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腔螺旋自弯曲式的粒子引流导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49469发布日期:2021-09-08 00:05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腔螺旋自弯曲式的粒子引流导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三腔螺旋自弯曲式的粒子引流导管装置。


背景技术:

2.食管癌、胆管癌、肠癌、输尿管癌等腔道内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堵塞人体正常腔道,患者无法进食而导致患者纳差体质虚弱或因相关脏器恶性梗阻因恶性梗阻导致功能不全甚至短期内衰竭或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对于体质差无法耐受常规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往往采用鼻饲营养管植入、胆管造瘘、输尿管d

j管置入术等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或改善相关梗阻脏器的功能状况。
3.125i或103pd粒子作为一种低剂量率放射源,射线射程短,体积小,植入技术快捷,防护简单,这样能够将有效放疗剂量集中于局部范围内而对正常的周围脏器影响甚微,降低了常规放疗而引起的食管瘘、放射性肺炎、肝功能损伤、肠管损伤或神经损伤等情况发生率。那么能够将近距离放疗核素与常规的鼻饲营养管、胆道引流管、输尿管引流管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得常规医用管道不仅仅发挥营养、引流等作用而同期具有了治疗作用,国内学者先后研发了可携带125i粒子一体化胆道或输尿管引流管和可携带125i粒子鼻饲营养管,将胆管引流技术与近距离粒子腔内放射治疗技术合二为一,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方法安全可行。目前已有粒子引流导管对上述病症患者患者引流放疗,但现有粒子引流导管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以下缺陷:
4.1、现有粒子引流导管粒子腔位于中央引流腔的两层且成直段型走向,在针对管腔内部360度肿瘤放疗时由于角度的偏差,绝大部分放疗作用于直段粒子链处肿瘤部位,无法在其他角度处肿瘤部位起到贴近效果,不能做到近距离放疗,导致剂量上不均匀,影响肿瘤放疗效果。
5.2、现有粒子在粒子腔内部进行装载时需要逐一植入装载,操作十分复杂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医务人员的精力是一种很大的考验。同时粒子外部的粒子膜为为完整圆周管状,粒子在装载粒子膜时同样主要逐一装填,十分不便。
6.3、现有粒子引流导管前端多采用绕出至前端回拉的拉丝,通过拉力拉动驱使导管前段弯曲,但由于拉丝对仅导管尖端拉动,无法使得导管前段区域均匀弯曲,容易在导管前段弯曲处形成弯折死角,导致引流到弯折处封堵从而无法正常引流。同时前段外置拉丝容易在导管输送过程中对管腔内壁组织造成钩挂,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也无法继续输送导管。
7.4、现有粒子引流导管在输送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阻力大,无法推进输送的情况,十分影响患者的手术进度,同时反复抽拉推进粒子引流导管容易导致加剧患者痛苦。
8.5、粒子引流导管内部装载的粒子链目前暂无很好的方法降低粒子移位的情况,使得粒子在装载之后很容易出现滑移,导致粒子腔内部的粒子链位置与实际需要放疗的部位存在偏差,导致放疗效果不理想。目前少数通过导丝置入粒子腔内部非粒子填充区以隔绝
固定粒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粒子链移位情况,同时存在操作繁琐,成功率低等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9.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腔螺旋自弯曲式的粒子引流导管装置,其粒子引流导管采用三腔双粒子链对称两侧螺旋排布,使得粒子链同样在粒子腔内部为螺旋排布,能够保证粒子引流导管下放至管腔肿瘤处,配合粒子管外侧的开缝,可以使得粒子链能够对360度环周分布的肿瘤能够贴近放疗。
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三腔螺旋自弯曲式的粒子引流导管装置,其中,包括呈三腔双粒子链对称两侧螺旋排布的粒子引流导管和用于将粒子链装载入所述粒子引流导管内的粒子植入器,所述粒子引流导管包括引流管和并列固定在所述引流管的两侧的两个粒子管,所述粒子管贴合在所述引流管的外周且呈螺旋状从所述引流管的后端延伸至所述引流管的前端,所述粒子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开缝,所述引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引流孔,所述引流管内设置有引流腔,所述粒子管内设置有粒子腔,所述引流腔的内壁设置有对称设置的记忆钢丝腔,所述记忆钢丝腔内设置有记忆钢丝,所述记忆钢丝的前端设置为弹性记忆变形段,所述记忆钢丝的后端设置为直角三角形段,所述直角三角形段与套接在所述粒子引流导管的推动机构连接;所述粒子植入器可通过所述开缝将所述粒子链装载入所述粒子腔内。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推动机构包括套管壳、滑柄和撑杆,所述套管壳与所述粒子引流导管连通,所述套管壳沿轴向设置有与所述粒子腔连通的通道,所述滑柄套接在所述套管壳内,所述滑柄与所述直角三角形段连接,所述撑杆可从所述套管壳的后端通入至所述引流腔内。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管壳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直角三角形段设置为撑条,所述撑条伸出所述导向槽与所述滑柄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管壳的后端固定设置有接头,所述撑杆插入所述接头内伸入所述引流腔内。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管的端头为圆弧梭型锥头,所述粒子管的端头为圆弧斜面流线型。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粒子引流导管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粒子管进行束紧的束紧环。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粒子植入器包括相连通的斜向设置的植入管及水平设置的输出管,所述植入管的下端端口的后侧管壁上设置有一体连接的撑管棒,所述撑管棒与所述输出管在同一轴线上;所述撑管棒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开缝撑开且呈圆锥梭型的撑头。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粒子腔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粒子链进行卡位的卡位条,所述卡位条的圆周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呈螺旋分布的卡位棘片,所述粒子链包括粒子膜和粒子。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粒子膜包括上膜和下膜,所述上膜和下膜的两侧边缘均设置有凸出的粘贴边。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粒子膜为单片膜,所述粒子膜可圆周环绕进行粘贴连接。
21.在本实用新型内,粒子引流导管采用三腔双粒子链对称两侧螺旋排布,使得粒子链同样在粒子腔内部为螺旋排布,能够保证粒子引流导管下放至管腔肿瘤处,配合粒子管外侧的开缝,可以使得粒子链能够对360度环周分布的肿瘤能够贴近放疗,不会出现现有直段粒子链导管无法对其他角度面肿瘤进行近距离放疗,导致出现剂量不均匀的情况,记忆钢丝的弹性记忆变形段用于对粒子引流导管前段进行圆弧弯曲变形,能够保证其前段均匀弧形弯曲变形从而形成挡位;记忆钢丝的直角三角形段与推动机构的连接对粒子引流导管1前端从弯曲到直段的快速切换。
附图说明
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粒子引流导管的前端弯曲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粒子引流导管的前端笔直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滑柄推出后,粒子引流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滑柄撤回后,粒子引流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与粒子管的内部连接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粒子引流导管与推动机构的连接剖视图一;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粒子引流导管与推动机构的连接剖视图二;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记忆钢丝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粒子引流导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粒子植入器插入粒子引流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粒子植入器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卡位条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粒子链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粒子链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37.其中附图标记为:1

粒子引流导管,11

引流管,111

引流孔,112

引流腔,12

粒子管,121

开缝,122

粒子腔,123

卡位条,124

卡位棘条,13

记忆钢丝腔,131

记忆钢丝,132

弹性记忆变形段,133

直角三角形段,134

撑条,14

束紧环,2

粒子植入器,21

植入管,22

输出管,23

撑管棒,24

撑手,3

粒子链,31

粒子膜,32

上膜,33

下膜,34

粘贴边,35

粒子,4

推动机构,41

套管壳,42

滑柄,43

撑杆,44

通道,45

导向槽,46

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
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如图1至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腔螺旋自弯曲式的粒子引流导管装置,包括呈三腔双粒子链对称两侧螺旋排布的粒子引流导管1和用于将粒子链装载入粒子引流导管1内的粒子植入器2。
40.粒子引流导管1包括引流管11和并列固定在引流管11的两侧的两个粒子管12,粒子管12贴合在引流管11的外周且呈螺旋状从引流管11的后端延伸至引流管11的前端,粒子管12的管壁上设置有开缝121,引流管11的管壁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引流孔111,引流管11内设置有引流腔112,粒子管12内设置有粒子腔122,引流腔112的内壁设置有对称设置的记忆钢丝腔13,记忆钢丝腔13内设置有记忆钢丝131,记忆钢丝131的前端设置为弹性记忆变形段132,记忆钢丝131的后端设置为直角三角形段133,直角三角形段133与套接在粒子引流导管1的推动机构4连接;粒子植入器2可通过开缝121将粒子链3装载入粒子腔122内。
41.在本实用新型内,粒子引流导管1采用三腔双粒子链对称两侧螺旋排布,使得粒子链3同样在粒子腔122内部为螺旋排布,能够保证粒子引流导管1下放至管腔肿瘤处,配合粒子管12外侧的开缝121,可以使得粒子链3能够对360度环周分布的肿瘤能够贴近放疗,不会出现现有直段粒子链导管无法对其他角度面肿瘤进行近距离放疗,导致出现剂量不均匀的情况,记忆钢丝131的弹性记忆变形段132用于对粒子引流导管1前段进行圆弧弯曲变形,能够保证其前段均匀弧形弯曲变形从而形成挡位;记忆钢丝131的直角三角形段与推动机构4的连接对粒子引流导管1前端从弯曲到直段的快速切换。
42.在本实用新型内,引流管11的端头为圆弧梭型锥头,粒子管12的端头为圆弧斜面流线型;具体地讲,在粒子引流导管1前端,引流管11端头略长于粒子管12,粒子管12前端粒子腔122端口封堵,且端头为圆弧斜面的流线型,引流管11前端设计为圆弧梭型锥头,上述设计便于粒子引流导管1向患者体内在输送过程中能够减小阻力,可以平滑输送;在粒子引流导管1外部管壁设置有超滑涂层,同样能够有效的减小,达到平滑输送的效果。
43.该粒子引流导管1采用三腔结构并列排布,中间为引流管11,两侧并列固定连接为粒子管12,引流管11管径略大于两侧粒子管12,且粒子引流导管1总长度40 cm
ꢀ‑
50cm,总外径为10f左右,引流管11整体为细长管状,两侧粒子管12在引流管11外周贴合呈螺旋状从引流管后端延伸至前端;在螺旋状的粒子管12靠外侧管壁上设置有开缝121,开缝121同样从粒子管12的后端延伸至前端,通过开缝121可以使得粒子管12内部的粒子腔122与外部连通。
44.在两侧粒子管12之间区域的引流管11管壁上全段设置有均匀分布的8

16组引流孔111,每组引流孔111在两侧粒子管12之间的两段引流管壁上呈180度对称分布,引流孔111孔径0.3

0.8mm,前后相邻引流孔111孔间距为1.5 cm
ꢀ‑
2.5cm;因为两侧粒子管12整体为螺旋状排布,使得引流孔111在引流管11壁上同样呈螺旋排布,螺旋排布的引流孔111能够使得引流管11在管腔内部引流更加均匀,能够更大程度上提高引流效率,其中引流腔112内径大于2mm,粒子腔122内径约为0.8 mm
ꢀ‑
1.2mm,在引流管11的引流腔112内壁上呈180度设置有两个记忆钢丝腔13,记忆钢丝腔13从引流管11后端延伸前端,且在记忆钢丝腔13前端设计为封堵结构。
45.在本实用新型内,推动机构4包括套管壳41、滑柄42和撑杆43,套管壳41与粒子引流导管1连通,套管壳41沿轴向设置有与粒子腔12连通的通道44,滑柄42套接在套管壳41
内,滑柄42与直角三角形段133连接,撑杆43可从套管壳41的后端通入至引流腔112内;进一步,套管壳41上设置有导向槽45,直角三角形段133设置为撑条134,撑条134伸出导向槽45与滑柄42连接,套管壳的后端固定设置有接头,所述撑杆插入所述接头内伸入所述引流腔内。
46.具体地讲,在粒子引流导管1后端连接有手柄端,手柄端通过圆管状的套管壳41与粒子引流导管1固定连接,套管壳41沿轴向设置有贯通的通道44与粒子腔122连通,使得套管壳41后端通入撑杆43可以输送至粒子引流导管1的引流腔12内部,在引流管11内部的记忆钢丝腔13中设置有记忆钢丝131,记忆钢丝131具有一定的强度与柔性记忆钢丝后端延伸至套管壳内部一定长度,且在记忆钢丝131在记忆钢丝后端设置为垂直弯折段延伸出套管壳圆周外壁,在套管壳41外部套有滑柄42,滑柄42整体为工字型圆柱结构,记忆钢丝131后端垂直弯折段连接于滑柄4,且在记忆钢丝131后端的相互垂直段设置有斜向的撑条134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撑条134相比较记忆钢丝来说具有较强的硬度,通过撑条134来保证垂直弯折段不会发生变形,且可以推动。
47.在套管壳41上沿轴向开有一定长度的两个导向槽45,导向槽45正对记忆钢丝131,记忆钢丝131后端的直角三角形段133从导向槽45处朝外伸出与滑柄42连接,直角三角形段133可以对记忆钢丝131与滑柄42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滑柄42只能带动记忆钢丝131沿轴向移动不会发生转动,避免导致记忆钢丝131发生扭曲,记忆钢丝131在前端一定长度区域段具有弹性记忆变形特性,该弹性记忆变形段132能够在记忆变形特性下呈圆弧状弯曲变形为3/4圆周弧度,在粒子引流导管1前端单纯受记忆钢丝131的弯曲变形作用下,粒子引流导管1前端同步圆弧弯曲为3/4圆周弧度。
48.在套管壳41后端固定设置有接头46,接头46采用外螺旋鲁尔接头,从接头46处插入的撑杆43通入并输送至引流腔12前端处,可以对粒子引流导管1起到类似骨架的撑托作用,使得粒子引流导管1整体为直段,便于粒子引流导管1在患者体内进行输送。
49.当需要粒子引流导管1前端进行弧形弯曲时,向后抽出撑杆43,并推动滑柄42沿着导向槽45沿轴向向前移动,使其带动记忆钢丝131输送至记忆钢丝腔13前端,粒子引流导管1前端区域段失去了撑杆43的撑托,且在记忆钢丝131前端的记忆变形特性下,跟随记忆钢丝131同步形成弧形弯曲,在引流腔11内壁上采用轴向180度分布设置有的两个记忆钢丝腔13,分别通入记忆钢丝131可以保证粒子引流导管1在弧形弯曲时能够比单个记忆钢丝更加稳定。
50.当需要粒子引流导管1保持直段时,使撑杆43通入至引流腔11前端,同时向后拉动滑柄42带动记忆钢丝131回撤,使得记忆钢丝131前端的记忆变形段后撤脱离粒子引流导管1前端,使得记忆变形段132向后回撤远离撑杆43的前端,记忆钢丝131的记忆变形段通过粒子引流导管1,作用于撑杆43上的侧向力力矩减小,使得撑杆43侧向受力压迫减小,进一步保证了撑杆43不会受侧向力作用而弯曲变形,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
51.在本实用新型内,粒子引流导管1上设置有用于对粒子管12进行束紧的束紧环14;具体地讲,在粒子引流导管1外部设置有圆周的束紧环14在粒子管12进行束紧,束紧环14具有弹性束紧特性,能够避免粒子管12外部的开缝121张开,避免粒子链3从开缝121处滑脱,在螺旋状的粒子引流导管1段外周沿轴向均匀分布有2

3个束紧环14,从而实现对全段开缝的收紧作用。
52.在本实用新型内,粒子植入器2包括相连通的斜向设置的植入管21及水平设置的输出管22,植入管21的下端端口的后侧管壁上设置有一体连接的撑管棒23,撑管棒23与输出管22在同一轴线上;撑管棒23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将开缝121撑开且呈圆锥梭型的撑头24;具体地讲,配合粒子链3对粒子35进行装载的有粒子植入器2,粒子植入器2的植入管21为倾斜向上的细长圆管,细长圆杆下端端口处连接有水平的输出管22,且植入管21与输出管22为平滑过渡连通;在植入管21下端端口后侧管壁上一体连接有水平的撑管棒23,撑管棒23与输出管22为在同一轴线上,在撑管棒23的后端设置有圆锥梭型的撑头24,通过撑头24可以对粒子管12的开缝121撑开,使得撑管棒23与输出管22能够塞入至粒子腔12内部,从而可以从植入管11上端口通入粒子链3从植入管21内部滑动至输出管22,并从输出管22后端滑出至粒子腔12内部,在受到粒子腔12圆周内壁摩擦力作用下,相对于粒子管12的开缝121向后拉动粒子植入器2,粒子植入器2相对于粒子管12向后侧移动,粒子链3连续从输出管22滑出至粒子腔12内部,直至粒子链3完整装载入粒子腔12中,同时还可用粒子植入器2将卡位条123置入至粒子链3两端的粒子腔12中,用于对粒子链3在粒子腔12内部的限位,防止滑移。
53.粒子腔12内设置有用于对粒子链3进行卡位的卡位条123,卡位条123的圆周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呈螺旋分布的卡位棘片124,具体地讲,针对粒子链3在粒子腔12内部可能出现滑移的情况,粒子链3两端位置的粒子腔12内部装载有卡位条123,卡位条123为整体为条形圆柱结构,直径小于粒子腔12内径,在卡位条123圆周外壁上呈螺旋分布固定设置有若干卡位棘片124,卡位棘片124类似鱼鳞形状,斜向外侧且朝向一端,卡位棘片124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特性,当卡位条123植入粒子腔12内部时,卡位条123的卡位棘片124能够斜撑于粒子腔12内壁,能够对卡位棘片124朝向的走向方向起到单向限位的作用,卡位棘片124斜向顶撑于粒子腔12内壁,使得卡位棘片124单向卡位锁死。
54.当卡位条123向卡位棘片124朝向沿轴向反向移动时,卡位棘片124无法起到斜向顶撑作用,卡位条123能够在粒子腔12内部平滑移动。在靠近前端窗孔的粒子腔12内部植入的卡位条123的卡位棘片124朝向前侧,在靠近后端窗孔的粒子腔12内部植入的卡位条123的卡位棘片124朝向后侧,使得前后卡位条123能够对中间区域的粒子起到单向限位的作用;将两个卡位棘片124分别朝向对应端头侧的卡位条123置于粒子链3两端,既避免了粒子从粒子腔12内部滑脱的情况出现,又使得粒子腔12内部粒子链3能够限定在指定区域段,对指定区域进行方向,进一步保证了放疗的准确性,极大的提高了放疗效果。
55.在本实用新型中,粒子链3包括粒子膜31和粒子35,粒子膜31内部包裹链型前后排布的若干粒子35,粒子膜31采用高分子聚乙烯材质,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粒子膜31的实施例一,粒子膜31包括上膜32和下膜33,上膜32和下膜33的两侧边缘均设置有凸出的粘贴边34,具体地讲,粒子膜31分为上膜32和下膜33两部分,上下膜截面均类似半圆形,上膜32与下膜33在链型前后排布的粒子包裹于内部,在上下膜两侧边缘位置设置有额外向外侧伸出的粘贴边34,将上下膜同侧的膜边粘贴连接,从而对内部粒子收紧包裹,保证粒子链3的统一性,同时可以使得在粒子装载入粒子膜阶段时,粒子膜31处于上下膜分离状态,粒子35在下膜上进行开放式装载,无需类似传统装载逐个将粒子从粒子膜端口塞入装填,速度十分缓慢效率低下;粒子膜31使得粒子35在下膜33前后均匀快速排布后,将上膜32通过两侧粘贴边进行粘贴34封盖即可,既可以达到粒子链3快速装载的效果,又可以使得前后相
邻粒子35之间能够保持均匀统一的间距进行排布,保证了放射剂量的均匀。
56.粒子膜2的实施例二,如图14所示,采用单片膜进行圆周绕曲的方式将链式排布的粒子进行快速排布装载,然后单片圆周绕曲的上下端边通过粘贴边进行粘贴连接,使得粒子膜31同样能够达到粒子膜31装载速度和放疗同样的效果。
57.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58.1、粒子引流导管1采用三腔双粒子链对称两侧螺旋排布,使得粒子链3同样在粒子腔12内部为螺旋排布,相比较现有粒子链在引流腔两侧呈直段排布的方式来说,本实用新型中螺旋排布能够保证粒子引流导管1下放至管腔肿瘤处,配合粒子管外侧开缝121设计,可以使得粒子链3能够对360度环周分布的肿瘤能够贴近放疗,不会出现现有直段粒子链导管无法对其他角度面肿瘤进行近距离放疗,导致出现剂量不均匀的情况。
59.2、引流腔11内部设置两段记忆钢丝腔13,内部分别设置有前段可记忆变形的记忆钢丝131,在管内弯曲用于对粒子引流导管1前段进行圆弧弯曲变形,能够保证前段均匀弧形弯曲变形从而形成挡位,相比较现有粒子引流导管前端采用绕出至前端回拉的拉丝,通过拉力拉动驱使导管变形的方式来说,现有方式由于对导管尖端拉动,无法使得导管前段区域均匀弯曲,容易在导管前段弯曲处形成弯折死角,导致引流到弯折处封堵从而无法正常引流。同时前段外置拉丝容易在导管输送过程中对管腔内壁组织造成钩挂,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也无法继续输送导管。
60.3、记忆钢丝131采用后端滑柄42推拉,配合撑杆43可以完成对粒子引流导管1前端从弯曲到直段的快速切换,且在直段状态撑杆顶撑时,记忆钢丝后撤至导管中段,可以使得记忆钢丝前段作用于撑杆上的侧向力力矩减小,使得撑杆43侧向受力压迫减小,进一步保证了撑杆43不会受侧向力作用而弯曲变形,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
61.4、通过粒子植入器2可以完整快速对粒子链3到粒子腔12内部的装载,只需拉动粒子植入器2即可完成对完整粒子链3在粒子腔12中的植入,相比较现有通过粒子腔端口处对粒子逐一装载的方式来说,本实用新型能够极大地提高粒子装载效率,提高装载速度,极大的缩短了粒子装载时间,也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了操作医生的精力。
62.5、粒子链3的粒子膜31采用上下膜双侧粘贴与单片膜圆周绕曲的方式进行端边粘贴,使得粒子可以开放式链式排布装载,无需类似传统装载逐个将粒子从粒子膜端口塞入装填,速度十分缓慢效率低下,既可以达到粒子链快速装载的效果,又可以使得前后相邻粒子之间能够保持均匀统一的间距进行排布,保证了放射剂量的均匀。
63.6、卡位条123外周螺旋分布的卡位棘片124能够类似棘齿卡位的效果对粒子起到封堵的效果,螺纹分布的卡位棘片124能够保证卡位条在全段上均具有单向卡位效果,且类似鳞片张开的棘片保证了卡位条123在顺向移动时能够正常移动,逆向移动时卡位锁死,保证了卡位条123可以在粒子腔12内部移动至任意位置时均可实现反向限位,既避免了粒子从粒子腔颞部滑脱的情况出现,又使得粒子腔12内部粒子链3能够限定在指定区域段对指定区域进行方向,进一步保证了放疗的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放疗效果。
64.7、粒子管12前端端头为圆弧斜面的流线型,引流管11前端设计为圆弧梭型锥头,上述设计便于粒子引流导管向患者体内在输送过程中能够减小阻力,可以平滑输送;在粒子引流导管外部管壁设置有超滑涂层,同样能够有效的减小,达到平滑输送的效果。
65.8、粒子引流导管1套设的束紧环14具有弹性束紧效果,沿轴向套设均匀分布套设
若干个可以避免粒子管外部的开缝121张开,避免粒子链3从开缝121处滑脱,从而实现对全段开缝的收紧作用,保证了在使用过程中本装置的稳定性。
6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