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90266发布日期:2021-05-28 10:47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尿动力是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及传感器技术,来研究贮尿和排尿的生理过程及其功能障碍的一门科学。包括正常排尿生理学、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神经性膀胱、非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遗尿症和尿失禁等。依检查方法分为上尿路尿动力学及下尿路尿动力学。上尿路尿动力学检查技术包括经皮肾盂穿刺灌注测压术、利尿性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同步动态放射学检查术、经肾或输尿管造瘘管测压术及经膀胱镜输尿管插管测压术等,其中前两者临床较常用。

目前市场上的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存在许多缺陷,不方便取样,男女不方便通用,连接杆不方便定位,因此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结构的技术,来完善此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存在许多缺陷,不方便取样,男女不方便通用,连接杆不方便定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包括尿池和定位杆,所述尿池一侧开设有尿槽,其中,

所述尿槽底部开设有输尿口,靠近输尿口的所述尿池底部连接有输尿管,所述输尿管一侧连接有排尿口,所述输尿管一端连接有收尿管,靠近输尿管的所述收尿管一端连接有防漏软管,所述尿池底部固定有第一支撑杆,靠近第一支撑杆的所述尿池底部开设有收藏槽,所述收藏槽一侧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一端连接有连接杆,靠近旋转杆的所述连接杆另一侧开设有定位槽;

所述连接杆一端开设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一侧开设有卡合槽,所述第一连接槽内部嵌合有第二支撑杆,靠近卡合槽的所述第二支撑杆一侧开设有挤压槽,所述挤压槽内部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一侧固定有卡合块,靠近定位槽的所述收藏槽一侧开设有第二连接槽,所述定位杆嵌合在第二连接槽内部。

优选的,所述输尿管为弧形状,且输尿管与收尿管之间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漏软管为圆柱状,且防漏软管的内部直径与输尿管的直径尺寸相同,并且防漏软管为橡胶材质。

优选的,所述收藏槽、旋转杆与连接杆设置有四组,且收藏槽与连接杆之间通过旋转杆构成旋转结构。

优选的,所述挤压槽、弹簧与卡合块设置有四组,且挤压槽与卡合块之间通过弹簧构成伸缩结构,并且卡合块与卡合槽同为圆柱状,卡合块的直径与卡合槽的直径尺寸相同,卡合块一端设置为半球形。

优选的,所述定位槽、第二连接槽与定位杆设置有四组,且定位槽、第二连接槽与定位杆同为矩形状,并且定位槽的竖向截面、第二连接槽的竖向截面与定位杆的竖向截面尺寸相同。

该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有益效果1.设置有尿液可以通过尿槽进入输尿口内,当尿液进入输尿口后可以进入输尿管内,输尿管内进入尿液后会流入收尿管内,当收尿管尿液收集完成后可以打开排尿口将多余尿液排出,多余尿液排出后可以转动收尿管与输尿管进行螺纹滑动,收尿管螺纹滑动时可以带动防漏软管进行旋转移动,当收尿管与输尿管分离后输尿管一端多余的尿液会掉落到防漏软管内,方便尿液在收集时可以避免泄露。

有益效果2.设置有连接杆能够通过拉动第二支撑杆进行转动,以便连接杆转动时可以通过旋转杆与收藏槽进行旋转,当连接杆旋转至90°时可以拉动第二支撑杆进行移动,第二支撑杆移动时可以带动卡合块进行移动,卡合块移动到卡合槽一侧时卡合块可以通过弹簧自身弹力进行复位,卡合块复位可以与卡合槽进行卡合连接,方便连接杆与第二支撑杆展开后男性可以使用,连接杆与第二支撑杆未展开时女性可以使用。

有益效果3.当连接杆旋转至90°时可以推动定位杆进行移动,以便定位杆移动时可以与第二连接槽进行滑动,定位杆滑动时可以插入定位槽内,当定位杆插入定位槽后可以对连接杆进行定位,方便连接杆在展开时或者折叠后可以通过连接杆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展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尿池;2、尿槽;3、输尿口;4、输尿管;5、排尿口;6、收尿管;7、防漏软管;8、第一支撑杆;9、收藏槽;10、旋转杆;11、连接杆;12、第一连接槽;13、卡合槽;14、第二支撑杆;15、挤压槽;16、弹簧;17、卡合块;18、定位槽;19、第二连接槽;20、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包括尿池1、尿槽2、输尿口3、输尿管4、排尿口5、收尿管6、防漏软管7、第一支撑杆8、收藏槽9、旋转杆10、连接杆11、第一连接槽12、卡合槽13、第二支撑杆14、挤压槽15、弹簧16、卡合块17、定位槽18、第二连接槽19和定位杆20,所述尿池1一侧开设有尿槽2。

所述尿槽2底部开设有输尿口3,靠近输尿口3的所述尿池1底部连接有输尿管4,所述输尿管4为弧形状,且输尿管4与收尿管6之间为螺纹连接,当尿液进入输尿口3后可以进入输尿管4内,输尿管4内进入尿液后会流入收尿管6内,当收尿管6尿液收集完成后可以打开排尿口5将多余尿液排出,多余尿液排出后可以转动收尿管6与输尿管4进行螺纹滑动,使收尿管6与输尿管4进行螺纹分离,所述输尿管4一侧连接有排尿口5,所述输尿管4一端连接有收尿管6,靠近输尿管4的所述收尿管6一端连接有防漏软管7,所述防漏软管7为圆柱状,且防漏软管7的内部直径与输尿管4的直径尺寸相同,并且防漏软管7为橡胶材质,收尿管6螺纹滑动时可以带动防漏软管7进行旋转移动,当收尿管6与输尿管4分离后输尿管4一端多余的尿液会掉落到防漏软管7内,所述尿池1底部固定有第一支撑杆8,靠近第一支撑杆8的所述尿池1底部开设有收藏槽9,所述收藏槽9、旋转杆10与连接杆11设置有四组,且收藏槽9与连接杆11之间通过旋转杆10构成旋转结构,拉动第二支撑杆14可以带动连接杆11进行转动,连接杆11转动时可以通过旋转杆10与收藏槽9进行旋转,当连接杆11旋转至90°时可以拉动第二支撑杆14进行移动,所述收藏槽9一侧连接有旋转杆10,所述旋转杆10一端连接有连接杆11,靠近旋转杆10的所述连接杆11另一侧开设有定位槽18,所述定位槽18、第二连接槽19与定位杆20设置有四组,且定位槽18、第二连接槽19与定位杆20同为矩形状,并且定位槽18的竖向截面、第二连接槽19的竖向截面与定位杆20的竖向截面尺寸相同,当连接杆11旋转至90°时可以推动定位杆20进行移动,定位杆20移动时可以与第二连接槽19进行滑动,定位杆20滑动时可以插入定位槽18内,当定位杆20插入定位槽18后可以对连接杆11进行定位。

所述连接杆11一端开设有第一连接槽12,所述第一连接槽12一侧开设有卡合槽13,所述第一连接槽12内部嵌合有第二支撑杆14,靠近卡合槽13的所述第二支撑杆14一侧开设有挤压槽15,所述挤压槽15、弹簧16与卡合块17设置有四组,且挤压槽15与卡合块17之间通过弹簧16构成伸缩结构,并且卡合块17与卡合槽13同为圆柱状,卡合块17的直径与卡合槽13的直径尺寸相同,卡合块17一端设置为半球形,第二支撑杆14移动时可以带动卡合块17进行移动,卡合块17移动到卡合槽13一侧时卡合块17可以通过弹簧16自身弹力进行复位,卡合块17复位可以与卡合槽13进行卡合连接,所述挤压槽15内部安装有弹簧16,所述弹簧16一侧固定有卡合块17,靠近定位槽18的所述收藏槽9一侧开设有第二连接槽19,所述定位杆20嵌合在第二连接槽19内部。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时,首先需要对用于尿动力排尿测量装置进行简单的了解,使用时如是女性使用则不需要将连接杆11与第二支撑杆14展开,如是男性使用则需要将连接杆11与第二支撑杆14进行展开,拉动第二支撑杆14可以带动连接杆11进行转动,连接杆11转动时可以通过旋转杆10与收藏槽9进行旋转,当连接杆11旋转至90°时可以拉动第二支撑杆14进行移动,第二支撑杆14移动时可以带动卡合块17进行移动,卡合块17移动到卡合槽13一侧时卡合块17可以通过弹簧16自身弹力进行复位,卡合块17复位可以与卡合槽13进行卡合连接,当连接杆11旋转至90°时可以推动定位杆20进行移动,定位杆20移动时可以与第二连接槽19进行滑动,定位杆20滑动时可以插入定位槽18内,当定位杆20插入定位槽18后可以对连接杆11进行定位,连接杆11与第二支撑杆14展开后男性可以使用,使用时尿液可以通过尿槽2进入输尿口3内,当尿液进入输尿口3后可以进入输尿管4内,输尿管4内进入尿液后会流入收尿管6内,当收尿管6尿液收集完成后可以打开排尿口5将多余尿液排出,多余尿液排出后可以转动收尿管6与输尿管4进行螺纹滑动,收尿管6螺纹滑动时可以带动防漏软管7进行旋转移动,当收尿管6与输尿管4分离后输尿管4一端多余的尿液会掉落到防漏软管7内,使尿液在收集时可以避免泄露,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