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可调节踝关节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04393发布日期:2021-06-11 19:2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可调节踝关节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踝关节康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可调节踝关节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脑卒中(麻邦)是全球人口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病因,大约85%的脑卒中病例是由缺血性中风引起的。最新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卒中1030万例,过去四十年中低等收入国家卒中发病率上升100%。此外,从全球整体来看,25岁之后一生中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约为25%,中国人的风险最高,达到39.3%。在中国,脑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病死率分别为246.8/10万人年、114.8/10万人年。农村居民的脑卒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居民。脑卒中所致疾病负担逐年升高,其治疗费用也不断上升。

脑卒中会造成肢体的运动障碍,需要进行一些恢复性的训练才能挽回其肢体的功能,特别是腿与脚相连的踝关节,是人们走路时必然要用到的关节,其功能的恢复难度较大。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踝关节康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可调节踝关节康复装置,解决踝关节运动障碍的技术问题。

一种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可调节踝关节康复装置,包括脚板调节装置、第一支撑脚、固定底板、第二支撑脚、小腿支撑托板和小腿绑带,所述脚板调节装置和小腿支撑托板倾斜相对设置,所述脚板调节装置倾斜固定在第一支撑脚上,所述小腿支撑托板固定在第二支撑脚上,所述小腿绑带固定在小腿支撑托板上,所述第一支撑脚和第二支撑脚均固定在固定底板上。

进一步地,脚板调节装置由下支撑底座及上支撑底座组成,下支撑底座及上支撑底座分别呈三角形状结构,下支撑底座及上支撑底座分别呈上下平行交错设置,下支撑底座上方设有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及第三铰接座,上支撑底座下方设有第四铰接座、第五铰接座及第六铰接座,第一铰接座上左右对称铰接设有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二铰接座上左右对称铰接设有第三调节杆、第四调节杆,第三铰接座上左右对称铰接设有第五调节杆、第六调节杆,第一调节杆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五铰接座相互铰接,第二调节杆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四铰接座相互铰接,第三调节杆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四铰接座相互铰接,第四调节杆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六铰接座相互铰接,第五调节杆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六铰接座相互铰接,第六调节杆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五铰接座相互铰接,上支撑底座顶部设有支撑托板。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托板上设置有海绵垫,且支撑托板边上固定有脚板绑带。支撑托板内设置的海绵垫,患者腿部放置于支撑托板内时,增加了病患的舒适度,不易产生疼痛感。

进一步地,下支撑底座及上支撑底座分别呈上下平行交错设置,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及第三铰接座分别位于下支撑底座的三个角处,第四铰接座、第五铰接座及第六铰接座分别位于上支撑底座的三个角处。

进一步地,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第三铰接座、第四铰接座、第五铰接座及第六铰接座形状及结构完全对应,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第六调节杆形状及结构完全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第六调节杆分别为伸缩杆。

所述小腿支撑托板设置为“u”型板结构,小腿绑带一端固定在小腿支撑托板的一侧边上,另一端可拆卸粘结设置在小腿支撑托板的另一侧边上。

脚板调节装置的水平位置比小腿支撑托板的水平位置低,脚板调节装置固定脚板,小腿支撑托板固定小腿,所述固定底板设置为阶梯板结构,固定在地面上。

铰接座装置包括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第三铰接座、第四铰接座、第五铰接座和第六铰接座。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和第六调节杆,调节杆均是使用气缸,然后由外部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脚板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托板和海绵垫。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脚板调节装置和小腿支撑托板,小腿支撑托板主要是固定小腿不动,然后由脚板调节装置进行固定脚板,然后由调节装置带动进行摇动,模仿走路的方式,更好的对踝关节的恢复,同时该结构可以适应不同的人群使用,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便宜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脚板调节装置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脚板调节装置水平放置俯视图。

图中标号:1、下支撑底座;2、上支撑底座;3、铰接座装置;31、第一铰接座;32、第二铰接座;33、第三铰接座;34、第四铰接座;35、第五铰接座;36、第六铰接座;4、调节装置;41、第一调节杆;42、第二调节杆;43、第三调节杆;44、第四调节杆;45、第五调节杆;46、第六调节杆;5、脚板支撑装置;51、支撑托板;52、海绵垫;6、脚板绑带;7、第一支撑脚;8、固定底板;9、第二支撑脚;10、小腿支撑托板;11、小腿绑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一种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可调节踝关节康复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脚板调节装置、第一支撑脚7、固定底板8、第二支撑脚9、小腿支撑托板10和小腿绑带11,所述脚板调节装置和小腿支撑托板10倾斜相对设置,所述脚板调节装置倾斜固定在第一支撑脚7上,所述小腿支撑托板10固定在第二支撑脚9上,所述小腿绑带11固定在小腿支撑托板10上,所述第一支撑脚7和第二支撑脚9均固定在固定底板8上。

所述小腿支撑托板10设置为“u”型板结构,小腿绑带11一端固定在小腿支撑托板10的一侧边上,另一端可拆卸粘结设置在小腿支撑托板10的另一侧边上。脚板调节装置的水平位置比小腿支撑托板10的水平位置低,脚板调节装置固定脚板,小腿支撑托板10固定小腿,所述固定底板8设置为阶梯板结构,固定在地面上。

如图1所示,康复者坐在小腿支撑托板10的一侧,然后把腿(小腿)放上小腿支撑托板10,脚板固定在脚板调节装置上。然后使用小腿绑带11固定小腿,后面调节控制脚板调节装置摇动即可,具体摇动在后面说明。一般小腿支撑托板10与脚板调节装置的水平距离为10cm,小腿支撑托板10长度为10cm左右,使用硬质塑料制成,起到固定作用,也就是小腿不动,然后脚板动,达到康复的效果。

如图2-3所示,脚板调节装置由下支撑底座1及上支撑底座2组成,下支撑底座1及上支撑底座2分别呈三角形状结构,下支撑底座1及上支撑底座2分别呈上下平行交错设置,下支撑底座1上方设有第一铰接座31、第二铰接座32及第三铰接座33,上支撑底座2下方设有第四铰接座34、第五铰接座35及第六铰接座36,第一铰接座31上左右对称铰接设有第一调节杆41、第二调节杆42,第二铰接座32上左右对称铰接设有第三调节杆43、第四调节杆44,第三铰接座33上左右对称铰接设有第五调节杆45、第六调节杆46,第一调节杆41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五铰接座35相互铰接,第二调节杆42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四铰接座34相互铰接,第三调节杆43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四铰接座34相互铰接,第四调节杆44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六铰接座36相互铰接,第五调节杆45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六铰接座36相互铰接,第六调节杆46另一端向上方延伸并与第五铰接座35相互铰接,上支撑底座2顶部设有支撑托板51。

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托板51上设置有海绵垫52,且支撑托板51边上固定有脚板绑带6。下支撑底座1及上支撑底座2分别呈上下平行交错设置,第一铰接座31、第二铰接座32及第三铰接座(33)分别位于下支撑底座1的三个角处,第四铰接座34、第五铰接座35及第六铰接座36分别位于上支撑底座2的三个角处。第一铰接座31、第二铰接座32、第三铰接座33、第四铰接座34、第五铰接座35及第六铰接座36形状及结构完全对应,第一调节杆41、第二调节杆42、第三调节杆43、第四调节杆44、第五调节杆45、第六调节杆46形状及结构完全对应。所述第一调节杆41、第二调节杆42、第三调节杆43、第四调节杆44、第五调节45杆、第六调节杆46分别为伸缩杆。

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说明运动,为水平放置的情况,实际图1中,需要把图2倾斜放置。第一调节杆41、第二调节杆42、第三调节杆43、第四调节杆44、第五调节45杆、第六调节杆46均是使用气缸,然后气缸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装置连接的,分别控制每一个气缸。如图1,需要模拟走路的情况时,第二调节杆42和第三调节杆43一端的为脚跟侧,然后第二调节杆42和第三调节杆43收缩,第五调节45杆和第六调节杆46伸长,推上支撑底座2的倾斜度变大,此时的倾斜度是跟图1对比的。然后再是第五调节45杆和第六调节杆46收缩,第二调节杆42和第三调节杆43伸长,重复上述结构,模仿了踝关节走路的情况。然后也可以左右摆动,对第三调节杆43、第四调节杆44和第五调节45杆收缩,其它伸长,则是往右摆,如果往左摆动,则相反。进过前后和左右摆动模仿人走路的情况,能够唤醒踝关节的作用,使其恢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