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有效的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50226发布日期:2021-08-13 16:08阅读:7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有效的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气胸、液胸、胸腔手术后需要闭式引流的病人治疗用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没有负压源的场合如方舱医院、野战医院使用。



背景技术:

胸腔和肺如有病变,胸腔内会有气体或液体,造成肺活量变小并呼吸困难。胸腔闭式引流是把胸腔内因病变导致的气体、液体利用负压吸引的原理吸出体外恢复正常胸腔得以康复。引流设备俗称引流瓶常见的有单腔(仅储液腔)、双腔(储液腔加水封腔)和三腔(储液腔,水封腔加显示腔),现有多数引流瓶引流胸腔积液和气体时,直接接引流负压源,影响呼吸功能。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920278624.8专利名称: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在使用前必需向安全腔以及负压腔内注入适当的液体,多次调试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液体量,灌注的液体量也较大,费时且耗费液体较多,对急需使用引流瓶的病人,时间非常珍贵;该专利通过压力调节管来缓解压力;该专利在保护肺部不被拉伤方面通过在胸腔引流管与引流延长管之间安装单向阀连接来防止患者肺部在吸气时产生负压时标本腔或者与标本腔连接的引流延长管中引流出的积液会回流至患者的胸腔中,造成肺部的感染;在胸腔引流管与引流延长管之间安装单向阀虽然可以防止积液逆流至胸腔,缺点也很明显,如果患者有血栓排出就会造成单向阀的堵塞,使得水封瓶失去作用;同理该专利在排液管上的医用微流量调节器来调节积液流量遇到血栓同样容易堵塞;同时观察流量非常不方便。

本专利实用新型人申请的中国专利号为:201320560706.4专利名称: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基本解决了负压过大对肺部损伤的技术问题,但依旧存在负压过大时,只能采用负压释放阀人工来处理,但采用负压释放阀打开后大气就与胸腔连通患者胸腔会造成感染和伤害。另外在使用水封瓶前需要的向负压指示器具以及水封腔内分别注入适当的液体,并多次调试达到所需要的液体量,非常耗时且需要液体较多,对急需引流瓶使用的病人时,多有不便。另外负压指示器读取负压值时随着压力下降u形管水柱面却上升与习惯上正好相反,读取不够理想。

现有的水封瓶多为单根引流管,气、液共用一根引流管;调节流量观察流量及调节负压不方便、无负压自动保护功能或负压保护需人工及操作较为复杂;多数水封瓶只能在有负压设备的场所使用;以及还存在水封瓶连接负压设备的连接管一旦脱落,水封瓶没有设置对患者进行保护的功能,可能造成回流,造成肺部感染。

因此实用新型人认为急需一种能够给患者应急使用,使用前无需再向水封腔、负压观察腔灌注液体、所需的液体量也较小,水封瓶治理功能强大、使用时操作方便,观察方便和调节流量、调节负压方便、移动搬运方便、保护功能效果好、防止积液回流、结构设计智能合理,能够在需要负压吸引而无负压设备场所使用的水封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负压保护效果好、防止废液回流、结构设计智能合理,能够在需要负压吸引而无负压设备场所使用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能够应急使用,使用时无需医护人员再向水封腔、负压观察腔灌注液体、节约准备时间、整体重量轻、治理功能强、显示窗便于观察和调节流量、调节负压方便、移动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包括外壳、安装于外壳上的水封瓶、提手、挂钩,所述水封瓶包括储液腔、负压显示器、水封腔、引流流量控制阀、负压调节阀,负压发生器,所述负压显示器包括左管和右管,所述储液腔的顶端通过第一连接管密封连接所述负压显示器的右管顶端,所述负压显示器的右侧中部连接水封腔,所述负压显示器的左管的顶端通过密封保护连接第二连接管连通大气,所述负压显示器的右管和左管底部相通构成u形管路;所述储液腔的顶部设有胸腔积液引流管、胸腔气体引流管分别向上穿出外壳;所述水封腔的顶部通过连接管连接引流流量控制阀,所述引流流量控制阀连接负压调节阀、所述负压调节阀连接负压发生器;所述储液腔顶部连接第一连接管的管道口设有第一浮球,所述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垂直向上穿过第一连接管并固定于所述外壳;所述负压显示器的左管的顶端管道口内设有第二浮球,所述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垂直向上穿过第二连接管和外壳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外壳,所述负压显示器的右管上端管道口内部设有第三浮球,所述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垂直向上穿过第一连接管和外壳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装有防回流单向阀;所述负压显示器和水封腔内装有适量液体,所述液体在无负压状态下液面高度高于所述负压显示器的右侧中部的管口连接水封腔处的高度;所述左管上设有刻度,所述左管上端刻度的最大值为零(水封腔液面),向下逐渐减小,负压显示器的u形管路底端的刻度值为最低负压;所述水封腔内设有顶部等距排列若干排气孔的空心斜管,所述斜管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斜管左高右低连接于水封腔,所述斜管的底部周缘与水封腔密封连接,所述斜管位于液面下,斜管的上端排气孔低于水封腔液面。

将水封腔置于水封瓶高度的中上部,从而减少了水封瓶使用时的水量,同时由于设计了可关闭浮球(关闭第二浮球和第三浮球)和防回流单向阀的方案,可实现出厂前预置水的方案,注入标准水量,使用时无需向水封腔、负压显示器(负压观察腔)、斜管(引流流量观察腔)灌注液体,并设有过负压自动保护功能;免去医生护士或自己操作的患者家属,在使用前必须加水的步骤;该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通过负压调节阀来调节负压值,以达到医生对患者使用水封瓶的负压要求,在使用没有流量控制装备的水封瓶时,用调节负压值的方法去改变流量也是可以的,但是患者在使用水封瓶的过程中医生要多次对水封瓶负压进行调节,多有不便,本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装备了负压控制阀同时也装备了引流流量控制阀,所以患者能获得稳定的负压和适应的流量,在利用势能即水封瓶放在低于患者胸腔位置使用自然引流方法时,引流流量控制阀同样可以控制患者引流速度,装备引流流量控制阀还可以避免利用引流管采用收缩夹调节流量带来万一有血栓造成引流管阻塞现象的风险;从安全考虑该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在储液腔顶部连接第一连接管的管道口设有第一浮球(防溢浮球),确保胸腔废液流进水封腔;同理从安全考虑该专利在水封腔管道设置的第二浮球(防溢浮球)、第三浮球(防溢浮球),以防止因负压源失压造成水封腔液体流入储液腔,同时还在第一连接管安装了防回流单向阀进一步防止倒流,避免胸腔感染。

作为优选,所述储液腔的底端侧壁设有用于检测的抽液口,所述抽液口对应的外壳处设有抽液孔,所述抽液口设有密封硅橡胶以便抽样化验;所述储液腔的底端装有排废液阀,所述排废液阀对应的外壳上设有排废液孔,可排废液并有利环保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上还设有若干穿孔配合胸腔积液引流管(粗引流管接口用于胸腔积液引流管)、胸腔气体引流管(细引流管接口用于胸腔气体引流)、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负压发生器的抽气管以及引流流量控制阀和负压调节阀穿过、安装固定;所述外壳上设有双引流管接口,粗引流管接口用于胸腔积液引流管,细引流管接口用于胸腔气体引流,也可以由医生决定选择粗细接口,也可以选择其一而封闭另一。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有两个浮杆穿孔分别配合第一浮球的中心定位第一浮杆和第三浮球的中心定位第三浮杆穿过,所述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管上的浮杆穿孔密封活动连接;而浮球在浮杆的定位下可以上下活动;第一浮球向上关闭时关闭第一连接管与储液腔的通道,第三浮球向上关闭时关闭第一连接管与负压气流,防止储液腔、显示腔、水封腔内液体穿流。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浮球、第二浮球、第三浮球的表面均设有橡胶密封层,所述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均装有浮杆帽,所述浮杆帽的外径大于外壳上对应的穿孔的直径,所述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对应的浮杆帽固定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对应的浮杆帽轴向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第二连接管连通,使得第二连接管连接大气。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件为轴向中空的弹性圆柱体,所述弹性圆柱体的垂直侧壁上设有槽口。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圆柱体的材质为硅橡胶材质;储液腔、负压显示器、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外壳均为透明材质。

作为优选,所述负压显示器包括左管、右上管和右下管,右上管和右下管通过水封腔连通;所述水封腔设有内腔和外腔,所述内腔设于外腔内,所述内腔与外腔仅顶部相通,所述液面高于所述内腔的顶端,所述内腔内设有斜管,所述斜管将内腔)分隔成上、下两部分,所述斜管的底部周缘与内腔的内侧壁密封连接,所述斜管位于液面下,所述斜管的底部开口向上左内侧处呈半圆形;所述储液腔的顶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所述右上管的顶端,所述右上管的底端和右下管的顶端均位于负压显示器的右侧中部并分别连接水封腔的内腔和外腔,所述内腔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斜面连接所述右下管处为斜面的最低处并高于或等高于右下管连接水封腔处的高点;所述左管的顶端密封连接第二连接管并连通大气,第一连接管与左管不连通;所述左管的上端内部设有第二浮球,所右上管的上端管道口内部设有第三浮球,所述左管上设有刻度,左管的上端刻度的最大值为零(水封腔液面),向下逐渐减小,负压显示器的u形管路底端的刻度值为最低负压值,所述液体为纯净水或生理盐水。

作为优选,所述负压显示器包括左管、右管;所述储液腔的顶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所述右管的顶端,所述右管的中部连接水封腔,所述左管的顶端通过隔离第一连接管密封连接第二连接管连通大气,所述左管的上端内部设有第二浮球,所述右管的上端内部设有第三浮球;所述斜管将水封腔分隔成上、下两部分,所述斜管的底部周缘与水封腔的内侧壁密封连接,所述斜管位于液面下,所述斜管的底部开口向上靠左内侧处呈半圆形所述左管上设有刻度,左管的上端刻度的最大值为零,向下逐渐减小,负压显示器的u形底端的刻度值为最小负压值,所述液体为纯净水或生理盐水。

作为优选,所述负压发生器内设供电电池;所述电池可以为锂电池、干电池等。

作为优选,所述液体在无负压状态下液面与负压显示器的u形底端的高度为限压水位高度h,所述限压水位高h优选为小于20cm。

作为优选,所述限压水位高h为18-20cm。

作为优选,储液腔21、负压显示器22、第一连接管51、第二连接管52、外壳1均为透明材质;便于观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胸腔积液引流管和胸腔气体引流管的双引流管设置,当负压发生器产生负压时,能够按医嘱要求有效抽取胸腔内的积液和气体,使胸腔正常,有利于患者康复。

2、负压显示器、水封腔、负压发生器结构的设置能在任何普通医院、战地医院,方舱医院等各类医院使用,包括没有负压源设备的场所使用,且使用前无需加液调试,节约了时间,为患者在紧急情况下争取了时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负压显示器、水封腔的结构设计,具有很好负压保护作用,当负压设定过大时能够起到自动负压保护作用,防止患者由于负压过大而对胸腔或肺造成的损伤;以及使得负压值读取时,左管液柱面向下,负压读取更理性,读取值为负值,符合读取习惯。

4、储液腔、负压显示器、第一连接管、第一浮球、第二浮球、第三浮球、第一连接管上设置单向阀的结构设计,能够很好防止气体和液体的穿流实现动态保护,甚至当负压发生器出现故障时能够防止储液腔及患者胸腔压力突变,防止对患者胸腔带来损伤。

5、水封腔中斜管和斜面的设计便于引流流量大小的观察,辅助医护人员观察和调节引流流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水封瓶结构示意图;

图3位本实用新型弹性圆柱体的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水封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水封瓶的等效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水封瓶的等效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斜管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挂钩的正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中的负压保护值设定为负20厘米水柱进行阐述,(实践当中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选择所需的负压保护值对应的水封瓶装置);图中的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

实施例一

参阅图1-5、图12、图13,一种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包括外壳1、安装于外壳1上的水封瓶2、提手4、挂钩14,挂钩14铰接于外壳外侧壁可沿着外侧壁立面周向旋转,水封瓶2包括储液腔21、负压显示器22、水封腔23、引流流量控制阀24、负压调节阀25、负压发生器3,水封腔23设有内腔234和外腔233,内腔234设于外腔233内,内腔234与外腔233仅顶部相通,所述负压显示器22包括左管221、右上管223和右下管224;储液腔21的顶端通过第一连接管51连接右上管223的顶端,右上管223的底端和右下管224的顶端均位于负压显示器22的右侧中部并分别连接水封腔23的内腔234和外腔233,内腔234的底面为斜面232,斜面232连接右下管224处为斜面的最低处并高于或等高于右下管224连接水封腔处的高点;左管221的顶端通过密封保护连接第二连接管52连通大气,储液腔21的顶部设有胸腔积液引流管61(大口径管)、胸腔气体引流管62(小口径管)分别向上穿出外壳1;水封腔23的顶部连接管连接引流流量控制阀24,引流流量控制阀24连接负压调节阀25、负压调节阀25连接负压发生器3;储液腔21顶部连接第一连接管51的管道口设有第一浮球7,第一浮球的中心定位第一浮杆71垂直向上穿过第一连接管51并固定于外壳1;左管221的上端内部设有第二浮球8,第二浮球的中心定位第二浮杆81垂直向上穿过第二连接管52和外壳1并通过将弹性圆柱体的垂直侧壁上的槽口101卡向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将硅橡胶材质的弹性圆柱体10套设于第二浮杆81上并固定于外壳1;所右上管223的上端管道口内部设有第三浮球9;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垂直向上穿过第一连接管51和外壳1,同理并通过硅橡胶材质的弹性圆柱体10固定于外壳1,第一连接管51上装有防回流单向阀11;负压显示器22和水封腔23内装有纯净水,液体在无负压状态下液面高度高于右管连接水封腔处的高度并将斜管231(作为用于观察气体冒出的显示窗)沉浸于水封腔23内的液面下述内腔234内设有顶部等距排列若干排气孔2311的空心斜管231,斜管231的底部设有开口2312,所述斜管231左高右低连接于水封腔23,斜管231的底部开口2312向上左内侧处呈半圆形;斜管231的底部周缘内腔234的内侧壁密封连接;左管221上设有刻度,左管221的上端刻度的最大值为零(水封腔液面),向下逐渐减小,负压显示器22u形管路底端的刻度值为最低负值。

储液腔21、负压显示器22、第一连接管51、第二连接管52均为透明热熔性硬塑料材质,储液腔21垂直向下被分为两个部分,当第一浮球7和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置入储液腔21顶部内,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穿过第一连接管51和外壳1并固定于外壳1后,通过微波焊接储液腔21的两个部分形成储液腔21(为现有技术);同理负压显示器22也是由上至下被平分为两个部分,第二浮球8、第三浮球9的安装方式同上不再赘述。

其中,外壳1上还设有若干穿孔配合胸腔积液引流管61、胸腔气体引流管62、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负压发生器的排气管以及引流流量控制阀24和负压调节阀25穿过、安装固定;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的顶端装有浮杆帽15,浮杆帽15的外径大于外壳上对应的穿孔的直径,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浮杆对应的浮杆帽15固定于外壳1;所述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对应的浮杆帽15轴向设有通孔151。

如图1-2所示,储液腔21的底端侧壁设有用于检测的抽液口211,抽液口211对应的外壳1处设有抽液孔26,抽液口211设有密封橡胶;储液腔21的底端装有排废液阀12,排废液阀12对应的外壳上设有排废液孔13;当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使用后可通过排废液阀12将储液腔中的积液排出清理。

如图1-5所示,第一连接管51上设有两个浮杆穿孔分别配合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和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穿过,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浮杆71、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管51上的浮杆穿孔密封,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和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浮杆能沿着浮杆穿孔垂直方向上、下移动,而第一浮球7和第三浮球9在对应的浮杆上定位上、下活动连接,浮球向上时关闭第一连接管负压气流防止废液流向显示腔和水封腔。

如图10所示,图10中的水封瓶为,图1-2中水封瓶的等效示意图,本专利的用水量比图10中少很多,大幅降低了用水量,减轻了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的整体质量,更科学更合理,便于移动携带。

限压水位高h;负压保护为负20厘米水柱,即h=20厘米(医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h值)。

使用时,取下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浮杆81、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连接外壳1处的弹性圆柱体10;胸腔积液引流管61和胸腔气体引流管62分别接上配套的胸腔积液引流软管和胸腔气体引流软管;胸腔积液引流软管通向患者胸腔下部积液处(由医嘱定),胸腔气体引流软管通向胸腔上部(由医嘱定);打开引流流量控制阀24和负压调节阀25并根据需要设定流量值和负压值(出厂设定流量为关闭,负压为15厘米水柱),打开负压发生器3开关调节负压,(在使用医院现有负压源时,将医院负压管接至水封瓶负压调节阀25的负压接头,负压发生器3置关闭状态),胸腔中的积液在负压作用下通过胸腔积液引流管61进入储液腔21,胸腔中的气体通过胸腔气体引流管62进入储液腔21,通过胸腔气体引流管62能够快速的将胸腔中的气体排出,快速减少胸腔中的气体,通过储液腔21的底端侧壁上的抽液口211处可以抽取积液进行检测化验(由医嘱定)。

如图4所示,当设定的负压值的绝对值对应的水位高h小于限压水位负20厘米水柱,(对应限压水位高h为20厘米),大气压将左管221内的水面向下压,且左管221中的水柱液面对应的负压刻度为实际负压值,水柱液面高于负压显示器22的u形底端;右上管223中的水面在负压的作用下液面向下降至右上管连接水封腔23的内腔234管口处,胸腔内的气体由右上管223通向水封腔斜管231的底部开口2312并沿着斜管顶部的排气孔2311冒气,气泡通向水封腔23的上部液体进入液面上气体层并依次通过引流流量控制阀24、负压调节阀25、负压发生器3排出,引流流量控制阀24调节的引流流量值越大,斜管231的排气孔2311上冒出气泡的越多,流量值越小,斜管231上仅仅靠近液面较上部分的排气孔2311冒出气泡;斜管231上的排气孔2311左高右低,冒气时形成气泡列,随着流量增大,气泡列向右增加,形成多列气泡。

如图5所示,当设定的负压值(绝对值)大于限压水位负20厘米水柱的绝对值(20厘米水柱)时,大气压将左管221内的水面向下压,且左管221中的水面最终与负压显示器22的u形管路底端持平,外部空气通过u形管路底端进入右下管224并进入外腔233,并沿着斜面232从外腔233顶端液面向上冒出,限制了最大的负压值(绝对值)的继续增加,保护了患者的安全,起到了负压保护作用,使用原理简单,结构科学合理。同时右上管223中的水面在负压的作用下液面向下降至右上管连接水封腔23的内腔234管口处,胸腔内的气体由右上管223通向水封腔斜管231下端并沿着斜管向上通过斜管上的排气孔2311通向水封腔23的上部并与外腔冒出的外部空气一起通过引流流量控制阀24、负压调节阀25、负压发生器3排出。

当调节引流流量控制阀24来调节引流流量时;流量调到较小时引流来的气体进入斜管231并沿着斜管231的上端的排气孔2311冒出,排气孔2311左高右低,引流气体通过的排气孔2311数量较少,且通过引流气体在斜管231位于较高处的排气孔2311冒出,当流量调到较大时引流气体沿着斜管231向上通过的排气孔2311的数量较多,通过引流气体的排气孔2311的范围也更广,水封箱23内水面较低处至水面较高处的排气孔均出现冒气泡状态,引流流量控制阀24调节的流量值越大,斜管231上冒出气泡的排气孔2311越多;由此可以作为医护人员或者患者作为视觉上判断气体流量大小的辅助参考,虽然不能精确的读取流量值,但可以作为辅助判断,根据水封腔23中斜管231上的排气孔2311冒气泡的范围大致判断气体流量的大小,非常直观方便。

若当负压发生器出现故障时,水封腔内气压变大,左管和右上管中的水面上升,第二浮球8和第三浮球9上浮,第二浮球8与第二连接管52密封,防止含有气体的水从第二连接管52中喷出污染环境,第三浮球9上浮与第一连接管51密封同时防回流单向阀11一起形成两道安全保护,阻止了储液腔21中的气压变化,防止了患者胸腔出现不适,也阻止了负压显示器22和水封腔23中的水倒灌到储液腔21中。

当医嘱暂停使用时,向上拉动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并通过硅橡胶材质的弹性圆柱体10套设于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上并固定于外壳1,防止移动时左管221中的纯净水通过第二连接管52流出外壳1;向上拉动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并通过硅橡胶材质的弹性圆柱体10套设于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上并固定于外壳1,防止移动时右上管223中的水流向第一连接管51,与防回流单向阀11一同双重保护防止水通过第一连接管51流入储液腔21;关闭引流流量控制阀24,负压调节阀25不用动,关闭负压发生器3;关闭引流流量控制阀24防止水封腔23中的水流入引流流量控制阀24;无需担心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移动运输过程中液体流出的问题;便于移动运输(移动必须防止患者感染问题)。

当负压调节阀25直接连接负压发生设备(如用于有负压发生设备医院时),使用原理同上,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如图6-9、图12-13所示,一种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包括外壳1、安装于外壳1上的水封瓶2、提手4、挂钩14,挂钩14铰接于外壳外侧壁,水封瓶2包括储液腔21、负压显示器22、水封腔23、引流流量控制阀24、负压调节阀25、负压发生器3,负压显示器22包括左管221和右管222,储液腔21的顶端通过第一连接管51连接右管222的顶端,右管222的中部连接水封腔23,左管221的顶端通过密封连接第二连接管52连通大气,储液腔21的顶部设有胸腔积液引流管61、胸腔气体引流管62分别向上穿出外壳1;水封腔23的顶部通过连接管连接引流流量控制阀24,引流流量控制阀24连接负压调节阀25、负压调节阀25连接负压发生器3;储液腔21内设有第一浮球7,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垂直向上穿过第一连接管51并固定于外壳1;左管的顶端管道口内设有第二浮球8,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垂直向上穿过第二连接管52和外壳1并通过将弹性圆柱体的垂直侧壁上的槽口101卡向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将硅橡胶材质的弹性圆柱体10套设于第二浮球杆81上并固定于外壳1;所右管222的上端管道口内部设有第三浮球9,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垂直向上穿过第一连接管51和外壳1,同理并通过硅橡胶材质的弹性圆柱体10固定于外壳1,第一连接管51上装有防回流单向阀11;负压显示器22和水封腔23内装有纯净水,液体在无负压状态下液面高度高于右管222连接水封腔处的高度并将整个斜管231(作为用于观察气体冒出的显示窗、观测器)沉浸水封腔液体下。

储液腔21、负压显示器22、第一连接管51、第二连接管52均为透明热熔性硬塑料材质,储液腔21垂直向下被分为两个部分,当第一浮球7和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置入储液腔21内,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穿过第一连接管51和外壳1并固定于外壳1后,通过微波焊接储液腔21的两个部分形成储液腔21(为现有技术);同理负压显示器22也是由上至下被平分为两个部分,第二浮球8、第三浮球9的安装方式同上不再赘述。

其中,外壳1上还设有若干穿孔配合胸腔积液引流管61、胸腔气体引流管62、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负压发生器的排气管以及引流流量控制阀24和负压调节阀25穿过、安装固定;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的顶端装有浮杆帽15,浮杆帽15的外径大于外壳上对应的穿孔的直径,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浮杆对应的浮杆帽15固定于外壳1;所述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浮杆对应的浮杆帽15轴向设有通孔151。

如图6-7所示,储液腔21的底端侧壁设有用于检测的抽液口211,抽液口211对应的外壳1处设有抽液孔26,抽液口211设有密封橡胶;储液腔21的底端装有排废液阀12,排废液阀12对应的外壳上设有排废液孔13;当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使用后可通过排废液阀12将储液腔中的积液排出清理。

如图6-9所示,第一连接管51上设有两个浮杆穿孔分别配合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和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穿过,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管51上的浮杆穿孔密封,第一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一浮杆71和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浮杆能沿着浮杆穿孔垂直方向上、下移动,而第一浮球7和第三浮球9在对应的浮杆上定位上、下活动连接,浮球向上时关闭第一连接管负压气流防止废液流向显示腔和水封腔。

如图11所示,图11中的水封瓶为,图6-7中水封瓶的等效示意图,本专利的用水量比图11中少很多,大幅降低了用水量,减轻了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的整体质量,更科学更合理,更便于移动携带。

如图6-9水封腔内23设有将水封腔23分隔成上、下两部分的斜管231,斜管231将水封腔23分隔成上、下两部分,斜管231的底部周缘与水封腔23的内侧壁密封连接,斜管231位于液面下,斜管231的底部开口向上靠左内侧处呈半圆形,斜管231的上端排气孔2311低于水封腔液面。

限压水位高h;负压保护为负20厘米水柱,即h=20厘米(医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h值)。

使用时,取下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连接外壳1处的弹性圆柱体10;胸腔积液引流管61和胸腔气体引流管62分别接上配套的胸腔积液引流软管和胸腔气体引流软管;胸腔积液引流软管通向患者胸腔下部积液处(由医嘱定),胸腔气体引流软管通向胸腔上部(由医嘱定);打开引流流量控制阀24和负压调节阀25并根据需要设定流量值和负压值(出厂设定流量为关闭,负压为15厘米水柱),打开负压发生器3开关,(在使用医院现有负压源时,将医院负压管接至水封瓶负压调节阀25的负压接头,负压发生器3置关闭状态),胸腔中的积液在负压作用下通过胸腔积液引流管61进入储液腔21,胸腔中的气体通过胸腔气体引流管62进入储液腔21,通过胸腔气体引流管62能够快速的将胸腔中的气体排出,快速减少胸腔中的气体,通过储液腔21的底端侧壁上的抽液口211处可以抽取积液进行检测化验(由医嘱定)。

如图8所示,当设定的负压值的绝对值对应的水位高h小于限压水位负20厘米水柱,(对应限压水位高h为20厘米),大气压将左管221内的水面向下压,且左管221中的水柱液面对应的负压刻度为实际负压值,水柱液面高于负压显示器22的u形底端;右管222中的水面在负压的作用下液面向下降至右管连接水封腔23管口处,胸腔内的气体由右管222通向水封腔斜管231底部开口2312并沿着斜管顶部的排气孔2311冒气,气泡通向水封腔23的上部液体进入液面上气体层并依次通过引流流量控制阀24、负压调节阀25、负压发生器3排出,引流流量控制阀24调节的引流流量值越大,斜管231的排气孔2311上冒出气泡的越多,流量值越小,斜管231上仅仅靠近液面较上部分的排气孔2311冒出气泡;斜管231上的排气孔2311左高右低,冒气时形成气泡列,随着流量增大,气泡列向右增加,形成多列气泡。

如图9所示,当设定的负压值(绝对值)大于限压水位负20厘米水柱的绝对值(20厘米水柱)时,大气压将左管221内的水面向下压,且左管221中的水面最终与负压显示器22的u形管路底端持平,空气通过u形管路底端进入右管222,并进入斜管231;右管222中的水面在负压的作用下液面向下降至右管连接水封腔23的管口处,限制了最大的负压值(绝对值)的继续增加,保护了患者的安全,起到了负压保护作用;胸腔内的气体由右管222通向水封腔斜管231底部开口2312并沿着斜管顶部的排气孔2311冒气,由左管221进入水封腔中的外部空气与胸腔引流出的气体一起穿过斜管231的排气孔2311混合后一起通过引流流量控制阀24、负压调节阀25、负压发生器3排出。

当调节引流流量控制阀24来调节气体流量时;流量调到较小时气体的气泡沿着斜管231向上通过斜管231上端的排气孔2311冒出,排气孔2311左高右低,引流气体通过的排气孔2311数量较少,且通过引流气体在斜管231位于较高处的排气孔2311冒出,当流量调到较大时引流气体沿着斜管231向上通过的排气孔2311的数量较多,通过引流气体的排气孔2311的范围也更广,水封箱23内水面较低处至水面较高处的排气孔均出现冒气泡状态,引流流量控制阀24调节的流量值越大,斜管231上冒出气泡的排气孔2311越多;由此可以作为医护人员或者患者作为视觉上判断气体流量大小的辅助参考,虽然不能精确的读取流量值,但可以作为辅助判断,根据水封腔23中斜管231上的排气孔2311冒气泡的范围大致判断气体流量的大小,非常直观方便;但是实施例二中当负压值超出负压保护时,由于大气中的空气与右管中的气体混合后通过斜管231上的排气孔2311,因此无法通过水封腔23中斜管231上的排气孔2311冒气泡的范围来判断气体流量的大小;因此实施例二的斜管辅助观察流量方面相比于实施例一有些许不足。

若当负压发生器出现故障时,水封腔内气压变大,左管和右管中的水面上升,第二浮球8和第三浮球9上浮,第二浮球8与第二连接管52密封,防止含有气体的水从第二连接管52中喷出污染环境,第三浮球9上浮与第一连接管51密封同时防回流单向阀11一起形成两道安全保护,阻止了储液腔21中的气压变化,防止了患者胸腔出现不适,也阻止了负压显示器22和水封腔23中的水倒灌到储液腔21中。

当医嘱暂停使用时,向上拉动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并通过硅橡胶材质的弹性圆柱体10套设于第二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二浮杆81上并固定于外壳1,防止移动时左管221中的纯净水通过第二连接管52流出外壳1;向上拉动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并通过硅橡胶材质的弹性圆柱体10套设于第三浮球中心定位的第三浮杆91上并固定于外壳1,防止移动时右管222中的水流向第一连接管51,与防回流单向阀11一同双重保护防止水通过第一连接管51流入储液腔21;关闭引流流量控制阀24,负压调节阀25不用动,关闭负压发生器3;关闭引流流量控制阀24防止水封腔23中的水流入引流流量控制阀24;无需担心安全型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移动运输过程中液体流出的问题;便于移动运输(移动必须防止患者感染问题)。

当负压调节阀25直接连接负压发生设备(如用于有负压发生设备医院时),使用原理同上,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