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30707发布日期:2022-06-01 05:03阅读:91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一种具有吸收芯和在腰身区域中以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配置的腰部弹性构件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腰部弹性构件具有连续弹性构件和非连续弹性构件。连续弹性构件自腰身区域的一个外侧部至另一个外侧部沿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非连续弹性构件至少在与吸收芯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中未沿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
4.通过连续弹性构件和非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使腰身区域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来抑制腰身区域向下裆侧偏移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非连续弹性构件未在宽度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区域,由于腰部弹性构件的收缩力减小,因此能够抑制吸收芯沿宽度方向收缩的情况。由此确保吸收芯的吸收面积,从而抑制排泄物自腰部开口侧泄漏的情况。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344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具有能够向肌肤面侧立起的腿侧褶裥。通过腿侧褶裥的立起,从而在下裆区域中能够将在吸收体上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排泄物挡住,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的侧漏。
9.然而,在腰部弹性构件的收缩力减小的区域中,由于使吸收性物品朝向身体侧的力较弱,因此腰身区域容易从身体离开而产生间隙。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吸收体上朝向腰身区域侧扩散的排泄物沿宽度方向扩散,从而容易发生侧漏。
10.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腰身区域中具有连续弹性构件和非连续弹性构件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能够抑制因下裆区域的下垂而引起的排泄物的泄漏。
11.一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厚度方向和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由第1腰身区域和第2腰身区域构成的腰身区域;以及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由所述第1腰身区域和所述第2腰身区域夹着的下裆区域;自所述下裆区域沿所述前后方向至少向所述第1腰身区域延伸的吸收性主体;以及在所述腰身区域中以沿所述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配置的腰部弹性构件。所述腰部弹性构件具有:连续弹性构件,其自所述第1腰身区域的一个外侧部沿所述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个外侧部;以及非连续弹性构件,其至少在所述第1腰身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未沿所述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含有所述吸收材料的吸收芯以及能够向肌肤面侧立起的腿侧褶裥。所述腿侧褶裥具有:立起部,其能够通过以沿所述前后方向伸长的状态配置的腿侧弹性构件的收缩而立起;以及前后固
定部,其对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腿侧片在比所述立起部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进行固定。所述连续弹性构件具有内侧连续弹性构件,该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配置于比所述前后固定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主视图。
13.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俯视图。
14.图3是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图2中的f3-f3线的示意剖视图。
15.图4是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图2中的f4-f4线的示意剖视图。
16.图5是用于说明腿部褶裥的示意俯视图。
17.图6是用于说明腿侧褶裥的示意俯视图。
18.图7是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前后方向的示意剖视图。
19.图8是用于说明腿部褶裥的图。
20.图9是用于说明腿侧褶裥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1)实施方式的概要
22.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23.一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厚度方向和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由第1腰身区域和第2腰身区域构成的腰身区域;以及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由所述第1腰身区域和所述第2腰身区域夹着的下裆区域;自所述下裆区域沿所述前后方向至少向所述第1腰身区域延伸的吸收性主体;以及在所述腰身区域中以沿所述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配置的腰部弹性构件。所述腰部弹性构件具有:连续弹性构件,其自所述第1腰身区域的一个外侧部沿所述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个外侧部;以及非连续弹性构件,其至少在所述第1腰身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未沿所述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含有所述吸收材料的吸收芯以及能够向肌肤面侧立起的腿侧褶裥。所述腿侧褶裥具有:立起部,其能够通过以沿所述前后方向伸长的状态配置的腿侧弹性构件的收缩而立起;以及前后固定部,其对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腿侧片在比所述立起部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进行固定。所述连续弹性构件具有内侧连续弹性构件,该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配置于比所述前后固定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24.通过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使得在第1腰身区域中配置有连续弹性构件的区域紧密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在此,由于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的内端缘靠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因此位于比前后固定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的立起部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因此,在立起部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重叠的位置处,能够使立起部紧密贴合于身体。由此,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立起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自比立起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比立起部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重叠的位置靠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位
置,通过腿侧弹性构件的收缩,立起部能够以该重叠位置为基点立起,因此能够将在吸收体上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排泄物挡住。根据以上内容,能够抑制在吸收体上扩散的排泄物自下裆区域朝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第1腰身区域侧)泄漏。
25.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是,所述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由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多个弹性构件构成。由此,能够使立起部呈面状地紧密贴合于身体,在立起部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重叠的位置能够将立起部牢固地固定。因此,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立起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排泄物自比立起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情况。
26.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是,所述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由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吸收芯重叠的所有连续弹性构件构成。由此,能够利用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来使吸收芯紧密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到达比吸收芯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此外,由于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的内端缘靠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排泄物到达比立起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排泄物自比立起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情况。
27.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是,在所述腰部弹性构件中,所述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力最大。通过提高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力,能够使立起部紧密贴合于身体。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自比立起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情况。此外,通过使立起部紧密贴合于身体,从而使比立起部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重叠的重叠位置靠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更容易从身体侧离开。由此,易于使立起部以重叠位置为基点而立起,从而能够将在吸收体上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排泄物挡住。
28.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是,所述内侧连续弹性构件具有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该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在所述内侧连续弹性构件中配置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最靠内侧的位置。可以是,在所述腰部弹性构件中,所述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力最大。能够使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可靠地紧密贴合于身体,从而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此外,由于立起部以立起部和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重叠的位置为基点而立起,因此通过使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力最高,从而易于使立起部立起,能够将在吸收体上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排泄物挡住。
29.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是,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包含所述吸收芯的吸收体。可以是,所述吸收体具有所述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可以是,所述内侧连续弹性构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重叠。由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刚度比周围低,因此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力不易被吸收体的刚度阻碍。特别是,由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中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低,因此即使吸收体吸收了排泄物,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的吸收体也比较不易膨胀。因此,在排泄后重叠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也不易被阻碍。因此,利用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能够使在厚度方向上与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重叠的区域进一步向穿着者的身体侧靠近。因此,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另外,易于使立起部立起,从而能够将在吸收体上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排泄物挡住。
30.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是,所述吸收芯、所述立起部和所述内侧连续弹性构件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重叠。由此,立起部通过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而向身体侧紧密贴合,因此,以立起部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为基点,在前后方向上比该位置靠内侧的立起部立起。由于成为立起基点的立起部的局部由刚度较高的吸收芯支承,因此能够将立起部的局部位置稳定地固定。因此,能够使立起部的在前后方向上比该立起部的局部靠内侧的部分容易立起。
31.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是,所述吸收芯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对所述吸收芯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可以是,所述压缩部、所述立起部和所述内侧连续弹性构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重叠。由于成为立起基点的立起部的局部由在吸收芯中刚度也较高的压缩部支承,因此能够将立起部的局部位置稳定地固定。因此,能够使立起部的在前后方向上比该立起部的局部靠内侧的部分更容易立起。
32.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是,在所述非连续弹性构件未沿所述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的区域配置有所述前后固定部的内侧缘。由于非连续弹性构件未沿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的区域在宽度方向上的收缩力较低,因此吸收芯不易沿宽度方向收缩,前后固定部不易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由此,能够确保宽度方向上的排泄物的收纳空间,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越过立起部而扩散的情况。
33.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是,所述第1腰身区域是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前腰身区域,所述第2腰身区域是配置于所述穿着者的背侧的后腰身区域。可以是,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配置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外装体;配置于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外装体;以及将所述前外装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和所述后外装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相接合的侧方接合部。可以是,在所述前腰身区域中,所述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配置于比所述侧方接合部在所述前腰身区域中的前端缘靠后方且距所述前端缘的距离为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全长的5%至20%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容易配置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的区域设置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容易产生穿着者与前外装体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使吸收芯容易沿着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在前后方向上弯折。因此,通过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使配置有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区域紧密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具体而言为腹部下端的凹陷)。由此,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立起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比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靠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由于吸收芯的前后方向上的弯折,而相对地容易从身体侧离开。由此,立起部能够自腹部下端的凹陷附近立起,因此能够将在吸收体上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排泄物挡住。
34.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可以是,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腿侧弹性构件重叠的所述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力比所述腿侧弹性构件的收缩力大。由此,能够在腿侧弹性构件与内侧连续弹性构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将腿侧弹性构件牢固地固定。能够利用腿侧弹性构件的收缩力来使立起部可靠地立起。
35.(2)吸收性物品的整体概略结构
36.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不过,应当留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比例等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当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有可能包括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37.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主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
示意俯视图。图2所示的示意俯视图示出了这样的伸长状态:在将后述的侧方接合部的接合解除后的状态下,使吸收性物品1伸长至不形成褶皱的状态。图3是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前后方向的示意剖视图。具体而言,图3是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图2中的f3-f3线的示意剖视图。f3-f3线是穿过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的沿着前后方向l的线。图4是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前后方向的示意剖视图。具体而言,图4是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图2中的f4-f4线的示意剖视图。f4-f4线是沿着后述的腿侧弹性构件的线。图5是用于说明腿部褶裥的示意俯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腿侧褶裥的示意俯视图。图7是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前后方向的示意剖视图。具体而言,图7a是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图2中的f7-f7线的示意俯视图。f7-f7线是穿过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的沿着宽度方向w的线。图7b是用于说明腿侧褶裥立起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剖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腿部褶裥的图。图8a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吸收性物品中的腿部褶裥的图。图8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中的腿部褶裥的图。图8表示前腰身区域s1成为上侧且后腰身区域s2成为下侧这样的躺卧姿势的图。在图8中,“bl”表示穿着者的身体的线条,“20l”表示吸收性主体20的轮廓线。图9是用于说明腿侧褶裥的图。图9a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吸收性物品中的腿部褶裥的图。图9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中的腿部褶裥的图。此外,应当留意的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存在省略了图示的构件。例如在图5中,由于以腿部褶裥为中心进行说明,因此例如省略了腿侧弹性构件的图示。同样地,在图6中,由于以腿侧褶裥为中心进行说明,因此例如省略了腿部弹性构件的图示。另外,应当留意的是,即使为了便于说明而示出为各构件在厚度方向上分离,但在实际的产品中也是在厚度方向上接触的。
38.吸收性物品1例如为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带型的一次性尿布或短裤型的生理用卫生巾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是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后方向l和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由向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方向限定。换言之,前后方向l是在展开的吸收性物品1中沿前后延伸的方向。另外,吸收性物品1具有与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这两个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t。厚度方向t向朝向穿着者侧的肌肤面侧t1和与肌肤面侧相反的一侧的非肌肤面侧t2延伸。
39.吸收性物品1具有:由第1腰身区域和第2腰身区域构成的腰身区域、以及在前后方向上由第1腰身区域和第2腰身区域夹着的下裆区域s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腰身区域是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前腰身区域s1。前腰身区域s1是与穿着者的前腰身(腹部)相对的区域。第2腰身区域是配置于穿着者的背侧的后腰身区域s2。后腰身区域s2是与穿着者的后腰身(背部)相对的区域。后腰身区域s2包括在穿戴时供身体(臀部)载置的区域。下裆区域s3是位于穿着者的下裆且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与后腰身区域s2之间的区域。
40.吸收性物品1可以具有吸收性主体20和外装体50。因此,吸收性主体20可以和外装体50分体地构成。吸收性主体20至少配置于下裆区域s3。吸收性主体20自下裆区域s3沿前后方向l至少向前腰身区域s1延伸。因此,吸收性主体20可以遍及前腰身区域s1、后腰身区域s2和下裆区域s3地延伸。吸收性主体20在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中与外装体50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外装体50至少配置于腰身区域。外装体50可以由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的前外装体50a和配置于后腰身区域s2的后外装体50b构成。外装体50可以具有后述的腰部弹性构件55。
41.可以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侧方接合部16,该侧方接合部16将配置于前腰
身区域s1的前外装体50a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和后外装体50b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相接合。侧方接合部16由将前外装体50a的外侧部和后外装体50b的外侧部相互卡定的部分限定。侧方接合部16可以在前外装体50a和后外装体50b中分别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如图1所示,在形成有侧方接合部16的状态下,在吸收性物品1形成有供穿着者的躯干穿过的腰部开口部17、以及供穿着者的腿分别插入的一对腿围开口部18。腰部开口部17可以由前腰身区域s1的前端缘s1f和后腰身区域s2的后端缘s2r限定。
42.在内裤型的吸收性物品1中,下裆区域s3可以由侧方接合部16的前后方向l上的内端缘限定。前腰身区域s1和下裆区域s3的分界可以由侧方接合部16在前腰身区域s1中的后端缘16r限定。后腰身区域s2和下裆区域s3的分界可以由侧方接合部16在后腰身区域s2中的前端缘16f限定。此外,下裆区域s3可以由设有腿围开口部18的区域限定。腿围开口部18是自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凹陷的部分。前腰身区域s1和下裆区域s3的分界可以由腿围开口部18的前端缘限定。后腰身区域s2和下裆区域s3的分界可以由腿围开口部18的后端缘限定。
43.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外侧部是指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外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本说明书中的内侧部是指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内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是包括前后方向l上的边缘在内的在前后方向l上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前端缘和后端缘是前后方向l上的边缘。外端部包括前端部和后端部,外端缘包括前端缘和后端缘。
44.吸收性主体20可以具有吸收体30、表面片41、背面片42和腿侧片47。在实施方式中,吸收性主体20具有腿部褶裥70和腿侧褶裥80。吸收体30至少具有吸收芯31。吸收芯31含有吸收材料。吸收芯31例如可以包含粉碎浆粕或者高吸收性聚合物(sap)或上述材料的混合物。如图2所示,吸收芯31配置于下裆区域s3。另外,吸收芯31还可以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也可以配置于后腰身区域s2。可以如图2和图3等所示,吸收芯31在前后方向l上自前腰身区域s1直到后腰身区域s2遍及地延伸。
45.吸收体30可以具有覆盖吸收芯31的芯包层32。芯包层32可以至少在比吸收芯31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覆盖吸收芯31。吸收芯31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夹着吸收芯31。芯包层32也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夹着吸收芯31地覆盖吸收芯31。芯包层32也可以不覆盖吸收芯31的一部分(例如吸收芯31的非肌肤面侧t2的一部分)。芯包层32例如可以由棉纸或无纺布构成。
46.吸收体30可以具有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在厚度方向t上未配置吸收芯31而配置有芯包层32。因此,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此外,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是指实质上为0即可,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实质上不存在吸收芯31即可。吸收芯31的在宽度方向w上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相邻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向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溢出而存在。此外,此处的“周围”意为吸收体30中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周围,并不包括未配置吸收体30的区域。
47.可以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外侧存在单位面积重量比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高的高单位面积重量区域hr。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单位面积重量区域hr是吸收芯31所存在的区域。前腰身区域s1中的高单位面积重量
区域hr可以是与在下裆区域s3中存在吸收芯31的区域等同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例如,前腰身区域s1中的高单位面积重量区域hr的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与下裆区域s3中的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之差可以为5%以内。吸收芯31可以具有沿厚度方向t对吸收芯31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可以将压缩部设于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外侧配置的高单位面积重量区域hr。压缩部例如可以是在吸收芯31的俯视图中具有格子状的图案的格子压缩部。
48.表面片41位于比吸收体30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表面片41配置于最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表面片41具有透液性即可,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如图7所示,可以将表面片41沿着吸收体30的表面地自肌肤面侧t1向非肌肤面侧t2弯折。表面片41可以由多个片材构成。在表面片41由多个片材构成的情况下,表面片41可以包括仅配置于吸收体30的肌肤面侧t1的片材、以及除了配置于吸收体30的肌肤面侧t1以外还配置于吸收体30的非肌肤面侧t2的片材。
49.背面片42位于比吸收体30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背面片42具有不透液性即可,例如可以由膜构成。如图7所示,可以将背面片42在与吸收体30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中配置于比腿侧片47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背面片42也可以配置于最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
50.腿侧片47配置于比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腿侧片47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腿侧片47可以在比吸收芯31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跨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地沿宽度方向w延伸。可以将腿侧片47在与吸收体30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中配置于比背面片42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腿侧片47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
51.如图7所示,腿侧片47可以由一片片材构件构成。可以将腿侧片47在吸收性主体20的两外侧向肌肤面侧t1折回。具体而言,可以将腿侧片47在吸收性主体20的两外侧沿着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的第1折痕fl1自非肌肤面侧t2向肌肤面侧t1折回。腿侧片47可以具有第1部分471,该第1部分471在比吸收体30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在宽度方向w上自吸收性主体2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延伸至第1折痕fl1。腿侧片47也可以构成吸收性主体20的侧端缘。另外,腿侧片47可以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自第1部分471延伸至第2折痕fl2的第2部分472。
52.另外,可以使腿侧片47以将腿侧弹性构件85夹入的方式进一步折回。具体而言,可以使腿侧片47沿着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的第2折痕fl2自肌肤面侧t1向非肌肤面侧t2折回。腿侧片47可以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自第2折痕fl2延伸至第3折痕fl3的第3部分473。另外,可以使腿侧片47以将后述的前后固定部811夹入的方式进一步折回。具体而言,可以使腿侧片47沿着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的第3折痕fl3自肌肤面侧t1向非肌肤面侧t2折回。腿侧片47可以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自第3折痕fl3朝向吸收芯延伸的部分。
53.外装体50(前外装体50a和后外装体50b)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20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外装体50可以由多个片材构件构成。外装体50可以具有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20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的片材构件。前外装体50a可以具有第1前侧片51f和配置于比第1前侧片51f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第2前侧片52f。第1前侧片51f可以配置于比腰部弹性构件55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第2前侧片52f可以配置于比腰部弹性构件55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第1前侧片51f可以具有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部分向肌肤面侧t1折回而形成的第1前折
回部51fp。第2前侧片52f可以具有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部分向肌肤面侧t1折回而形成的第2前折回部52fp。第1前折回部51fp可以位于比第2前侧片52f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第1前侧片51f和第2前侧片52f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
54.后外装体50b可以在前后方向l上与前外装体50a分离。后外装体50b可以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20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后外装体50b可以具有第1后侧片51r和配置于比第1后侧片51r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第2后侧片52r。第1后侧片51r可以配置于比腰部弹性构件55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第2后侧片52r可以配置于比腰部弹性构件55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第1后侧片51r可以具有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部分向肌肤面侧t1折回而形成的第1前折回部51fp。第1后折回部51rp可以位于比第2前侧片52f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第1后侧片51r和第2后侧片52r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
55.外装体50具有在腰身区域中以沿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配置的腰部弹性构件55。腰部弹性构件55可以由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线状或绳状的弹性构件构成。线状或绳状的弹性构件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即弹性构件的粗细)例如可以是小于5mm。腰部弹性构件55可以具有连续弹性构件55c和非连续弹性构件55n。
56.连续弹性构件55c自前腰身区域s1(或后腰身区域s2)的一个外侧部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个外侧部。此外,可以将连续弹性构件55c中的配置于作为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中的一区域的第1腰身区域的连续弹性构件55c称为第1连续弹性构件,将配置于作为另一区域的第2腰身区域的连续弹性构件55c称为第2连续弹性构件。例如,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的连续弹性构件是第1连续弹性构件,配置于后腰身区域s2的连续弹性构件是第2连续弹性构件。本实施方式的第1连续弹性构件是自前腰身区域的一个外侧部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个外侧部而配置的弹性构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连续弹性构件是自后腰身区域的一个外侧部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个外侧部而配置的弹性构件。此外,实施方式的“第1连续弹性构件”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连续弹性构件”,实施方式的“第2连续弹性构件”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第2连续弹性构件”。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连续弹性构件包括第1连续弹性构件和第2连续弹性构件。
57.连续弹性构件(第1连续弹性构件和第2连续弹性构件)55c可以具有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和非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n。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可以在比非连续弹性构件55n中的至少任一个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与吸收芯31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在实施方式中,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在比后述的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与吸收芯31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非连续弹性构件55n可以具有配置于第1腰身区域的第1非连续弹性构件和配置于第2腰身区域的第2非连续弹性构件。此外,第1非连续弹性构件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非连续弹性构件”。在以下的说明中,非连续弹性构件包括第1连续弹性构件和第2连续弹性构件。
58.如图5所示,在实施方式中,连续弹性构件55c在比非连续弹性构件55n中的至少任一个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此外,连续弹性构件55c中的至少第1连续弹性构件可以在比非连续弹性构件55n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在实施方式中,在前腰身区域中,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以下,作为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的一例,列举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为例来进行说明。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可以在厚度
方向t上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重叠。另一方面,非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n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31不重叠。此外,在实施方式中,非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n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性主体20不重叠。非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n可以包括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性主体20重叠的弹性构件。
59.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可以由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弹性构件构成。在实施方式中,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由四根弹性构件构成。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可以配置于比侧方接合部16在前腰身区域s1中的前端缘16f靠后方且距前端缘16f的距离为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上的全长(自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至后端缘)的5%至20%的位置。另外,在前腰身区域s1中,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可以配置于比侧方接合部16在前腰身区域s1中的后端缘16r靠前方且距后端缘16r的距离为侧方接合部16的前后方向l上的全长的20%至90%的位置,优选配置于比后端缘16r靠前方且距后端缘16r的距离为侧方接合部16的前后方向l上的全长的40%至70%的位置,更优选配置于比后端缘16r靠前方且距后端缘16r的距离为侧方接合部16的前后方向l上的全长的45%至65%的位置。
60.连续弹性构件55c可以具有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配置于比后述的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可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具有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因此,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31重叠。另外,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重叠。
61.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可以与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同样地配置于比侧方接合部16在前腰身区域s1中的前端缘16f靠后方且距前端缘16f的距离为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上的全长的5%至20%的位置。同样地,在前腰身区域s1中,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可以配置于比侧方接合部16在前腰身区域s1中的后端缘16r靠前方且距后端缘16r的距离为侧方接合部16的前后方向l上的全长的20%至90%的位置,优选配置于比后端缘16r靠前方且距后端缘16r的距离为侧方接合部16的前后方向l上的全长的40%至70%的位置,更优选配置于比后端缘16r靠前方且距后端缘16r的距离为侧方接合部16的前后方向l上的全长的45%至65%的位置。
62.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可以由在前后方向l上相邻的多个弹性构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的四根弹性构件中的配置于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两根弹性构件是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因此,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具有第1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a和第2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b。第1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a在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中配置于前后方向l上最靠内侧的位置。第2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b在第1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a的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与第1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a相邻。
63.可以是,在腰部弹性构件55中,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收缩力最大。该腰部弹性构件55是包括第1连续弹性构件和第2连续弹性构件的弹性构件。另外也可以是,在腰部弹性构件55中,第1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a的收缩力最大。在本说明书中,弹性构件的收缩力例如能够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测量。对将吸收性物品1沿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最大程度地伸长至不能视觉辨认在吸收性物品1产生的褶皱的程度的状态下的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的长度h0进行测量。接下来,将弹性构件自吸收性物品1卸下,对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的长度h1进行测量。然后,能够通过“收缩力=h0/h1”来计算出弹性构件的收缩力。
64.连续弹性构件55c可以具有自前腰身区域s1的一个外侧部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个外侧部的伸缩片55cs。伸缩片55cs是片状的弹性构件。伸缩片55cs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例如可以是5mm以上。伸缩片55cs例如可以由具有伸缩性的树脂膜、具有伸缩性的无纺布或者上述材料的组合构成。
65.伸缩片55cs至少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伸缩性,以在宽度方向w上伸长的状态配置。伸缩片55cs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配置于第1前侧片51f与第2前侧片52f之间。伸缩片55cs可以配置于比线状或绳状的腰部弹性构件55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
66.可以在伸缩片55cs沿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下,利用侧方接合部16将伸缩片55cs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与第1前侧片51f和/或第2前侧片52f固定在一起。另外,关于伸缩片55cs,例如可以利用热熔型粘接剂(hma)、超声波密封部等粘接部(未图示),将伸缩片55cs的至少局部的主面与第1前侧片51f和/或第2前侧片52f固定在一起。
67.非连续弹性构件55n至少在腰身区域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未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腰身区域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是至少自吸收芯31的一个外侧端至另一个外侧端的区域。非连续弹性构件55n未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的区域可以是被左右的非连续弹性构件55n夹着的区域。在非连续弹性构件55n未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的区域中,若与非连续弹性构件55n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的区域相比,则宽度方向w上的收缩力减小。作为设置非连续弹性构件55n未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的区域的方法,例如能够使用以下的方法。
68.在第1方法中,可以通过不以伸长状态配置非连续弹性构件55n来减小收缩区域。例如,在以伸长状态配置非连续弹性构件55n的区域配置有用于对非连续弹性构件55n进行固定的粘接剂(例如热熔型粘接剂(hma)),在减小收缩力的区域(以下为低收缩区域ler)不配置用于对非连续弹性构件55n进行固定的粘接剂。由此,在配置有粘接剂的区域中,非连续弹性构件55n以伸长状态被固定。在未配置粘接剂的区域且在宽度方向w上由配置有粘接剂的区域夹着的区域中,非连续弹性构件55n的伸长状态被维持,因此通过在该区域中将非连续弹性构件55n切断,从而使被切断的非连续弹性构件55n收缩。由此,能够在低收缩区域ler不配置具有收缩性的(即伸长状态的)非连续弹性构件55n地设置低收缩区域ler。因此,在低收缩区域ler中,非连续弹性构件55n未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
69.此外可以是,在通过上述的第1方法设置低收缩区域ler(以下为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情况下,非连续弹性构件55n具有固定部分和非固定部分。固定部分是以伸长状态配置的部分。非固定部分是未以伸长状态固定而以自然状态存在的部分。在第2方法中,也可以通过将固定于低收缩区域ler的非连续弹性构件55n在多个部位切断(切块),来使非连续弹性构件55n的收缩力减小。由此,非连续弹性构件55n未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在该情况下,即使非连续弹性构件55n以伸长状态固定,非连续弹性构件55n的收缩力也减小。此外,由于在通过上述的第2方法设置的低收缩区域ler(以下为第2低收缩区域ler2)配置(固定)有收缩力残留的非连续弹性构件55n,因此第2低收缩区域ler2的收缩力通常比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收缩力大。
70.非连续弹性构件55n可以具有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和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配置于比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配置于比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
71.如图5所示,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第1方法使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不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从而设置第1低收缩区域ler1。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未配置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收缩性的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外侧配置有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另一方面,通过利用第2方法使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不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从而设置第2低收缩区域ler2。在第2低收缩区域ler2中配置有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配置于第2低收缩区域ler2的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的收缩力比配置于比第2低收缩区域ler2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的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的收缩力低。
72.接下来对腿部褶裥70进行说明。腿部褶裥70是设于比吸收芯3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的褶裥。腿部褶裥70可以设于腿围开口部18和腿围开口部18的周围。该腿部褶裥70还可以设于比腿侧褶裥80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腿部褶裥70通过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而被向穿着者的身体侧上提。腿部褶裥70具有腿部弹性构件75。腿部弹性构件75在下裆区域s3中配置于比吸收芯3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腿部弹性构件75以沿前后方向l伸长的状态配置。腿部弹性构件75至少在下裆区域s3中沿前后方向l延伸。腿部弹性构件75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腿部弹性构件75也可以配置于后腰身区域s2。
73.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配置于腿侧片47。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配置于腿侧片47与背面片42之间。另外,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配置为在厚度方向t上被腿侧片47夹着。多个腿部弹性构件75中的一部分腿部弹性构件75(例如配置于宽度方向w上的最外侧的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配置为在厚度方向t上被腿侧片47夹着。腿部弹性构件75既可以固定于腿侧片47,也可以固定于背面片42。因此,腿部褶裥70除了包括腿部弹性构件75以外,还可以包括腿侧片47。腿部褶裥70也可以包括腿部弹性构件75、腿侧片47和背面片42。此外,腿部弹性构件75也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配置于其他片材构件(背面片42和腿侧片47以外的片材构件)上,该其他片材构件配置于比吸收芯3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
74.如图5所示,在实施方式中,腿部弹性构件75在比非连续弹性构件55n中的至少任一个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与连续弹性构件55c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腿部弹性构件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重叠。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构成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的多个弹性构件中的两个以上的弹性构件重叠。在图5中,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与四根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重叠。另外,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与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重叠。另外,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非连续弹性构件55n重叠。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重叠。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与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不重叠的位置。
75.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作为连续弹性构件55c的伸缩片55cs重叠。因此,伸缩片55cs的前后方向l上的内端缘在前后方向l上可以位于比腿部弹性构件75的前后方向l上的外端缘靠内侧的位置。此外,腿部弹性构件75在后腰身区域s2中可以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与连续弹性构件55c不重叠的位置。腿部弹性构件75在后腰身区域s2中既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非连续弹性构件55n重叠,也可以配置于与非连续弹性构件55n不重叠的位置。
76.可以如图5所示,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与前腰身区域s1重叠的部分的前
后方向l上的长度l1比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与后腰身区域s2重叠的部分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l2长。此外,在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与前腰身区域s1重叠而与后腰身区域s2不重叠的情况下,长度l2=0,因此长度l1比长度l2长。
77.可以是,在腰部弹性构件55中,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的收缩力最大。在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由多个弹性构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是,多个弹性构件中的任一个的收缩力在腰部弹性构件55中最大。可以是,在与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中,在前后方向l上位于最内侧的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在图5中为构成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第1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a)的收缩力最大。
78.另外可以是,与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的收缩力比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力大。可以是,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中的一个以上的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的收缩力比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力大。可以是,所有的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的收缩力都比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力大。或者可以是,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力比与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的收缩力大。
79.在此,如图8a所示,在以往的吸收性物品中,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与连续弹性构件55c不重叠。在该情况下,在前腰身区域s1中,向肌肤面侧t1的力未充分地施加于腿部弹性构件75,因此腿部弹性构件75的位置难以固定。因此,腿部弹性构件75容易从身体离开或容易向前后方向l上的后方移动。因此,通过腿部弹性构件75进行收缩,使得对腿部弹性构件75不仅作用有朝向前腰身区域s1的方向上的力,还作用有朝向后腰身区域s2的方向上的力。其结果是,如图8a所示,在仰卧的躺卧姿势下,当穿着者抬起腿时,配置于下裆区域s3的腿部弹性构件75未向前腰身区域s1侧充分地上提,如吸收性主体20的轮廓线20l所示,容易维持下裆区域s3下垂的状态。在该情况下,由于吸收芯31从穿着者的身体离开,因此有可能发生排泄物的侧漏。特别是在排泄后,由于吸收了排泄物的吸收芯31的重量而使下裆区域s3下垂,因此吸收芯31未能吸收的排泄物有可能在下裆区域s3中沿宽度方向w泄漏。
80.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中,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与连续弹性构件55c重叠。通过连续弹性构件55c的收缩,来对腿部弹性构件75施加向肌肤面侧t1的力,因此如图8b所示,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的腿部弹性构件75容易在与连续弹性构件55c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位置p1处被固定。由此,通过腿部弹性构件75进行收缩,从而在朝向位置p1的方向上对腿部弹性构件75作用力f。因此,例如如图8b所示,在仰卧的躺卧姿势下,当穿着者抬起腿时,配置于下裆区域s3的腿部弹性构件75被向前腰身区域s1侧上提。在图8a中,如吸收性主体20的轮廓线20l所示,通过腿部弹性构件75的上提,将下裆区域s3上提。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下裆区域s3的下垂,从而使吸收芯31靠近穿着者的身体。
81.再者,与连续弹性构件55c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通过连续弹性构件55c的收缩而向穿着者的身体侧紧密贴合,因此不易向下裆区域s3侧偏移。此外,连续弹性构件55c在比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在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未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的区域中,若与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连续地延伸的部分相比,则收缩力减小,因此,能够抑制前腰身区域s1在比连续弹性构件55c(实施方式中的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即下裆区域s3侧)的
位置处沿宽度方向w收缩的情况,从而确保吸收面积。因此,能够在抑制前腰身区域s1沿宽度方向w收缩的情况的同时,抑制由于下裆区域s3的下垂而引起的排泄物的侧漏。
82.另外,腿部弹性构件75在后腰身区域s2中可以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与连续弹性构件55c不重叠的位置。由此,如图8a所示,在前腰身区域s1成为上侧且后腰身区域s2成为下侧这样的躺卧姿势下,腿部弹性构件75的后腰身区域s2侧的端部的位置未被后腰身区域s2的连续弹性构件55c固定,因此能够在使下裆区域s3不易因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而被向后腰身区域s2侧下拉的同时,容易利用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来将下裆区域s3向前腰身区域s1侧上提。由此,在躺卧姿势下,能够使前腰身区域s1易于靠近穿着者的身体,能够抑制由于下裆区域s3的下垂而引起的排泄物的侧漏。
83.另外,腿部弹性构件75与连续弹性构件55c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第1腰身区域可以是前腰身区域s1。穿着者大多以腹侧成为上侧的仰卧姿势来躺卧(躺下)。因此,通过利用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而易于将下裆区域s3向腹侧上提,从而在躺卧姿势下,能够容易地抑制由于下裆区域s3的下垂而引起的排泄物的侧漏。
84.另外,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具有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由此,与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吸收芯通过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的收缩而向穿着者的身体侧紧密贴合,因此不易向下裆区域侧偏移。能够抑制由于吸收芯31(特别是吸收了排泄物的吸收芯31)的重量而导致吸收芯31整体向下裆区域侧偏移的情况。另外,能够利用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抑制吸收芯31在比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即下裆区域s3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收缩的情况,从而确保吸收面积。
85.另外,腿部弹性构件75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构成连续弹性构件55c的多个弹性构件中的两个以上的弹性构件重叠。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的腿部弹性构件75通过在厚度方向t上与两个以上的连续弹性构件55c重叠,从而更容易被固定于前腰身区域s1。由此,通过腿部弹性构件75进行收缩,使配置于下裆区域s3的腿部弹性构件75容易被向前腰身区域s1侧上提,从而能够易于将下裆区域s3上提。
86.另外可以是,在前腰身区域s1中,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配置于比侧方接合部16在前腰身区域s1中的前端缘16f靠后方且距前端缘16f的距离为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上的全长的5%至20%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容易配置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的区域设置连续弹性构件55c。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容易产生穿着者与前外装体50a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使吸收体30(吸收芯31)容易沿着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在前后方向l上弯折。其结果是,在前后方向l上,能够沿着自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鼓起的腹部配置吸收体30,能够使吸收体30在前后方向l上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
87.另外可以是,在腰部弹性构件55中,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的收缩力最大。由此,在配置有连续弹性构件55c的区域中,通过连续弹性构件55c的收缩而向穿着者的身体侧紧密贴合的力较强,因此不易向下裆区域s3侧偏移。由此,能够在抑制吸收芯31整体向下裆区域s3侧偏移的情况的同时,将腿部弹性构件75牢固地固定。
88.另外可以是,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的收缩力比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力大。由此,能够在腿部弹性构件75与连续弹性构件55c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位置处将腿部弹性构件75牢固地固定。能够利用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力来
将下裆区域可靠地上提,从而能够抑制下裆区域s3的下垂。
89.另外可以是,与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在厚度方向t上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重叠。由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刚度比周围低,因此连续弹性构件55c的收缩力不易被吸收体30的刚度阻碍。通过连续弹性构件55c的收缩,能够使吸收体30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中的部分向穿着者的身体侧靠近,从而能够使前腰身区域s1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特别是,由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低,因此,即使吸收体30吸收了排泄物,吸收体30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部分也比较不易膨胀。因此,在排泄后连续弹性构件55c的收缩也不易被阻碍,在排泄后也能够使前腰身区域s1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其结果是,能够在抑制前腰身区域s1向下裆区域s3侧偏移的情况的同时,抑制排泄物自腰部开口部17侧泄漏的情况。
90.另外,非连续弹性构件55n可以还具有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该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配置于比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由此,在比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在前腰身区域s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侧,能够使前腰身区域s1不向穿着者的身体侧勒紧地向穿着者的身体侧贴合,同时在穿着者的外侧部侧,能够利用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的收缩来使前腰身区域s1沿着穿着者的身体贴合。
91.接下来对腿侧褶裥80进行说明。腿侧褶裥80是能够向肌肤面侧t1立起的褶裥。可以设于比腿侧褶裥80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腿侧褶裥80可以具有固定部81和立起部82。固定部81对腿侧片47进行固定。具体而言,固定部81将腿侧片47的固定有腿侧弹性构件85的局部固定于位于比该腿侧片47的局部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构件。在实施方式中,腿侧片47的第3部分473由固定部81固定于第4部分474。固定部81例如可以由热熔型粘接剂(hma)、超声波密封部等粘接部构成。
92.固定部81具有对腿侧片47在比立起部8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前后固定部811、以及对腿侧片47在比立起部82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宽度固定部812。前后固定部811可以具有在前腰身区域s1中配置的前固定部和在后腰身区域s2中配置的后固定部。
93.在实施方式中,前后固定部811具有位于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内端缘811e。连续弹性构件55c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另外,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以外的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另外,前后固定部811具有位于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内侧缘811s。可以在非连续弹性构件55n未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的低收缩区域ler配置前后固定部811的内侧缘811s。
94.可以如图6所示,吸收芯31、立起部82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另外,当在吸收芯31设有压缩部的情况下,压缩部、立起部82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如图7b所示,立起部82能够通过腿侧弹性构件85的收缩而立起。立起部82能够以立起部82和固定部811的分界为基点而立起。具体而言,立起部82在宽度方向w上能够以宽度固定部812的宽度方向w上的内端缘为基点而立起,且在前后方向l上能够以前后固定部811的前后方向l上的内端缘811e为基点而立起。不过,如后面说明的那样,在
连续弹性构件55c(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前后方向l上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收缩部能够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重叠的位置sp为基点而立起。
95.腿侧弹性构件85以沿前后方向l伸长的状态配置于腿侧片47。在本实施方式中,腿侧弹性构件85由腿侧片47夹着。腿侧弹性构件85既可以由单一的弹性构件构成,也可以由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弹性构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腿侧弹性构件85由两根弹性构件构成。腿侧弹性构件85可以由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线状或绳状的弹性构件构成。腿侧弹性构件85以沿前后方向l伸长的状态配置于腿侧片47。在本实施方式中,腿侧弹性构件85由腿侧片47夹着。具体而言,腿侧弹性构件85配置于腿侧片47的第2部分472和第3部分473之间。腿侧弹性构件85可以固定于腿侧片47的第2部分472和第3部分473中的至少一者。
96.可以是,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侧弹性构件85重叠的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收缩力比腿侧弹性构件85的收缩力大。在此,如图9a所示,在以往的吸收性物品中,在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未配置连续弹性构件55c。因此,如通常那样,立起部82以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为基点而立起。因此,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附近容易从穿着者的身体离开,从而容易在吸收性物品与身体之间产生间隙g。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吸收体30上朝向腰身区域侧扩散的排泄物沿宽度方向w扩散,从而容易发生侧漏。
97.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中,连续弹性构件55c具有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该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如图9b所示,由于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因此位于比前后固定部811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的立起部82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因此,在立起部82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重叠的位置处,能够使立起部82紧密贴合于身体。由此,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立起部8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自比立起部8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w扩散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比立起部82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重叠的位置sp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通过腿侧弹性构件85的收缩,立起部82能够以该重叠位置sp为基点立起,因此能够将在吸收体30上沿宽度方向w扩散的排泄物挡住。
98.再者,通过连续弹性构件55c的收缩,使配置有连续弹性构件55c的区域紧密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另一方面,在比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非连续弹性构件55n未沿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因此存在宽度方向w上的收缩力较低的低收缩区域ler。由此,比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部分相对地容易从身体侧离开。根据以上内容,能够抑制在吸收体30上扩散的排泄物朝向前腰身区域s1侧的泄漏。
99.另外,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可以由在前后方向l上相邻的多个弹性构件构成。由此,能够使立起部82呈面状地紧密贴合于身体,能够在立起部82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重叠的位置sp处将立起部82牢固地固定。因此,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立起部8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排泄物自比立起部8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w扩散的情况。
100.另外可以是,在腰部弹性构件55中,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收缩力最大。通过提高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收缩力,能够使立起部82紧密贴合于身体。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自比立起部8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w扩散的情况。此外,通过使立起部82紧密贴合于身体,使得比立起部82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重叠的重叠位置sp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部分更容易从身体侧离开。由此,易于使立起部82以重叠位置sp为基点而立起,能够将在吸收体30上沿宽度方向w扩散的排泄物挡住。
101.另外可以是,在腰部弹性构件55中,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第1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a)的收缩力最大。能够使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可靠地紧密贴合于身体,从而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此外,由于立起部82以立起部82和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重叠的位置sp为基点而立起,因此通过使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的收缩力最高,从而易于使立起部82立起,能够将在吸收体30上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排泄物挡住。
102.另外可以是,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在厚度方向上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重叠。由此,由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刚度比周围低,因此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收缩力不易被吸收体30的刚度阻碍。特别是,由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低,因此即使吸收体30吸收了排泄物,吸收体30在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部分也比较不易膨胀。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膨胀。因此,在排泄后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的收缩也不易被阻碍。因此,通过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收缩,能够使与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进一步向穿着者的身体侧靠近。因此,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另外,易于使立起部82立起,能够将在吸收体30上沿宽度方向w扩散的排泄物挡住。
103.另外,吸收芯31、立起部82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由此,立起部82通过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收缩而向身体侧紧密贴合,因此,以立起部82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位置sp为基点,立起部82的在前后方向l上比该位置sp靠内侧的部分立起。由于成为腿侧褶裥80的立起基点的立起部82的局部由刚度较高的吸收芯31支承,因此能够将立起部82的局部位置稳定地固定。因此,能够使立起部82的在前后方向l上比该立起部82的局部靠内侧的部分容易立起。
104.另外,压缩部、立起部和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由此,成为腿侧褶裥80的立起基点的立起部82的局部由在吸收芯31中刚度也较高的压缩部支承,因此能够将立起部82的局部位置稳定地固定。因此,能够使立起部82的在前后方向上比该立起部82的局部靠内侧的部分更容易立起。
105.另外,可以在低收缩区域ler配置前后固定部811的内侧缘811s。由此,由于低收缩区域ler在宽度方向w上的收缩力较低,因此吸收芯31不易沿宽度方向w收缩,前后固定部811不易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移动。由此,能够确保宽度方向w上的排泄物的收纳空间,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越过立起部82而扩散的情况。
106.另外可以是,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在前腰身区域s1中配置于比侧方接合部16在前腰身区域s1中的前端缘16f靠后方且距前端缘16f的距离为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上的全长的5%至20%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容易配置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的区域设置内
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由于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容易产生穿着者和前外装体50a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使吸收芯31容易沿着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在前后方向l上弯折。因此,通过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收缩,使配置有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区域紧密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具体而言为腹部下端的凹陷)。由此,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立起部8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比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由于吸收芯31的前后方向上的弯折,而相对地容易从身体侧离开。由此,由于立起部82能够自腹部下端的凹陷附近立起,因此能够将在吸收体30上沿宽度方向w扩散的排泄物挡住。
107.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侧弹性构件85重叠的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收缩力可以比腿侧弹性构件85的收缩力大。由此,能够在腿侧弹性构件85与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位置处将腿侧弹性构件85牢固地固定。能够利用腿侧弹性构件85的收缩力使立起部82可靠地立起。
108.此外,作为连续弹性构件55c的伸缩片55cs可以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因此,在前后方向l上,伸缩片55cs的前后方向l上的内端缘可以位于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靠内侧的位置。由此,立起部82能够以伸缩片55cs的前后方向l上的内端缘为基点而立起,因此能够将在吸收体30上沿宽度方向w扩散的排泄物挡住。在伸缩片55cs和线状或绳状的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中,能够使立起部82紧密贴合于身体,因此能够防止排泄物到达比立起部8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
109.(3)变更例
110.接下来对各变更例进行说明。
111.在变更例1的吸收性物品1中可以是,腿部弹性构件75不仅在前腰身区域s1中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与连续弹性构件55c重叠的位置,而且在后腰身区域s2中也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与连续弹性构件55c重叠的位置。由此,在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这两个区域中,容易对腿部弹性构件75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利用腿部弹性构件75的收缩将下裆区域s3向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这两个区域上提,特别是在站立姿势下,能够容易地抑制由于下裆区域s3的下垂而引起的排泄物的侧漏。
112.在变更例2的吸收性物品1中,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可以由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31重叠的所有连续弹性构件55c构成。即,所有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可以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前后方向l上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的收缩,使吸收芯31紧密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到达比吸收芯31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此外,由于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配置于比前后固定部811的内端缘811e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排泄物到达比立起部8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排泄物自比立起部8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w扩散的情况。
113.(4)其他实施方式
114.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已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作为修改和变更方案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
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并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115.在上述内容中列举前腰身区域s1为第1腰身区域且后腰身区域s2为第2腰身区域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后腰身区域s2为第1腰身区域,前腰身区域s1为第2腰身区域。在该情况下,在俯卧的躺卧姿势下,当穿着者抬起腿时,配置于下裆区域s3的腿部弹性构件75被向后腰身区域s2侧上提。通过腿部弹性构件75的上提来将下裆区域s3向后腰身区域s2侧上提。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下裆区域s3的下垂,从而使吸收芯31向穿着者的身体靠近。
116.在上述内容中,作为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的一例,列举了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也可以是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31不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31不重叠而与吸收性主体20(例如表面片41和背面片42)重叠。或者,在厚度方向t上与腿部弹性构件75重叠的连续弹性构件55c也可以与吸收性主体20不重叠。
117.在上述内容中对腿侧片47由一片片材构件构成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腿侧片47也可以由多个片材构件构成。例如,宽度方向w上的一侧的腿侧片47和宽度方向w上的另一侧的腿侧片47可以由不同的片材构件构成。另外,例如腿侧片47的第2部分472和第3部分473也可以由不同的片材构件构成。因此,腿侧片47可以由层叠的多个片材构件构成。
118.在上述内容中,也可以在比吸收体30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配置有膜。例如,也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在腿部弹性构件75与第4部分474之间配置有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膜。或者,也可以配置膜来代替第4部分474。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渗出到比该膜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119.在上述内容中对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为0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也可以大于0。例如,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lr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只要比吸收芯31的配置于下裆区域s3的部分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即可。在上述内容中对腿部弹性构件75在厚度方向t上与连续弹性构件55c重叠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腿部弹性构件75也可以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与连续弹性构件55c不重叠的位置。吸收性物品1也可以不具有腿部褶裥70。上述的实施方式、各变更例和其他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结构能够适当进行组合。
120.此外,2019年11月1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2019-204316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121.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122.根据本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在腰身区域中具有连续弹性构件和非连续弹性构件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能够抑制因下裆区域的下垂而引起的排泄物的泄漏。
123.附图标记说明
124.1、吸收性物品;16、侧方接合部;17、腰部开口部;18、腿围开口部;20、吸收性主体;30、吸收体;31、吸收芯;32、芯包层;41、表面片;42、背面片;47、腿侧片;50、外装体;50a、前外装体;50b、后外装体;55、腰部弹性构件;55c、连续弹性构件;55ci、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a、第1内侧连续弹性构件(最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ib、第2内侧连续弹性构件;55cn、
非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o、重叠连续弹性构件;55cs、伸缩片;55n、非连续弹性构件;55na、内侧非连续弹性构件;55nb、外侧非连续弹性构件;70、腿部褶裥;75、腿部弹性构件;80、腿侧褶裥;81、固定部;82、立起部;85、腿侧弹性构件;811、前后固定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