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气囊止鼾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93147发布日期:2021-11-03 12:1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气囊止鼾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健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气囊止鼾枕。


背景技术:

2.打鼾是指睡眠中因上呼吸道狭窄使悬雍垂(腭垂)发生振动而发出的鼾声。医学研究知道,任何发音都需要通过口腔、鼻腔和咽腔中各种肌肉的活动,当气流通过各种肌肉形成的形状各异的腔隙时才会出声。人们在讲话时靠气流冲击喉部的声带(两块小肌肉)中间的空隙发音,然后由唇、舌、颊、颚部肌肉搭配形成各种形状的空腔,使声音通过时发出不同的声母和韵母,才组成语言。人在睡眠中唇、舌、颊、颚部肌肉不可能随意搭配形成各种空腔,但始终留出一个大的通道

嗓子(咽部),如果这个通道变窄,那么气流通过时就会发出声音来,这就是打鼾。所以胖人、咽喉部肌肉松弛的人、嗓子发炎的人最容易打鼾。
3.如何能有效防止人们在睡觉打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4.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多气囊止鼾枕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多气囊止鼾枕,该多气囊止鼾枕具有止鼾效果。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7.提供一种多气囊止鼾枕,设置有枕体、用于承托头部的枕底气囊、用于对使用者头部进行左右晃动的止鼾气囊和用于承托颈椎的颈椎气囊,枕底气囊、止鼾气囊和颈椎气囊分别装配于枕体,止鼾气囊叠设于枕底气囊的正上方,颈椎气囊装配于枕底气囊的一个侧面。
8.将止鼾枕头在使用时,用户头部所贴的面定义为正面,以用户的左手、右手、头部上方和头部下方为参照对应定义为枕头的左侧面、右侧面、上底面和下底面、
9.优选的,上述枕底气囊位于背面,颈椎气囊位于下底面,止鼾气囊位于正面。
10.优选的,上述止鼾气囊设置有左气囊、右气囊和连接部,左气囊和右气囊层叠于枕底气囊的正面的左右两侧位置,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左气囊的一侧面和右气囊的一侧面固定连接。
11.优选的,上述左气囊设置有多个左子气囊,多个左子气囊从上底面至下底面依次排列,多个左子气囊整体叠设于枕底气囊的正面左侧,且多个左子气囊互不连通。
12.优选的,上述右气囊设置有多个右子气囊,多个右子气囊面从上底面至下底面依次排列,多个右子气囊整体叠设于枕底气囊的正面右侧,且多个右子气囊互不连通。
13.位于左气囊中部的左子气囊的最大高度大于其他的左子气囊的最大高度。
14.多个左子气囊的最大高度均相同。
15.位于右气囊中部的右子气囊的最大高度大于其他的右子气囊的最大高度。
16.多个右子气囊的最大高度均相同。
17.优选的,上述枕底气囊设置有多个用于防止在充气时晃动的气腔,多个气腔互相连通。
1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气囊止鼾枕,设置有枕体、用于承托头部的枕底气囊、用于对使用者头部进行左右晃动的止鼾气囊和用于承托颈椎的颈椎气囊,枕底气囊、止鼾气囊和颈椎气囊分别装配于枕体,止鼾气囊叠设于枕底气囊的正上方,颈椎气囊装配于枕底气囊的一个侧面。该止鼾枕头的止鼾气囊能用户打鼾时进行左右充放气,使用户头部进行晃动,从而使用户止鼾。
附图说明
19.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气囊止鼾枕的枕底气囊、右气囊和颈椎气囊在充气时的立体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气囊止鼾枕在非充气状态时的主视图。
22.图3为图2的左视图。
23.图4为图2中的止鼾气囊的示意图。
24.图5为图3的充气状态示意图。
25.图6为图3的充气状态示意图。
26.图7为实施例3的枕底气囊的示意图。
27.图8为充放气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28.在图1至图8中,包括有:
29.枕底气囊100、气腔130、
30.止鼾气囊200、
31.左气囊210、左子气囊211、
32.右气囊220、右子气囊221、
33.连接部230、
34.颈椎气囊300、
35.充放气装置400、
36.气泵410、
37.消声器420、
38.压力传感器430、
39.气道440、
40.气阀组件450、
41.颈椎气阀451、
42.枕底气阀452、
43.止鼾左气阀453、第a1端4531、第a2端4532、第a3端4533、
44.止鼾右气阀454、第b1端4541、第b2端4542、第b3端4543、
45.总放气阀456。
具体实施方式
46.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47.实施例1。
48.一种多气囊止鼾枕,设置有枕体、用于承托头部的枕底气囊 100、用于对使用者头部进行左右晃动的止鼾气囊200和用于承托颈椎的颈椎气囊300,枕底气囊100、止鼾气囊200和颈椎气囊300 分别装配于枕体,止鼾气囊200叠设于枕底气囊100的正上方,颈椎气囊300装配于枕底气囊100的一个侧面。
49.将止鼾枕头在使用时,用户头部所贴的面定义为正面,以用户的左手、右手、头部上方和头部下方为参照对应定义为枕头的左侧面、右侧面、上底面和下底面。枕底气囊100位于背面,颈椎气囊300位于下底面,止鼾气囊200位于正面,如图1至3。
50.止鼾气囊200设置有左气囊210、右气囊220和连接部230,左气囊210和右气囊220层叠于枕底气囊100的正面的左右两侧位置,连接部230的两端分别与左气囊210的一侧面和右气囊220 的一侧面固定连接,如图4。
5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左气囊210和右气囊220在用户打鼾,进行交替充放气,从而使用户的头部左右晃动,从而抑制用户打鼾,达到止鼾效果。
52.其中,左气囊210设置有多个左子气囊211,多个左子气囊 211从上底面至下底面依次排列,多个左子气囊211整体叠设于枕底气囊100的正面左侧,且多个左子气囊211互不连通。其中多个左子气囊211的最大高度均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说的最大高度是指在气囊在充满气时的最大高度。
53.右气囊220设置有多个右子气囊221,多个右子气囊221面从上底面至下底面依次排列,多个右子气囊221整体叠设于枕底气囊100的正面右侧,且多个右子气囊221互不连通。其中多个右子气囊221的最大高度均相同,如图5。
5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有枕底气囊100和颈椎气囊300的高度,当在睡眠时发现用户出现打鼾情况时,多个左子气囊211和多个右子气囊221进行交替充放气,使用户头部进行左右晃动,实现止鼾功能。
55.本实用新型的止鼾气囊200的最大高度为20cm。通过多个左子气囊211和多个右子气囊221的交替充放气,从而能使用户头部轻易转动达到止鼾目的。通过调节颈椎气囊300的高度能适应不同用户的颈椎部位高度。
56.该止鼾枕头的止鼾气囊200能用户打鼾时进行左右充放气,使用户头部进行晃动,从而使用户止鼾。
57.实施例2。
58.一种多气囊止鼾枕,其他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位于左气囊210中部的左子气囊211的最大高度大于其他的左子气囊211的最大高度。位于右气囊220中部的右子气囊221 的最大高度大于其他的右子气囊221的最大高度,如图6。
59.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位于左气囊210中部的左子气囊211和位于右气囊220中部的右子气囊221的最大高度都大于对应其他的左子气囊211和右子气囊221,从而便容易使用户头部转动。
60.实施例3。
61.一种多气囊止鼾枕,其他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枕底气囊100设置有
多个用于防止在充气时晃动的气腔130,多个气腔130互相连通,如图7。
62.与实施例1相比,多个气腔130能在充气至半饱和状态时,使整个止鼾枕头的表面依然可以维持平面状态,从而防止头部晃动。而且在充气时多个气腔130能降低气体的流速起到降噪的效果。
63.实施例3。
64.一种多气囊止鼾枕,如图8,其他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充放气装置400,充放气装置 400400的出气端分别与枕底气囊100、颈椎气囊300、左气囊210 和右气囊220连接。
65.充放气装置400设置有气泵410、消声器420、气道440、颈椎气阀451、枕底气阀452、止鼾左气阀453、止鼾右气阀454、总放气阀456和用于检测压力大小的压力传感器430,气泵410 的出气端与消声器420的一端连通,消声器420的另一端与气道 440的进气端连通,压力传感器430装配于气道440,气道440的多个出气端分别与颈椎气阀451、枕底气阀452、止鼾左气阀453、止鼾右气阀454和总放气阀456连通,颈椎气阀451与颈椎气囊 300连通过,枕底气阀452与枕底气囊100连通,止鼾左气阀453 与左气囊210连通,止鼾右气阀454与右气囊220连通。
66.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气阀451、枕底气阀452和总放气阀456都为双通气阀。止鼾左气阀453和止鼾右气阀454都为三通气阀。
67.气道440设置有五个出气端,分别定义为第一出气端、第二出气端、第三出气端、第四出气端和第五出气端。
68.颈椎气阀451的一端与颈椎气囊300连通,颈椎气阀451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气端连通。
69.枕底气阀452的一端与枕底气囊100连通,枕底气阀452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气端连通。
70.总放气阀456的一端与第五出气端连通,总放气阀456的另一端与外部空间连通。
71.止鼾左气阀453设置有第a1端4531、第a2端4532和第a3端 4533,第a1端4531与第三出气端连通,第a2端4532与左气囊210 连通,第a3端4533与外部空间连通,且第a1端4531与第a3端4533 不相通。
72.止鼾右气阀454设置第b1端4541、第b2端4542和第b3端4543,第b1端4541与第四出气端连通,第b2端4542与右气囊220连通,第b3端4543与外部空间连通,且第b1端4541与第b3端4543不相通。
73.1、颈椎气囊300:颈椎气阀451控制充放气和保持。
74.充气:关闭枕底气阀452、止鼾左气阀453、止鼾右气阀454 和总放气阀456,开启颈椎气阀451和气泵410;枕底气囊保持,左气囊和右气囊放气。
75.放气:关闭枕底气阀452、止鼾左气阀453和止鼾右气阀454,开启颈椎气阀451和总放气阀456,关闭气泵410,枕底气囊保持,左气囊和右气囊放气。
76.保持:关闭颈椎气阀451,其他气阀和气泵410可随意控制。
77.2、枕底气囊100:枕底气阀452控制充放气和保持。
78.充气:关闭颈椎气阀451、止鼾左气阀453、止鼾右气阀454 和总放气阀456,开枕底气阀452和气泵410;颈椎气囊保持,左气囊和右气囊放气。
79.放气:关闭气阀颈椎气阀451、止鼾左气阀453和止鼾右气阀 454,开启枕底气阀452和总放气阀456,关闭气泵410;颈椎气囊保持,左气囊和右气囊放气。
80.保持:关闭枕底气阀452,其他气阀和气泵410可随意控制。
81.3、左气囊210:止鼾左气阀453控制充放气,保持使用开关气泵410实现。
82.充气:关闭颈椎气阀451、枕底气阀452、止鼾右气阀454和总放气阀456,开启止鼾左气阀453和气泵410;颈椎气囊和枕底气囊保持,右气囊放气。
83.放气:开启止鼾左气阀453,其他气阀和气泵410可以根据需要控制。
84.保持:关闭颈椎气阀451、枕底气阀452、止鼾右气阀454和总放气阀456,开启止鼾左气阀453,关闭气泵410;颈椎气囊和枕底气囊保持,右气囊放气。
85.4、右气囊220:止鼾右气阀454控制充放气,保持使用开关气泵410。
86.充气:关闭颈椎气阀451、枕底气阀452、止鼾左气阀453和总放气阀456,开启止鼾右气阀454和气泵410;颈椎气囊和枕底气囊保持,左气囊放气。
87.放气:开启止鼾右气阀454,其他气阀和气泵410可以根据需要控制。
88.保持:关闭颈椎气阀451、枕底气阀452、止鼾左气阀453和总放气阀456,开启止鼾右气阀454,关闭气泵410;颈椎气囊和枕底气囊保持,左气囊放气。
89.其中气泵410工作电压小于1.5v,且气泵410为低噪声气泵 410。实施例的气泵410通过缓慢地充气,从而使噪声降低至30db。
90.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用新型只使用了5个气阀,因此具有接线接管简单的优点。同时实施例还通过消声腔降低充气时产生的噪声,从而更好地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91.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