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诊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28433发布日期:2021-08-03 13:13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诊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区域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的系统。



背景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包括ct、超声波、x光、核磁共振等,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医学影像诊断对医生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由专门的放射科医生对影像出具报告后再交由各临床的专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但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很多基层医院(乡镇医院)并没有配备专业的放射科医生,使得基层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料都要集中送到市区大医院进行诊断。这势必会增加疾病诊断时间,延误患者病情。另外一些病人也会携带影像资料自行到大医院就诊。现有的影像资料都是以胶片形式存储,携带十分不便且不可折叠。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远程诊断医学影像的系统,可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方便基层医院医学影像的远程诊断。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采用一种用于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诊断系统,包括用于存储影像资料和提供服务的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若干安装在基层医院用于传输影像资料的影像资料传输终端、若干安装在中心医院用于传输并调阅影像资料的诊断终端;所述影像传输终端、诊断终端均与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网络连接;并且所述影像资料传输终端连接有用于打印诊断报告的打印机;所述诊断报告上均附加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获得诊断报告以及该诊断报告对应的影像资料(云报告和云影像胶片等)的网络链接。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于基层医院获得的医学影像利用影像资料传输终端存储到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上,中心医院专业的放射科医生通过诊断终端将影像资料下载后或在线调阅,并出具报告。该报告上均附有二维码。基层医院可通过影像资料传输终端将附有二维码的报告影像资料打印出来交付给患者。而患者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如ipad等)扫描二维码获得影像资料及报告的网络链接,从而获得影像资料及报告,使其在外就医时无需随身携带及可查看。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诊断终端与中心医院的pacs系统连接。pacs系统一般作为中心医院本地使用,本实用新型将远程的影像资料传输终端通过像中心应用服务器与中心医院的pacs系统连接,实现远程会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pacs系统包括群集服务器以及在线存储器和离线存储器;中心医院的影像诊断设备与群集服务器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中心医院设置有前置服务器,所述pacs系统和诊断终端与前置服务器连接。通过前置服务器汇集数据方便传输。

作为另一种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影像资料传输终端为带有输入输出设备的计算机。影像资料传输终端的任务就是与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通信,从而传输影像资料。同时影像资料传输终端通过连接的打印机可将报告和影像资料打印成实物交付给患者。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诊断终端为带有输入输出设备的计算机。诊断终端的任务是将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上的医学影像下载到本地后通过显示屏等方式调阅出来,中心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对医学影像进行诊断后出具报告,并将报告上传至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报告上会附有生成二维码,方便患者扫描获取电子版报告和影像资料。

作为一种改进,还包括与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连接的无线终端。为了方便中心医院的医生,还可以通过无线终端连接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来下载或调阅影像资料并出具报告。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无线终端为手机或平板电脑。手机或移动工具(如ipad等)具有无线传输功能和输入输出设备,也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作为临时的无线会诊终端。

作为一种改进,基层医院设置有前置服务器,所述影像资料传输终端以及该基层医院的影像诊断设备均与前置服务器连接。通过前置服务器汇集数据方便传输。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连接有影像存储服务器集群和影像云存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诊断系统,结合中心医院现有的pacs系统,通过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将区域范围内医疗机构之间的数字化医学图像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提供有效平台。实现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影像设备、医疗资源、专家人才的整合;实现对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影像检查的集中诊断和审核;实现患者资料、影像检查资料的全面共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存储影像资料和提供服务的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若干安装在基层医院用于传输影像资料的影像资料传输终端、若干安装在中心医院用于传输并调阅影像资料的诊断终端;所述影像传输终端、诊断终端均与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网络连接;并且所述影像资料传输终端连接有用于打印诊断报告的打印机;所述诊断报告上均附加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获得诊断报告以及该诊断报告对应的影像资料的网络链接。

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连接有影像存储服务器集群和影像云存储,提供了足够且方便访问的存储空间。

所述诊断终端与中心医院的pacs系统连接。,所述pacs系统包括群集服务器以及在线存储器和离线存储器;中心医院的影像诊断设备与群集服务器连接。中心医院设置有前置服务器,所述pacs系统和诊断终端与前置服务器连接。

pacs系统是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的缩写,意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它是应用在医院影像科室的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包括核磁,ct,超声,各种x光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当需要的时候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很快的调回使用,同时增加一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它在各种影像设备间传输数据和组织存储数据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的pacs系统均只有在本地使用,供本医院各个科室传输医学影像。本实用新型中,各基层医院的影像资料传输终端通过internet接入pacs系统中,实现远程上传和下载或调阅。

基层医院同样也设置有前置服务器,所述影像资料传输终端以及该基层医院的影像诊断设备均与前置服务器连接。所谓前置服务器及网关,是指在网络层以上实现网络互连,是复杂的网络互连设备,仅用于两个高层协议不同的网络互连。网关既可以用于广域网互连,也可以用于局域网互连。网关是一种充当转换重任的计算机系统或设备。使用在不同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或语言,甚至体系结构完全不同的两种系统之间,网关是一个翻译器。与网桥只是简单地传达信息不同,网关对收到的信息要重新打包,以适应目的系统的需求。

为了方便使用,影像资料传输终端和诊断终端均为带有输入输出设备的计算机。当然,为了方便使用,还包括与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连接的无线终端,无线终端为手机或平板电脑(如ipad等),可作为临时的诊断终端进行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影像诊断设备包括us、mri、ct、dr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设计一套计算机软件系统实现以下功能:

依托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汇集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检查数据的报告,通过二维码可随时调阅,大大方便了医生和患者。依托布置在中心医院的诊断终端,可组织区域内外高端影像专家团队,面向基层医院提供远程影像诊断、检查报告审核质控服务,做到实实在在帮扶基层。并且基层医院无需高薪聘请有资质的影像诊断医师,不会造成自聘影像医生因检查量有限导致人力资源浪费的尴尬局面,不用担心基层是否留得住影像诊断医师人才,只需将影像上传由中心医院的专家诊断后将报告回传即可。

平台搭建采用数据中心方式,支持区域扩展性,可扩展连接多个县级、市级、省级影像检查中心和基层申请医院,数量可送达100个以上。网络连接方面,支持普通互联网宽带连接,并且对带宽不设定最低要求,支持无线移动互联网,支持专线组网,提高速度和安全性。基层申请医院系统可无缝接入本平台系统,实现申请异地检查,接收报告一体化操作。并且此系统不影响医院原有系统,并可与远程诊断网络系统轻松连接。

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的存储采用“分布+集中式”存储结合方式:各家医院保存生产的影像和诊断数据实现分布式存储,再上传到影像中心应用服务器,进行集中存储。

影像数据存储在技术上可以采用和大医院的影像存储类似的方法,用来接收来自区直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心、村卫生室/社区站传来的影像和诊断报告。在建设时既要考虑影像的存取速度,也要考虑影像在不同生命期的使用率以及要求的精度,从而实现最大效率、最经济的存储方式,例如可以设置时限,对既往影像压缩保存到近线或离线状态等。在pacs系统建设中,根据医疗影像的访问频度,影像的生命期一般可以包括如下阶段:

1、3个月之内。这些影像检查被访问的频度最大,在pacs中需要在线存储,存储在光纤存储区域中。

2、3个月至1年内。这些影像检查有时也被访问,在pacs中需要在线存储,存储在stat2存储区域中。

3、1年之后。这些数据访问频度极小,在pacs中一般采用近线存储的办法。为了节省空间,这些数据可以采用压缩存储。

影像数据是医疗卫生应用关键性数据,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因此平台的建设必须考虑以下安全措施:

1、数据库应设置预定的备份策略进行本地备份,有条件的可做异地备份;

2、严格按照用户级别来授权用户对数据和资料的访问;

3、关键数据的修改记录应记录详细的操作日志,以备追查;

4、数据的传输与关键敏感的数据的存放需进行一定的加密处理。

5、制订数据库系统备份和恢复方案时,必须将重点放在防范用户失误和介质失效而造成的数据损失。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采用专业的备份软件为整个网络中的服务器和工作站提供高速、可靠的备份和恢复能力。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