。
[0007]
不需要进行吸痰时,将吸痰管拔出安装管,将帽盖连接在安装管上,将安装管密封,以保证在将吸痰管拔出后,供氧工作仍能正常进行。
[0008]
可选地,所述吸痰管位于安装管内的一端开设有若干吸痰孔,所述吸痰孔沿吸痰管的周壁分布。
[0009]
吸痰管进入患者的气管内后,气管内的痰液通过吸痰管的端口以及吸痰孔被吸入吸痰管内,吸痰效果好。
[0010]
可选地,所述吸痰管远离氧气管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储液囊,储液囊的顶部连通有抽气管,储液囊的底部连通有排液管,排液管上安装有第二止流夹。
[0011]
通过抽气管进行吸气,减小储液囊和吸痰管的内压,将患者气管内的痰液吸出,而通过吸痰管吸出的痰液聚积在储液囊内,从而能够利用一根吸痰管进行多次吸痰,减少吸痰管的更换频率。
[0012]
可选地,所述第一止流夹位于吸痰管靠近储液囊的一端。
[0013]
第一止流夹位于吸痰管靠近储液囊的一端时,方便医护人员在使用吸痰管吸痰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止流夹控制吸痰管的开闭。
[0014]
可选地,所述储液囊连通有支管,支管远离储液囊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鲁尔公接头,吸痰管靠近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鲁尔母接头,鲁尔公接头与鲁尔母接头相连接。
[0015]
通过鲁尔公接头与鲁尔母接头的连接实现储液囊与吸痰管的可拆卸连接。
[0016]
可选地,所述储液囊连通有支管,支管远离储液囊的一端与吸痰管螺纹连接。
[0017]
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实现储液囊与吸痰管的可拆卸连接。
[0018]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均为橡胶密封圈。
[0019]
橡胶密封圈具有弹性,能够很好地密封面罩本体与氧气管的连接处,以及吸痰管与安装管的连接处。
[0020]
可选地,所述安装管远离氧气管的一端设有飘带。
[0021]
若安装管内的第二密封圈受损,从安装管泄出的气体将会吹起飘带,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发现,从而及时更换第二密封圈。
[0022]
可选地,所述安装管远离氧气管的一端卡有u型卡件,飘带固定连接于u型卡件的顶端。
[0023]
u型卡件卡于安装管远离氧气管的一端,方便拆卸。
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方便吸痰的吸氧面罩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0026]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方便吸痰的吸氧面罩实施例二中安装管的剖视图;
[0027]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方便吸痰的吸氧面罩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面罩本体1、氧气管2、吸痰管3、通孔4、第一密封圈5、安装管6、第二密封圈7、第一止流夹8、飘带9、u型卡件10、吸痰孔11、帽盖12、储液囊13、抽气管14、排液管15、第二止流夹16、支管17。
[0030]
实施例一
[0031]
本实施例基本如图1和图2所示:方便吸痰的吸氧面罩,包括面罩本体1,面罩本体1上设有氧气管2和吸痰管3,面罩本体1上开设有通孔4,氧气管2滑动连接于通孔4内,通孔4处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5,第一密封圈5的内周壁与氧气管2的外周壁相贴紧;氧气管2的侧壁连通有安装管6,安装管6位于面罩本体1的外侧,吸痰管3滑动连接于安装管6内,安装
管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7,第二密封圈7的内周壁与吸痰管3的外周壁相贴紧。吸痰管3远离安装管6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止流夹8,第一止流夹8处于常闭状态。本实施例中,氧气管2与安装管6为采用医用级塑料制成的硬管,吸痰管3为软管,第一密封圈5与第二密封圈7为橡胶密封圈。
[0032]
安装管6远离氧气管2的一端设有飘带9,具体地,安装管6远离氧气管2的一端卡有u型卡件10,飘带9固定连接于u型卡件10的顶端。
[0033]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医护人员为患者佩戴好面罩本体1后,滑动氧气管2,使得氧气管2插入患者口腔甚至气管,为患者供氧,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氧气管2能够相对面罩本体1移动,因此,医护人员能够随时调节氧气管2的插入深度。当患者需要吸痰时,推动吸痰管3,吸痰管3将会沿安装管6进入氧气管2,并沿氧气管2进入患者的气管内,此时医护人员打开第一止流夹8,使得吸痰管3处于畅通状态,再利用洗耳球或者其他工具,对吸痰管3远离安装管6的一端进行吸气,从而将患者气管内的痰液吸出,不必松开面罩本体1,不影响对患者的供氧,操作方便。不仅如此,本实施例中,由于吸痰管3能够在氧气管2、安装管6内移动,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能够随时对患者进行吸痰,还避免了患者牙关紧闭时吸痰管3不易插入患者气管的问题。
[0034]
在使用过程中,当安装管6内的第二密封圈7出现损坏,密封性降低时,氧气管2内的气体从安装管6泄出,吹起飘带9,使得飘带9摇曳,警示医护人员氧气管2内气体泄漏,及时更换第二密封圈7或添加新的第二密封圈7。同样地,氧气管2与面罩本体1的连接处也能采用飘带9检测面罩本体1的通孔4处是否泄气,及时更换第一密封圈5,确保供氧工作的正常进行。
[0035]
实施例二
[003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吸痰管3位于安装管6内的一端开设有若干吸痰孔11,吸痰孔11沿吸痰管3的周壁分布,本实施例中,吸痰孔11的数量为四个。
[0037]
吸痰管3进入患者的气管内后,气管内的痰液通过吸痰管3的端口以及吸痰孔11被吸入吸痰管3内,从多个方向对痰液进行吸取,吸痰效果好。
[0038]
实施例三
[003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安装管6远离氧气管2的一端设有外螺纹,且安装管6上固定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远离安装管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帽盖12,帽盖12的内周壁能与安装管6上的外螺纹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件选用线绳。
[0040]
吸痰管3远离氧气管2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储液囊13,第一止流夹8位于吸痰管3靠近储液囊13的一端。储液囊13的顶部连通有抽气管14,储液囊13的底部连通有排液管15,排液管15上安装有第二止流夹16,第二止流夹16处于常闭状态。本实施例中,可拆卸连接方式具体为:储液囊13的顶部连通有支管17,支管17远离储液囊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鲁尔公接头,吸痰管3靠近支管1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鲁尔母接头,鲁尔公接头与鲁尔母接头相连接。
[0041]
具体使用时,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吸痰管3连接有储液囊13,因此,在医护人员打开第一止流夹8后,利用洗耳球或者其他工具对抽气管14进行吸气时,储液囊13和吸痰管3的内压减小,从而将患者气管内的痰液吸出,而通过吸痰管3吸出的痰液聚积在储液囊13内,从而能够利用一根吸痰管3进行多次吸痰,减少吸痰管3的更换频率。当需要更换吸痰管3
时,由于吸痰管3与支管17通过鲁尔接头可拆卸连接,因此,直接将吸痰管3从支管17上取下,将新的吸痰管3插接在支管17上并插入安装管6内即可。而当储液囊13内的痰液聚积较多时,打开排液管15上的第二止流夹16,使得痰液排出储液囊13。
[0042]
此外,在不需要进行吸痰时,将吸痰管3拔出安装管6,并将u型卡件10取下,将帽盖12连接在安装管6上,将安装管6密封,以保证供氧工作的正常进行。
[0043]
实施例四
[004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吸痰管3与储液囊13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具体为:储液囊13的顶部连通有支管17,支管17远离储液囊13的一端与吸痰管3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支管17与吸痰管3的可拆卸连接。
[0045]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