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腔内置管术后导管固定加压腹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59764发布日期:2021-05-14 14:34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腹腔内置管术后导管固定加压腹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腹腔内置管术后导管固定加压腹带。


背景技术:

2.腹膜透析是治疗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衰竭的有效肾脏替代疗法之一,它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重力作用将配置好的透析液经导管灌入患者腹膜腔,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物质、毒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目的,通常,术后会有与腹膜透析导管连接的外接短管游离于患者体外,长约23cm左右,导管外接短管处于游离状态时,常常会不慎牵拉管道而造成损伤出口处皮肤,导致皮肤红肿、出血、出口处炎症及隧道感染,为防止术后出血,同时避免因患者做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咳嗽、排便等动作时因腹压增加引起导管的漂移,腹膜透析置管术后需要腹带加压包扎,并固定导管外接短管。
3.目前,市售的腹膜透析腹带结构接单,功能单一,这些腹带存在的问题是,固定不牢固,及易松散,频繁进行捆绑操作,加大了护理的工作量,腹带只是单一的起到加压约束作用,然而针对腹腔内置管术后的患者,给予其加压的同时,并没有合理放置导管的位置,可能会造成导管的牵拉,或者放置于腹带内造成皮肤的压迫。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腹腔内置管术后导管固定加压腹带。
5.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
6.一种腹腔内置管术后导管固定加压腹带,包括腹带主体,所述腹带主体两侧分别通过多条主松紧带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体的内侧面通过粘扣与所述第二连接体外侧面连接;
7.在所述第一连接体的外侧面设有第一副松紧带,所述第一副松紧带的一端通过辅助连接体与所述腹带主体固定,在所述辅助连接体上开设有圆孔,在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外侧面设有第二副松紧带,所述第二副松紧带的一端与所述腹带主体固定,所述第一副松紧带的内侧面通过粘扣与所述第二副松紧带的外侧面连接;
8.在所述第一副松紧带的外侧面上固定有收置袋,所述收置袋和所述圆孔之间的所述第一副松紧带的外侧面上设有管道束缚结构,所述管道束缚结构包括上下设置的绑带和n型压片,所述n型压片两根独立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副松紧带上,所述n型压片相连的顶部通过粘扣与所述第一副松紧带连接,所述绑带一端与所述第一副松紧带固定,所述绑带另一端穿过所述n型压片中间、并向上翻折后通过粘扣与所述第一副松紧带连接。
9.优选的,所述腹带主体、所述第一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体和所述辅助连接体均为棉质透气布料材质制作。
10.优选的,在所述圆孔上下的所述辅助连接体的外侧面上分别对称设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通过粘扣与所述辅助连接体的外侧面连接,两个所述限位片相对的一侧边端对称
设有半圆凹口。
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粘扣固定,使固定牢靠,不易松散,操作容易,第一副松紧带和第二副松紧带增加加压效果,提升约束作用;通过管道束缚结构的绑带上提拉紧,以及n型压片下顶限位,使得导管被有效束缚,固定牢靠,避免导管被牵拉,收置袋可以收纳导管的端部,具有合理放置导管的位置;通过两限位片上对称的半圆凹口将导管卡住,半圆凹口边缘通过包边做硬,具有一定支撑作用,能起到限位的作用,进一步防止导管牵扯位移,导致出口处皮肤红肿、出血。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后视图;
15.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6.图4是图2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17.图5是图4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8.图中:腹带主体1、第一连接体2、第二连接体3、主松紧带4、粘扣5、第一副松紧带6、辅助连接体7、圆孔8、第二副松紧带9、收置袋10、管道束缚结构11、绑带12、n型压片13、限位片14、半圆凹口15。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腹腔内置管术后导管固定加压腹带,包括腹带主体1,腹带主体1两侧分别通过多条主松紧带4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体2和第二连接体3,第一连接体2的内侧面通过粘扣5与第二连接体3外侧面连接;将腹带主体1内侧面朝向患者腰腹后面,将导管从多条主松紧带4缝隙中穿出,通过拉伸主松紧带4,使第一连接体2和第二连接体3包裹在患者腰腹上,再通过粘扣5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体2和第二连接体3;
21.在第一连接体2的外侧面设有第一副松紧带6,第一副松紧带6的一端通过辅助连接体7与腹带主体1固定,在辅助连接体7上开设有圆孔8,在第二连接体3的外侧面设有第二副松紧带9,第二副松紧带9的一端与腹带主体1固定,第一副松紧带6的内侧面通过粘扣5与第二副松紧带9的外侧面连接;将导管进一步从辅助连接体7上的圆孔8穿出,通过拉伸第一副松紧带6和第二副松紧带9,使第一副松紧带6通过粘扣5与第二副松紧带9固定连接,腹带整体固定牢靠,不易松散,操作容易,第一副松紧带6和第二副松紧带9增加加压效果,提升约束作用;
22.在第一副松紧带6的外侧面上固定有收置袋10,收置袋10和圆孔8之间的第一副松紧带6的外侧面上设有管道束缚结构11,管道束缚结构11包括上下设置的绑带12和n型压片13,n型压片13两根独立的底部固定在第一副松紧带6上,n型压片13相连的顶部通过粘扣5与第一副松紧带6连接,绑带12一端与第一副松紧带6固定,绑带12另一端穿过n型压片13中间、并向上翻折后通过粘扣5与第一副松紧带6连接;将穿置的导管压在绑带12上,再用n型压片13压住导管,并通过粘扣5与第一副松紧带6固定连接,此时绑带12也已绕过导管,将绑带12向上翻折,依次绕过导管、n型压片13相连的顶部,并通过粘扣5与第一副松紧带6固定连接,通过绑带12上提拉紧,以及n型压片13下顶限位,使得导管被有效束缚,固定牢靠,避免导管被牵拉,最后将导管的端部插入收置袋10内收纳,具有合理放置导管的位置。
23.在圆孔8上下的辅助连接体7的外侧面上分别对称设有限位片14,限位片14通过粘扣5与辅助连接体7的外侧面连接,两个限位片14通过粘扣5可以上下调节位置,两个限位片14相对的一侧边端对称设有半圆凹口15,把两个限位片14向中间靠拢,可以通过对称的半圆凹口15将导管卡住,半圆凹口15边缘通过包边做硬,具有一定支撑作用,能起到限位的作用,进一步防止导管牵扯位移,导致出口处皮肤红肿、出血。
24.腹带主体1、第一连接体2、第二连接体3和辅助连接体7均为棉质透气布料材质制作,起到舒适、透气的作用。
2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的步骤如下:
26.1、将腹带主体1平铺,内侧面朝上,置于患者腰腹下方,将导管从多条主松紧带4缝隙中穿出,可以扶住导管,避免牵扯,下一步先把第二连接体3包在腰腹,然后再把第一连接体2包在腰腹,第一连接体2的内侧面通过粘扣5与第二连接体3外侧面固定连接,粘扣5可以调节松紧;
27.2、将导管从辅助连接体7上的圆孔8穿出,下一步先把第二副松紧带9包在腰腹,然后再把第一副松紧带6包在腰腹,使第一副松紧带6的内侧面通过粘扣5与第二副松紧带9的外侧面固定连接,粘扣5可以调节松紧;
28.3、半圆凹口15边缘通过包边做硬,把两个限位片14向中间靠拢,通过对称的半圆凹口15将导管卡住;
29.4、将穿置的导管压在绑带12上,再用n型压片13压住导管,并通过粘扣5与第一副松紧带6固定连接,此时绑带12也已绕过导管,将绑带12向上翻折,依次绕过导管、n型压片13相连的顶部,并通过粘扣5与第一副松紧带6固定连接,导管被绑带12和n型压片13束缚;
30.5、最后将导管的端部插入收置袋10内收纳。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