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肢抬高垫

文档序号:25557239发布日期:2021-06-22 15:21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肢抬高垫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肢抬高垫。



背景技术:

创伤骨科中,胫骨平台、胫腓骨、踝关节等下肢骨折会存在下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反应性水肿等症状,为了缓解和治疗上述下肢骨折引发的并发症,临床上通常采用将患肢抬高的方式进行消肿,目前主要通过在患肢下方增加枕头或布朗氏架的方式。枕头和布朗氏架虽然实现了对患肢的垫高,但是枕头和布朗氏架的垫高长度不能根据患肢的实际长度进行调节,这降低了患肢抬高治疗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肢抬高垫,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垫加在患肢下方的垫高物不能根据不同患肢的实际长度进行调节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肢抬高垫,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下肢抬高垫包括主垫体和多个可增垫体,所述主垫体的顶面设置有呈夹角布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与主垫体的底面贯通、另一端与第二凹槽贯通,所述第一凹槽的倾斜角度要大于第二凹槽的倾斜角度;各可增垫体的顶面上均设置有第三凹槽,各可增垫体的高度沿着设定排布顺序依次增高,各可增垫体的第三凹槽的倾斜角度与第二凹槽的倾斜角度相同、以使在各可增垫体依次排布至主垫体的对应端后各第三凹槽与第二凹槽贯通为一体。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连接处的垫高部。

进一步地,所述垫高部为横杆状,所述垫高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凹槽的两侧槽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垫体和各可增垫体的材质均为高密度海绵。

进一步地,所述主垫体和各可增垫体的外表面均包覆有防水布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的两侧槽壁的各棱边均为圆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主垫体和可增垫体之间、任意相邻两个可增垫体之间均设置有插接结构,所述插接结构包括用于插接固定的插槽部和插块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的槽口内均设置有软海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下肢抬高垫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下肢抬高垫,使用时,医护人员可以根据病人患肢的实际长度添加相应数量的可增垫体,从而使得下肢抬高垫的整体垫高长度能够与不同病人的患肢长度相匹配,避免了病人患肢较长而出现悬伸的情况,提高了抬高垫使用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当小腿部搭在第二凹槽内、大腿部搭在第一凹槽处时,垫高部能够插入膝盖后方的弯折处,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肢抬高垫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肢抬高垫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肢抬高垫的可增垫体的主视示意图。

图中,1-主垫体,2-可增垫体,3-第一凹槽,4-第二凹槽,5-第三凹槽,6-垫高部,7-插槽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下肢抬高垫。下肢抬高垫包括主垫体1和多个可增垫体2,所述主垫体1的顶面设置有呈夹角布置的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所述第一凹槽3的一端与主垫体1的底面贯通、另一端与第二凹槽4贯通,所述第一凹槽3的倾斜角度要大于第二凹槽4的倾斜角度;各可增垫体2的顶面上均设置有第三凹槽5,各可增垫体2的高度沿着设定排布顺序依次增高,各可增垫体2的第三凹槽5的倾斜角度与第二凹槽4的倾斜角度相同、以使在各可增垫体2依次排布至主垫体1的对应端后各第三凹槽5与第二凹槽4贯通为一体。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主垫体1和各可增垫体2的材质均为高密度海绵,具体为45d高密度海绵。为了避免病人患肢出汗而容易造成主垫体1和各可增垫体2吸汗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在主垫体1和各可增垫体2的外表面均包覆有一层防水布料。为了增强舒适性,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第三凹槽5的槽口内均覆盖有一层软海绵,各凹槽内的软海绵包覆在防水布料内,软海绵质地较为柔软,当患肢搭在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第三凹槽5内后,软海绵会支撑在患肢下方,从而提高了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主垫体1为四棱柱状,即主垫体1的左右两个侧面均为等同的四边形,本实施例中主垫体1的底面和前侧面垂直布置。本实施例中主垫体1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其中第一凹槽3的一端与主垫体1的底面贯通,另一端与第二凹槽4贯通。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均倾斜布置,第一凹槽3的倾斜角度要大于第二凹槽4的倾斜角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用于供病人的大腿搭放,第二凹槽4用于供病人的小腿搭放。

为了提高使用的舒适性,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垫高部6,垫高部6为横杆状,垫高部6横置在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之间,即垫高部6的两端均与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的两侧槽壁连接。

本实施例中可增垫体2共有三个,三个可增垫体2的高度均不相同,如图1和图2所示,三个可增垫体2的顶面上均设置有第三凹槽5,本实施例中各第三凹槽5的倾斜角度均与第二凹槽4的倾斜角度相同,并且当三个可增垫体2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布在主垫体1的前侧面时,各可增垫体2上的第三凹槽5均与第二凹槽4贯通为一体,各第三凹槽5的槽底和第二凹槽4的槽底也位于同一倾斜平面内。

为了增强各可增垫体2的固定效果,本实施例中在主垫体1和可增垫体2之间、任意相邻两个可增垫体2之间均设置有插接结构,插接结构包括相互插接的插槽部7和插块部,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插槽部7为方形凹槽,插块部则对应为方形插块。以主垫体1和可增垫体2为例,插块部设置在主垫体1上,插槽部7则设置在可增垫体2上,通过将插块部插入插槽部7内即可实现主垫体1和可增垫体2的插接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主垫体1和可增垫体2之间、任意相邻两个可增垫体2之间也可以采用魔术贴的方式连接固定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第三凹槽5的两侧槽壁的各棱边均为圆角结构,具体如图3所示,第三凹槽5两侧槽壁的顶部棱边均为圆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当需要垫高病人患肢时,首先将主垫体1垫在病肢的下方,然后根据需要在主垫体1的前侧面固定需要数量的可增垫体2即可。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肢抬高垫,其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下肢抬高垫,使用时,医护人员可以根据病人患肢的实际长度添加相应数量的可增垫体2,从而使得下肢抬高垫的整体垫高长度能够与不同病人的患肢长度相匹配,避免了病人患肢较长而出现悬伸的情况,提高了抬高垫使用的舒适性。当小腿部搭在第二凹槽4内、大腿部搭在第一凹槽3处时,垫高部6能够插入膝盖后方的弯折处,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