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血丝祛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63480发布日期:2021-03-23 10:55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血丝祛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血丝祛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血丝祛除装置。



背景技术:

红血丝主要是因为面部角质层薄弱导致毛细血管位置更容易接触和感知到外界环境变化,从而造成毛细血管扩展而引起的面部现象。红血丝会形成沉积性色斑,难以治愈,不仅影响外表的美丽,还会给心理造成阴影,给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当前红血丝祛除方法主要分为活细胞疗法,物理治疗,化学治疗三种类型,对于物理疗法可采用特定的波长对皮肤照射,二红血丝对特定波长的吸收,从而达到祛除的效果,如激光照射。但上述祛除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激光照射为爆破型,对表皮及皮下组织的伤害都比较大,还容易留下色沉;其二、激光祛除红血丝不精准,有红血丝的皮肤被激光打到,正常没有红血丝的皮肤也被打到了,皮损很大,回复慢并且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血丝祛除装置,能有效、准确的祛除面部的红血丝,不会留下色沉,对皮肤的损伤小,恢复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血丝祛除装置,包括祛除笔,所述祛除笔的底部设有针头,所述针头经加热后能迅速碳化脸部的红血丝表皮细胞,所述祛除笔的外部设有保护外套,所述祛除笔通过固定组件将其固定安装在保护外套内,并在保护外套上设有调节针头伸出保护外套外侧长度的长度调节机构。

优选的,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保护外套中部的截面呈拱形的安装盒,所述安装盒的侧壁上设有一段弧形条孔,并在位于安装盒内部的保护外套的壁面上设有竖向的第一条孔;

所述安装盒的内部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中部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旋转轴的一端从弧形条孔中穿出并连接有拨片;

所述旋转轴中部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旋转轴的一端通过第一条孔伸入到保护外套的内部,并在其端部铰接有竖向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底端交接有截面呈倒立的梯形的针尖保护套,所述针尖保护套外壁的顶部设有一圈第一凸棱,所述保护外套的内壁的底部设有一圈第二凸棱,所述第一凸棱抵靠在第二凸棱的上表面;

位于第一连接杆两侧的旋转轴上均套设有第一扭转弹簧。

优选的,所述拨片靠近安装盒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铰接轴铰接在凹槽内,并在铰接轴上设有第二扭转弹簧,所述安装盒位于弧形条孔两侧的外壁上均设有棘刺,并在拨片的侧壁上设有与棘刺相对应的棘爪,所述棘爪卡设在棘刺内。

优选的,所述针尖保护套上表面且与第三连接杆相对的一侧设有竖向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上方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杆穿设在导向块内,所述导向块固定在保护外套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保护外套和针尖保护套均由绝热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保护外套内壁上且位于长度调节机构上方的限位环和限位环上方的保护外套侧壁上的第二条孔,位于限位环上方的保护外套的内部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套设在祛除笔的外侧并与祛除笔构成滑动配合,所述固定套的外侧壁上设有连接管;

所述连接管的内壁和外壁均设有螺纹,所述连接管远离固定套的一端通过第二条孔伸出至保护外套的外部,位于保护外套外部的连接管上设有与连接管外壁构成螺纹配合的旋转帽;

所述连接管内部穿设有与连接管内壁构成螺纹配合的t形螺纹杆,所述螺纹杆靠近固定套的一端贯穿固定套的侧壁延伸至固定套的内侧,并在其端部上通过旋转接头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抵靠在祛除笔的外壁上;

所述固定套与限位环之间设有固定连接有伸缩弹簧,所述伸缩弹簧套设在祛除笔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拨片的上表面为向下凹陷的弧面。

优选的,所述针头由钨、锰、银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准确的祛除面部的红血丝,不会留下色沉,对皮肤的损伤小,恢复效果好。具体来讲,通过对针头进行加热,使其上升到一定温度后,将针头的针尖接触到面部的红血丝位置,在此温度下红血丝的表皮能够迅速碳化结巴,由于针头的针尖较细,接触的面积较小,能较准确的碳化病灶位置,减小了与面部正常的皮肤组织相接触,较大程度上减小治疗面积,进而减小的皮肤的损伤。由于碳化面积较小,恢复速度快,恢复效果好。其次,通过在祛除笔外部套设保护外套、针头伸出保护外套外侧长度的长度调节机构,能有效降低使用者因误操作而给患者带来的意外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祛除笔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3是图2所示结构中a-a向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结构中b部放大图;

图5是图3所示结构中c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拨片转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6所示,一种红血丝祛除装置,包括祛除笔1,所述祛除笔1的底部设有针头2,所述针头2经加热后能迅速碳化脸部的红血丝表皮细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祛除笔1由黄铜制成,所述针头2由钨、锰和银采用1:8:15比例制成,其中钨也叫钛合金,能增加针头2的硬度强,提高耐磨性、韧性和耐热性,锰能提高针头2的抗氧化性,银能使针头2具有消炎、杀菌等功效,能有效提高红血丝治疗后的恢复速度和效果;具体的,使用者通过对针头2进行加热,使其上升到一定温度后,将针头2的针尖接触到面部的红血丝位置,在此温度下红血丝的表皮能够迅速碳化结巴,由于针头2的针尖较细,接触的面积较小,能较准确的碳化病灶位置,减小了与面部正常的皮肤组织相接触,较大程度上减小治疗面积,进而减小的皮肤的损伤。由于碳化面积较小,恢复速度快,恢复效果好。

在对面部红血丝进行治疗时,由于使用者疏忽或误操作,会使针头2烫伤患者或操作人员,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提高祛除笔1的使用安全系数,因此在所述祛除笔1的外部设有保护外套3,所述祛除笔1通过固定组件将其固定安装在保护外套3内,并在保护外套3上设有调节针头2伸出保护外套3外侧长度的长度调节机构。

具体的,所述长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保护外套3中部的截面呈拱形的安装盒4,所述安装盒4的侧壁上设有一段弧形条孔5,并在位于安装盒4内部的保护外套3的壁面上设有竖向的第一条孔6;

所述安装盒4的内部设有旋转轴7,所述旋转轴7中部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连接杆8,所述第一连接杆8远离旋转轴7的一端从弧形条孔5中穿出并连接有拨片9;

所述旋转轴7中部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0,第二连接杆10与第一连接杆8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连接杆10远离旋转轴7的一端通过第一条孔6伸入到保护外套3的内部,并在其端部铰接有竖向的第三连接杆11,所述第三连接杆11的底端交接有截面呈倒立的梯形的针尖保护套12,所述针尖保护套12外壁的顶部设有一圈第一凸棱13,所述保护外套3的内壁的底部设有一圈第二凸棱14,所述第一凸棱13抵靠在第二凸棱14的上表面;

位于第一连接杆8两侧的旋转轴7上均套设有第一扭转弹簧15。针尖保护套12和保护外套3均由绝热材料制成,起到对加热后的针头2进行保护,

操作原理:如图6所示,将祛除笔1安装在保护外套3内,手握住保护外套3时,操作人员的大拇指位于拨片9附近,通过大拇指向下压拨片9,即,拨片9使旋转轴7逆时针旋转,同时带动第二连接杆10逆时针旋转,第二连接杆10再旋转的过程中,会将第三连接杆11向上提升,即使针尖保护套12向上移动,因此,针头2从针尖保护套12中露出来,露出来一段后,即可对病灶部位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大拇指一直按着拨片9;当出现疏忽或误操作而导致整个装置脱落出操作人员的手部,此时在第一扭转弹簧15的作用下,使旋转轴7顺时针复位旋转,即针尖保护套12下降至最底部位置,此时针头2全部位于针尖保护套12内,并且所述保护外套3和针尖保护套12均由绝热材料制成,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针头2上的热量传递到保护外套3和针尖保护套12,能有效防止烫伤,提高本装置使用过中的安全系数。

进一步的,在脱落时,若祛除笔1的下部先与患者或操作人员接触时,由于针尖保护套12处于可以自由上下移动的状态,即对针尖保护套12施加向上的推力时,针尖保护套12会向上移动,此时针头2会露出一部在针尖保护套12的外部,因此也会出现烫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因此在进行复位后需对其进行锁定,则所述拨片9靠近安装盒4的一侧设有凹槽16,所述第一连接杆8通过铰接轴铰接在凹槽16内,并在铰接轴上设有第二扭转弹簧17,所述安装盒4位于弧形条孔5两侧的外壁上均设有棘刺18,并在拨片9的侧壁上设有与棘刺18相对应的棘爪19,所述棘爪19卡设在棘刺18内,在复位后,由于在第二扭转弹簧17的作用下,会使棘爪19卡接在棘刺18内,这样即可对长度调节机构进行锁定,此时对针尖保护套12施加向上的推力时,针尖保护套12不会向上移动,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安全系数;在向下拨动拨片9使,由于第二扭转弹簧17设置,可使拨片9与第一连接杆8之间产生一定幅度的相对转动,此时棘爪19离开棘刺18,实现解锁,完成对针头2露出针尖保护套12外部的长度调节。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拨动拨片9,避免出现打滑,所述拨片9的上表面为向下凹陷的弧面,也可在表面套设橡胶套。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针尖保护套12在上移或下移过程中出现倾斜而卡住,因此在所述针尖保护套12上表面且与第三连接杆11相对的一侧设有竖向的导向杆20,所述导向杆20的上方设有导向块21,所述导向杆20穿设在导向块21内,所述导向块21固定在保护外套3的内壁上。

为了方便将祛除笔1安装在保护外套3内,如图4所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保护外套3内壁上且位于长度调节机构上方的限位环22和限位环22上方的保护外套3侧壁上的第二条孔23,位于限位环22上方的保护外套3的内部设有固定套24,所述固定套24套设在祛除笔1的外侧并与祛除笔1构成滑动配合,所述固定套24的外侧壁上设有连接管26;

所述连接管26的内壁和外壁均设有螺纹,所述连接管26远离固定套24的一端通过第二条孔23伸出至保护外套3的外部,位于保护外套3外部的连接管26上设有与连接管26外壁构成螺纹配合的旋转帽27;

所述连接管26内部穿设有与连接管26内壁构成螺纹配合的t形螺纹杆28,所述螺纹杆28靠近固定套24的一端贯穿固定套24的侧壁延伸至固定套24的内侧,并在其端部上通过旋转接头连接有压板29,所述压板29抵靠在祛除笔1的外壁上;

所述固定套24与限位环22之间设有固定连接有伸缩弹簧30,所述伸缩弹簧30套设在祛除笔1的外侧。

安装原理:拧松旋转帽27,将固定套24移动至最下侧,再拧紧旋转帽27,固定固定套24;此时再拧松螺纹杆28,将祛除笔1插入至保护外套3中,祛除笔1依次穿过固定套24、伸缩弹簧30、限位环22,其针头2全部穿出针尖保护套12的外部,祛除笔1底部的形状与针尖保护套12形状相同,此时祛除笔1的底部抵靠在针尖保护套12内;再拧紧螺纹杆28,使压板29压紧在祛除笔1的外壁上,将祛除笔1固定在固定套24内;接着,拧松旋转帽27,在伸缩弹簧30的作用下,固定套24移动到最上方,最后拧紧旋转帽27,此时针头2全部位于针尖保护套12内;若需要对针头2进行加热操作,可通过调节旋转帽27,时针头2全部露出来,在对其进行加热操作;该安装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个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一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单元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