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视诱导训练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74989发布日期:2021-12-31 20:3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视诱导训练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训练镜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正视诱导训练镜。


背景技术:

2.随着近视发病率的逐年提高,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有的近视控制方法包括: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多焦软镜、周边离焦眼镜和多点近视离焦眼镜、凸透镜联合底朝内三棱镜等方法,但均未解决在特定近远距离下的近视控制问题。
3.1、阳光下户外活动,一方面能看远放松调节,降低物像在视网膜后的成像;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光线可以促进眼底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而多巴胺可以减缓眼轴长度的增长。
4.2、低浓度阿托品,一种非选择性的胆碱能m型受体(毒蕈碱受体)拮抗剂,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视网膜和巩膜,且由m1和m4受体介导,通过作用于m1和m4受体来实现阻断眼轴增长的作用。
5.3、角膜塑形镜,通过夜间佩戴对角膜前表明的形态进行塑形,以达到“降低中央角膜抬高周边角膜”的作用,从而实现物像在视网膜旁中心远视离焦向旁中心近视离焦的转换。
6.4、多焦软镜,通过模拟角膜塑形镜塑形后的旁中心近视离焦环,模拟实现角膜塑形镜的旁中心近视离焦的近视控制作用效果。
7.5、周边离焦眼镜和多点近视离焦眼镜,类似角膜塑形镜的旁中心近视离焦作用,周边离焦眼镜是镜片的周边近视度数较中央近视度数低,进而实现类似角膜塑形镜的旁中心近视离焦作用效果,但其作用力比角膜塑形镜的近视离焦作用力要小得多。多点近视离焦眼镜,是在中央9毫米至32毫米均匀分布着396个+3.0d的小透镜,进而实现在视网膜上和视网膜前的两个成像面,通过视网膜前的成像面形成的近视离焦力来控制近视增长的效果。
8.6、凸透镜联合底朝内三棱镜,看远足矫,看近正附加+2.0d和看近附加3

底朝内棱镜,目的是通过固定的看近正镜附加和底朝内三棱镜,将看近模拟成看远的眼调节放松和集合放松的状态,模拟实现“减少看近”的调节疲劳和双眼紧张状态,进而控制近视的增长。
9.7、自动反转拍,通过自动反转正负透镜的方式,在40厘米特定距离在阅读20/30字标时训练调节灵活度的一种自动装置。自动反转拍仅能改善单双眼的调节灵活度,以此减少因调节不灵活引发的近视增长。
10.双眼视觉模型和屈光正视化的诱导模型,是常见的两种模型。人的屈光发育受两大因素影响,即基因因素和视觉行为因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发育中的四个主要参数(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受基因的影响会越来越弱(虽有个体差异,但大约至11岁前后基本消失),而受视觉行为的影响会越来越强,直至18岁时屈光发育的速度会逐步降低,但眼轴的发育不会完全停止,会伴随终生。
11.双眼视觉模型和屈光正视化的诱导模型,即清晰的解释了通过双眼视觉的内部交互作用和物像在单眼视网膜前的诱导作用,使得视网膜往前追随物像的作用力,实现在特定用眼距离下的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正视化诱导发育作用。
12.现有技术大多解决的是看远时物像在视网膜上成像后的旁中心远视离焦导致的近视增长问题,即角膜塑形镜、多焦软镜、周边离焦眼镜和多点近视离焦眼镜等,均是通过将旁中心的远视离焦转换为旁中心的近视离焦,进而实现对近视增长的控制作用,但上述技术均未解决看近时由于单眼调节滞后和双眼视功能障碍诱发的中心和中周边远视性离焦导致的近视增长问题。
13.凸透镜联合底朝内三棱镜,看似解决了看近时因调节疲劳和双眼紧张状态下的近视增长问题,但由于个体化差异和每个人看近距离的不同,双眼视觉系统的交互作用不同,单眼调节滞后量的不同等,均未能“彻底”消除看近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后的问题,即未能个性化解决看近时的近视增长风险。
14.自动反转拍,仅解决了因为调节不灵活导致的近视增长,而未能实现在特定阅读距离时的物像在视网膜前成像的正视化诱导机制,来实现对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1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正视诱导训练镜。解决了人们利用长时间看近时的控制近视增长问题。
1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17.一种正视诱导训练镜,包括:
18.训练镜本体;
19.可伸缩于所述训练镜本体的壳体的第一组镜片以及第二组镜片;
20.其中,所述第一组镜片包括两个正镜片;所述第二组镜片包括两个棱镜片。
21.可选的,所述训练镜本体的壳体上还设置有以下至少一种按键:
22.开关机键;调快镜片伸出时间键;调慢镜片伸出时间键;单次每组镜片出片键;
23.第一时间显示按钮;第二时间显示按钮。
24.可选的,第一时间显示按钮对应的第一时间是20分钟;第二时间显示按钮对应的第二时间是30分钟。
25.可选的,正视诱导训练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
26.所述开关机键、调快镜片伸出时间键、调慢镜片伸出时间键、单次每组镜片出片键、第一时间显示按钮以及第二时间显示按钮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27.所述单次每组镜片出片键被按一次时,第一组镜片和第二组镜片交替出片和回片一次。
28.可选的,正视诱导训练镜还包括: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组镜片固定连接;
29.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组镜片固定连接;
30.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滑槽内滑动,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二滑槽内滑动;
31.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三滑槽内滑动,
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在所述壳体内的第四滑槽内滑动。
32.可选的,所述第一组镜片包括:第一镜片以及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二镜片均为正镜片;
33.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
34.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
35.可选的,正视诱导训练镜,还包括:
36.第一滑动导柱,所述第一滑动导柱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镜片伸出口的部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后部固定连接;
37.第二滑动导柱,所述第二滑动导柱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镜片伸出口的部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后部固定连接;
38.所述第一支架具有供所述第一滑动导柱以及第二滑动导柱穿过的孔,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一滑动导柱以及第二滑动导柱滑动。
39.可选的,所述第二组镜片包括:第三镜片以及第四镜片;所述第三镜片以及所述第四镜片均为棱镜片;
40.所述第三镜片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41.所述第四镜片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42.可选的,正视诱导训练镜还包括:
43.第三滑动导柱,所述第三滑动导柱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镜片伸出口的部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后部固定连接;
44.第四滑动导柱,所述第四滑动导柱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镜片伸出口的部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后部固定连接;
45.所述第二支架具有供所述第三滑动导柱以及第四滑动导柱穿过的孔,所述第二支架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三滑动导柱以及第四滑动导柱滑动。
46.可选的,所述壳体还连接有可调节的松紧头带。
4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4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正视诱导训练镜包括:训练镜本体;可伸缩于所述训练镜本体的壳体的第一组镜片以及第二组镜片;其中,所述第一组镜片包括两个正镜片;所述第二组镜片包括两个棱镜片。在特定的40厘米近用距离,在佩戴全矫眼镜前提下使用;使用正视诱导训练镜时,须在双眼看近(保持平面融像和立体视能力)的正常使用下,通过双眼前+2.50d和6

bo的两组镜片每隔15秒或30秒交替更换的方式,阅读20分钟或30分钟的方式,实现对近视增长的控制作用。
附图说明
4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诱导训练镜立体示意图;
5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诱导训练镜的镜片的示意图;
5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诱导训练镜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52.图4是正视化诱导模型通过使中心和中周边物像呈现为近视性离焦状态的示意图;
53.图5是正视化诱导模型因旁中心远视性离焦导致的近视增长示意图;
54.图6是正视化诱导模型中例如角膜塑形镜等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形态,使得原在视网膜成像的旁中心远视性离焦转换为旁中心近视性离焦后得以控制近视增长的示意图。
55.附图标记说明:
[0056]1‑
训练镜本体;11

开关机键;12

调快镜片伸出时间键;13

调慢镜片伸出时间键;
[0057]
14

单次每组镜片出片键;15

第一时间显示按钮;16

第二时间显示按钮;
[0058]
211第一镜片;212

第二镜片;221第三镜片;222

第四镜片;
[0059]3‑
松紧头带;
[0060]
41

第一滑动导柱;42

第二滑动导柱;43

第三滑动导柱;44

第四滑动导柱;
[0061]5‑
电路板;
[0062]
51

第一支架;52

第二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64]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正视诱导训练镜,包括:训练镜本体1;可伸缩于所述训练镜本体1的壳体的第一组镜片以及第二组镜片;其中,所述第一组镜片包括两个正镜片;所述第二组镜片包括两个棱镜片。
[0065]
这里,所述第一组镜片包括:第一镜片211以及第二镜片212;所述第一镜片211和所述第二镜片212均为正镜片;具体可以是+2.50正镜片;
[0066]
所述第二组镜片包括:第三镜片221以及第四镜片222;所述第三镜片221以及所述第四镜片222均为棱镜片,具体可以是3

bo棱镜片。
[0067]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训练镜本体1的壳体上还设置有以下至少一种按键:开关机键11;调快镜片伸出时间键12;调慢镜片伸出时间键13;单次每组镜片出片键14;第一时间显示按钮15;第二时间显示按钮16。
[0068]
该实施例中,长按“开关机键11”3秒钟可以开机,当然这里的时长3秒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短按开关机键1秒钟转换训练时长(分别是20分钟和30分钟),这里的时长1秒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短按“调慢出片伸出时间键”至镜片停留15秒或30秒换片;在全矫眼镜前佩戴正视诱导训练镜,按照每15秒或30秒对a/b组镜片自动换片,保持40厘米的阅读距离训练30分钟。
[0069]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时间显示按钮15对应的第一时间是20分钟;第二时间显示按钮16对应的第二时间是30分钟。
[0070]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正视诱导训练镜,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5;
[0071]
所述开关机键11、调快镜片伸出时间键12、调慢镜片伸出时间键13、单次每组镜片出片键14、第一时间显示按钮15以及第二时间显示按钮16均与所述电路板5电连接;
[0072]
所述单次每组镜片出片键14被按一次时,第一组镜片和第二组镜片交替出片和回片一次。
[0073]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正视诱导训练镜还可以包括:
[0074]
与所述电路板5电连接的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这里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在图中未视出;
[0075]
第一支架51,与所述第一组镜片固定连接;
[0076]
第二支架52,与所述第二组镜片固定连接;
[0077]
所述第一支架51的一端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滑槽内滑动,所述第一支架51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二滑槽内滑动;
[0078]
所述第二支架52的一端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三滑槽内滑动,所述第二支架52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在所述壳体内的第四滑槽内滑动。这里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三滑槽、第四滑槽均设置于壳体的内侧,未在图中示出,这里的第一滑槽和第三滑槽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第二滑槽和第四滑槽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
[0079]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211与所述第一支架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镜片212与所述第一支架51固定连接。
[0080]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正视诱导训练镜还可以包括:
[0081]
第一滑动导柱41,所述第一滑动导柱41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镜片伸出口的部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后部固定连接;
[0082]
第二滑动导柱42,所述第二滑动导柱42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镜片伸出口的部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后部固定连接;
[0083]
所述第一支架51具有供所述第一滑动导柱41以及第二滑动导柱42穿过的孔,所述第一支架51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一滑动导柱41以及第二滑动导柱42滑动。这样第一支架51向前滑动时,带动第一镜片211和第二镜片212向前移动,并伸出壳体;相反的,第一支架51向后滑动时,带动第一镜片211和第二镜片212向后移动,并缩进壳体;
[0084]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镜片221与所述第二支架52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镜片222与所述第二支架52固定连接。
[0085]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正视诱导训练镜还可以包括:
[0086]
第三滑动导柱43,所述第三滑动导柱43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镜片伸出口的部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后部固定连接;
[0087]
第四滑动导柱44,所述第四滑动导柱44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镜片伸出口的部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后部固定连接;
[0088]
所述第二支架52具有供所述第三滑动导柱43以及第四滑动导柱44穿过的孔,所述第二支架52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三滑动导柱43以及第四滑动导柱44滑动。这样第二支架52向前滑动时,带动第一镜片221和第二镜片222向前移动,并伸出壳体;相反的,第二支架52向后滑动时,带动第一镜片221和第二镜片222向后移动,并缩进壳体;
[0089]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连接有可调节的松紧头带3。将“可调节松紧头带”调至适合的松紧程度固定在头上。
[0090]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正视诱导训练镜还连接有usb充电口,以便于与电路板充电。
[0091]
如图4至6所示,其中,图5显示为因旁中心远视性离焦导致的近视增长示意图,图6
是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形态,使得原在视网膜成像的旁中心远视性离焦转换为旁中心近视性离焦后得以控制近视增长的示意图。图4显示为通过使中心和中周边物像呈现为近视性离焦状态,达到控制近视增长的效果。
[0092]
当人们在看近时,因为双眼的调节滞后和张力性调节综合导致的看近的视网膜黄斑凹中心和黄斑凹中周边物像的远视性离焦,会在看近时不断刺激视网膜追随物像的轴性近视增长。结合双眼视觉模型理论,双眼在1米角(约6

集合需求)刺激下会带出双眼+0.50d的额外调节反应。
[0093]
正视诱导训练镜即在双眼使用下,保持40厘米的阅读距离,在屈光足矫前提下通过双眼前加+2.50d正镜和6

bo的自动交替反转镜,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促使视网膜往前追随物像的控制近视轴性增长的效果。
[0094]
正视诱导训练镜实现近视控制效果的前提,是按40厘米设计距离或更远一些的距离阅读;这样,在特定的40厘米近用距离,在佩戴全矫眼镜前提下使用;使用正视诱导训练镜时,须在双眼看近(保持平面融像和立体视能力)的正常使用下,通过双眼前+2.50d和6

bo的两组镜片每隔15秒或30秒交替更换的方式,阅读30分钟的方式,实现对近视增长的控制作用。
[0095]
解决了人们利用长时间(30分钟)看近时的控制近视增长问题。相比角膜塑形镜、多焦软镜、周边离焦眼镜或多点近视离焦眼镜、凸透镜联合底朝内三棱镜等控制近视增长,具有更低成本的优势。正视诱导训练镜,不仅能解决看近时控制近视增长问题,还能保持使用者正常的双眼视功能。
[0096]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