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02041发布日期:2021-06-18 16:13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动脉瘤是最常见的引发致残和致死的血管疾病之一,可见于全身的任何动脉,以老年人多见。动脉瘤可以有多种大小、形状和分布,血管外科协会审计报告特别委员会(theadhoccommitteeonreportingstandardsofthesocietyforvascularsurgery)将动脉瘤定义为:动脉血管直径超过正常动脉管径50%的永久性局限性扩张,以便于临床决策而进行分类和标准化。

最早有关于试图治疗动脉瘤的记载源于公元3世纪,但直至1888年,matas等人才完成了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动脉瘤修补术,即在肱动脉瘤的瘤腔内结扎分支动脉。1951年,dubost等完成了第一例动脉瘤缝合修补术,他们切除一位患者的腹主动脉瘤,并选择了一位20岁遗体捐献者的胸主动脉作为同种移植物,移植到腹主动脉瘤患者体内,该患者术后存活了8年。修补动脉瘤的开放手术在随后的40年里逐渐得到完善及优化,但其围手术期死亡率仍高达5%。1991年,parodi等人首次报道应用人工血管内支架复合物修复主动脉瘤的经验。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血管内移植物的临床应用后,动脉瘤(包括外周动脉瘤和主动脉瘤)经历了由开放旁路修复术向血管腔内修复术的演变。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使用覆膜支架进行腔内隔绝术治疗动脉瘤、动脉夹层等疾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其特有的并发症-内漏到目前还无法完全避免。内漏是腔内隔绝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45%。内漏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i-v型。其中,i型内漏是指由于支架覆膜与锚定区动脉内壁贴服不良,致使血流经覆膜支架近心端或远心端渗漏至动脉瘤腔内,其发生率约10%,往往可在术中造影发现。因i型内漏的存在可导致动脉瘤腔内高压、动脉瘤持续扩大甚至有发生破裂的风险,需要术中立即处理。一般认为,近端锚定区<10mm,和/或瘤颈成角>60℃时,i型内漏发生率将明显升高。目前,对于术中发现的i型内漏一般处理方式为:球囊扩张、加用短段的支架移植物、裸支架或利用氰基丙烯酸酯、onyx胶、弹簧圈、纤维蛋白胶的栓塞技术。这些技术能处理大多数i型内漏,但在某些情况下将会非常困难,如腹主动脉瘤近端锚定区过短时,在近端加用短段移植物有可能影响肾动脉血供。

maldonado等总结目前上述方法处理i型内漏的效果:氰基丙烯酸酯栓塞剂成功率为92.3%,近端短段移植物为80%,弹簧圈为75%。ii型内漏的发生与支架移植物没有相关性,不做赘述。iii型内漏是血管腔内血液经覆膜支架壁的缺陷处渗漏至动脉瘤腔内。iv型内漏是iii型内漏的另一种形式,其特点是植入覆膜支架一个月内血管腔内血流自覆膜支架的弥漫性渗漏。v型内漏又称“内张力”内漏,是指在腔内隔绝术后,经血管造影或ct动脉成像没有发现明显内漏存在,动脉瘤内压力增加,瘤腔扩大的情况。上述内漏发生时,无论采取哪种处理方式,不仅存在成功率的问题,还存在着大量增加手术时间和医疗费用的问题,手术时间延长使得患者术中风险、术后感染发生率增高,高昂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高额的经济负担,同时占用更多的社会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能够有效解决覆膜支架与血管壁贴合不良的问题,操作简单,不会造成手术时间的延长,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及资源浪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用于封闭i型内漏,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防内漏支架及红外加热装置,其中,防内漏支架包括:与动脉血管形状相匹配的金属网状支撑层;覆盖在金属网状支撑层外表面上的覆膜层;以及分布于覆膜层外侧的近心端或者同时分布于覆膜层外侧的近心端和远心端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弹性可温控网格层能够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形变,该弹性可温控网格层具有凹槽,红外加热装置用于设置在金属网状支撑层内,进而使得弹性可温控网格层在红外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填充在动脉血管的内壁与覆膜层之间的缝隙中。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的厚度为1mm~5mm。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弹性可温控网格层不超出金属网状支撑层和覆膜层的端部的边缘。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凹槽为三角形凹槽,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由多个多面体的棱组合形成均匀排列的三角形网格,该三角形网格具有三角形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多面体为双三角锥柱,该双三角锥柱的长轴方向与防内漏支架的长轴方向相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多个双三角锥柱并排连接形成单层,多个单层之间在两个双三角锥柱的连接处交错形成多层交错结构,多层结构形成圆柱形包围在覆膜层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的材料为可降解的聚l-乳酸。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红外加热装置包括微型远红外加热灯。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红外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为37℃~45℃。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金属支撑层支撑起血管,弹性可温控网格层覆盖在覆膜层上,由于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红外加热装置的加热下能够膨胀,填满覆膜层与血管内壁之间的缝隙,防止主动脉中的高速血流直接冲入瘤腔,当血管壁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斑块可被容纳在网格层的凹槽中,因此弹性温控网格层与覆膜层一起使易漏处不再有血液流通,当血管壁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斑块可被容纳在网格层的凹槽中,因此弹性温控网格层与覆膜层一起使易漏处不再有血液流通,克服了覆膜层没有凹槽,无法容纳动脉硬块,从而留有空隙使漏处无法愈合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弹性温控网格层填满空隙,使得血流不能直接冲入瘤腔,瘤腔内存留的血液逐渐凝固,瘤腔也会随之进入稳定状态,进而内皮细胞增生,长入瘤腔中,使得瘤腔不易发生破裂。当血管壁上重新产生新的动脉硬化斑块,顶起覆膜层产生新的缝隙时,可再次将微型远红外加热灯送入病变处,通电后辐射热量,弹性可温控网格层膨胀然后将被动脉硬化斑块支起缝隙填充,从而将瘤腔完全封闭,使得瘤腔进入稳定的状态。这样就不必重新植入新的支架,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手术风险,又节约了医疗资源。

红外线除了用于辐射热量外,对于人体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动脉瘤往往伴有血管组织的炎症,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且红外加热装置温度变化较小,在加热温度为37℃~45℃之间,最高温度也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产生灼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防内漏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防内漏支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红外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的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的基本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在防内漏支架的长轴方向上的部分截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的单层的交错排列方式的示意图;以及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的防内漏支架3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作具体阐述。

由于造成i型内漏,即由于支架覆膜与锚定区动脉内壁贴服不良,致使血流经覆膜支架近心端或远心端渗漏至动脉瘤腔内的原因很多,本实用新型的附温控材料的防内漏支架对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i型内漏均具有预防的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中仅以由动脉硬化斑块引起的支架覆膜与锚定区动脉内壁贴服不良为例来进行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对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做具体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防内漏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a方向均指动脉血流方向,靠近a方向的一端为近心端,远离a方向的一端为远心端。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防内漏支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红外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的表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包括防内漏支架10及红外加热装置20。

防内漏支架10具有金属网状支撑层11、覆膜层12及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

金属网状支撑层11位于最内层,形状与动脉血管的形状相匹配。金属网状支撑层11具有菱形网格,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沿周向被压缩,也能够被撑开,沿周向扩大至原始形状。

覆膜层12覆盖在金属网状支撑层11的外表面上。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位于覆膜层12近心端的外层。在对着血流(即图1中所示的a方向)的一侧,即近心端,血流的冲击力很强,并且正对着动脉硬化斑块所支起的缝隙,血流特别容易在这个方向上冲入缝隙,而在远心端,由于缝隙的开口是顺着血流的方向,因此血流很难冲进缝隙之中,此处即便有缝隙,其中的血流速度也很慢,过一段时间后其中的血液会自然凝固,危险性非常小。因此在防内漏支架10的远心端可以不设置弹性可温控网格层,这样既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的厚度为1mm~5mm,粘贴在覆膜层12上,不超出金属网状支撑层11和覆膜层12的端部的边缘,最好相对于金属网状支撑层11的两端再向内回缩一点。

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具有均匀排列的三角形网格,该三角形网格具有三角形凹槽,用于容纳动脉硬块。

覆膜层12常用的材料是涤纶,又称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如图3所示,红外加热装置20包括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电线22及导丝23。

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为微型加热灯,能够放置在金属网状支撑层11内进行加热,长度与防内漏支架10的相适合,直径为5mm~10mm,能够通过股动脉进入主动脉段血管。在本实施例中,长度约5cm左右,直径7mm。

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的加热温度为37℃~45℃。由于供给功率为50w,功率较小,因此最高加热温度不超过45℃。

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加热产生的热量能够使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在加热作用下发生膨胀,从而使膨胀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填充在动脉血管的内壁与覆膜层12形成的缝隙中。

电线22的一端连接外部电源,另一端与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连接,对其供电。电线22的外包裹有绝缘层。

导丝23用于将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放置到金属网状支撑层11内接近瘤腔处。导丝23部分与电线22被包裹外皮24裹在一起,且二者被包裹在电线22外的绝缘层隔绝开。导丝23的长度比电线22长,两端均伸出包裹外皮向外延伸。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的基本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在防内漏支架的长轴方向上的部分截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的单层的交错排列方式的示意图。

如图5-7所示,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的基本组成单元131是由双三角锥柱的棱形成,内部和柱面均为空心。基本组成单元131的长轴与支架的中心轴相垂直,多个基本组成单元131并排连接形成单层。多个单层之间在两个基本组成单元131的连接处交错形成多层交错结构。多层结构形成圆柱形包围在覆膜层12的外侧的近心端处形成具有均匀排列的三角形网格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该三角形网格具有三角形凹槽。

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的基本组成单元131的材料为现有的可降解的聚l-乳酸材料,聚l-乳酸材料目前一般由线型高分子量的聚l-乳酸或聚l-乳酸共聚物经交联聚合得到。生物可降解的交联剂的分子量为2000-10万,由线型聚l-乳酸预聚体连接可交联光活性基团组成。交联剂与线型聚l-乳酸共混,通过注塑成型及激光雕刻成型,得到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

聚l-乳酸材料是一种具有形状记忆特性的温感材料,在高于其形变温度时对其施加外力压缩,然后在低于其形变温度下保存,当被加热到形变温度以上时,开始受热膨胀,恢复至压缩前的原始大小。在本实施例中,在体外时,将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在高于140℃例如180℃时压缩然后在35℃保存。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在45℃下加热10s~15s,该温控材料即可膨胀至初始大小。

聚l-乳酸材料的降解是通过酯键的水解来进行的,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其失重率逐渐增大,尤其是前20天聚乳酸失重率明显增大,20天以后降解速度逐渐下降。

在本实施例中,将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压缩后包裹在覆膜层12外,此时金属网状支撑层11也处于被压缩的状态,也就是防内漏支架10整体在体外是压缩状态的。手术时,通过导丝和输送系统将其送到瘤腔位置,再将支架释放,完成封堵。支架的整体大小可以由球囊或支架释放系统调节,在释放时造影根据瘤腔大小调节支架释放的大小。

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在入体前处于较低温度下,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当防内漏支架10被释放后,置于入动脉瘤发生处的血管中时,红外加热装置20放入防内漏支架10内进行加热,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受热膨胀,填充于覆膜层12与血管壁之间,使得血流不能直接冲入瘤腔,在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空隙内的血液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血液凝固,从而将瘤腔完全封闭,使得瘤腔进入稳定的状态,而动脉硬块刚好被三角形凹槽容纳。

在缝隙存在的情况下还有一个不良影响,就是由于缝隙处一直处于血流的冲击之下,血管内壁中的内皮细胞无法长入支架的内部,使得支架的边缘不能被内皮细胞覆盖进而与血管内皮连成一片。在植入本实施例的附温控材料的防内漏支架之后,由于缝隙处的血流速度下降,使得防内漏支架缝隙附近血管壁上的上皮细胞有充分的时间逐渐长入附温控材料结构的防内漏支架的金属支撑层的内表面,最终将防内漏支架内表面完全覆盖,与两端的血管内皮连成一片。从而使得防内漏支架进入稳定的状态,瘤腔内不会再充入血液,瘤腔内存留的血液凝固后瘤腔会进入稳定状态,进而内皮细胞增生,长入瘤腔中,使得瘤腔不易发生破裂。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的长度不超出金属网状支撑层11和覆膜层12的上下两端的边缘。这个设置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从防i型内漏支架10的边缘伸出,造成此处的血流凝固,形成血栓,在血流的冲击下进入血管之中栓塞血管。

以右侧股动脉入路为例,对本实施例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的植入方法进行说明。

方法一:

1、对右侧腹股沟区进行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鞘管,建立通道,将造影导丝及导管送至病变血管后,通过造影导管推入造影剂,明确血管走形及病变部位,拔出造影导管及导丝后,送入导引导丝,将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10安装在支架输送器上,通过导引导丝将输送器输送到血管病变处,通过释放装置使输送器逐渐均匀释放具有自膨特性的支架,进而使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10封闭瘤腔内的血流,然后撤出输送系统及导丝,使得支架覆盖病变处。

2、通过鞘管再次送入导引导丝,通过导引导丝将红外加热装置20送到病变血管支架内部,然后对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通电,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加热使得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膨胀至填满血管壁与覆膜层12之间的空隙,最后撤出红外加热装置20及导引导丝,使防i型内漏支架10永久置于病变处,达到封闭瘤腔的目的。

手术过程中,利用ds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监视输送器在人体内从小动脉进入主动脉,最后到达瘤腔的全过程。

方法二:

1、对右侧腹股沟区进行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鞘管,建立通道,将造影导丝及导管送至病变血管后,通过造影导管推入造影剂,明确血管走形及病变部位,拔出造影导管及导丝后,送入导引导丝。将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10安装在球囊导管上,通过导引导丝及球囊导管输送到血管病变处,由压力泵注入液体使球囊扩张,进而撑开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10使之封闭瘤腔两侧的血管,然后撤出球囊导管及导引导丝,使得支架覆盖病变处。

2、通过鞘管再次送入导引导丝,通过导引导丝将红外加热装置20送到病变血管支架内部,然后对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通电,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加热使得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膨胀至填满血管壁与覆膜层12之间的空隙,最后撤出红外加热装置20及导引导丝,使防i型内漏支架10永久置于病变处,达到封闭瘤腔的目的。

手术过程中,利用x线造影录像监视导管在人体内从小动脉进入主动脉,最后到达瘤腔的全过程。

当血管壁上重新产生新的动脉硬化斑块,顶起覆膜层12产生新的缝隙时,再次从血管将微型远红外加热灯21送入病变处,通电后辐射热量,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膨胀将被动脉硬化斑块支起的金属网状支撑层11和覆膜层12与血管内壁之间所形成的缝隙填充,使得血流不能直接冲入瘤腔,在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内的血液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凝固,从而将瘤腔完全封闭,使得瘤腔进入稳定的状态。

实施例1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金属支撑层支撑起血管,弹性可温控网格层覆盖在覆膜层上,由于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红外加热装置的加热下能够膨胀,填满覆膜层与血管内壁之间的缝隙,防止主动脉中的高速血流直接冲入瘤腔,当血管壁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斑块可被容纳在网格层的凹槽中,因此弹性温控网格层与覆膜层一起使易漏处不再有血液流通,当血管壁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斑块可被容纳在网格层的凹槽中,因此弹性温控网格层与覆膜层一起使易漏处不再有血液流通,克服了覆膜层没有凹槽,无法容纳动脉硬块,从而留有空隙使漏处无法愈合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弹性温控网格层填满空隙,使得血流不能直接冲入瘤腔,瘤腔内存留的血液逐渐凝固,瘤腔也会随之进入稳定状态,进而内皮细胞增生,长入瘤腔中,使得瘤腔不易发生破裂。当血管壁上重新产生新的动脉硬化斑块,顶起覆膜层产生新的缝隙时,可再次将微型远红外加热灯送入病变处,通电后辐射热量,弹性可温控网格层膨胀然后将被动脉硬化斑块支起缝隙填充,从而将瘤腔完全封闭,使得瘤腔进入稳定的状态。这样就不必重新植入新的支架,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手术风险,又节约了医疗资源。

该实施方法熟练操作后,远红外灯输送至病变部位约为30s,恢复至形变前的形态时间约为3min,操作时间较短避免了因人体自身温度引起的温控网格层的过早膨胀,同时减少了术中风险的发生。

红外线除了用于辐射热量外,对于人体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动脉瘤往往伴有血管组织的炎症,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且红外加热装置温度变化较小,在加热温度为37℃~45℃之间,最高温度也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产生灼伤。

弹性可温控网格层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物理阻隔,使得血液在此处的流速大大减缓,从而促进凝血;同时,网格结构还充当了纤维化形成的基质,有利于成纤维细胞的长入,从而进进一步稳定瘤腔。

瘤腔自然封闭后,封闭材料也就失去了他的作用,聚l-乳酸作为生物材料,其在体内最终降解为对人体无刺激无毒的水和co2。

弹性可温控网格层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填充于内壁与覆膜层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中,当血管壁上具有动脉硬化斑块时,具有弹性的弹性可温控网格层会将被动脉硬化斑块支起的金属网状支撑层和覆膜层与血管内壁之间所形成的缝隙填充,使得血流不能直接冲入瘤腔,在弹性可温控网格层内的血液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凝固,从而将瘤腔完全封闭,使得瘤腔进入稳定的状态。

三角形网格一方面能够节省所用的材料,且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材料膨胀不易挤压变形。另一方面由于三角形凹槽具有一定的空间,这些空间在植入后有可能刚好容纳下动脉硬化块,同时,由于材料表面不是完全由平的温控弹性材料覆盖,动脉硬化块仅需要顶起与三角形凹槽之间的突起楞边,因此动脉硬化块顶起材料所用的力也很小,反过来说,支架对动脉硬化块和血管壁的压力较小,对血管的刺激也更小。

另外,由于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的基本组成单元的形状为双三角锥柱的形状,并且双三角锥柱的长轴方向与支架的长轴方向相垂直,因此双三角锥柱在受到血管壁施加的垂直于支架的长轴方向的力之后更容易产生形变,从而使得对弹性可温控网格层封闭支架与动脉壁之间的i型内漏的填充具有更加严密的效果。

另外,由于弹性可温控网格层的长度不超出金属网状支撑层和覆膜层的上下两端的边缘,因此能够防止弹性可温控网格层从防内漏支架的边缘伸出,造成此处的血流凝固,形成血栓,在血流的冲击下进入血管之中栓塞血管。

此外,本近红外装置造价低,可节约医疗资源;同时操作简单,在dsa影像中病变部位释放即可,不会造成手术时间的延长,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对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本实施例给予相同的编号,并省去相同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附温控材料的防i型内漏支架系统包括防内漏支架30及红外加热装置20。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的防内漏支架3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除了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的设置外,防内漏支架30的其它结构与防内漏支架1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分别覆盖在覆膜层12近心端和远心端,长度均不超出金属网状支撑层和覆膜层的上下两端的边缘。

实施例2的作用与效果

除了具有实施例1的作用与效果外,本实施例还具有这样的作用与效果:

在近心端和远心端同时设置弹性可温控网格层13的优点在于可以进一步防止远心端发生i型内漏的情况,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很低,但是这样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支架的安全性。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可温控网格层也可以由其它形状的多个多面体的棱组合而成。例如六面体或者四面体。优选的是使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双三角锥柱,即九面体中的一种。

以上实施例中采用的双三角锥柱的长轴方向与整个支架的长轴方向相垂直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双三角锥柱的长轴方向与整个支架的长轴方向也可以设置为其它的角度,只要不是平行即可,两者之间的角度越接近垂直的角度效果越好。

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覆膜层也可以覆盖于金属网状支撑层的内侧,从而弹性网格层与金属网状支撑层直接连接,此种层叠顺序亦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