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脑血管治疗运送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0149发布日期:2021-04-30 09:26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脑血管治疗运送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急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脑血管治疗运送车。



背景技术:

由于急诊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患者安全始终是急救过程中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因病情原因必须经过院前转运、院内转运或院间转运,然而院前和院内转运均有可能造成危重症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生命体征变化,从而发生各种并发症。据统计表明,近七成的医疗不良事件患者的转运不当有关,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及创伤性急诊患者是目前急救病例最多的两种疾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潜在风险。

决定转运心血管疾病患者前,必须先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脉搏、动脉血氧饱和度等进行风险评估,同时进行初期急救,确定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已经趋于相对稳定状态,方可实施转运。在实施转运时,先由急诊护士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畅通、静脉通道畅通,直接采用抢救床进行转运,避免不必要的搬动,转运过程中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且保持脚前头后的位置,以便医务人员在转运过程中随时对病情进行观察。在途中护理人员对患者面色神态、胸廓起伏、是否躁动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监测记录其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各项指标。

现有技术中的抢救床一般适合院内短距离转运,对于较长距离转运如院间转运和院前急救还存在很大缺陷,一是其辅助医疗设备不齐全,需要医务人员自行携带或配备,极易造成因急救器械缺乏而无法应对部分突发情况的问题。另一方面,该类抢救床一般不能对患者头部位置进行固定,不能心脑血管患者转运的要求。而心脑血管患者在转运时需要医人员特别注意同患者的头部体位,以防止患者出现呕吐、误吸或痰堵窒息的危险,同时,便于医务人员及时对口鼻分泌物进行清理,以预防脑缺氧的进一步加重。因此,对于患者头部体位的固定在心脑血管患者的转运过程中极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脑血管治疗运送车能够对患者头部进行有效地固定,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运输车而言更加适合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心脑血管治疗运送车,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并行设置有设备箱和转运床架,所述设备箱内安装有控制器,所述转运床架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液压升降柱,所述液压升降柱包括固定端与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和活动端分别与底座和转运床架固定连接,所述转运床架上设置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在靠近所述设备箱的一侧设置有头枕,所述设备箱的侧壁在所述头枕的上方设置有直线电机,所述直线电机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地安装在所述头枕的两侧,所述直线电机上固定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内侧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内侧还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气囊通过充气软管连接有充放气泵,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液压升降柱、充放气泵以及直线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放气泵与所述转运床架的底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下方设置有减震脚轮,所述减震脚轮包括支撑板、减震弹簧以及脚轮,所述脚轮固定安装在支撑板的下方,所述支撑板的上方安装有伸缩支脚,所述伸缩支脚的外部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底座以及支撑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运床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扶手。

进一步地,所述设备箱上还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设备箱顶部还固定安装有输液杆,所述输液杆上设置有若干挂钩。

进一步地,所述设备箱的顶部还设置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通过支架与所述设备箱固定连接,所述摄像头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无线发送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设备箱在远离所述头枕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抽屉,所述抽屉用于放置急救用医疗器械。

进一步地,所述急救用医疗器械至少包括呼吸机、负压吸引器、血氧饱和度计、血糖仪、氧气筒、急救呼吸气囊等设备中的一种或多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心脑血管治疗运送车通过设计直线电机带动气囊对患者头部进固定,并且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对患者头部发生的位移进行检测,以及时向医务人员发出提示,可以在转运过程中有效地使患者保持正确的急救体位,使其保持呼吸畅通,使血液回流至大脑,增强脑部供血,同时,使得口鼻分泌物便于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心脑血管治疗运送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心脑血管治疗运送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心脑血管治疗运送车的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为:10-底座,20-设备箱,201-显示屏,202-摄像头,203-输液杆,203a-挂钩,204-抽屉,21-直线电机,211-滑块,212-安装板,213-弧形板,214-气囊,214a-第一压力传感器,30-减震垫,31-头枕,32-扶手,40-液压升降柱,401-固定端,402-活动端,50-脚轮,501-伸缩支脚,502-减震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心脑血管治疗运送车,包括底座10,所述底座10上并行设置有设备箱20和转运床架,所述设备箱20内安装有控制器,所述转运床架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液压升降柱40,所述液压升降柱40包括固定端401与活动端402,所述固定端401和活动端402分别与底座10和转运床架固定连接,所述液压升降柱40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液压升降柱40进行升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压升降柱40的活动端402与转运床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控制电连接。在使用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液压升降柱40的活动端402处于较低位置,通过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对转运床架的重量进行检测,当检测重量达到设定阈值以上时,则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液压升降柱40的活动端402伸长,以将所述转运床架上升至预定高度,以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照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运床架上设置有减震垫30,所述减震垫30在靠近所述设备箱20的一侧设置有头枕31,所述头枕31高出所述减震垫306cm-15cm,且所述头枕31与所述减震垫30固定连接,所述头枕31材质为硅胶或记忆棉,所述头枕31便于对患者头部进行支撑,以促进血液回流至大脑,降低颅内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设备箱20的侧壁在所述头枕31的上方设置有直线电机21,所述直线电机21设置有两个,所述直线电机21对称地安装在所述头枕31的两侧。所述直线电机21的内部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上滑动连接有滑块211,所述滑块211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12,所述安装板212垂直于所述减震垫30安装,所述安装板212的内侧设置有弧形板213,所述弧形板213的内侧还固定安装有气囊214,所述气囊214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214a,主要注意的是,该气囊214不应该阻塞患者口鼻,优选地,主要通过固定额部对头部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14a设置在所述气囊214的中部。所述气囊214通过充气软管连接有充放气泵,所述充放气泵与所述转运床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14a、充放气泵以及直线电机21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在工作时,首先由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液压升降柱40将所述转运床架升举至预定高度,然后由医务人员指导或辅助患者平躺并将头部偏向一侧,再由所述控制器控制两侧的直线电机21带动安装板212以及弧形板213向患者头部靠近至合适位置,再通过控制器控制所述充放气泵向所述气囊214中充气直至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14a的压力值达到设定阈值,实现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14a对患者头部对气囊214造成的压力值进行检测。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内还连接有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设置为蜂鸣器或警示灯,当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14a的检测数据与设定阈值范围时,所述控制器可控制所述保护模块向医务人员发送警示信息,以确保患者头部始终处于正确体位,便于保持患者呼吸畅通,避免病情加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运床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扶手32,所述底座10的下方设置有减震脚轮50,所述减震脚轮50包括支撑板、减震弹簧502以及脚轮50,所述脚轮50固定安装在支撑板的下方,所述支撑板的上方安装有伸缩支脚501,所述伸缩支脚501的外部设置有减震弹簧502,所述减震弹簧502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0以及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底座10可有效地底座10进行减震,减少转运过程中发生的震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设备箱20上还设置有显示屏201,所述显示屏201与控制器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设备箱20顶部还固定安装有输液杆203,所述输液杆203上设置有若干挂钩203a,便于悬挂药品。所述设备箱20的顶部还设置有摄像头202,所述摄像头202通过支架与所述设备箱20固定连接,所述摄像头202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无线发送模块,所述摄像头202便于对患者情况进行实时拍摄,同时,可通过所述无线发送模块将视频信息进行远程传输,以实现远程诊断和辅助治疗。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设备箱20在远离所述头枕3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抽屉204,所述抽屉204用于放置急救用医疗器械,所述急救用医疗器械至少包括呼吸机、负压吸引器、血氧饱和度计、血糖仪、氧气筒、急救呼吸气囊214等设备中的一种或多种,尤其在进行长途转运时,便于针对心血管患者容易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进行现场急救。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