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43817发布日期:2021-12-08 10:47阅读:82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


背景技术:

2.肩颈是大脑与躯干的连接处,是大脑的总开关,上注于头部和面部的血液都要经过肩颈;临床医学表明,通过适当的按摩手法刺激肩颈,可以疏通经络,运气行血,可以达到预防颈椎病或者促使颈椎病患者康复的目的;颈椎病已是影响现代人们健康的常见病,趋向年轻化,据报道,小学生也普遍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伤科学认为,临床表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会使大脑供血不足,缺氧,营养不良,导致眩晕、头疼、势力减退、耳鸣、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健忘、脑动脉硬化,脊髓型颈椎病会使手脚麻木无力,甚至瘫痪,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会使五脏功能失调,颈型颈椎病会使颈项、肩背部僵硬酸疼;神经根型颈椎病会使手臂掌指部麻木疼痛,颈项部肌肉韧带、颈椎间盘、颈椎关节长时间处在牵拉挤压状态,导致静态损伤,使颈项部肌肉韧带受伤、颈椎间盘髓核突出或变性、颈椎关节错缝所致;目前市面上虽有较多的按摩器,但不能根据患者喜欢的体位进行调节,且按摩方式单一;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能够根据患者喜欢的体位进行调节,且有多种按摩方式,增加患者的按摩兴趣,缓解患者的疼痛,有效地解决了上述背景中所提到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端安装有坐板,所述坐板后端安装有可上下翻转的靠板,所述坐板前端安装有可上下翻转的前撑板,所述底板上端表面后侧安装有可前后移动的第一导杆,所述第一导杆向前或向后移动时可构成靠板向下翻转的同时前撑板向上或靠板向上翻转的同时前撑板向下翻转的结构;所述靠板前端表面上侧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大圆槽,所述大圆槽内壁分别安装有可沿大圆槽中心处公转的第一按摩柄,两个第一按摩柄外侧分别安装有可边摆动边自转的第二按摩柄;所述第二按摩柄下端外侧分别安装有可左右移动的第一按摩柱,所述第二按摩柄下端分别安装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二按摩柱。
6.优选的,所述底板上端表面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前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筒,所述第一导杆下端固定连接在螺纹筒外表面上端;所述第一导杆外表面上端套有套筒,所述套筒外表面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杆;所述坐板左右两端表面后侧分别铰接有第二连板,所述靠板下端表固定连接在两个第二连板上端表面,所述第二连板下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二导杆外表面,所述坐板左右两端表面前侧分别铰接有与第二连板相平行的第三连板,所述前撑板上端表面固定连接在两个第三连板下端表面,所述第三连板下端分别铰接有与坐板相平行的第一连
板,所述第一连板后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二导杆外表面。
7.优选的,所述靠板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下端同轴固接有主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右端啮合有从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左右两端同轴固接有第一锥齿轮,两个第一锥齿轮外侧分别啮合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中心处固定连接有主动轴。
8.优选的,所述主动轴前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偏心直齿轮,两个偏心直齿轮外侧下端分别啮合有行星直齿轮,两个行星直齿轮外侧上端分别啮合有第一直齿轮,所述第一直齿轮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行星直齿轮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偏心直齿轮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外表面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另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二转轴外表面;所述第三转轴外表面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另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二转轴外表面;所述第一转轴前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三按摩柄,所述第二按摩柄后端表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第二转轴前端表面,所述第一按摩柄后端表面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第三转轴外表面。
9.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外侧分别铰接有向下端倾斜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另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靠板内壁,所述第一按摩柱后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第四转轴前端表面;所述第二转轴下端分别铰接有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另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靠板内壁,所述第二按摩柱后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第五转轴前端表面。
10.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1.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通过启动第一电机,可使靠板上下翻转、前撑板上下翻转,可使患者呈躺、坐或半坐半卧式形态,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姿势;通过启动第二电机,通过可公转的第一按摩柄、边转动边摆动的第二按摩柄、自转的第三按摩柄、左右移动的第一按摩柱和上下移动的第二按摩柱,可对患者的肩部、腰背部进行全面的按摩,多种按摩方式,增加按摩舒适度,使患者全面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整个装置操作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的后端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的底板剖视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的靠板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的靠板剖视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的靠板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的靠板内部结构后视图。
19.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的行星直齿轮安装视图。
20.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的行星直齿轮啮合视图。
21.图中标号:1

底板、2

脚刹万向轮、3

支撑腿、4

第一电机、5

螺纹杆、6

螺纹筒、7

第一导杆、8

套筒、9

第二导杆、10

第一连板、11

第二连板、12

第三连板、13

坐板、14

扶手、15

前撑板、16

靠板、17

第二电机、18

主动锥齿轮、19

从动锥齿轮、20

第一锥齿轮、
21

第二锥齿轮、22

主动轴、23

偏心直齿轮、24

行星直齿轮、25

第一直齿轮、26

第一转轴、27

第二转轴、28

第三转轴、29

第一连杆、30

第二连杆、31

第三连杆、32

第四连杆、33

第四转轴、34

第五转轴、35

第一按摩柄、36

第二按摩柄、37

第三按摩柄、38

第一按摩柱、39

第二按摩柱。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3.如图1

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解肩部疼痛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端安装有坐板13,所述坐板13后端安装有可上下翻转的靠板16,所述坐板13前端安装有可上下翻转的前撑板15,所述底板1上端表面后侧安装有可前后移动的第一导杆7,所述第一导杆7向前或向后移动时可构成靠板16向下翻转的同时前撑板15向上或靠板16向上翻转的同时前撑板15向下翻转的结构;所述靠板16前端表面上侧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大圆槽,所述大圆槽内壁分别安装有可沿大圆槽中心处公转的第一按摩柄35,两个第一按摩柄35外侧分别安装有可边摆动边自转的第二按摩柄36;所述第二按摩柄36下端外侧分别安装有可左右移动的第一按摩柱38,所述第二按摩柄36下端分别安装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二按摩柱39。
24.如图1

2所示,底板1是整个装置的核心承重和固定板,底板1下端表面四角处分别固定连接有脚刹万向轮2,脚刹万向轮2的作用是方便装置的移动,底板1上端表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腿3,支撑腿3上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在坐板13下端表面;前撑板15可向上翻转至与坐板13平行,靠板16可向上翻转至与坐板13平行,从而形成一张床,可为患者提供躺着按摩的姿态;通过上下摆动的靠板16和前撑板15,可为患者多种姿态按摩,可呈现躺、坐、半卧半坐式;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节相应的姿势;通过可沿大圆槽中心处做公转的第一按摩柄35,可对患者肩部进行按摩,通过可边摆动边转动的第二按摩柄36、左右移动的第一按摩柱38以及上下移动的第二按摩柱39,可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多种按摩形式,既能增加患者的兴趣,有能缓解疼痛。
25.所述底板1上端表面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前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5,所述螺纹杆5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筒6,所述第一导杆7下端固定连接在螺纹筒6外表面上端;所述第一导杆7外表面上端套有套筒8,所述套筒8外表面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杆9;所述坐板13左右两端表面后侧分别铰接有第二连板11,所述靠板16下端表固定连接在两个第二连板11上端表面,所述第二连板11下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二导杆9外表面,所述坐板13左右两端表面前侧分别铰接有与第二连板11相平行的第三连板12,所述前撑板15上端表面固定连接在两个第三连板12下端表面,所述第三连板12下端分别铰接有与坐板13相平行的第一连板10,所述第一连板10后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二导杆9外表面。
26.如图1

3所示,螺纹杆5外表面前后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轴承座,轴承座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端表面;螺纹筒6下端表面固定连接有小导杆,小导杆滑动连接在底板1内壁,如图3所示,底板1山东馆表面开设有滑槽,小导杆下端滑动连接在滑槽内壁,小导杆的作用是限制螺纹筒6和第一导杆7只能前后移动不能转动,套筒8套在第一导杆7外表面,当第一导杆7前后移动时可带动套筒8前后移动,套筒8也可在第一导杆7外表面滑动;如图1
或2所示,第一连板10、第二连板11、第三连板12和坐板13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靠板16与第一连板10相互垂直,前撑板15与第二连板11相互垂直;坐板13上端表面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扶手14,扶手14的作用是防止患者从装置上侧摔下来;电机属于现有技术,不再赘述,通过启动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会带动螺纹杆5转动,螺纹杆5转动会使螺纹筒6向前或向后移动,当螺纹筒6向前移动时,会带动第一导杆7向前移动,第一导杆7向前移动时会带动套筒8向前移动,套筒8向前移动时会带动第二导杆9向前移动,从而使第一连板10向前移动,第二连板11向前翻转,第三连板12向前摆动,由于第二导杆9和第二连板11转动连接,所以当第二连板11摆动时会带动第二导杆9做弧形轨迹运动,所以套筒8会在向前运动的同时也会向下运动,所以套筒8在第一导杆7外表面上做上下移动;从而使靠板16向下翻转,前撑板15向上翻转,由于螺纹杆5和螺纹筒6有自锁功能,所以当第一电机4不转动时,靠板16和前撑板15不会翻转;当螺纹筒6向后移动时则运动轨迹相反;不再赘述。
27.所述靠板16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7,所述第二电机17下端同轴固接有主动锥齿轮18,主动锥齿轮18右端啮合有从动锥齿轮19,从动锥齿轮19左右两端同轴固接有第一锥齿轮20,两个第一锥齿轮20外侧分别啮合有第二锥齿轮21,所述第一锥齿轮20中心处固定连接有主动轴22。
28.如图6

7所示,两个第一锥齿轮20和从动锥齿轮19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外表面左右两侧转动连接有轴承座,轴承座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靠板16内壁;主动轴22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靠板16内壁,通过启动第二电机17,第二电机17会带动主动锥齿轮18转动,主动锥齿轮18转动通过啮合会带动从动锥齿轮19转动,从动锥齿轮19转动会带动第一锥齿轮20转动,第一锥齿轮20转动通过啮合会带动第二锥齿轮21转动,第二锥齿轮21转动会带动主动轴22转动;通过锥齿轮的转向和传动,把第二电机17的功传递到主动轴22上。
29.所述主动轴22前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偏心直齿轮23,两个偏心直齿轮23外侧下端分别啮合有行星直齿轮24,两个行星直齿轮24外侧上端分别啮合有第一直齿轮25,所述第一直齿轮25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26,所述行星直齿轮24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27,所述偏心直齿轮23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28,所述第一转轴26外表面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29,所述第一连杆29另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二转轴27外表面;所述第三转轴28外表面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30,所述第二连杆30另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第二转轴27外表面;所述第一转轴26前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三按摩柄37,所述第二按摩柄36后端表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第二转轴27前端表面,所述第一按摩柄35后端表面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第三转轴28外表面。
30.如图8

9所示,主动轴22固定连接在偏心直齿轮23的非圆心处,大圆槽的圆心处于主动轴22圆心重合,第一连杆29和第二连杆30的作用是实现偏心直齿轮23、行星直齿轮24和大直齿轮一直处于啮合状态,不会脱落;第一转轴26转动连接在对应的靠板16内壁,当主动轴22转动时可使偏心直齿轮23以主动轴22为圆心作公转,从而会带动第三转轴28和第一按摩柄35做公转,由于在第一连杆29和第二连杆30的拉动和限位下,偏心直齿轮23在做公转的同时会带动行星直齿轮24以第一转轴26为圆心、第一连杆29长度为半径做弧形摆动往复运动,又因为偏心直齿又与行星直齿轮24分别相啮合,所以当偏心直齿轮23做公转时会通过啮合会带动行星直齿轮24转动,从而使行星直齿轮24边摆动边转动,从而使第二按摩
柄36边摆动边转动,行星直齿轮24转动时通过啮合会带动第一直齿轮25转动,当第一直齿轮25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转轴26转动,第一转轴26转动会带动第三按摩柄37转动,从而使第三按摩柄37向患者肩部按摩;通过公转的第一按摩柄35、边转动边摆动的第二按摩柄36、自转的第三按摩柄37,可对患者肩部进行多种按摩方式;促进血液循环。
31.两个所述第二转轴27外侧分别铰接有向下端倾斜的第三连杆31,所述第三连杆31另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四转轴33,所述第四转轴33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靠板16内壁,所述第一按摩柱38后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第四转轴33前端表面;所述第二转轴27下端分别铰接有第四连杆32,所述第四连杆32另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五转轴34,所述第五转轴34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靠板16内壁,所述第二按摩柱39后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第五转轴34前端表面。
32.如图5

8所示,第四转轴33对应的靠板16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开环滑槽,第四转轴33滑动连接在开环滑槽内壁,开环滑槽的作用是限制第四转轴33只能左右移动,从而限制第二按摩柱39只能左右移动;如图5所示,第二按摩柱39和第一按摩柱38对应的靠板16内壁分别开设有安装槽,第二按摩柱39和第一按摩柱38滑动连接在安装槽内壁;如图6所示,第五转轴34对应的靠板16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闭环滑槽,第五转轴34分别滑动连接在闭环滑槽内壁;由于第二转轴27属于圆弧形摆动运动,在做弧形运动时会有左右和上下的分力,在第二转轴27的推拉下使两个第一按摩柱38左右运动,第二按摩柱39上下运动;通过两个第一按摩柱38和两个第二按摩柱39对患者腰部进行按摩,可使患者全身放松,享受按摩过程;当第二转轴27摆动时,第四连杆32内侧上端会随第二转轴27摆动,下端外侧在开环滑槽与第四转轴33的限位下做直线左右运动,从而使第一按摩柱38左右运动,与此同时,第五连杆上端也会随第二转轴27摆动,下端则在闭环滑槽和第五转轴34的限位下只能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二按摩柱39向上下移动。
3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患者做在坐板13上,背部靠在靠板16前端表面,下肢放置在前撑板15上,通过启动第一电机4,可使靠板16上下翻转、前撑板15上下翻转,可使患者呈躺、坐或半坐半卧式形态,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姿势;通过启动第二电机17,通过可公转的第一按摩柄35、边转动边摆动的第二按摩柄36、自转的第三按摩柄37、左右移动的第一按摩柱38和上下移动的第二按摩柱39,可对患者的肩部、腰背部进行全面的按摩,多种按摩方式,增加按摩舒适度,使患者全面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代替,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