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急救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71720发布日期:2021-08-24 12:20阅读:56来源:国知局
心内科急救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急救护理领域,具体涉及心内科急救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心内科疾病在治疗时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还有就是常规检查,比如心电图,彩超,胸片。还有血常规,生化全套,肝炎系列,梅毒和凝血功能。最后依据检查有时还需进一步进行有创的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等。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心内科疾病具有突发性,护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在住院护理中,对一些具有心脏病的心内科病人护理更是存在着许多的难度,该类病人不定时的会发作,需要马上服药,由于时间紧迫,医生赶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一般需要病人先进行自救,而在危机的时刻,病人自救服药的过程繁琐,需要开启药瓶,然后再打开水杯喝水咽服,所以耗费时间长,容易导致意外状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心内科急救护理装置,该具备等优点,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心内科急救护理装置,包括护理箱和承接架,所述承接架固定安装于护理箱的底部,所述护理箱的内部开设有常储腔、储药腔和储水腔,所述储药腔位于常储腔和储水腔之间,所述储水腔与储药腔之间设置有联动机构;

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导杆一和导杆二,所述护理箱的内部开设有调节槽,所述导杆一贯穿调节槽,所述导杆二的底端延伸至储水腔的内部,所述储药腔的底部装设有封盖,所述封盖的一侧与导杆一固定连接,所述导杆一的外表面套接有限位盘,所述限位盘位于调节槽的内部,且限位盘的底部与限位盘的内底壁之间装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接于导杆一的外部,所述封盖的顶部与储药腔的底部相贴合,所述储水腔的内部装设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的顶部中心位置处与导杆二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储水腔的底部开设有出水嘴,所述出水嘴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止回阀,所述导杆一和导杆二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按压板,所述按压板的底部和护理箱的顶部之间装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接在导杆二的外部,且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按压板和护理箱的顶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储药腔的顶部和常储腔的顶部均开设有进药口,所述进药口的内部装设有堵头。

优选的,所述堵头为橡胶材料制成,且堵头与进药口过盈配合,所述堵头的顶部装设有拉环。

优选的,所述封盖的顶部装设有防掉圈,所述防掉圈的呈半圆环状结构,且防掉圈的外表面与储药腔的内表面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承接架的内侧装设有放置框,所述放置框的内部装设有水杯,水杯位于出水嘴的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放置框的前面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的两侧装设有阻拦块,所述阻拦块的一侧与缺口的外侧铰接,且阻拦块的另一侧与水杯相贴合,所述阻拦块的后侧与缺口的内侧之间装设有第三弹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设置有联动机构,当病人进行自救时,只需要按压按压块,带动导杆一和导杆二向下移动,进而导杆一带动封盖向下,处于储药腔内的药片会跟随封盖向下掉出,导杆一带动活塞板向下将水向水杯的内部挤压,如此便可以快速的将药品和水呈现给病人眼前,简化了病人自救服药的步骤,降低意外状况的发生概率。

2、通过设置有放置框、阻拦块和第三弹簧,利用放置框对水杯进行限位,避免水杯在放置的过程中出现掉落的风险,同时当病人拿取水杯时,直接向外抽拉即可,不需要向上提拉在把水杯拿走,如此可以避免病人在危急时刻不方便拿去水杯的问题,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放置框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封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护理箱、2承接架、11常储腔、12储药腔、13储水腔、3联动机构、31导杆一、32导杆二、33调节槽、34封盖、35限位盘、36第一弹簧、37活塞板、38出水嘴、39止回阀、310按压板、311第二弹簧、4进药口、5堵头、6拉环、7防掉圈、8放置框、9缺口、10阻拦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心内科急救护理装置,包括护理箱1和承接架2,其特征在于:承接架2固定安装于护理箱1的底部,护理箱1的内部开设有常储腔11、储药腔12和储水腔13,常储腔11是为了将常备的药物放入其内进行长时间密封保存,储药腔12的内部是将一次或者一日的剂量放入其中,方便病人进行吃药,避免在危急时刻病人吃药还要进行数数多少个,储水腔13是为了对水进行储存,且储水腔13的一侧是设置有进水口的,方便向其内部加入新鲜的水,储药腔12位于常储腔11和储水腔13之间,储水腔13与储药腔12之间设置有联动机构3;

联动机构3包括导杆一31和导杆二32,护理箱1的内部开设有调节槽33,导杆一31贯穿调节槽33,导杆二32的底端延伸至储水腔13的内部,储药腔12的底部装设有封盖34,封盖34的一侧与导杆一31固定连接,导杆一31的外表面套接有限位盘35,限位盘35位于调节槽33的内部,且限位盘35的底部与限位盘35的内底壁之间装设有第一弹簧36,第一弹簧36套接于导杆一31的外部,封盖34的顶部与储药腔12的底部相贴合,储水腔13的内部装设有活塞板37,活塞板37的顶部中心位置处与导杆二32的底端固定连接,储水腔13的底部开设有出水嘴38,出水嘴38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止回阀39,导杆一31和导杆二3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按压板310,按压板310的底部和护理箱1的顶部之间装设有第二弹簧311,第二弹簧311套接在导杆二32的外部,且第二弹簧311的两端分别与按压板310和护理箱1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病人按压按压块310的时候,按压块310受力使得导杆一31和导杆二32都向下进行移动,进而第一弹簧36和第二弹簧311都受力发生形变,导杆一31向下移动,带动封盖34向下移动,如此处于封盖34上面的药片便会跟随封盖34向下,与此同时导杆二32向下移动,带动活塞板37向下移动,活塞板37给予处于储水腔13内部水一个压力,进而使得水通过止回阀从出水嘴38的内部掉落入水杯的内部,如此便可以快速的将药品和水呈现给病人眼前,简化了病人自救服药的步骤,降低意外状况的发生概率,当使用完毕后,利用第一弹簧36和第二弹簧311的弹性,使得封盖34和活塞板37回到初始位置。

储药腔12的顶部和常储腔11的顶部均开设有进药口4,进药口4的内部装设有堵头5,如此设置是为了方便对药物进行预储存。

堵头5为橡胶材料制成,且堵头5与进药口4过盈配合,堵头5的顶部装设有拉环6,如此设置是为了方便对拉环6进行操作。

封盖34的顶部装设有防掉圈7,防掉圈7的呈半圆环状结构,且防掉圈7的外表面与储药腔12的内表面相贴合,如此设置是为了避免在封盖34在下落的时候,药物出现乱掉的现象。

承接架2的内侧装设有放置框8,放置框8的内部装设有水杯,水杯位于出水嘴38的正下方,如此设置是为了方便对水杯进行限位。

放置框8的前面设置有缺口9,缺口9的两侧装设有阻拦块10,阻拦块10的一侧与缺口9的外侧铰接,且阻拦块10的另一侧与水杯相贴合,阻拦块10的后侧与缺口9的内侧之间装设有第三弹簧,当病人拿取水杯时,直接向外抽拉即可,不需要向上提拉在把水杯拿走,如此可以避免病人在危急时刻不方便拿去水杯的问题,实用性较强,当拿去时,第三弹簧受力发生形变,阻拦块10发生偏移,水杯自然可以从出口9出去。

本实用工作原理:在病人按压按压块310的时候,按压块310受力使得导杆一31和导杆二32都向下进行移动,进而第一弹簧36和第二弹簧311都受力发生形变,导杆一31向下移动,带动封盖34向下移动,如此处于封盖34上面的药片便会跟随封盖34向下,与此同时导杆二32向下移动,带动活塞板37向下移动,活塞板37给予处于储水腔13内部水一个压力,进而使得水通过止回阀从出水嘴38的内部掉落入水杯的内部,如此便可以快速的将药品和水呈现给病人眼前。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