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自助灌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4878发布日期:2021-05-07 19:52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自助灌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家用自助灌肠装置。



背景技术:

灌肠是指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现代社会,患有肠道炎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很多患者常常需要灌肠进行治疗或缓解某些症状。

患者在家进行灌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而现有的灌肠装置,患者在家进行灌肠时需要家属协助才能完成灌肠操作,给患者和家属均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且现有的灌肠管均是材质比较硬的管子,患者在灌肠时会有比较强烈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用自助灌肠装置,患者能够进行自主灌肠操作,无需外人协助,使用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家用自助灌肠装置,包括灌肠管、药液包和供气泵;灌肠管一端设置为插入端,插入端用以伸入患者肛门内,灌肠管另一端用以与药液包可拆卸连接;药液包包括药液包本体以及设于药液包本体内的充气气囊,供气泵用以向充气气囊内充气。

进一步地,插入端设置有刻度线,灌肠管上套设有一卡扣,卡扣与灌肠管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供气泵包括压缩气囊,与压缩气囊导通的进气管,以及与压缩气囊导通的出气管;进气管上设置有单向进气阀,出气管上设置有单向出气阀;出气管远离压缩气囊的一端与充气气囊密封连接,用以向充气气囊内供气。

进一步地,充气气囊包括气囊本体以及与气囊本体密封连通的气囊接头,气囊接头设于药液包本体外且与药液包本体密封连接;出气管与气囊接头可拆卸密封导通连接。

进一步地,气囊接头与出气管通过一第一连接头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头一端伸入气囊接头内,第一连接头另一端伸入出气管内。

进一步地,药液包本体一端连通有进液管,药液包本体另一端连通有出液管;进液管设置有封口盖,出液管设置有出液开关。

进一步地,灌肠管远离插入端的一端与出液管通过第二连接头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灌肠管的材质为医用硅胶。

进一步地,药液包本体上设置有刻度线。

进一步地,灌肠管的长度为60~10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家用自助灌肠装置,将灌肠管的插入端伸入患者肛门内,灌肠管与药液包本体连通,药液包本体内除了装有药液外还设置有充气气囊,使用时,通过操作供气泵向药液包本体内的充气气囊内充气,充气气囊便会膨胀而使得药液包本体内的药液进入灌肠管内,并最终进入患者体内。患者在使用该装置进行灌肠时,只需要连接好药液包、灌肠管和供气泵,即可躺在床上操作供气泵以将药物灌入肛门内,无需外人协助,使用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家用自助灌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灌肠管,11-插入端,12-卡扣,13-第二连接头,20-药液包,21-药液包本体,22-进液管,23-封口盖,24-出液管,25-出液开关,26-气囊本体,27-气囊接头,28-第一连接头,30-供气泵,31-压缩气囊,32-进气管,33-单向进气阀,34-出气管,35-单向出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家用自助灌肠装置,包括灌肠管10、药液包20和供气泵30;灌肠管10一端设置为插入端11,插入端11用以伸入患者肛门内,灌肠管10另一端用以与药液包20可拆卸连接;药液包20包括药液包本体21以及设于药液包本体21内的充气气囊,供气泵30用以向充气气囊内充气。

本实施例的家用自助灌肠装置,患者在家中需要进行灌肠操作时,只需要将药液包20、灌肠管10和供气泵30连通好,将灌肠管10的插入端11伸入肛门内,当灌肠管10的长度足够长时,患者完全可以在将灌肠管10伸入肛门后躺下以一个较为舒适的姿势操作供气泵30,通过控制供气泵30的操作,使得位于药液包本体21内的充气气囊膨胀,从而使得药液包本体21内的药液受到挤压进入到灌肠管10中,并最终进入到患者体内,这种灌肠操作,无需外人协助,使用简单方便。

本实施例的灌肠管10的插入端11设置有刻度线,灌肠管10上套设有一可手动开合的卡扣12,卡扣12打开时可以与灌肠管10滑动连接。由于不同的患者(保留灌肠或不保留灌肠)在灌肠时需要将插入端11伸入肛门内的尺寸不同,使用前,患者可以将卡扣12打开,调整卡扣12至相应的刻度线处后固定卡扣12,然后操作插入端11插入肛门,当卡扣12抵住肛门后停止继续插入,可以使得患者在一人操作时,能够顺利的将观察管插入合适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供气泵30可以是简易的电动气泵,也可以是人工操作的手动气泵,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使用成本,设计供气泵30包括压缩气囊31,与压缩气囊31导通的进气管32,以及与压缩气囊31导通的出气管34;进气管32上设置有单向进气阀33,出气管34上设置有单向出气阀35;出气管34与充气气囊密封连接,用以向充气气囊内供气。需要向充气气囊内充气时,只需要人工挤压压缩气囊31,空气从进气管32进入压缩气囊31内,从出气管34导出进入到充气气囊内,实现对充气气囊的充气膨胀作用,且整个供气泵30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充气气囊包括气囊本体26以及与气囊本体26密封连接的气囊接头27,气囊接头27设于药液包本体21外且与药液包本体21密封连接;出气管34与气囊接头27可拆卸密封导通连接。将出气管34与气囊接头27可拆卸连接的好处是:当一个药液包20使用完毕后,可以将出气管34与气囊接头27之间拆卸下来,使得供气泵30可以与另一个药业包20连接,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出气管34与气囊接头27密封连通的好处是:压缩气囊31压缩产生的气体能够顺利的进入气囊本体26中,不会发生泄漏而影响药液挤压出液效果;气囊接头27与药液包本体21密封连接则是为了有效隔离液体和气体,保证充气气囊膨胀后能够挤压药液包本体21内的药液;将气囊接头27设于药液包本体21外也是为了便于操作出气管34与气囊接头27的安装与拆卸。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气囊接头27与出气管34之间是通过第一连接头28实现可拆卸连接的。该第一连接头28可以是一端伸入出气管34中,一端伸入气囊接头27的连接接头;也可以是一端伸入出气管34中,一端为内螺纹段,气囊接头27为外螺纹段,两者螺纹连接,总之,该连接结构是医疗器械上常用的密封导通连接结构。

本实施例的药液包本体21一端连通有进液管22,药液包本体21另一端连通有出液管24;进液管22设置有封口盖23,出液管24设置有出液开关25。本实施例的药液包本体21的进液管22可以向药液包20内注入药液,当一次灌肠所需的药液较多,一包药液不能满足时,可以在药液包20内药液注完后,从进液管22注入药液继续进行灌液;出液管24设置出液开关25也可以随时关闭向灌肠管10内输液的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药液包本体21导通的进液管22还有一个作用:当药液包本体21内的药液挤压完毕后,灌肠管10内会残留较多的药液,此时,可以通过进液管22向药液包本体21内加入价廉易得的封管液从而将灌肠管10内残留的药液推入患者体内,大大避免了药液的浪费。

本实施例的灌肠管10远离插入端11的一端导通连接有一第二连接头13,第二连接头13与出液管24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二连接头13实现灌肠管10与药液包20的出液管24之间的可拆卸连通,属于管与管之间的可拆卸连通,属于常规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灌肠管10的材质为医用硅胶。采用医用硅胶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本实施例的药液包20上设置有刻度线。可以便于观察药液的注入量。

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的灌肠管10的长度为60~100cm。最为优选的是80cm,实际试验表明,在此长度下,患者可以较为舒适的躺着进行压缩气囊31的操作。

本实施例的家用自助灌肠装置的具体使用方法为:

患者在使用前,先取出装有灌肠药液的药液包20(一次性药液包20),或者将灌肠药液从药液包20的进液管22注入药液包本体21内(非一次性药液包20);关闭封口盖23和出液开关25;根据保留灌肠或不保留灌肠的实际需求调整卡扣12至相应的刻度;将第二连接头13与药液包20的出液管24连通,将压缩气囊31的出气管34与充气气囊的气囊接头27通过第一连接头28密封连接;

随后,将灌肠管10的插入端11伸入肛门内,至卡扣12位置处停止,打开出液开关25,手握压缩气囊31,缓慢挤压压缩气囊31,使得药液包本体21内的充气气囊本体26体积变大,将药液包本体21内的液体挤压至出液管24,并进入与出液管24连通的灌肠管10内,最终进入患者体内;

药液包本体21内的药液全部进入灌肠管10内后结束灌肠操作,必要时还可以从进液管22向药液包本体21内补充药液或注入封管液。

综上,本实施例的家用自助灌肠装置,患者能够独自进行灌肠操作,无需外人协助,且结构简单,操作便利,药液包20和供气泵30均可回用,使得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