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43121发布日期:2022-02-07 22:45阅读:52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2.已知具有将前侧外装体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部与后侧外装体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部接合的一对侧接合部的短裤型的吸收性物品(例如,专利文献1)。在前侧外装体以及后侧外装体配置有沿宽度方向伸缩的伸缩性部件,前侧外装体和后侧外装体与穿戴者的腰围贴合。另外,在后侧外装体配置有吸收芯。若伸缩性部件在与后侧外装体的吸收芯重叠的区域中过度收缩,则无法确保吸收芯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有时无法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因此,在与吸收芯重叠的区域中,伸缩性部件被分割成不显现伸缩力(参照专利文献1的0040段以及图1)。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850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但是,若在与吸收芯重叠的区域中伸缩性部件被分割成不显现伸缩力,则无法确保吸收性物品整体相对于穿戴者的贴合性,吸收性物品有可能偏移下降。
7.因此,期望能够确保吸收芯的吸收功能并且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的吸收性物品。
8.一个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正交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吸收性主体,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至少配置在下裆区域和后腰围区域的吸收芯;后侧外装体,所述后侧外装体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吸收性主体重叠,并配置在后腰围区域;前侧外装体,所述前侧外装体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吸收性主体重叠,并配置在前腰围区域;后侧伸缩性部件,所述后侧伸缩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后侧外装体,并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以及一对侧接合部,所述一对侧接合部将所述前侧外装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与所述后侧外装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接合。所述后腰围区域具有:后中间区域,所述后中间区域位于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后端缘起相对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全长的50~80%前方的位置;以及后下裆侧区域,所述后下裆侧区域位于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后端缘起相对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全长的80~100%前方的位置。所述吸收芯配置在所述后中间区域和所述后下裆侧区域。在所述后下裆侧区域中,不具有伸长状态的所述后侧伸缩性部件的后非伸缩区域与所述吸收芯重叠地配置,在所述后中间区域中,在所述一对侧接合部之间连续地配置有所述后侧伸缩性部件。
附图说明
9.图1是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主视图。
10.图2是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11.图3是图2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a-a截面的剖视图。
12.图4是图2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b-b截面的剖视图。
13.图5是图2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c-c截面的剖视图。
14.图6是在图2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中,表示多个区域f11至f13以及r11至r13的图。
15.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状态的图。
16.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1)实施方式的概要
18.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19.一个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正交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吸收性主体,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至少配置在下裆区域和后腰围区域的吸收芯;后侧外装体,所述后侧外装体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吸收性主体重叠,并配置在后腰围区域;前侧外装体,所述前侧外装体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吸收性主体重叠,并配置在前腰围区域;后侧伸缩性部件,所述后侧伸缩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后侧外装体,并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以及一对侧接合部,所述一对侧接合部将所述前侧外装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与所述后侧外装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接合。所述后腰围区域具有:后中间区域,所述后中间区域位于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后端缘起相对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全长的50~80%前方的位置;以及后下裆侧区域,所述后下裆侧区域位于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后端缘起相对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全长的80~100%前方的位置。所述吸收芯配置在所述后中间区域和所述后下裆侧区域。在所述后下裆侧区域中,不具有伸长状态的所述后侧伸缩性部件的后非伸缩区域与所述吸收芯重叠地配置,在所述后中间区域中,在所述一对侧接合部之间连续地配置有所述后侧伸缩性部件。
20.根据本方案,在后下裆侧区域中,与吸收芯重叠地设置有后非伸缩区域。因此,能够抑制通过后侧伸缩性部件使吸收芯在宽度方向上过度收缩,确保吸收芯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本技术人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可知,位于相对于后腰围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全长的50~80%前方的位置的后中间区域与比臀部的顶点靠上侧的位置相向配置。在后中间区域中,通过伸长状态的后侧伸缩性部件的收缩,贴合于与臀部的顶点相比腰围尺寸短的部分。因此,吸收性物品难以在长度方向上偏移,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通过利用后中间区域确保相对于身体的贴合性,即便在后下裆侧区域设置后非伸缩区域,也能够确保后腰围区域整体的贴合性,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因此,能够兼顾吸收芯的吸收功能的确保和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的抑制。
21.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在所述后中间区域中设置所述吸收性主体与所述后侧外装体未接合的外装非接合区域。在外装非接合区域中,后侧外装体与吸收性主体未接合,因此,配置在后中间区域的后侧伸缩性部件的收缩力难以作用于吸收性主体。在后中间区域中,能够抑制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收缩,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
22.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外装非接合区域可以设置在与所述吸收芯重叠的区
域。根据本方案,在与吸收芯重叠的区域中,后侧伸缩性部件的收缩力难以作用于吸收性主体。因此,能够抑制吸收芯的宽度方向的收缩,容易使吸收芯以面与身体接触,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
23.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外装非接合区域可以与在所述一对侧接合部之间连续的所述后侧伸缩性部件重叠。根据本方案,在后中间区域中,后侧伸缩性部件的收缩力难以作用于吸收性主体。能够利用后中间区域的后侧伸缩性部件确保相对于身体的贴合性,并且,能够抑制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收缩,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
24.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外装非接合区域可以设置在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后端缘重叠的区域,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覆盖片,所述覆盖片配置在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覆盖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后端缘。根据本方案,通过利用覆盖片覆盖吸收性主体的后端缘,吸收性主体的后端缘不易与肌肤接触,能够抑制对肌肤的刺激。此外,通过利用覆盖片覆盖吸收性主体的后端缘,即便在体液从吸收性主体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体液附着于肌肤。
25.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吸收性主体可以具备立起性的防漏翻边,所述防漏翻边具有:立起部,所述立起部通过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收缩而能够立起;以及长度接合部,所述长度接合部配置在比所述立起部靠所述长度方向的两方的外侧的位置,成为所述立起部的立起基点,所述外装非接合区域配置在比所述立起部靠所述长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根据本方案,立起部通过在长度接合部之间施加张力,从而更容易朝向肌肤侧立起。此时,由于在比立起部靠长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配置有外装非接合区域,因此,吸收性主体向肌肤侧立起而不会抵抗作用于立起部的张力,所以能够维持防漏翻边的立起性。
26.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吸收性物品可以具有前侧伸缩性部件,所述前侧伸缩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前侧外装体并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所述前侧外装体具有前中间区域,所述前中间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后中间区域相邻,且在所述一对侧接合部之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连续,在所述前中间区域中,在所述一对侧接合部之间连续地配置有所述前侧伸缩性部件。根据本方案,通过前侧伸缩性部件和后侧伸缩性部件而收缩的区域以覆盖穿戴者的腰围一周的方式配置。通过前侧伸缩性部件和后侧伸缩性部件而收缩的区域紧贴于身体,从而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
27.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前侧外装体可以具有前腰部区域,所述前腰部区域与所述前中间区域相邻,且配置在比所述前中间区域靠前侧的位置,在所述前腰部区域中,配置有不具有伸长状态的所述前侧伸缩性部件的前非伸缩区域。根据本方案,能够利用前中间区域中的连续的前侧伸缩性部件来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并且利用与前中间区域相邻的前腰部区域内的前非伸缩区域来缓和相对于身体的紧贴性,抑制穿戴感变差。前腰部区域位于比前中间区域靠前侧的位置,与腹部的下端的凹陷相比位于上侧且与腹部的鼓起相向配置。通过在前腰部区域设置有前非伸缩区域,通过前侧伸缩性部件的收缩而使得前腰部区域难以向前中间区域侧偏移下降,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
28.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在所述前中间区域中配置所述吸收芯。根据本方案,通过前中间区域中的前侧伸缩性部件的收缩而使吸收芯紧贴于穿戴者的身体,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29.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吸收性物品可以具有前侧伸缩性部件,所述前侧伸缩
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前侧外装体并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所述前侧外装体具有前中间区域,所述前中间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后中间区域相邻,且在所述一对侧接合部之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连续,在所述前中间区域中,配置有不具有伸长状态的所述前侧伸缩性部件的前非伸缩区域。根据本方案,能够利用前腰围区域中的连续的前侧伸缩性部件来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并且能够利用前中间区域内的前非伸缩区域来缓和相对于身体的紧贴性,从而能够抑制穿戴感变差。
30.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前中间区域的所述前非伸缩区域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前中间区域的所述前侧伸缩性部件靠下裆区域侧的位置。根据本方案,通过在比前侧伸缩性部件靠下裆区域侧的位置设置前非伸缩区域,能够抑制吸收芯因前中间区域的所述前侧伸缩性部件的收缩而在宽度方向上收缩。因此,容易使吸收芯以面与身体接触,能够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
31.(2)吸收性物品的整体概略结构
32.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留意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参照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可能包括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33.吸收性物品可以是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可以是一次性尿布,也可以是短裤型生理用卫生巾。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是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的示意主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的示意俯视图。图2所示的示意俯视图表示在将后述的侧接合部60展开的状态下使吸收性物品10伸长至不形成褶皱的状态为止的伸长状态。图3是沿着图2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2所示的b-b截面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2所示的c-c截面的剖视图。另外,在对本发明中的长度、位置关系进行比较时,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则使用使吸收性物品伸长至不形成由伸缩性部件产生的褶皱的状态为止的伸长状态的吸收性物品。
34.吸收性物品10具有相互正交的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长度方向l由向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方向规定。换句话说,长度方向l是在展开的吸收性物品10中前后延伸的方向。另外,吸收性物品10具有与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双方正交的厚度方向。
35.吸收性物品10具有前腰围区域s1、后腰围区域s2以及下裆区域s3。前腰围区域s1是与穿戴者的前腰围(腹部)相向的区域。后腰围区域s2是与穿戴者的后腰围(背部)相向的区域。下裆区域s3是位于穿戴者的下裆且配置在前腰围区域s1与后腰围区域s2之间的区域。如图1所示,可以设置将宽度方向w上的前腰围区域s1的端部与宽度方向w上的后腰围区域s2的端部接合的侧接合部60。侧接合部60由将前腰围区域s1的外侧部和后腰围区域s2的外侧部相互卡定的部分规定。如图1所示,在形成有侧接合部60的状态下,在吸收性物品10形成有供穿戴者的腰围通过的腰围开口部62和供穿戴者的腿分别插入的一对腿围开口部66。腰围开口部62可以由前腰围区域s1的前端缘s1f和后腰围区域s2的后端缘s2r规定。
36.在此,图2表示解除侧接合部60的接合,将吸收性物品10展开的状态。侧接合部60可以在前侧外装体20和后侧外装体30分别沿长度方向l延伸。在短裤型的吸收性物品中,前腰围区域s1与下裆区域s3的边界可以由设置于前侧外装体20的侧接合部60的后端缘规定。同样地,后腰围区域s2与下裆区域s3的边界可以由设置于后侧外装体30的侧接合部60的前
端缘规定。需要说明的是,下裆区域s3也可以是设置有腿围开口部66的区域。
37.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外侧部是指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外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本发明中的内侧部是指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内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另外,本发明中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是包括长度方向l上的边缘在内的在长度方向l上占据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前端缘以及后端缘是长度方向l上的边缘。外端部包括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外端缘包括前端缘以及后端缘。
38.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0可以具有外装体15和吸收性主体40。外装体15在厚度方向上与吸收性主体40重叠。外装体15可以具有配置于前腰围区域s1的前侧外装体20和配置于后腰围区域s2的后侧外装体30。前侧外装体20是在前腰围区域s1中配置在吸收性主体40的非肌肤面侧t2的外装体。后侧外装体30是与前侧外装体20在长度方向l上分离且在后腰围区域s2中配置在吸收性主体40的非肌肤面侧t2的外装体。
39.如图3所示,外装体15可以具有配置在吸收性主体40的肌肤面侧t1的覆盖片。覆盖片可以具有:设置在后腰围区域s2的吸收性主体40的肌肤面侧t1的后侧覆盖片37;以及设置在前腰围区域s1的吸收性主体40的肌肤面侧t1的前侧覆盖片27。前侧覆盖片27以及后侧覆盖片37例如可以由无纺布那样的片构成。前侧覆盖片27可以由构成前侧外装体20的片向肌肤面侧t1折返的部分构成,也可以由与构成前侧外装体20的片分体的片构成。同样地,后侧覆盖片37可以由构成后侧外装体30的片向肌肤面侧t1折返的部分构成,也可以由与构成后侧外装体30的片分体的片构成。
40.前侧外装体20以及后侧外装体30例如可以由无纺布那样的片构成。前侧外装体20可以具有第一前侧片25和位于第一前侧片25的非肌肤面侧t2的第二前侧片26。前侧外装体20还可以具备第一前侧片25、第二前侧片26以外的片。另外,后侧外装体30可以具有多个片。前侧外装体20可以具有第一后侧片35和位于第一后侧片35的非肌肤面侧t2的第二后侧片36。后侧外装体30还可以具备第一后侧片35、第二后侧片36以外的片。
41.在前腰围区域s1可以配置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在后腰围区域s2可以配置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前侧伸缩性部件22可以配置在第一前侧片25与第二前侧片26之间,后侧伸缩性部件32可以配置在第一后侧片35与第二后侧片36之间。前侧伸缩性部件22和后侧伸缩性部件32例如可以由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橡胶线或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片构成。取而代之,前侧伸缩性部件22和后侧伸缩性部件32也可以由例如由能够伸缩的片构成的外装体15自身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和后侧伸缩性部件32由橡胶线构成。后侧伸缩性部件32和前侧伸缩性部件22分别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42.吸收性主体40至少配置于下裆区域s3以及后腰围区域s2。吸收性主体40可以遍及前腰围区域s1、后腰围区域s2以及下裆区域s3而配置。吸收性主体40可以与前侧外装体20以及后侧外装体30分体构成,并在前腰围区域s1以及后腰围区域s2中分别与前侧外装体20以及后侧外装体30接合。
43.吸收性主体40至少包括吸收芯50。吸收芯50例如可以包含粉碎纸浆或高吸收性聚合物(sap)、或它们的混合物。吸收芯50至少配置于下裆区域s3以及后腰围区域s2。优选的是,吸收芯50可以在长度方向l上从前腰围区域s1延伸到后腰围区域s2。吸收芯50可以被与
吸收芯分体的芯包层覆盖。作为芯包层,能够例示薄纸。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图示,省略了芯包层而进行表示。并且,如图3以及图4所示,吸收性主体40可以具有:位于吸收芯50的肌肤面侧t1的肌肤面片42a、位于吸收芯50的非肌肤面侧t2的不透液性片41、以及配置在比不透液性片41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主体片42b。
44.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主体40在比吸收芯50靠前侧的区域以及比吸收芯50靠后侧的区域中,从肌肤面侧t1朝向非肌肤面侧t2依次配置有肌肤面片42a、不透液性片41、主体片42b。另外,在与吸收芯50重叠的区域中,从肌肤面侧t1朝向非肌肤面侧t2依次配置有肌肤面片42a、吸收芯50、不透液性片41、主体片42b。肌肤面片42a和不透液性片41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隔着吸收芯50配置。不透液性片41只要具有不透液性即可,例如可以由薄膜构成。肌肤面片42a只要具有透液性即可,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主体片42b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如图2所示,肌肤面片42a可以具有:覆盖吸收芯50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的中央片42a1;以及在比中央片42a1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覆盖中央片42a1的外侧部的侧片42a2。
45.吸收性主体40可以具有一对防漏翻边46。一对防漏翻边46在前腰围区域s1与后腰围区域s2之间延伸,隔着宽度方向w上的吸收性物品10的中心配置在两侧。一对防漏翻边46构成为能够朝向穿戴者的肌肤立起。防漏翻边46可以具有防漏接合部(46a、46b)和立起部46c。防漏接合部是将侧片42a2和配置在比侧片42a2靠非肌肤面侧t2的片(中央片42a1、不透液性片41以及主体片42b)接合的部分。防漏接合部可以由粘接剂构成。防漏接合部可以具有:配置在比立起部46c靠长度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的长度接合部46a;以及配置在比立起部46c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的宽度接合部46b。在图2中,表示立起部46c的长度方向l的范围。防漏接合部具有位于比立起部46c靠长度方向的两方的外侧的位置的长度接合部46a。防漏接合部还可以具有位于比立起部46c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的宽度接合部46b。如图4所示,立起部46c可以由侧片42a2和设置于侧片42a2的侧伸缩性部件46d构成。立起部46c通过使侧伸缩性部件46d在长度方向l上收缩而能够立起。立起部46c设置在宽度方向w上的侧片42a2的内侧部,不与中央片42a1接合,能够从中央片42a1立起。长度接合部46a和宽度接合部46b是不立起的部分。防漏翻边46的立起部46c构成为以长度接合部46a的内端缘以及宽度接合部46b的内侧缘为基点朝向肌肤面侧t1立起。
46.吸收性物品10具有接合区域和非接合区域。接合区域构成为,与非接合区域相比,刚性容易变高,难以变形。非接合区域构成为,与接合区域相比,刚性容易变低,容易变形。接合区域包括:外装体15与吸收性主体40接合的外装接合区域r31、吸收性主体40的片彼此接合的主体片接合区域r32、外装体15的片彼此接合的外装片接合区域r33、以及覆盖片与外装体15或吸收性主体40接合的覆盖接合区域r34。非接合区域包括:外装体15与吸收性主体40未接合的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吸收性主体40的片彼此未接合的主体片非接合区域r22、外装体15的片彼此未接合的外装片非接合区域r23、以及覆盖片与外装体15以及吸收性主体40未接合的覆盖非接合区域r24。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非接合区域不仅包括未涂敷粘接剂的区域,还包括虽然涂敷了少量粘接剂但部件彼此未经由该粘接剂粘接的区域。另外,本发明中的接合区域不仅包括涂敷有粘接剂的区域,还包括被涂敷有粘接剂的区域包围的区域(被螺旋涂敷的曲线包围的区域)。被涂敷有粘接剂的区域包围的区域也可以不包围整个周围,只要是至少包围整个周围的一半以上的区域即可。
47.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可以包括吸收性主体40与前侧外装体20未接合的区域、以及
吸收性主体40与后侧外装体30未接合的区域。外装接合区域r31是将吸收性主体40与外装体15接合的区域。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和外装接合区域r31在长度方向l上相邻。在吸收性主体40与外装体15相向的区域,在厚度方向t上的相同层中,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和外装接合区域r31可以在长度方向上交替地设置。在吸收性主体40与外装体15相向的区域的后端缘以及该区域的前端缘,可以设置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在图4所示的截面中,在外装非接合区域r2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外装接合区域r31。在图5所示的截面中,没有设置外装接合区域r31,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在宽度方向w上连续。
48.主体片非接合区域r22可以包括不透液性片41与主体片42b未接合的区域和不透液性片41与肌肤面片42a未接合的区域。在与吸收性主体40的后端缘40r以及吸收性主体40的前端缘40f重叠的区域中,可以设置主体片非接合区域r22。主体片非接合区域r22和主体片接合区域r32可以在长度方向l上相邻。在长度方向l上,在设置于吸收性主体40的后端缘40r的主体片非接合区域r22与设置于吸收性主体40的前端缘40f的主体片非接合区域r22之间,主体片接合区域r32连续。主体片接合区域r32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的相同层中设置在比主体片非接合区域r22靠下裆区域s3侧的位置。
49.外装片非接合区域r23是构成外装体15的片彼此未接合的区域。在与前侧外装体20的后端缘以及前侧外装体20的前端缘重叠的区域、与后侧外装体30的后端缘以及后侧外装体30的前端缘重叠的区域中,可以设置外装片非接合区域r23。外装片接合区域r33和外装片非接合区域r23可以在长度方向l上相邻。外装片非接合区域r23和外装片接合区域r33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的相同层中在长度方向l上交替地设置。
50.覆盖非接合区域r24包括吸收性主体40与前侧覆盖片27未接合的区域、以及吸收性主体40与后侧覆盖片37未接合的区域。在与前侧覆盖片27的后端缘以及前侧覆盖片27的前端缘重叠的区域、与后侧覆盖片37的后端缘以及后侧覆盖片37的前端缘重叠的区域中,可以设置覆盖非接合区域r24。覆盖非接合区域r24以及覆盖接合区域r34可以在长度方向l上相邻。覆盖非接合区域r24和覆盖接合区域r34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的相同层中在长度方向l上交替地设置。
51.如图2以及图6所示,在后腰围区域s2,可以设置以相对于后腰围区域s2的长度方向l的全长的比例表示的多个区域。具体而言,在后腰围区域s2具有:位于从后腰围区域s2的后端缘s2r起相对于后腰围区域s2的长度方向l的全长的0~50%前方的位置的后腰部区域r11;位于从后腰围区域s2的后端缘s2r起相对于后腰围区域s2的长度方向l的全长的50~80%前方的位置的后中间区域r12;以及位于从后腰围区域s2的后端缘s2r起相对于后腰围区域s2的长度方向l的全长的80~100%前方的位置的后下裆侧区域r13。
52.在前腰围区域s1,可以设置以相对于前腰围区域s1的长度方向l的全长的比例表示的多个区域。在前腰围区域s1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与后中间区域r12相邻的前中间区域f12;配置在比前中间区域f12靠前侧的位置的前腰部区域f11;以及配置在比前中间区域f12靠后侧的位置的前下裆侧区域f13。前腰部区域f11、前中间区域f12以及前下裆侧区域f13在一对侧接合部60之间在宽度方向w上连续,相互在长度方向l上相邻。前中间区域f12的长度方向l的长度在与侧接合部60相邻的部分,与后中间区域r12的长度方向l的长度相同。前腰部区域f11是前腰围区域s1的前端缘s1f与前中间区域f12之间的区域。前下裆侧区域f13是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s1r与前中间区域f12之间的区域。图6是在图2所示的吸收
性物品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中,表示多个区域f11至f13以及r11至r13的图。对多个区域f11至f13以及r11至r13标注斜线。后腰部区域r11、后中间区域r12以及后下裆侧区域r13在一对侧接合部60之间在宽度方向w上连续,相互在长度方向l上相邻。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各区域以伸长状态下的相对于吸收性物品的全长的比例来规定。
53.接着,说明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状态。图7以及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吸收性物品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从侧面观察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从背侧观察的状态的图。在图7以及图8中,用单点划线bl表示穿戴者的身体的线条。如图7所示,在穿戴者的背侧形成有臀部的鼓起。通常,穿戴者的背侧的形状在臀部的顶点向外侧鼓起,在比臀部的顶点靠上侧的位置,与臀部的顶点相比鼓起较小。在图7以及图8中,表示臀部的顶点x的位置。
54.本技术人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可知,后中间区域r12在穿戴状态下在穿戴者的上部立起的状态(站立的状态以及坐着的状态等)下,与比臀部的顶点靠上侧的位置相向配置。在比臀部的顶点靠上侧的位置臀部鼓起的部分与臀部的顶点相比腰围的尺寸短,比臀部的鼓起部分靠上侧的部分的腰围的尺寸更短。在后中间区域r12中,连续地配置有伸长状态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设置于后中间区域r12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中的至少一部分在一对侧接合部60之间连续地配置即可。在一对侧接合部60之间连续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构成为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通过后侧伸缩性部件32的收缩,吸收性物品与比臀部的顶点靠上侧的部分紧贴。通过使与臀部的顶点相比腰围的尺寸短的区域与身体紧贴,吸收性物品难以在长度方向上偏移,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
55.如图2所示,在后腰围区域s2设置有后非伸缩区域r15。后非伸缩区域r15在后下裆侧区域r13中与吸收芯50重叠。后非伸缩区域r15的至少一部分与吸收芯50重叠即可。因此,能够抑制通过后侧伸缩性部件32使吸收芯50在宽度方向w上过度收缩,确保吸收芯5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后非伸缩区域r15在从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缘朝向后侧的区域中,遍及后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配置。并且,后非伸缩区域r15在比遍及该后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配置的区域靠后侧的位置,设置在后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而未设置在后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部。后非伸缩区域r15的后端缘位于比吸收芯的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即,后非伸缩区域r15不与吸收芯的后端缘重叠,吸收芯的后端缘能够通过后侧伸缩性部件32伸缩。
56.通过利用后中间区域r12确保相对于身体的贴合性,即便在后下裆侧区域r13设置后非伸缩区域r15,也能够确保后腰围区域s2整体的贴合性,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0的偏移下降。因此,能够兼顾后腰围区域s2中的吸收芯50的吸收功能的确保和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的抑制。
57.后非伸缩区域r15是不具有伸长状态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的区域,是包括未配置后侧伸缩性部件32的区域和以非伸长状态配置有后侧伸缩性部件32的区域的概念。本实施方式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在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时,遍及后腰围区域s2的宽度方向w的整个区域以伸长状态配置。该伸长状态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遍及后腰围区域s2的长度方向l的整个区域在长度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后下裆侧区域r13中,至少一部分后侧伸缩性部件32在与吸收芯50重叠的区域被切断,并向后腰围区域s2的外侧部侧截短。配置有截短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的区域是以非伸长状态配置有后侧伸缩性部件32的区域,构成后非伸缩区域r15。在图2中,仅示出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宽度方向w上的
后侧伸缩性部件32之间的区域构成后非伸缩区域r15。在图2中,对后非伸缩区域r15标注斜线来表示。
58.后非伸缩区域r15可以设置于在宽度方向w上包括后腰围区域s2的中心的中央部分。具体而言,后非伸缩区域r15可以至少设置于在宽度方向w上将吸收芯50三等分的区域中的中央。另外,在比后非伸缩区域r15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可以配置伸长状态(能够伸缩)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后非伸缩区域r15的外侧缘可以位于比吸收芯50的外侧缘靠内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后侧伸缩性部件32提高吸收芯50的外侧部的紧贴性,能够确保吸收芯5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并且抑制体液的泄漏。
59.后非伸缩区域r15可以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从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缘向后侧延伸的部分。后非伸缩区域r15既可以仅配置于后下裆侧区域r13,也可以跨越后中间区域r12而配置。后非伸缩区域r15的后端缘可以位于比后腰部区域r11靠前侧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伸长状态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在后腰部区域r11中,在长度方向的整体和后中间区域r12内的后侧部分,在一对侧接合部60之间连续。伸长状态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在后中间区域r12内的前侧部分和后下裆侧区域r13中在宽度方向w上分离地配置。
60.在后中间区域r12的比后非伸缩区域r15靠后侧的位置,可以配置在一对侧接合部60之间连续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该后侧伸缩性部件32可以与吸收芯50重叠。通过后侧伸缩性部件32,能够提高吸收芯50的后端部的紧贴性,抑制后漏。
61.在后中间区域r12中可以设置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在外装非接合区域r21中,后侧外装体30未与吸收性主体40接合,因此,后侧伸缩性部件32的收缩力难以传递到吸收性主体40。因此,在后中间区域r12中,后侧伸缩性部件32的收缩力难以作用于吸收性主体40。能够抑制吸收性主体40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
62.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可以设置在与吸收芯50重叠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外装非接合区域r21既可以设置于在后中间区域r12中与吸收芯50重叠的区域,也可以设置于在后下裆侧区域r13中与吸收芯50重叠的区域。根据该结构,在与吸收芯50重叠的区域中,后侧伸缩性部件32的收缩力难以作用于吸收性主体。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吸收芯50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容易使吸收芯50以面与身体接触,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优选的是,在后中间区域r12中外装非接合区域r21与吸收芯50重叠的区域可以设置于吸收芯50的宽度方向w的整个区域,更优选的是,可以设置于吸收性主体40的宽度方向w的整个区域。
63.外装非接合区域r21也可以设置在与伸长状态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重叠的区域。后侧伸缩性部件32的收缩力更难以作用于吸收性主体。能够抑制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优选的是,外装非接合区域r21也可以设置在与伸长状态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重叠且与吸收芯50重叠的区域。能够抑制吸收芯50在宽度方向w上收缩,并且能够将吸收芯50向穿戴者侧按压,能够抑制后漏。
64.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可以遍及吸收性主体40的宽度方向w的整个区域在宽度方向w上连续地设置。即,如图5所示,在沿着宽度方向w的任意截面中,可以不设置外装接合区域r31,使外装非接合区域r21连续。根据该结构,外装体15不易相对于吸收性主体40被约束,外装体15容易在宽度方向上伸缩。因此,在穿戴者穿戴时使外装体15在宽度方向上伸长时,外装体15容易伸长,容易利用外装体15适当地覆盖穿戴者的身体。另外,由于外装体15容易伸缩,因此,在穿戴时能够随着身体的活动而柔软地变形,穿戴感提高。优选的是,在外装非
接合区域r21遍及吸收性主体40的宽度方向w的整个区域在宽度方向w上连续的区域中,伸长状态的后侧伸缩性部件32在宽度方向w上连续地配置。外装体15更容易在宽度方向上伸缩。
65.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可以设置在与吸收性主体40的后端缘40r重叠的区域,吸收性主体40的后端缘40r被后侧覆盖片37覆盖。通过利用后侧覆盖片37覆盖吸收性主体40的后端缘40r,吸收性主体40的后端缘40r不易与肌肤接触,能够抑制对肌肤的刺激。此外,通过利用后侧覆盖片37覆盖吸收性主体40的后端缘40r,即便在体液从吸收性主体40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体液附着于肌肤。本实施方式的后侧覆盖片37遍及吸收性主体40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覆盖吸收性主体40的后端缘40r的肌肤面侧。
66.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可以配置在比防漏翻边46的立起部46c靠长度方向的外侧(后侧)的位置。外装非接合区域r21中的吸收性主体40不与外装体15接合,容易向肌肤侧立起。另外,防漏翻边46的立起部46c以长度接合部46a为基点向肌肤侧立起。此时,立起部46c通过在长度接合部46a之间施加张力,从而更容易朝向肌肤侧立起。此时,由于在比立起部46c靠长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配置有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因此,吸收性主体40向肌肤侧立起而不会抵抗作用于立起部46c的张力,能够维持防漏翻边46的立起性。在后腰围区域s2中,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只要配置在比立起部46c靠长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即可,但优选的是,在前腰围区域s1和后腰围区域s2这两者中,外装非接合区域r21可以配置在比立起部46c靠长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能够进一步维持防漏翻边46的立起性。
67.在前中间区域f12中,前侧伸缩性部件22可以在一对侧接合部60之间连续地配置。前中间区域f12经由侧接合部60在宽度方向w上与后中间区域r12相邻。如上所述,在后中间区域r12中,也在一对侧接合部60之间连续地配置有后侧伸缩性部件32。通过前侧伸缩性部件22和后侧伸缩性部件32而收缩的区域以覆盖穿戴者的腰围一周的方式配置。通过前侧伸缩性部件22和后侧伸缩性部件32而收缩的区域紧贴于身体,从而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0的偏移下降。另外,通过在后中间区域r12以及前中间区域f12中紧贴于身体来抑制偏移下降,从而能够相对地抑制其他区域(前腰部区域、后腰部区域r11、前下裆侧区域以及后下裆侧区域r13)的紧贴性。通过不遍及吸收性物品整体地紧贴于身体,能够降低穿戴时的不适感。即,能够抑制穿戴感变差,并且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
68.另外,如图7所示,在穿戴者的腹侧,通常,在腹部的下端形成有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凹陷。穿戴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的凹陷位于腹部的下端。本技术人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可知,前中间区域f12与腹部的下端的凹陷相向配置。通过前中间区域f12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的收缩,前中间区域f12与身体的凹陷紧贴,吸收性物品难以偏移下降。
69.如图2所示,可以在前腰部区域f11配置不具有伸长状态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的前非伸缩区域f15。能够利用前中间区域f12中的连续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来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并且利用与前中间区域f12相邻的前腰部区域f11内的前非伸缩区域f15来缓和相对于身体的紧贴性,抑制穿戴感变差。另外,前腰部区域f11位于比前中间区域f12靠前侧的位置,与腹部的下端的凹陷相比位于上侧且与腹部的鼓起相向配置。通过在前腰部区域f11设置有前非伸缩区域f15,通过前侧伸缩性部件22的收缩而使得前腰部区域f11难以向前中间区域f12侧偏移下降,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前非伸缩区域f15在长度方向上分离地设置在两个区域。一个前非伸缩性区域f15在从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朝向
前侧的区域中,遍及前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配置。而且,一个前非伸缩区域f15在比遍及该前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配置的区域靠前侧的位置,设置在前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而未设置在前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部。另一个前非伸缩区域f15在从前腰围区域s1的前端缘朝向后侧的区域中,遍及前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配置。而且,另一个前非伸缩区域f15在比遍及该前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配置的区域靠后侧的位置,设置在前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而未设置在前腰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侧部。在一个前非伸缩性区域f15与另一个前非伸缩性区域f15之间,配置有通过前侧伸缩性部件22能够伸缩的区域。另一个前非伸缩区域f15与吸收芯的前端缘重叠。
70.前非伸缩区域f15是不具有伸长状态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的区域,是包括未配置前侧伸缩性部件22的区域和以非伸长状态配置有前侧伸缩性部件22的区域的概念。本实施方式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在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时,遍及前腰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整个区域以伸长状态配置。该伸长状态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遍及前腰围区域s1的长度方向l的整个区域在长度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前下裆侧区域f13中,至少一部分前侧伸缩性部件22被切断,并向前腰围区域s1的外侧部侧截短。在图2中,仅示出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宽度方向w上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之间的区域、比前侧伸缩性部件22靠长度方向的外侧的区域构成前非伸缩区域f15。在图2中,对前非伸缩区域f15标注斜线来表示。
71.前非伸缩区域f15可以设置于在宽度方向w上包括前腰围区域s1的中心的中央部分。具体而言,前非伸缩区域f15可以至少设置于在宽度方向w上将吸收芯50三等分的区域中的中央。另外,在比前非伸缩区域f15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可以配置伸长状态(能够伸缩)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前非伸缩区域f15的外侧缘可以位于比吸收芯50的外侧缘靠内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前非伸缩区域f15提高吸收芯50的外侧部的紧贴性,能够确保吸收芯5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并且抑制体液的泄漏。
72.前非伸缩区域f15可以设置在从前腰围区域s1的前端缘向后侧延伸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以及从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向前侧延伸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前非伸缩区域f15也可以在前下裆侧区域f13以及前腰部区域f11中在宽度方向w的整个区域连续地设置。本实施方式的伸长状态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在前腰部区域f11以及前下裆侧区域f13中在宽度方向w上分离地配置,在前中间区域f12中,在一对侧接合部60之间连续。
73.在前中间区域f12中配置有前非伸缩区域f15。在前中间区域f1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前非伸缩区域f15即可,在实施方式中,在前中间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配置有前非伸缩区域f15,在比前非伸缩区域f15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配置有伸长状态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另外,在前中间区域中,前非伸缩区域f15可以配置在比在一对侧接合部60之间在宽度方向w上连续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靠下裆区域侧的位置。通过在比前侧伸缩性部件靠下裆区域侧的位置设置前非伸缩区域f15,能够抑制吸收芯50因前中间区域f12的前侧伸缩性部件22的收缩而在宽度方向w上收缩。因此,容易使吸收芯50以面与身体接触,能够确保体液的吸收功能。
74.在前中间区域f12中可以配置吸收芯50。吸收芯50可以配置在前中间区域f12和前
下裆侧区域f13。利用前中间区域f12中的前侧伸缩性部件的收缩使吸收芯50紧贴于穿戴者的身体,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75.以上,使用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这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可以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以及范围地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案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思。
76.需要说明的是,2019年6月20日在日本提出的专利申请第2019-114972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并入本说明书中。
77.工业实用性
78.能够提供能够确保吸收芯的吸收功能并且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下降的吸收性物品。
79.附图标记说明
80.10:吸收性物品、20:前侧外装体、22:前侧伸缩性部件、27:前侧覆盖片(覆盖片)、30:后侧外装体、32:后侧伸缩性部件、37:后侧覆盖片(覆盖片)、40:吸收性主体、46:防漏翻边、46a:长度接合部、50:吸收芯、60:侧接合部、r11:后腰部区域、r12:后中间区域、r13:后下裆侧区域、r15:后非伸缩区域、f11:前腰部区域、f12:前中间区域、f13:前下裆侧区域、f15:前非伸缩区域、r21:外装非接合区域、s1:前腰围区域、s2:后腰围区域、s3:下裆区域、l:长度方向、w:宽度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