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隔离系统及新生儿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32300发布日期:2021-10-24 05:59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负压隔离系统及新生儿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负压隔离系统及新生儿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烈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运送和隔离治疗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负压隔离舱,负压隔离舱通过其具有负压系统及相应的排气过滤系统,降低转运和隔离治疗过程中的传染隐患。但是,现有的负压隔离舱的转运和隔离治疗的对象主要针对成年人、青少年以及年龄较大的儿童,并未考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于外部环境的敏感需求,例如温度、湿度等。
3.目前针对新生儿的培养箱虽然能保证适宜的温湿度,但并不具备负压功能。若是将现有的培养箱用于运输患传染病的新生儿,培养箱内的病毒则容易扩散至外界增加运输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另外,若是将该培养箱用于培养未患传染病的新生儿,培养箱外的传染病毒也会进入培养箱内对新生儿造成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现有的新生儿培养箱对新生儿的安全运输与培养,降低运输人员、医护人员以及新生儿的感染风险。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负压隔离系统,适用于新生儿的培养箱上,包括外置滤毒罐、风道组件、负压控制箱和内置滤毒罐;所述外置滤毒罐设在所述培养箱的外侧壁上,所述风道组件设在所述培养箱的底部,所述风道组件上设有风道进风口和风道出风口,所述风道进风口与所述外置滤毒罐相连,所述风道出风口与所述培养箱的内腔连通;所述负压控制箱设在所述培养箱的外侧壁上并适用于所述培养箱的内腔形成负压,所述负压控制箱上设有控制箱进风口和控制箱出风口,所述内置滤毒罐设在所述培养箱的内侧壁上并与所述控制箱进风口相连,所述培养箱的内腔通过所述控制箱出风口与所述培养箱的外侧连通。
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的外置滤毒罐能将培养箱外的病毒过滤,保证进入培养箱内的空气为无菌空气,风道组件将无菌空气定向输送至培养箱的内腔中,为未患传染病的新生儿提供一个安全的运输以及培养环境;负压控制箱能促使培养箱的内腔形成负压,再结合内置滤毒罐,能有效避免培养箱内的病毒扩散至培养箱外,降低运输人员和医护人员在运输或护理患传染病新生儿时的感染风险;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负压隔离系统能同时适用于患病和未患病的新生儿的安全运输与培养,降低运输人员、医护人员以及新生儿的感染风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7.进一步地,所述负压控制箱包括控制箱箱体和安装在所述控制箱箱体内的负压风机,所述控制箱进风口和所述控制箱出风口设所述控制箱箱体上,所述负压风机上设有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所述风机进风口与所述控制箱箱体的内腔连通,所述风机出风口与所述控制箱出风口相连。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负压风机运行,控制箱箱体内空气从控制箱出风口排出控制箱箱体外,使得控制箱箱体内的气压低于培养箱内的气压,培养箱内的空气在压差作用下经内置滤毒罐过滤后流入控制箱箱体内,再经该负压风机排出控制箱箱体外,由此有助于提高培养箱内外空气的更换效率,为新生儿提供一个适宜的负压培养环境。
9.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箱箱体在远离所述控制箱进风口的一侧设有通风口,所述控制箱箱体的内腔通过所述通风口与所述控制箱箱体的外侧连通。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培养箱内的温度通常高于室温,当培养箱内的空气流入控制箱箱体内,会使该控制箱箱体内的温度升高,影响负压风机等设备的运行;通风口能将外界的冷空气补入控制箱箱体内,降低控制箱箱体内温度,保证负压风机等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
11.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本体、电机和扇叶,所述风道本体包括相互连通的旋流区和平流区,所述扇叶穿设在所述旋流区中并适于旋转带动所述旋流区的空气流向所述平流区,所述电机设在所述旋流区的下方适于驱动所述扇叶旋转,所述风道出风口设在所述平流区远离所述旋流区的一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驱动扇叶旋转,加快旋流区内的空气的流通,旋流区能为提速后的空气提供导向作用,平流区能对提速后的空气加以平铺,由此使得空气快速均匀的输送至培养箱内,提高空气的流通效率。
13.进一步地,所述风道本体还包括缓流区,所述缓流区设在所述旋流区的上方,所述风道进风口设在所述缓流区的一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外置滤毒罐过滤后的空气在进入风道本体时存在一定的流向,若直接吹向扇叶则会影响扇叶的旋转,缓流区能更改该空气的流向,减少空气对扇叶旋转的干扰,提高扇叶对空气导向输送的效率。
15.进一步地,所述负压隔离系统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在所述风道出风口处。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空气流经风道出风口处时,加热组件能对该空气加热,使得培养箱能同时进行空气补充和温度调节,有助于简化培养箱的操作工序。
17.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底板,所述加热底板的一端穿设在所述风道出风口中,所述加热底板的另一端穿出于所述风道出风口外并平铺在所述培养箱的底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气流经风道本体后由加热底板加热成热空气,随后直接流入培养箱的内腔,减少热空气的热量损耗。
19.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垂直设在所述加热底板的顶部,且所述散热片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风道出风口的开口方向延伸。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片能增加空气与加热组件的接触面积,促使空气在流通过程中吸收更多的热量,进而提高培养箱的温度调节效率。
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生儿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和设在培养箱上的上述的负压隔离系统。所述新生儿培养装置与上述负压隔离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2.进一步地,所述培养箱包括床体,所述负压隔离系统的加热组件设在所述床体的下方并与所述床体之间形成有间隙。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床体与加热组件存在间隙,能够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的烫伤、灼伤,降低培养箱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新生儿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培养箱与负压隔离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培养箱与负压隔离系统装配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培养箱与负压隔离系统装配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培养箱与负压隔离系统装配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三;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培养箱与负压隔离系统装配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四;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风道组件、加热组件与基座的装配示意图之一;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风道组件、加热组件与基座的装配示意图之二;
32.图9为图6在a处的放大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
培养箱;11

基座;12

床体;13

罩体;131

进气口;14

壳体;2

移动担架;3

外置滤毒罐;31

第一输送管;4

风道组件;41

风道本体;411

缓流区;4111

风道进风口;412

旋流区;4121

安装口;413

平流区;4131

风道出风口;42

电机;43

扇叶;5

负压控制箱;51

控制箱箱体;511

控制箱进风口;512

控制箱出风口;513

通风口;52

负压风机;53

气流检测装置; 6

内置滤毒罐;61

第二输送管;7

加热组件;71

热底板;72

散热片;73

隔热垫;8

传感器组件;9

负压保护阀;91

阀盖;911

通孔;92

橡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须按照说明书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构造进行操作,该类方位名词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内”与“外”,指的是相对于一腔体结构,诸如一箱子,箱子内部为内侧,箱子外部为外侧。
[0037]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附图中设置有坐标系xyz,其中x轴的正向代表前侧,x轴的反向代表后侧,y轴的正向代表右侧,y轴的反向代表左侧, 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
[0038]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
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39]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生儿培养装置,参见图1,包括培养箱1、负压隔离系统和移动担架2。负压隔离系统设在培养箱1上,为新生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运输和培养环境,降低运输人员、医护人员以及新生儿的感染风险。培养箱1适于安装在移动担架2上,由此便于培养箱1根据需要快速转移至制定位置。
[0040]
结合图2和图3,培养箱1包括基座11、床体12、罩体13和壳体14。基座11位于培养箱1的底部,为新生儿提供一个支撑台面,床体12设置在基座11的顶部适于安放新生儿。罩体13设在基座11的顶部并罩设在床体12 的外侧,罩体13由有机玻璃构成,其与基座11配合用于成型培养箱1的内腔,以供新生儿的养护。壳体14固定在基座11的底部,其与基座11配合用于成型培养箱1的容纳腔,以供如电源、管路等设备的收纳,增加培养箱1的美观度。
[0041]
结合图4至图8,负压隔离系统包括外置滤毒罐3、风道组件4、负压控制箱5和内置滤毒罐6。其中,外置滤毒罐3设在壳体14左侧的外侧壁上,风道组件4设在基座11上,风道组件4上设有风道进风口4111和风道出风口4131。外置滤毒罐3的一侧设有第一输送管31,外置滤毒罐3通过第一输送管31与风道进风口4111相连,风道出风口4131与培养箱1的内腔连通。外置滤毒罐3和内置滤毒罐6中内置有hepa过滤网,其对0.1μm至0.3μm 的病毒等微粒的过滤有效率达到99.998%,具有优良的过滤效果。
[0042]
负压控制箱5设在罩体13左侧的外侧壁上,适用于控制培养箱1的内腔形成负压。本实施例中培养箱1内腔形成的负压范围在

50pa至

30pa,由此降低培养箱1在转运和培养新生儿过程中的传染隐患。负压控制箱5上设有控制箱进风口511和控制箱出风口512,内置滤毒罐6设在罩体13的内侧壁上,内置滤毒罐6的一侧设有第二输送管61,内置滤毒罐6通过出气管与控制箱进风口511相连,培养箱1的内腔通过控制箱出风口512与培养箱1的外侧连通。
[0043]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的外置滤毒罐3能将培养箱1外的病毒过滤,保证进入培养箱1内的空气为无菌空气,风道组件4将无菌空气定向输送至培养箱1的内腔中,为未患传染病的新生儿提供一个安全的运输以及培养环境。负压控制箱5能促使培养箱1的内腔形成负压,其结合内置滤毒罐 6,能有效避免培养箱1内的病毒扩散至培养箱1外,降低运输人员和医护人员在运输或护理患传染病新生儿时的感染风险。由此,本实施例的负压隔离系统能同时适用于患病和未患病的新生儿的安全运输与培养,降低运输人员、医护人员以及新生儿的感染风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044]
负压控制箱5包括控制箱箱体51和负压风机52,控制箱箱体51采用abs 材质,具有优良的防水以及耐腐蚀的性能,负压风机52内置于控制箱箱体51 的内腔中,具体采用直流风机。控制箱进风口511和控制箱出风口512分别设在控制箱箱体51的前侧和顶部,负压风机52上设有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风机进风口与控制箱箱体51的内腔连通,风机出风口与控制箱出风口 512相连。
[0045]
负压风机52运行,控制箱箱体51内空气从控制箱出风口512排出控制箱箱体51外,使得控制箱箱体51内的气压低于培养箱1内的气压,培养箱1 内的空气在压差作用下经内置滤毒罐6过滤后流入控制箱箱体51内,再经该负压风机52排出控制箱箱体51外,由此有助于提高培养箱1内外空气的更换效率,为新生儿提供一个适宜的负压培养环境。
[0046]
控制箱箱体51在远离控制箱进风口511的一侧设有一个通风口513,控制箱箱体51
的内腔通过通风口513与控制箱箱体51的外侧连通。由于培养箱1内的温度通常高于室温,当培养箱1内的空气流入控制箱箱体51内,会使该控制箱箱体51内的温度升高,影响负压风机52等设备的运行。本实施例通过通风口513的设置,在负压风机52运行时能将外界的冷空气补入控制箱箱体51内,降低控制箱箱体51内温度,保证负压风机52等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
[0047]
控制箱箱体51在控制箱出风口512处连接有一个气流检测装置53,该气流检测装置53内部设有浮球(图中未示出),若有气流通过气流检测装置53,则该浮球会被向上吹起,由此可目视负压风机52有无正常工作。
[0048]
负压控制箱5还包括控制单元、锂电池、负压测试仪等部件,图中未示出,其内置于控制箱箱体51的内腔中,用于实现在培养箱1内形成负压的环境,并可进行实时监测、电池电量显示等操作。上述部件以及连接关系均为现有技术,并非本实施例的特定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进一步展开。
[0049]
结合图7和图8,风道组件4包括风道本体41、电机42和扇叶43,其中风道本体41包括依次连通的缓流区411、旋流区412和平流区413。缓流区 411设在旋流区412的上方,风道进风口4111设在缓流区411的一侧并位于旋转区的一侧。平流区413设在旋流区412的一侧,风道出风口4131设在平流区413远离旋流区412的一侧。
[0050]
其中,旋流区412呈涡轮状,扇叶43穿设在旋流区412中并适于旋转带动旋流区412的空气流向平流区413,电机42设在旋流区412的下方适于驱动扇叶43旋转。旋流区412的底部设有一个安装口4121和适于盖合该安装口4121的端盖(图种未示出),该端盖的材质为塑料,可以有效良好的隔热效果。电机42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安装在端盖上,电机42的转轴穿过端盖与扇叶43固定连接,扇叶43通过安装口4121装入旋转区内。
[0051]
当负压隔离系统运行时,培养箱1外的空气经外置滤毒罐3过滤后通过进气管流入缓流区411,再依次流经缓流区411、旋流区412和平流区413进入培养箱1的内腔中。由于空气在进入风道本体41时存在一定的流向,若直接吹向扇叶43则会影响扇叶43的旋转,缓流区411能更改该空气的流向,减少空气对扇叶43旋转的干扰,提高扇叶43对空气导向输送的效率。电机 42在旋流区412内驱动扇叶43旋转,有助于加快旋流区412内的空气的流通,旋流区412能为提速后的空气提供导向作用,促使旋流区412内的空气导向流入平流区413。平流区413则能对提速后的空气加以平铺,由此使得空气快速均匀的输送至培养箱1内,提高空气的流通效率。
[0052]
负压隔离系统还包括加热组件7,加热组件7设在风道出风口4131处。当空气流经风道出风口4131处时,加热组件7能对该空气加热,使得培养箱 1能同时进行空气补充和温度调节,有助于简化培养箱1的操作工序。该加热组件7位于床体12的下方并与床体12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能够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的烫伤、灼伤,降低培养箱1的安全隐患。
[0053]
加热组件7包括加热底板71和散热片72。本实施例中加热底板71具体选用为硅胶加热器,其一端穿设在风道出风口4131中,其另一端穿出于风道出风口4131外并平铺在基座11的顶部,具有轻质、易加工、加热效率高的特点。空气流经风道本体41后由加热底板71加热成热空气,随后直接流入培养箱1的内腔,减少热空气的热量损耗。加热底板71与基座11之间设有一个隔热垫73,本实施例中隔热垫73具体选用硅橡胶,其能够促使加热底板 71产生的热量向上传递,有效减少热量的损耗。
[0054]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片72具体为铝型材,散热片72垂直设在加热底板71 的顶部,且散热片72的长度方向沿着风道出风口4131的开口方向延伸。该散热片72的设置能增加空气与加热组件7的接触面积,促使空气在流通过程中吸收更多的热量,进而提高培养箱1的温度调节效率。
[0055]
负压隔离系统还包括传感器组件8和负压保护阀9。该传感器组件8设在罩体13右侧的外侧壁上,集氧浓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于一体,能够对培养箱1内腔中的氧浓度、湿度以及压力进行实时监测,更好地对新生儿的运输和培养环境进行过程监控。
[0056]
结合图5和图9,罩体13右侧在传感器组件8的下方设有一个进气口 131,负压保护阀9包括阀盖91和橡胶片92,阀盖91安装在进气口131处适于封闭该进气口131。阀盖91上设有通孔911,橡胶片92设在阀盖91的内侧并适于封闭该通孔911。当负压隔离系统正常运行时,即培养箱1内负压范围在

50pa至

30pa时,橡胶片92对通孔911加以封闭,进而使得阀盖91对进气口131加以封闭,保证新生儿培养装置的正常运行。当培养箱1内负压低于

50pa时,橡胶片92会被大气压往内推,空气进入,防止培养箱1内气压过低,造成危险。由此,负压保护阀9适于在突发情况下对培养箱1内的气压采取应急保护措施,其进气量相对较少,对培养箱1内的空气质量影响也相对较小。
[0057]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