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康复用针灸治疗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84860发布日期:2021-06-29 23:45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神经内科康复用针灸治疗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内科康复用针灸治疗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针灸的深度根据病灶的深度来决定,病灶浅的,可能针刺几毫米,病灶深的可能会达到十几厘米以上,针刺到达病灶以后,就会产生酸麻肿胀的气感,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因此针刺不能太浅,没有到达病灶就起不到效果,针刺也不能太深,超过病灶深度,会损伤正常组织,即使经验丰富的针灸师也很难做到每次都能控制精准的刺入深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神经内科康复用针灸治疗辅助装置,解决医护人员凭借经验难以做到精准控制针灸针刺入深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神经内科康复用针灸治疗辅助装置,包括滑动相连的针筒和推动杆,针筒内设置有用于放置针灸针的滑动腔,针筒的两端分别设有和滑动腔两端相连通的第一滑动孔和第二滑动孔,推动杆的一端穿进第一滑动孔,并且在滑动腔内连接有推动片,针筒的侧壁上设置有和滑动腔相连通的观察窗,观察窗上设置有刻度线。设置推动片,提升了推动时的稳定性,避免了针灸针的顶部在推动时滑动到推杆和滑动墙壁之间的缝隙中卡住。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推动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按压片,第一滑动孔和第二滑动孔的孔径均小于滑动腔的腔径,推动片的直径大于第二滑动孔的孔径。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滑动腔内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一端和推动片相连,另一端和第一滑动孔一侧的腔壁相连。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针筒包括下半部和上半部,下半部沿针筒的轴线分割为固定部和活动部,固定部与上半部固定相连,活动部通过转动件和上半部转动相连。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转动件包括上连接片、下连接片和转动轴,上连接片和针筒的上半部的外壁相连,下连接片和活动部的外壁相连,上连接片和转动轴固定相连,下连接片和转动轴转动相连。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转动轴设置有转动槽,下连接片通过转动杆在转动槽内和转动槽转动相连。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转动槽的槽底设置有弹簧槽,弹簧槽内设置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一端和弹簧槽的槽底相连,另一端和下连接片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针灸针放置于滑动腔内,下压推动杆,推动杆下端的推动片推动针灸针的顶部,使针灸针的尖部穿过第二滑动孔刺入患者的皮肤,通过在针筒的侧壁设置和滑动腔相连通的观察窗可以观察到放置在滑动腔内的针灸针,通过观察窗上的刻度线可以控制针灸针刺入的深度,提升了医护人员操作的精准度和便捷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滑动腔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部和活动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动件示意图。

图标:1-针筒,101-滑动腔,102-第一滑动孔,103-第二滑动孔,104-观察窗,105-第一弹簧,106-下半部,107-上半部,108-固定部,109-活动部,2-推动杆,201-推动片,202-按压片,3-转动件,301-上连接片,302-下连接片,303-转动轴,304-转动槽,305-转动杆,306-弹簧槽,307-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一种神经内科康复用针灸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相连的针筒1和推动杆2,针筒1内设置有用于放置针灸针的滑动腔101,针筒1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滑动腔101两端相连通的第一滑动孔102和第二滑动孔103,推动杆2的一端穿进第一滑动孔102,并且在滑动腔101内连接有推动片201,针筒1的侧壁上设置有和滑动腔101相连通的观察窗104,观察窗104上设置有刻度线。将针灸针放置于滑动腔101内,下压推动杆2,推动杆2下端的推动片201推动针灸针的顶部,使针灸针的尖部穿过第二滑动孔103刺入患者的皮肤,通过在针筒1的侧壁设置和滑动腔101相连通的观察窗104可以观察到放置在滑动腔内的针灸针,通过观察窗104上的刻度线可以控制针灸针刺入的深度,提升了医护人员操作的精准度和便捷度。

推动杆2的另一端设置有按压片202,第一滑动孔102和第二滑动孔103的孔径均小于滑动腔101的腔径,推动片201的直径大于第二滑动孔103的孔径。设置按压片202,提升了手指和推动杆2的接触面积,更易于下压推动杆2,设置第一滑动孔102的孔径小于滑动腔101的腔径,和推动片201配合防止推动杆2从滑动腔101脱落,设置第二滑动孔103的孔径小于滑动腔101的腔径,使第二滑动孔103的内壁更加贴合于针灸针的尖部,避免针灸针在刺入皮肤的时候因为和第二滑动孔103的内壁有较大的间隙导致针灸针的尖部弯曲,造成更大的创面。

滑动腔101内设置有第一弹簧105,第一弹簧105的一端和推动片201相连,另一端和第一滑动孔102一侧的腔壁相连。设置第一弹簧105,有利于在下压推动杆2后,通过第一弹簧105的收缩力,使推动杆2向上复位,提升了医护人员操作的便捷度。

图3所示针筒1包括下半部106和上半部107,下半部106沿针筒1的轴线分割为固定部108和活动部109,固定部108与上半部107固定相连,活动部109通过转动件3和上半部107转动相连。沿沿针筒1的轴线分割为固定部108和活动部109,可以通过转动分离固定部108和活动部109将针灸针放入滑动腔101内。

图4所示转动件3包括上连接片301、下连接片302和转动轴303,上连接片301和针筒1的上半部107的外壁相连,下连接片302和活动部109的外壁相连,上连接片301和转动轴303固定相连,下连接片302和转动轴303转动相连。设置下连接片302和转动轴303转动相连来带动活动部109和针筒1的上半部107转动相连,提升了结构的稳定性。

转动轴303设置有转动槽304,下连接片302通过转动杆305在转动槽304内和转动槽304转动相连。设置转动槽304来连接下连接片302和转动轴303,进一步提升了结构的稳定性。

转动槽304的槽底设置有弹簧槽306,弹簧槽306内设置有第二弹簧307,第二弹簧307的一端和弹簧槽306的槽底相连,另一端和下连接片302相连。设置第二弹簧307在分离固定部108和活动部109将针灸针放入滑动腔101内以后,通过第二弹簧307的收缩力,有助于固定部108和活动部109闭合。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