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膝下支撑及踝关节固定组合功能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68504发布日期:2021-07-30 13:1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膝下支撑及踝关节固定组合功能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膝下支撑及踝关节固定组合功能垫。



背景技术:

临床多在外固定架的基础上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创伤后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外固定架可通过“张力-应力”法则有效纠正创伤后骨骼畸形,同时可作为支撑使患足悬空,以免皮瓣受压,为皮瓣修复及创口愈合提供有利条件。然而当患肢小腿远端被外固定架固定后,患肢膝关节就会悬空,引起患者舒适感下降和疼痛增加。患者为了降低膝下悬空的不适感,经常会拿各种枕头、被子,甚至硬物垫于膝下,有压迫腘动脉、胫后动脉和腓总神经等重要血管和神经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膝下支撑及踝关节固定组合功能垫,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垫枕压迫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膝下支撑及踝关节固定组合功能垫,所述膝下支撑及踝关节固定组合功能垫包括膝下垫枕、足底垫枕、底板和调节带;

所述膝下垫枕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向与使用者的小腿的朝向匹配,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向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向相垂直,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交,且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所述膝下垫枕的一侧沿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向设置有所述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膝下垫枕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所述足底垫枕,所述足底垫枕与所述底板相对的一侧与所述调节带的一端连接,所述调节带的另一端与所述膝下垫枕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板包括固定底板和滑动底板,所述固定底板与所述膝下垫枕固定连接,所述足底垫枕固定在所述滑动底板上,所述固定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滑动底板的夹层,所述滑动底板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夹层中,所述滑动底板能够沿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向滑动伸出所述夹层一定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滑动底板和所述固定底板上均对应贯穿设置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置有限制所述滑动底板相对所述固定底板位移的固定件。

优选地,所述膝下垫枕为充气式膝下垫枕;

和/或,所述足底垫枕为充气式足底垫枕。

优选地,所述足底垫枕与所述底板相对的一侧的两端上均连接有所述调节带。

优选地,所述调节带上设置有能够调节所述调节带长度的调节扣。

优选地,所述调节扣为日扣,所述日扣滑动安装在所述调节带上,所述调节带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足底垫枕上,所述调节带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膝下垫枕后与所述日扣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节扣为日扣,所述日扣滑动安装在所述调节带上,所述调节带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膝下垫枕上,所述调节带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足底垫枕后与所述日扣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节带为尼龙带。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再膝下垫枕上设置第一凹槽来承托患者的小腿,增大了与小腿的接触面积,降低的压强,使得患者的舒适感增加,同时还设置第二凹槽来容纳腘窝,使得在对患者的小腿进行承托时不会压迫腘窝,从而降低了压迫血管和神经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膝下支撑及踝关节固定组合功能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膝下垫枕;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2:足底垫枕;3:底板;31:固定底板;32:滑动底板;33:定位孔;34:固定件;4:调节带;41:日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膝下支撑及踝关节固定组合功能垫,膝下支撑及踝关节固定组合功能垫包括膝下垫枕1、足底垫枕2、底板3和调节带4。膝下垫枕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12,第一凹槽11的槽向与使用者的小腿的朝向匹配,第二凹槽12的槽向与第一凹槽11的槽向相垂直,第二凹槽12与第一凹槽11相交,且第二凹槽12的深度大于第一凹槽11的深度;膝下垫枕1的一侧沿第一凹槽11的槽向设置有底板3,底板3与膝下垫枕1相对的一侧设置有足底垫枕2,足底垫枕2与底板3相对的一侧与调节带4的一端连接,调节带4的另一端与膝下垫枕1连接。当患者进行小腿游离皮瓣术后,将用户的小腿放置在第一凹槽11内,同时通过足底垫枕2与患者的脚掌抵接,实现对患者的小腿及脚掌的固定。

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1使得膝下垫枕1与小腿的接触面积,即增大了小腿承托的受力面积,从而降低压强,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进一步地,设置第二凹槽12用于来容纳腘窝的部分,使得不压迫腘窝,从而降低出现压迫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的概率。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膝下垫枕1为充气式膝下垫枕1。和/或,足底垫枕2为充气式足底垫枕2。在本方案中将膝下垫枕1和/或足底垫枕2都设置为充气式,这对于患者而言能够使得患者更加舒适,而对于医院或者医生而言这更加轻便,易于携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底,3包括固定底板31和滑动底板32,固定底板31与膝下垫枕1固定连接,足底垫枕2固定在滑动底板32上,固定底板31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滑动底板32的夹层,滑动底板32滑动地安装在夹层中,滑动底板32能够沿第一凹槽11的槽向滑动伸出夹层一定的长度。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可以将底板3中的固定底板31和滑动底板32的材质设置为高硬度的塑料板,既能够节约材料成本,又能够为承托小腿提供承托力,由于底板3是可伸缩的类型,所以本实用新型膝下支撑及踝关节固定组合功能垫能够适用于绝大部分患者的患肢。在更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滑动底板32和固定底板31上均对应贯穿设置有多个定位孔33,定位孔33中设置有限制滑动底板32相对固定底板31位移的固定件34,滑动底板32上沿自身运动方向阵列布置有多个定位孔33,使得滑动底板32能够相对于固定底板31在多个不同的位置进行固定。当滑动底板32和固定底板31上的定位孔33处于同一竖直线上时,只需要将固定件34插入定位孔33,即可固定滑动底板32和固定底板31。

更进一步地,足底垫枕2与底板相对的一侧的两端上均连接有调节带4。调节带4上设置有能够调节调节带4长度的调节扣。此时调节带4的安装情况有两种。

一种情况为:调节扣为日扣41,日扣41滑动安装在调节带4上,调节带4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足底垫枕2上,调节带4的另一端穿过膝下垫枕1与日扣41连接,此时调节带4能够与膝下垫枕1产生相对位移。另外一种情况为:调节扣为日扣41,日扣41滑动安装在调节带4上,调节带4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膝下垫枕1上,调节带4的另一端穿过足底垫枕2后与日扣41连接,此时调节带4能够与膝下垫枕1产生相对位移。在这两种情况中,均能通过日扣41来调节调节带4的长度进而膝下垫枕1和底板之间的角度,使得患肢足踝按理想功能位放置(即使得患者的脚掌和小腿的角度按照设定的角度进行放置),便于患者术后的患肢的恢复。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调节带4为尼龙带。

日扣41为日字型扣,调节带4的一端足底垫枕2或膝下垫枕1中的一个,固定在调节带4的另一端从日字型扣中的第一个口穿过又从日字型扣的另一个口穿出后,穿过足底垫枕2或膝下垫枕1中的另一个后再连接在日字型扣中间的横杆上,实现用日字型扣调节调节带4的长短。

需要理解的是,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路线和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的各种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