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5102发布日期:2021-05-25 12:26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到骨折固定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



背景技术:

骨盆是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构成,通过髋关节连接左右股骨。以髂前上棘的前半侧髂骨经髂耻隆起向前延伸至耻骨联合构成前柱,以髂后上棘的后半侧髂骨经坐骨棘至坐骨结节构成后柱,呈“人”字形结构牢牢通过髋臼卡在股骨上。人直立行走时,通过这种结构,将躯干的重量转移至双下肢。前柱的完整对于维持骨盆环的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对于前柱骨折的治疗,目前的固定方式包括接前柱螺钉、接骨板、外固定架和infix。其中,前柱螺钉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骨盆前柱解剖上为非规则的弧形结构,技术难度很大,骨盆部位的血管较为丰富,因螺钉较长并且可塑性差,安全的置入螺钉对手术医师的技术要求很高;为了安全的置入螺钉,术中需要反复进行透视调整克氏针的方向,对医生的健康损伤较大;手术过程中要先在用克氏针定位再放置螺钉,手术时间较长。接骨板固定需要切开暴露耻骨上支部分,进而造成患者术中的出血,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外固定架和infix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对较差,延长了患者的卧床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该髓内钉植入骨盆前柱后更加稳定可靠,术中将髓内钉轻轻敲入骨盆前柱,手术的风险性小;手术时间短,减少了术中透视产生的辐射对医生健康的不利影响,手术的成功率高,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包括髓内钉本体,所述髓内钉本体包括锁定端和导向端,所述锁定端和导向端一体成型固定连接,导向端外形呈弧形状;锁定端和导向端之间设有连接部,连接部由近及远逐渐变细与导向端主体相连接;所述导向端的尾部带有一弯曲部;所述锁定端上设有锁钉孔。

优选地,所述导向端主体的弧度为0°-40°。

优选地,所述锁定端为中空结构,所述导向端及连接部为实心结构。

优选地,所述锁钉孔包括2个,沿锁定端的长轴方向布置。

优选地,所述锁钉孔设有与之匹配的螺钉。

优选地,所述弧形主体与弯曲部采用流线型平滑过渡。

优选地,所述导向端尾部弯曲处由远及近逐渐变细、变钝,形状近似为子弹头型,弧度约15°。

优选地,所述锁定端两侧的顶部均开设有外部器械连接槽,左右各一,用于与外部瞄准器械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髓内钉带一定弧度,符合骨盆前柱的解剖结构;髓内钉有一定的可塑性,植入时耻骨内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方向,不需要重新选择进针点及进针方向,降低了手术的难度;术中将髓内钉轻轻敲入骨盆前柱,髓内钉在前柱骨质内进入,与克氏针导针比较,不容易穿出皮质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经皮固定,手术切口较小,降低了出血量及患者感染的风险。

(2)尾端锁定装置,可以防止髓内钉退钉和旋转,固定可靠。

(3)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低了对手术医师的技术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组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锁定端;1.1、外部器械连接槽;1.2、锁钉孔;1.3、螺钉;2、连接部;3、导向端;3.1、导向端主体;3.2、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的具体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包括髓内钉本体,所述髓内钉本体包括锁定端1和导向端3,所述锁定端1和导向端3一体成型固定连接,导向端主体3.1外形呈弧形状;锁定端1和导向端3之间设有连接部2,连接部2由近及远逐渐变细与导向端主体3.1相连接;所述导向端3的尾部带有一弯曲部3.2;所述锁定端1上设有锁钉孔1.2。

具体地,所述导向端主体3.1的弧度为0°-40°。

具体地,所述锁定端1为中空结构,所述导向端3及连接部2为实心结构。

具体地,所述锁钉孔1.2包括2个,沿锁定端1的长轴方向布置。

具体地,所述锁钉孔1.2设有与之匹配的螺钉1.3。

具体地,所述导向端主体3.1与弯曲部3.2采用流线型平滑过渡。

具体地,所述弯曲部3.2由远及近逐渐变细、变钝,形状近似为子弹头型,弧度约15°。

具体地,所述锁定端1两侧的顶部均开设有外部器械连接槽1.1,左右各一,用于与外部瞄准器械连接。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包括髓内钉本体,所述髓内钉本体包括锁定端1和导向端3,所述锁定端1和导向端3一体成型固定连接,导向端3外形呈弧形状;锁定端1和导向端3之间设有连接部2,连接部2由近及远逐渐变细与导向端主体3.1相连接;所述导向端3的尾部带有一弯曲部3.2;所述锁定端1上设有锁钉孔1.2。所述弯曲部3.2由远及近逐渐变细、变钝,形状近似为子弹头型,直径2.5mm,弧度约15°。该髓内钉全长为110mm、120mm、130mm。所述锁定端1上有两个螺钉锁钉孔,直径2.8mm。所述锁定端1两侧的顶部均开设有外部器械连接槽1.1,左右各一,可与外部瞄准器械相连接。导向端3可根据手术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塑形。所述导向端主体3.1与弯曲部3.2采用流线型平滑过渡。所述经皮骨盆前柱髓内钉的材质为钛合金。当髓内钉的外部瞄准器械与主钉连接时,所述弯曲部3.2可随外部的瞄准器械的转动在耻骨内调整方向。手术时将髓内钉轻轻敲入骨盆前柱,术中透视观察髓内钉是否在骨质内,如果发现方向马上要穿出骨质了,通过瞄准器械转方向使钉子方向也跟着改变,这样循序进行,确保钉子一直在骨质内;前柱螺钉的话是只能笔直进去的,不能在骨质内进行改变方向,只能重新选择进针点或者把钉子退出来改变进针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导向端3的尾部设置有一弯曲部3.2,由远及近逐渐变细、变钝,形状近似为子弹头型,可以让髓内钉更加容易进入骨盆前柱的骨皮质内部,同时可以有效避免髓内钉进入髋臼内,连接部2处移行逐渐变细,可以降低髓内钉进入骨皮质的过程中断钉的风险,连接部2及导向端3皆为实心结构,可以增加髓内钉的强度,生物力学强度大,有利于术后维持前柱的稳定性;术中将髓内钉轻轻敲入骨盆前柱,髓内钉的外形设置为弧形,伴尾部呈15°的小弯头设计,可以有效防止髓内钉穿出骨皮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此外,髓内钉锁定端两个螺钉的设计,可以大大增加髓内钉的牢固性,预防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髓内钉的移位或者脱落。本实用新型更符合骨盆前柱的人体构造,髓内钉可以一定程度塑形的设计,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同时减少了术中辐射对医生的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手术切口小,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