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造口狭窄扩张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6947发布日期:2021-05-25 12:28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使用造口狭窄扩张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扩张局部的肠黏膜不会产生过强压力,避免传统扩张方式手指置入过深或过度所造成的各类伤害,减少二次手术几率,实用性强的一次性使用造口狭窄扩张导管。



背景技术: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手术时很难保留肛门及其功能,腹部将作永久性结肠造口(俗称人工肛门)。然而,肠造口狭窄是康复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原因为手术不当,肠造口血液循环不佳,肠造口黏膜皮肤分离愈合后形成瘢痕,肠造口位置设定不当,或肠造口腹壁紧缩引起术后感染;其次因素为肠造口下端的结肠扭曲、组织坏死引起的纤维化、肿瘤细胞增生压迫肠管、皮肤或肌膜瘢痕化。并且,患者表现为肠造口皮肤开口缩小而看不见黏膜,或外观正常、但指诊时可发现肠造口呈现紧拉或缩窄状;肠造口狭窄的患者可发生造口不完全性梗阻的症状和体征。

目前,针对肠造口狭窄的患者,通常多采用保守疗法,教导患者多摄取含有纤维素的食物如木瓜、香蕉、柑橘类、番薯叶等;同时,每天两次用小指扩张肠造口开口处,每次10分钟以上,需要长期进行;若情况有改善可用食指扩张造口。但现实情况是,人的手指粗细存在差异,仅凭“小指”或“食指”这样简单的宣教方式,无法真正有效的帮助患者改善狭窄症状,反而会因操作不当造成造口内黏膜溃烂、出血、穿孔等危险。另外,临床上一些使用玻璃棒、不锈钢棒、硅制肛管来扩张肠造口开口的方式,会伤害肠造口黏膜,造成肠造口外观变形,甚至引起肠穿孔、造成腹膜炎,实用性差。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造口狭窄扩张方式和器具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对扩张局部的肠黏膜不会产生过强压力,避免传统扩张方式手指置入过深或过度所造成的各类伤害,减少二次手术几率,实用性强的一次性使用造口狭窄扩张导管。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一次性使用造口狭窄扩张导管包括导管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管体的上端设置有u形接口,导管管体的中部设置有狭窄处扩张球囊,所述狭窄处扩张球囊的下方、导管管体的下部设置有底部固定球囊,且导管管体的下端设置有导管末端封闭头;所述狭窄处扩张球囊的上方设置有固定黏胶底座,固定黏胶底座利用中部的开口套设在导管管体上,并且,固定黏胶底座的上侧固定设置有导管固定夹;所述u形接口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球囊注水口和扩张球囊注水口,且所述扩张球囊注水口,通过布置在导管管体内的扩张球囊注水管腔与狭窄处扩张球囊相连通,所述固定球囊注水口,则通过布置在导管管体内的固定球囊注水管腔与底部固定球囊相连通。

所述导管固定夹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固定夹体,两个固定夹体的中部通过连接转轴相连,且两个固定夹体中部之间还设置有夹紧弹簧;所述固定夹体的后端设置有夹持驱动部,固定夹体的前端设置有导管夹持部,两个固定夹体前端的导管夹持部围合构成导管夹持腔;并且,所述导管固定夹通过布置在导管夹持腔内的底座连接套,与所述固定黏胶底座的上侧相连。以通过夹持驱动部,来驱使两个固定夹体绕着中部的连接转轴开启或夹紧,进而使导管固定夹与插接在固定黏胶底座上侧的底座连接套内的导管管体相连;并利用固定黏胶底座下侧的粘合面与患者皮肤的贴合,来有效固定住导管管体,从而避免整个造口狭窄扩张导管的移动。

所述固定黏胶底座与患者皮肤相连的下侧设置有背胶纸,且固定黏胶底座的侧部设置有易撕凸沿。以利用背胶纸来防止固定黏胶底座在使用之前的意外触碰胶连,并通过易撕凸沿,来便于固定黏胶底座的撕除。

所述u形接口两端的固定球囊注水口和扩张球囊注水口内,均分别设置有防溢出安全阀。以用于控制底部固定球囊和狭窄处扩张球囊内液体的溢出。

所述导管管体中部设置的狭窄处扩张球囊,在注水后呈圆柱型的形状。以便于对患者造口狭窄部位的立体式扩张。

所述导管管体下部设置的底部固定球囊,在注水后呈球型的形状。以利于导管管体端部的稳固固定。

所述导管管体中部设置的狭窄处扩张球囊外侧的中部,设置有狭窄扩张处置标识。以利用狭窄处扩张球囊外侧中间、带有颜色的狭窄扩张处置标识,来提示操作者将此处放置于造口的狭窄部位,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端设置有u形接口的导管管体,导管管体的中部设置有狭窄处扩张球囊,狭窄处扩张球囊的下方设置有底部固定球囊,导管管体的下端设置有导管末端封闭头;狭窄处扩张球囊上方设置的固定黏胶底座,利用中部的开口套设在导管管体上,并且,固定黏胶底座的上侧固定设置有导管固定夹;u形接口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球囊注水口和扩张球囊注水口,且扩张球囊注水口通过扩张球囊注水管腔与狭窄处扩张球囊相连通,固定球囊注水口通过固定球囊注水管腔与底部固定球囊相连通的结构形式,所以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根据患者造口狭窄程度,在扩张造口时根据个体感受自行调节狭窄处扩张球囊的注水容量,最大程度减少因扩张不当导致的不良反应;并且,狭窄处扩张球囊内注入的液体水,能够形成自动平衡的支撑作用力,同时,球囊中水的流动性作用,对扩张局部的肠黏膜亦不会产生过强的压力,避免传统扩张方式因手指置入过深或过度所造成的各种伤害。该造口狭窄扩张导管为预防和治疗康复期造口并发症的护理用具,主要针对肠造口术后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造口狭窄问题提供有效干预护理,避免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减少二次手术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导管固定夹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导管管体的一种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中序号说明:1导管管体、2u形接口、3固定球囊注水口、4扩张球囊注水口、5导管固定夹、6固定黏胶底座、7狭窄处扩张球囊、8狭窄扩张处置标识、9底部固定球囊、10导管末端封闭头、11固定夹体、12连接转轴、13夹持驱动部、14导管夹持部、15导管夹持腔、16夹紧弹簧、17底座连接套、18易撕凸沿、19防溢出安全阀、20固定球囊注水管腔、21扩张球囊注水管腔。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3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该一次性使用造口狭窄扩张导管包括上端设置有u形接口2的导管管体1,导管管体1的内部为双腔结构;导管管体1可采用医用硅化乳胶材质制成。u形接口2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绿色的固定球囊注水口3和红色的扩张球囊注水口4,且扩张球囊注水口4,通过布置在导管管体1内的扩张球囊注水管腔21,与导管管体1中部设置的狭窄处扩张球囊7相连通;固定球囊注水口3,则通过布置在导管管体1内的固定球囊注水管腔20,与狭窄处扩张球囊7下方、导管管体1下部设置的底部固定球囊9相连通。同时,导管管体1的下端还设置有导管末端封闭头10。

导管管体1中部设置的狭窄处扩张球囊7的上方,设置有固定黏胶底座6,固定黏胶底座6利用中部的开口活动套设在导管管体1上。固定黏胶底座6与患者皮肤相连的下侧设置有背胶纸,且固定黏胶底座6的侧部设置有易撕凸沿18;进而利用背胶纸来防止固定黏胶底座6在使用之前的意外触碰胶连,并通过易撕凸沿18,来便于固定黏胶底座6的撕除。并且,固定黏胶底座6为圆形结构,可以采用低敏的医用黏胶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可以防止卷边。

固定黏胶底座6的上侧,固定设置有导管固定夹5。导管固定夹5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固定夹体11,两个固定夹体11的中部通过连接转轴12相连,且两个固定夹体11中部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夹体11复位夹合的夹紧弹簧16。各个固定夹体11的后端设置有夹持驱动部13,固定夹体11的前端设置有导管夹持部14,两个固定夹体11前端的导管夹持部14围合构成导管夹持腔15。导管固定夹5通过布置在导管夹持腔15内的底座连接套17,与固定黏胶底座6的上侧相连。从而,通过夹持驱动部13来驱使两个固定夹体11绕着中部的连接转轴12开启或夹紧,以使导管固定夹5与插接在固定黏胶底座6上侧的底座连接套17内的导管管体1相连;并利用固定黏胶底座6下侧的粘合面与患者皮肤的贴合,来有效固定住导管管体1,从而避免整个造口狭窄扩张导管的移动。

导管管体1中部设置的狭窄处扩张球囊7,在注水后呈圆柱型的形状,狭窄处扩张球囊7的容积可以为5ml~50ml,以便于对患者造口狭窄部位的立体式扩张。同时,导管管体1下部设置的底部固定球囊9,在注水后呈球型的形状,底部固定球囊9的容积可以为10ml~50ml,以利于导管管体1端部的稳固固定。导管管体1中部设置的狭窄处扩张球囊7外侧的中部,还设置有红色的狭窄扩张处置标识8;以利用狭窄处扩张球囊7外侧中间、带有颜色的狭窄扩张处置标识8,来提示操作者将此处放置于造口的狭窄部位,方便使用。为了控制底部固定球囊9和狭窄处扩张球囊7内液体的溢出,u形接口2两端的固定球囊注水口3和扩张球囊注水口4内,均分别设置有与导尿管的安全阀结构相同的防溢出安全阀19。

该一次性使用造口狭窄扩张导管使用时,首先,撕除固定黏胶底座6下侧的背胶纸,并将导管固定夹5立放于桌面上,避免触碰到黏胶,以备用。然后,将导管管体1润滑后经造口插入肠管内;并使未注液的狭窄处扩张球囊7外侧的红色狭窄扩张处置标识8,定位于肠造口的狭窄处。之后,一只手固定导管管体1、避免导管管体1移动;另一只手则取导管固定夹5,并将导管固定夹5前端的导管夹持部14张开,将导管管体1经由固定黏胶底座6中部的开口以及底座连接套17的侧开口,置入到导管固定夹5的导管夹持腔15内。同时,让固定黏胶底座6尽可能地贴近患者皮肤,确定位置无误后,松开施加在夹持驱动部13上的力,使导管固定夹5夹持住导管管体1;随后,双手由中部向外按压固定黏胶底座6,使固定黏胶底座6与患者皮肤贴合,固定导管管体1。取一只预注器通过绿色的固定球囊注水口3和固定球囊注水管腔20向底部固定球囊9内注水,直至导管管体1固定、无法拉出。之后,再取另一只预注器通过红色的扩张球囊注水口4和扩张球囊注水管腔21,向狭窄处扩张球囊7内注水,并根据个体感受自行控制注水量,直至感到轻微胀痛后,停止注水。保持扩张10分钟后,再分别将两个球囊内的水抽出,并利用易撕凸沿18将固定黏胶底座6撕除,轻轻拔出导管管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