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18213发布日期:2021-03-12 10:51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院的儿科病房的注射室中,为了便于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用于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的护理床往往为四周不具有护栏的遮挡,当医护人员在进行穿刺准备工作时,家属若对患儿看管不仔细,或者,患儿在医护人员进行穿刺的过程中做出大幅度的运动,这些情况都极易导致患儿从护理床上翻滚并跌落至地面上,从而造成坠床的事故,患儿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无法满足现有的安全需求。

因此,亟需要一种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患儿坠床且安全性高的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其包括捆绑垫和用于与护理床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捆绑垫连接,所述捆绑垫具有承载垫主体、左包覆部和右包覆部,所述左包覆部和所述右包覆部位于所述承载垫主体的左、右两侧,所述左包覆部、所述承载垫主体和所述右包覆部可共同围成一捆绑空间,所述左包覆部与所述右包覆部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连接并锁定所述捆绑空间。

较佳地,所述捆绑垫具有柔性。

较佳地,所述承载垫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呈间隔开设置。

具体地,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承载垫主体,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用于与护理床连接的自由端。

具体地,所述连接件呈等间隔设置。

较佳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锁紧的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所述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中的一者呈间隔的设于所述左包覆部,所述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中的另一者呈间隔的设于所述右包覆部。

具体地,所述第一调节结构为第一扣合带,所述第二调节结构为第二扣合带,所述第一扣合带上具有公扣,所述第二扣合带上具有母扣。

具体地,所述连接结构可调节所述左包覆部与所述右包覆部之间的松紧程度,借由所述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之间连接位置的调节,所述左包覆部和右包覆部选择性的靠近或远离以调节所述捆绑空间的大小。

具体地,所述第一调节结构为公粘扣带,所述第二调节结构为母粘扣带。

具体地,所述第一调节结构为第三扣合带,所述第二调节结构为第四扣合带,所述第三扣合带上具有公扣,所述第四扣合带具有多个沿所述第四扣合带长度方向呈间隔布置的母扣,所述公扣选择性的与其中一所述母扣扣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通过将捆绑垫和连接件结合在一起,连接件用于与护理床连接,故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连接件将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固定于护理床上,在不使用时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将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从护理床上卸下,使用灵活;捆绑垫具有承载垫主体、左包覆部和右包覆部,左包覆部和右包覆部位于承载垫主体的左、右两侧,左包覆部、承载垫主体和右包覆部可共同围成一捆绑空间,左包覆部与右包覆部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并锁定捆绑空间,换句话说,利用左包覆部、承载垫主体和右包覆部共同围成的捆绑空间可对患儿形成有效的固定,从而在穿刺或者其他医护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患儿从护理床上坠落,避免坠床等事故的发生,以达到有效保障患儿安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捆绑患儿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且第一调节结构为第一扣合带,第二调节结构为第二扣合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且第一调节结构可为公粘扣带,第二调节结构为母粘扣带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100包括包括捆绑垫1和连接件2,连接件2用于与护理床200连接,故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连接件2将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100固定于护理床200上,在不使用时也可以通过连接件2将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100从护理床200上卸下,使用灵活;捆绑垫1具有承载垫主体11、左包覆部12和右包覆部13,左包覆部12和右包覆部13位于承载垫主体11的左、右两侧,左包覆部12、承载垫主体11和右包覆部13可共同围成一捆绑空间3,捆绑垫1具有柔性,由于捆绑垫1整体呈柔性,故左包覆部12与承载垫主体11可通过弯折叠置于承载垫主体11上,右包覆部13与承载垫主体11可通过弯折叠置于承载垫主体11上,且左包覆部12与右包覆部13可以相互交叠,值得注意的是,承载垫主体11、左包覆部12和右包覆部13为叠置后所形成的三个部分,故生产者可以将承载垫主体11、左包覆部12和右包覆部13分开生产再连接在一起,也可通过一次性生产具有柔性且呈一体的捆绑垫1,于本实施例中,捆绑垫1为海绵垫,承载垫主体11、左包覆部12和右包覆部13为海绵垫折叠后的三个划分部分,但不限于此,左包覆部12与右包覆部13通过连接结构14连接并锁定捆绑空间3,换句话说,利用左包覆部12、承载垫主体11和右包覆部13共同围成的捆绑空间3可对患儿形成有效的固定,从而在穿刺或者其他医护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患儿从护理床200上坠落,避免坠床等事故的发生,以达到有效保障患儿安全的目的。更为具体地,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3,承载垫主体1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连接件2,连接件2呈间隔开设置,连接件2的间隔开设置能够实现捆绑垫1与护理床200之间的稳定连接。举例而言,连接件2的一端固定于承载垫主体11,连接件2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用于与护理床200连接的自由端,于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为具有柔性的捆绑带,通过捆绑实现捆绑垫1与护理床200之间的稳定连接,较优的是,连接件2呈等间隔设置,从而实现受力均匀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生产者也可以将连接件2调整为扣件等其他连接结构14,故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1至图2,连接结构14包括相互配合锁紧的第一调节结构141和第二调节结构142,第一调节结构141和第二调节结构142中的一者呈间隔的设于左包覆部12,第一调节结构141和第二调节结构142中的另一者呈间隔的设于右包覆部13。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结构141为第一扣合带,第二调节结构142为第二扣合带,第一扣合带上具有公扣,第二扣合带上具有母扣,通过公扣和母扣之间的相互扣合实现第一扣合带和第二扣合带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捆绑空间3的锁定,以达到对患儿固定的目的。

请参阅图1以及图3,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4也可调节左包覆部12与右包覆部13之间的松紧程度,借由第一调节结构141和第二调节结构142之间连接位置的调节,左包覆部12和右包覆部13选择性的靠近或远离以调节捆绑空间3的大小,故可通过调节捆绑空间3的大小来适配不同身材的患儿,调节灵活。举例而言,第一调节结构141为第三扣合带,第二调节结构142为第四扣合带,第三扣合带上具有公扣,第四扣合带具有多个沿第四扣合带长度方向呈间隔布置的母扣,公扣选择性的与其中一母扣扣合,从而实现捆绑空间3之大小的调节;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所示,第一调节结构141也可为公粘扣带,对应地,第二调节结构142为母粘扣带,利用公粘扣带与母粘扣带之间的黏接位置调节实现捆绑空间3之大小的调节。

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100的使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如下:

使用时,将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100放置于护理床200上,将连接件2捆绑于护理床200的固定杆等位置,从而将捆绑垫1固定于护理床200上,将捆绑垫1打开,将患儿放置于承载垫主体11上,将左包覆部12与右包覆部13交叠,从而使得左包覆部12、承载垫主体11和右包覆部13可共同围成一捆绑空间3,最后,利用第一调节结构141与第二调节结构142的锁定将患儿固定于捆绑空间3中,从而达到将患儿固定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100通过将捆绑垫1和连接件2结合在一起,连接件2用于与护理床200连接,故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连接件2将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100固定于护理床200上,在不使用时也可以通过连接件2将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100从护理床200上卸下,使用灵活;捆绑垫1具有承载垫主体11、左包覆部12和右包覆部13,左包覆部12和右包覆部13位于承载垫主体11的左、右两侧,左包覆部12、承载垫主体11和右包覆部13可共同围成一捆绑空间3,左包覆部12与右包覆部13通过连接结构14连接并锁定捆绑空间3,换句话说,利用左包覆部12、承载垫主体11和右包覆部13共同围成的捆绑空间3可对患儿形成有效的固定,从而在穿刺或者其他医护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患儿从护理床200上坠落,避免坠床等事故的发生,以达到有效保障患儿安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小儿用防坠床捆绑垫100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