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

文档序号:24906125发布日期:2021-05-04 10:06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产品,多为传统的直型板配合肱骨远端内外侧板,该类产品采用肱骨远端(此处的“远端”指肱骨髁处)的背侧入路,存在以下不足:

1、直型板与肱骨远端内外侧板成角稳定性差;

2、患者创口大,术后愈合较慢;

3、破坏关节囊,影响肘关节的术后恢复;

4、背部神经系统较复杂,接骨板的干部容易对神经产生压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直型板配合外侧板背侧入路进行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所造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用于肱骨髁上骨折前侧入路手术,包括用于与肱骨干的前侧骨面贴合的干部,以及用于与肱骨髁的前侧骨面贴合的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干部为直形,且顶端一体连接有用于插入肱骨髁上钝性分离肌肉及骨膜的探头;所述头部一体连接在所述干部的底端,所述头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干部的厚度,所述头部与所述干部连接处两侧均设有沿着宽度方向凹陷的扭曲槽,并且所述干部与所述头部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所述干部和所述头部均采用钛合金材质,所述干部间隔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接骨螺钉的定位孔,所述头部间隔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接骨螺钉螺纹连接的锁定孔。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干部的用于与所述肱骨干的前侧骨面贴合的贴合面上设有两组缓冲槽,两组所述缓冲槽分别位于所述贴合面的两侧边缘位置处,且所述缓冲槽的槽口朝向所述贴合面的侧边线,每组所述缓冲槽沿所述干部的纵向间隔设有多个。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缓冲槽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定位孔之间。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每个所述定位孔均包括贯穿所述干部并用于与所述接骨螺钉螺纹连接的锁定孔,以及贯穿所述干部并用于所述接骨螺钉锁紧的结合孔;

其中,在所述接骨螺钉与所述锁定孔螺纹连接时,所述接骨螺钉固定在所述干部上;在所述接骨螺钉锁紧于所述结合孔时,所述接骨螺钉的端部与所述结合孔内壁抵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锁定孔均与所述结合孔连通。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位于所述干部底端的所述结合孔上连通有延长孔,所述延长孔用于与所述接骨螺钉锁紧,在所述接骨螺钉锁紧于所述延长孔内时,所述接骨螺钉能够沿着所述干部的纵向移动。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干部的底端设有用于与所述接骨螺钉螺纹连接的锁定孔。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探头的顶端厚度小于所述干部的厚度,并且由所述探头的顶端到所述干部之间的所述探头的表面部分平滑过渡。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探头的顶端宽度小于所述干部的宽度;并且由所述探头的顶端到所述干部之间的所述探头的两侧面部分平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探头使干部与肱骨干前侧骨面贴合,并通过接骨螺钉与定位孔连接而使干部固定在肱骨干前侧骨面;通过扭动头部使头部与肱骨髁前侧骨面贴合,并通过接骨螺钉与锁定孔连接而使头部固定在肱骨髁前侧骨面;干部和头部均定位固定,从而保证肱骨髁上骨骼的固定,达到肱骨髁上骨折前侧入路手术的效果。并且,由于头部的厚度小于干部的厚度、头部与干部的连接处两侧均设有扭曲槽,因此扭动头部所产生的应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扭曲槽之间的部分,而此部分的宽度与厚度均小于干部,从而使应力集中所造成的影响较小,避免了在扭动头部时,头部与干部处因应力集中而造成干部破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能够实现肱骨髁上骨骼的固定,并且能够避免干部与头部之间的连接部位发生应力集中而破损,保证了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1、干部;11、探头;12、定位孔;121、锁定孔;122、结合孔;123、延长孔;13、缓冲槽;14、锁定孔;2、头部;21、锁定孔;3、扭曲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肱骨髁上骨折部位均为肱骨干上,也就是肱骨髁上的骨杆上。因此,为了达到“接骨”的目的,需要将肱骨干进行固定。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进行说明。所述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用于肱骨髁上骨折前侧入路手术,包括用于与肱骨干的前侧骨面贴合的干部1,以及用于与肱骨髁的前侧骨面贴合的头部2。

干部1为直形,干部1的顶端一体连接有用于插入肱骨髁上钝性分离肌肉及骨膜的探头11,也就是说在将干部1接入人体时,首先将干部1的顶端探头11沿肱骨髁上骨折前侧入路,而此入路方式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便不进行赘述。干部1的内侧面采用能够匹配贴合于肱骨干的前侧骨面的弧形结构,且该弧形面的形状与肱骨干的前侧骨面相匹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和“下”的概念与人体肱骨“远端”和“近端”的概念相同,干部1接入人体后,干部1的顶端(或者称之为干部1的上端)与人体肱骨的近端贴合。

头部2一体连接在干部1的底端,头部2的内侧面采用能够匹配贴合于肱骨髁前侧骨面的弧形结构,且该弧形面的形状与肱骨髁的前侧骨面相匹配。头部2的厚度小于干部1的厚度,并且干部1和头部2的表面平滑过渡;头部2与干部1连接的部分(或者称之为头部2的上端)两侧均设有沿着宽度方向凹陷的扭曲槽3,扭曲槽3的槽壁为平滑的弧形;综上所述,干部与头部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其中,干部1和头部2均采用钛合金材质。干部1的表面间隔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接骨螺钉的定位孔12,所述头部2的表面间隔设有多个用于与接骨螺钉螺纹连接的锁定孔21。

使用时,将干部1的探头11沿着肱骨远端切口处插入肱骨髁上,并将干部1和头部2向内逐渐递进并钝性分离软组织。在干部1和头部2均进入肱骨髁上后,轻微调整头部2的位置,使头部2与患者的肱骨髁能够贴合在一起。最后,将接骨螺钉分别安装在定位孔12和锁定孔21中,完成干部1和头部2在肱骨髁上的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由人体前侧入路,避免对肱骨后侧的神经造成干扰。通过减小干部1和头部2的连接处的宽度,以及头部2的厚度,能够减少肱骨髁上软组织的惹激反应,同时能分散接骨板的应力;由于头部2与干部1的连接部较窄,使得头部2更加便于侧向折弯,能方便于接骨板与不同人的肱骨骨面贴合。

由于干部1与断裂的肱骨干连接,在患者不小心移动而导致肱骨干扭转移动时,断裂的肱骨干处会产生错位的趋势,此趋势将以应力的形式作用在干部1的板体上,为了避免干部1应力变形时造成内部损坏甚至断裂,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干部1的用于与肱骨干的前侧骨面贴合的贴合面上设有两组缓冲槽13,两组缓冲槽13分别位于贴合面的两侧边缘位置处,且缓冲槽13的槽口朝向贴合面的侧边线,每组缓冲槽13沿干部1的纵向间隔设有多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干部1内部产生应力变形的趋势时,由于缓冲槽13的槽壁与干部1的外壁之间间距较小,应力变形的部位主要集中在缓冲槽13处,避免了较厚的干部1板体应力变形导致内部损坏甚至板体断裂的情况。

由于若缓冲槽13处发生扭动(应力变形),则很容易导致定位孔12变形,由于定位孔12与接骨螺钉连接,进而导致接骨螺钉脱离定位孔12;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缓冲槽13位于两个相邻的定位孔12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槽13处发生扭动变形,缓冲槽13所在水平面的干部1发生扭动,且此扭动并未使定位孔12受到影响,进而避免了固定脱离定位孔12的情况。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每个定位孔12均包括贯穿干部1表面并用于与接骨螺钉螺纹连接的锁定孔121,以及贯穿干部1表面并用于接骨螺钉锁紧的结合孔122;其中,结合孔122的内壁沿干部1的内部向外部的方向张开,在接骨螺钉锁紧于结合孔122时,结合孔122的内壁用于与接骨螺钉的端部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个定位孔12均存在两种与接骨螺钉连接的方式,一种是通过锁定孔121与接骨螺钉螺纹连接,从而使接骨螺钉的连接更加牢固;另一种是通过结合孔122与接骨螺钉连接,从而能够调整接骨螺钉穿过结合孔122后的端部与肱骨干之间的间距;这两种情况需要根据临床诊断而进行判定,一般来说,在肱骨干断裂处周围的接骨螺钉需要与结合孔122连接,而远离断裂处的位置上需要通过锁定孔121与接骨螺钉连接,从而使干部1能够更加牢固的贴合于肱骨干上。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锁定孔121均与结合孔122沿着干部1的宽度方向连通,且多组相互连通的锁定孔121和结合孔122沿着干部1的纵向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孔12所占用的面积更小,制作时,能够在干部1上设置更多的定位孔12,有效增强了装置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由于每个人的肱骨髁大小均不同,若患者肱骨髁凸出部较大而挡住干部1最下方的定位孔12,则会导致接骨螺钉无法穿过干部1下方而进行固定;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能够适用于各类不同的患者,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位于干部1底端的结合孔122上连通有延长孔123,延长孔123用于与接骨螺钉锁紧,并且延长孔123沿着干部1的纵向的内壁间距大于结合孔122的孔径,延长孔123沿着干部1的宽度方向的内壁间距与结合孔122的孔径相同;也就是说,在接骨螺钉锁紧于延长孔123内时,接骨螺钉能够沿着干部1的纵向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患者肱骨髁凸出部较大而挡住干部1最下方的定位孔12时,接骨螺钉可插入延长孔123中并沿着干部1的纵向移动,从而完成干部1底端的固定,使本装置能够满足不同患者(肱骨髁凸出部分的大小不同的患者)的需要,具备更佳的通用性。

正常情况下,肱骨髁的凸出部位不会影响到干部1与肱骨干的连接,那么为了进一步增强干部1与肱骨干的连接关系,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干部1的底端设有用于与接骨螺钉螺纹连接的锁定孔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骨螺钉穿过干部1的底端,并与螺纹连接于锁定孔14内,增强了干部1与肱骨干的连接强度。

在干部1植入人体之前,需要在人体肱骨外侧切口,之后通过探头11将干部1插入该刀口钝性分离软组织;为了使探头11能够更加方便的插入该刀口中。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肱骨髁上骨折接骨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探头11的顶端厚度小于干部1的厚度,并且由探头11的顶端到干部1之间的探头11表面部分或两个侧面平滑过渡,使得探头11呈子弹头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探头11能够沿着刀口插入钝性分离软组织,实现了一种微创手术的作业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