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血带

文档序号:24950427发布日期:2021-05-07 19:4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止血带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止血带。



背景技术:

静脉穿刺需要表浅静脉具有良好的充盈度,只有保证上肢远端良好的动脉压,并完全阻断其浅表静脉的回流,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现有研究表明,当止血带压强在10.7~16.0kpa(80~120mmhg)时,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可达到最佳状态。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有橡胶管止血带、宽扁型止血带和卡扣式止血带,其中,橡胶管止血带不宜扎紧,打结时易扭曲皮肤,使患者感到非常不适,而且结扎力度不易掌握;宽扁型止血带结扎方便,不易打滑,打结时不易扭曲皮肤;卡扣式止血带使用时只需一端固定,拉紧另一端至适当位置即可,成功穿刺后,打开扣式装置,止血带可自行松脱,松弛止血带后针头不宜滑动。

但是,这些止血带均不能同时满足舒适、方便及按固定准确压力结扎止血带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止血带,能够帮助使用者较精确地控制止血带压力,便于患者自己或者广大护理人员使用,能够同时满足舒适、方便及按固定准确压力结扎止血带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止血带,所述止血带包括:止血带本体、游标和卡扣;

所述止血带本体为带状结构,其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尾端;

所述卡扣固定连接在所述止血带本体的首端,所述止血带本体的尾端能够穿过所述卡扣,并且所述卡扣能够卡在所述止血带本体上;

所述游标套在所述止血带本体上,并能够在止血带本体上往复移动。

优选的,在所述止血带本体的背面上设置有多个平行的卡槽;

多个卡槽沿止血带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各个卡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止血带本体的长度方向垂直;

每个所述卡槽由一个斜面和一个直面构成。

在所述卡扣上设置有贯通的穿入槽;

所述穿入槽的贯通方向与所述止血带本体所在的平面垂直;

所述止血带本体的尾端能够穿过所述穿入槽。

进一步的,在所述穿入槽内设置有卡舌;

所述卡舌的上端与穿入槽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卡舌的下端悬空,为自由端;

在所述卡舌的下端设置有凸起,在该凸起上设置有斜面,该斜面与所述止血带本体上的各个卡槽上的斜面相匹配,能够将卡槽卡住。

进一步的,为了使卡舌从卡槽内脱出,在所述卡扣上还设置有退出装置;

所述退出装置包括:拉杆和手柄;

所述拉杆的一端与卡舌的下端连接,另一端穿过卡扣的壁后与位于卡扣外部的手柄连接;

所述拉杆与卡扣的侧壁垂直设置;

所述凸起与连杆分别位于所述卡舌的下端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止血带本体上的所有卡槽设置在止血带本体的中部;

各个所述卡槽的上表面与所述止血带本体的背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优选的,所述卡扣的背面与所述止血带本体的背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为了进一步增加卡舌的弹性,在所述卡舌与所述卡扣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弹簧;

所述弹簧套在所述拉杆上。

另一种所述止血带包括:包括:卡扣、隼头、封口、止血带本体和游标;

所述隼头固定连接在止血带本体的首端;

所述封口固定连接在止血带本体的尾端;

所述卡扣套在止血带本体上,并能够在止血带本体上移动;

在所述卡扣上设置有按钮,隼头能够插入到卡扣中被固定住,按下按钮,隼头与卡扣分离;

所述游标套在所述止血带本体上,并能够在止血带本体上往复移动。

优选的,在所述止血带本体的正面上设置有至少两种刻度线,一种刻度线为臂围刻度线,另一种刻度线为压强对应刻度线;

每条刻度线上标注的数字从所述止血带本体的首端向尾端依次增大;

在所述臂围刻度线上设置的各个数值对应臂围的尺寸;

在各个所述压强对应刻度线上设置的各个数值也对应臂围的尺寸,但同一个数值在臂围刻度线上的位置与在压强对应刻度线上的位置是不同的,压强越大,同一个数值越靠近所述止血带本体的首端;当卡扣位于该数值时,止血带在对应该臂围的尺寸的臂上产生相应的压强每条刻度线上标注的数字从所述止血带本体的首端向尾端依次增大。

所述游标为长方形环状结构,套在所述止血带本体上;

或者所述游标为夹子状结构;所述夹子状结构包括两个夹片;两个夹片通过扭簧和旋转轴铰接在一起,其中一个夹片与止血带本体的背面接触,另一个夹片与止血带本体的正面接触;在两个夹片相对的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帮助使用者较精确地控制止血带压力,便于患者自己或者广大护理人员使用,能够同时满足舒适、方便及按固定准确压力结扎止血带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止血带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止血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止血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止血带的止血带本体上的刻度线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止血带中的一种游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一:

如图1到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止血带包括止血带本体5、游标6和卡扣1;所述止血带本体5为带状结构,其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尾端,所述卡扣1固定连接在所述止血带本体5的首端,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多种方式,例如缝制或者粘接等,或者与止血带本体5设计为一体的结构。所述止血带本体5的尾端能够穿过所述卡扣1,并且所述卡扣1能够卡在止血带本体5上。所述游标6套在所述止血带本体5上,并能够在止血带本体5上往复移动。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止血带本体5可以采用尼龙等材料制成。在所述止血带本体5的背面(即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平行的卡槽4,如图1所示,多个卡槽4沿止血带本体5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各个卡槽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止血带本体5的长度方向垂直,即与所述止血带本体5的宽度方向平行,每个卡槽4由一个斜面和一个直面构成,如图3所示(图3是放大图,实际产品上的卡槽、卡舌上的凸起并没有这么大,另外,在图3中没有画出游标),所述斜面与止血带本体5的背面所在的平面成锐角,所述直面与所述止血带本体5的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斜面与直面相交成锐角。

在所述卡扣1上设置有贯通的穿入槽2,所述穿入槽2的贯通方向与所述止血带本体5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止血带本体5的尾端能够穿过所述穿入槽2,尾端穿过后,整个止血带本体5形成环状结构。

在所述穿入槽2内设置有卡舌3,所述卡舌3能够卡住止血带本体上各个卡槽4。具体的,所述卡舌3的上端与穿入槽2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卡舌3的下端悬空,为自由端,在所述卡舌3的下端设置有凸起,在该凸起上设置有斜面,该斜面与所述止血带本体上的各个卡槽4上的斜面相匹配,能够将卡槽4卡住。

进一步的,为了使卡舌2从卡槽内脱出,在所述卡扣上还设置有退出装置,所述退出装置包括:拉杆7和手柄8,所述拉杆7的一端与卡舌3的下端连接,另一端穿过卡扣1的壁后与位于卡扣1外部的手柄8连接,所述拉杆7与卡扣1的侧壁垂直设置。所述凸起与拉杆7分别位于卡舌3的下端的两侧。

优选的,止血带本体5上的所有卡槽4设置在止血带本体5的中部,这样各个卡槽4的上表面与所述止血带本体5的背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而且卡槽4的深度不是很深,只要能够被卡舌3卡住即可,因此也不会使患者的皮肤产生不适感。

使用时,将所述止血带本体5的尾端穿过所述穿入槽2后,拉动止血带本体的尾端,止血带本体形成的环状结构的内径变小,而且由于卡舌3上的斜面与止血带本体上的卡槽4内的斜面相匹配,止血带本体的尾端只能朝一个方向移动,且每个卡槽的斜面均能够被卡舌上的斜面卡住,即实现了越拉越紧。

如果需要将止血带本体形成的环状结构的内径变大,则通过手柄拉动拉杆,由于拉杆7与卡舌3的下端连接,当向外拉动拉杆7时,拉杆7带动卡舌下端的斜面与止血带本体上的斜面分离,即卡舌3下端的斜面从卡槽4内脱出,不再将止血带本体5卡住,这样止血带本体5的尾端能够后退,环状结构的内径即变大了,最终可以将尾端从穿入槽2内脱出。

优选的,所述卡扣1的背面与所述止血带本体5的背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这样止血带本体围成环状后,不会让患者感觉不舒服。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增加卡舌的弹性,在卡舌与卡扣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套在所述拉杆上,其一端顶住卡舌3,另一端顶住卡扣1的内壁。当通过手柄8向外拉动拉杆7时,弹簧10被压缩,松开手柄,弹簧10复位,带动卡舌3复位。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在现有的卡扣式止血带上进行改造而成的,现有的卡扣式止血带包括:卡扣、隼头、封口及止血带本体,隼头固定连接在止血带本体的首端、封口固定连接在止血带本体的尾端,卡扣套在止血带本体上,并能够在止血带本体上移动,在卡扣上设置有按钮,隼头能够插入到卡扣中被固定住,按下按钮,隼头与卡扣分离。本实施例在现有的卡扣式止血带的止血带本体的外表面上设置上述的刻度线,并在止血带本体上设置所述游标,所述游标能够在止血带本体上往复移动。

实施例五: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止血带本体的正面(即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条刻度线9,一条刻度线为臂围刻度线,另一条刻度线为压强对应刻度线,例如可以是80mmhg对应刻度线、90mmhg对应刻度线,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的压强对应刻度线,用于对应不同的压强。

每条刻度线9的0刻度均位于卡扣与止血带本体的连接处,标注的数字从首端向尾端依次增大。如果卡扣绕成环状后,卡扣占据环状结构上一定的长度,则可以将卡扣所占的长度包括在尺寸内,即从非0刻度开始,例如刻度从2或者其它数字开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即可。为了清晰,图2中用三条平行的直线表示了三条刻度线,没有在刻度线上标出各个数字标注,刻度线的首端也不是从0开始的,根据实际尺寸设计即可。

在所述臂围刻度线上设置的各个数值对应臂围的尺寸,即臂围数,该臂围数是在对臂施加压强为0mmhg时测量到的臂围的尺寸,例如可以是2、4、6、……24厘米,也可以是1、2、3……30厘米等等,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即可。

如图4所示(为了清晰,图4中仅仅给出了一个数值,其它数值没有显示。),在各个所述压强对应刻度线上设置的各个数值也是臂围的尺寸,与臂围刻度线上的数值一一对应,但同一个数值在臂围刻度线上的位置与在压强对应刻度线上的位置是不同的,压强越大,同一个数值越靠近所述止血带本体的首端;当卡扣位于该某条压强对应刻度线上的该数值时,止血带在对应该臂围的尺寸的臂上产生相应的压强。例如对于数字20,在臂围刻度线上的20表示压强为0mmhg,即没有压力下测量到的臂围的尺寸,在80mmhg对应刻度线上的20也代表臂围的尺寸,当卡扣位于该数值时,止血带对臂围尺寸为20的臂产生了80mmhg的压强,在90mmhg对应刻度线上的20也代表臂围的尺寸,当卡扣位于该数值时,止血带对臂围尺寸为20的臂产生了90mmhg的压强,由此可知,对于同一个数值,压强越大,对应该压强的压强对应刻度线上的该数值更靠近止血带本体的首端。

制造时,对本实用新型止血带上的各个刻度值的位置进行确定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制作多个尺寸的充气后固定内周长及外周长的环形气囊,保留测压孔,以外周长5cm为例,将其固定在与其内周长完全吻合的圆柱形模具上,外侧套有与气囊相同宽度的止血带,收紧止血带使环形气囊内的压强达到80mmhg时,即可在止血带到达刻度处80mmhg刻度线上记录刻度“5”,同理,继续收紧止血带使囊内压强达到90mmhg,即可在止血带到达刻度处90mmhg刻度线上记录刻度“5”,以此类推,可得出各个环形摸具外周长或臂围下止血带要达到80mmhg及90mmhg压力所需到达位置,并在该位置标注上臂围数。即可实现止血带上各个刻度数的标注。为了使用方便,可以将相同材质的止血带设计成宽窄不同的不同型号,更方便,压强不变。

实施例六:

如图5所示,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所述游标6为长方形环状结构,套在所述止血带本体上。优选的,所述游标6采用硅胶,硅胶具有一定的弹性,移动到所需位置时能够卡在所述止血带本体5上。

实施例七:

为了进一步固定游标,本实施例将游标6设计成夹子状结构,夹子状结构能够夹紧在止血带本体5上的任意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夹子状结构包括两个夹片,两个夹片通过扭簧和旋转轴铰接在一起,其中一个夹片与止血带本体的背面接触,该夹片为平面结构,这样不会对患者的皮肤产生影响,另一个夹片与止血带本体的正面接触,该夹片上连接有上翘的手柄。这样,打开游标,将其移动到所需位置处,松开即可将游标夹在该处。

更优选的,在两个夹片相对的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齿,这样在两个夹片将止血带本体夹住时,夹片上的防滑齿使游标在止血带本体上夹得更加紧固。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1.将止血带本体围绕在患者的臂部,对于实施例一到三的结构是将止血带本体的尾端插入到卡扣上的穿入槽内(对于实施例四的结构是将隼头插入到卡扣中),拉动止血带本体的尾端,在止血带本体对患者的臂部不施加张力的状态下,使用中间刻度线(即臂围刻度线)测量被测量者的臂围,测量好后记住臂围数;

2.对于实施例一到三的结构是通过手柄拉动拉杆,卡舌从卡槽中退出(对于实施例四的结构是拉动卡扣),稍微松开止血带,然后调节游标到所需刻度;

3.再次拉动止血带本体的尾端使卡扣到达游标处,即扎紧止血带,此时选择血管,选择好血管后,对于实施例一到三的结构是通过手柄拉动拉杆(对于实施例四的结构是拉动卡扣),稍微松开止血带,使止血带回到没有张力的状态;

4.消毒,再次拉动止血带本体的尾端使卡扣到达游标处,即实现了止血带本体的扎紧。

5.进行穿刺,穿刺完毕后,对于实施例一到三的结构是通过手柄拉动拉杆,松开止血带(对于实施例四的结构是摁下卡扣上的按键使隼头从卡扣中脱出),取下止血带。

上述步骤2中是根据所需止血带压力选择刻度线,例如如果第一步测量出的臂围数是20厘米,如果需要选择的压力为80mmhg,则在80mmhg压力刻度线上找到20,将游标移动到80mmhg压力刻度线上标注为20的位置处,使游标靠近止血带本体的尾端的一侧的边缘对准该刻度。同理,如果需要选择的压力为90mmhg,则在90mmhg压力刻度线上找到20,将游标移动到90mmhg压力刻度线上标注为20的位置处,使游标靠近止血带本体的尾端的一侧的边缘对准该刻度。

上述步骤3中,当卡扣到达游标处时止血带的松紧度即实现了所选择压力。

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结构,因此前面描述的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