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理科用剖腹产术后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65298发布日期:2021-06-08 16:07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理科用剖腹产术后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医疗领域,尤其涉一种护理科用剖腹产术后护理床。


背景技术:

2.护理床常用于病人手术后康复期阶段的一种病床,在医疗领域使用广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病床依旧保持原有的状态,然而一些特殊病人在手术后依旧使用传统的病床进行康复治疗,然而一些特殊人群,例如剖腹产病人生完孩子后,腹部存留严重的缝合伤口,因为使用麻药,在手术后小时后,医生会建议病人下床走动,活动身体的下肢以及上肢,以便于病人尽快消除麻药的副作用,同时使伤口形成凝结块,使伤口尽快复合,然而传统的病床在剖腹产病人下床时,需要病人腰部用力,且在坐立后病人腹部受到挤压力,严重时可造成伤口开裂,传统的病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帮助腹部有伤口的病人在上下病床时,腰部不受力,同时腹部不用受到挤压即可到地面上的一种病床。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剖腹产病人在康复期间,上下病床导致腰部用力,导致腹部用力,同时坐立后腹部受到挤压,造成伤口开裂的问题,提供一种护理科用剖腹产术后护理床,利用人机工程学帮助病人在腹部不受力的前提下,顺利的上下病床。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护理科用剖腹产术后护理床,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所述支撑底座上设有辅助病人上下床的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上方设有用于固定病人双腿的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左侧设有用于病人自行控制上下床的启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支撑底座上端面的两个支撑板,左侧所述支撑板右端面固定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端固定设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上固定设有安置轮,所述安置轮上前后对称设有两个支撑柱,所述两个支撑柱上端面固定设有一床板。
5.优选的,所述转动装置还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支撑底座上的两组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包括开设在支撑底座上端面的圆弧槽,所述圆弧槽内前后对称设有两组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包括滑动设在圆弧槽内的圆弧缓冲杆,两个所述圆弧缓冲杆一侧相向端面连接设有一第一弧形弹簧,所述第一弧形弹簧位于所述圆弧槽内,两个所述圆弧缓冲杆另一侧相向端面固定设有一圆弧连接杆,所述圆弧连接杆固定设置在所述床板下端面,所述支撑底座上端面固定设有弧形壳体,后侧所述圆弧缓冲杆滑动设在在所述弧形壳体内。
6.优选的,所述转动装置还包括固定设在支撑底座后端面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端面开设有升降腔,所述升降腔下端壁固定设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液压杆上固定设有顶升板,所述升降腔左端壁固定设有一用于延迟所述第一电机启动的延迟蓄电器,所述床板右侧前端面转动设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固定设有顶升板,所述顶升板与所述液压缸上液压杆相抵。
7.优选的,当操作者从本发明上下床时、利用脚掌力踩踏启动装置后,在延迟蓄电器
的作用下第一电机延迟后启动,第一电机启动带动安置轮逆时针转动,安置轮带动带动支撑柱逆时针转动,支撑柱带动床板围绕第一电机逆时针转动,此时床板上的病人从躺着的状态变成直立状态,帮助病人从病床上到地面上,在此过程中床板带动圆弧连接杆逆时针转动,圆弧连接杆带动圆弧缓冲杆逆时针转动,圆弧缓冲杆转动时的第一弧形弹簧被压缩,使得床板在逆时针转动的过程中得到缓冲,使得病人在下床时舒适度得到提升;当病人在病床上时,头部位于顶升板上,当病人需要吃饭时,液压缸启动带动顶升板围绕第二转动轴转动,使得病人的头部并顶升到一定的角度,帮助病人在吃饭的过程中食道呈现倾斜角度,避免病人在病床上进食时,食物堵塞进气管,造成窒息。
8.优选的,所述夹紧装置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床板前半部分的两组固定组件,所述设置在床板上的动力腔,所述动力腔前端壁固定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端固定设有第一齿轮,所述动力腔一端壁开设有转动腔,所述转动腔内滑动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为齿轮的一段弧形边缘组成的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上端面固定设有橡胶保护层,所述转动腔下端壁开设有连动腔,所述连动腔内壁转动设有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上固定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连动腔内滑动设有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上端面固定设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上设有弹性板,所述弹性板上端面固定设有海绵防护层,所述海绵防护层上组成用于放置病人双腿的保护腔。
9.优选的,所述夹紧装置还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支撑底座上的两组辅助组件,所述辅助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底座一端面的防护杆,所述防护杆内设有滑动腔,所述床板上固定设有一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两端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滑动腔内,所述防护杆上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下端面固定设有弹性绳,所述弹性绳一端面固定设有用于病人双手拉紧的拉环。
10.优选的,当操作者上下病床时,第二电机启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轮顺时针转动
°
后将病人小腿围绕,在第二齿轮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转动带动齿条向上运动,齿条带动挤压板向上运动,挤压板带动弹性板向上运动,弹性板通过海绵防护层将病人小腿包裹,此时橡胶保护层和海绵防护层将病人的小腿紧紧的包裹,避免在病人转动过程中,发生脱落,同时在病人旋转上下床过程中操作者可双手分别握住拉环,给与操作者上半身提供支撑点,在病人缓慢旋转上下过程中拉环通过弹性绳带动套筒在防护杆上转动。
11.优选的,所述启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床板上端面的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前端面开设有电力腔,所述电力腔内壁转动设有第四转动轴,所述第四转动轴上固定设有用于支撑病人双脚的踏板,所述踏板前端面与所述电力腔内壁通过两个复位弹簧连接,所述踏板前端面上下对称设有两个第一通电块,所述第一通电块与通过电线与电源连接,所述电力腔内上下对称设有两组通电组件,所述通电组件包括开设在电力腔前端壁的保护腔,所述保护腔内滑动设有第二通电块,所述上侧第二通电块与所述第一电机负极通过电线连接,所述下侧第二通电块与所述第一电机正极通过电线连接,所述第二通电块一端面与所述保护腔内壁通过第二弧形弹簧连接。
12.优选的,当操作者需要下床时,操作者可用脚掌踩踏踏板,使踏板逆时针转动,此时上侧第一通电块与上侧第二通电块相抵,第一电机启动并且逆时针转动,使得操作者可
从病床上下来,当病人需要从地面上到病床上休息时,操作者可站立在已经逆时针转动的绝缘壳体上端面,此时操作者用脚后跟踩踏第四转动轴,第四转动轴顺时针转动,使得下侧第一通电块与下侧第二通电块相抵,第一电机启动并且顺时针转动,使得病人从直立状态变成平躺状态到床板上。
13.有益效果:
14.1、本发明通过设置转动装置使得操作者在可身体笔直的上下床,避免腹部受力,造成伤口受到挤压后开裂,同时通过设在延迟蓄电器使得病人在启动转动装置后,使得操作者腿部夹紧后,双手找到支撑点后使病人上下病床,避免在辅助病人上下床时,致使病人摔倒,造成二次受伤;
15.2、本发明通过设置夹紧装置使得病人在上下病床时,双腿被加紧,且夹紧装置可适用不同粗细的小腿,使得本发明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得到提升;
16.3、本发明通过设置启动装置利用人机工程学使得病人在病床上下来时利用脚掌的踩踏力使得转动装置逆时针启动,在病人上床时,利用脚后跟的踩踏力,使转动装置顺时针启动,同时脚踝弯曲,避免在病人在上病床时,身体向前倾倒。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视图;
18.图2为图1中的a

a处的剖视图;
19.图3为图2中的b

b处的放大示意图;
20.图4为图2处的c处的放大示意图;
21.图5为图2处的d处的放大示意图。
22.图中,支撑底座11、第一转动轴20、支撑板13、圆弧缓冲杆14、第一电机15、床板16、绝缘壳体17、支撑柱18、安置轮19、第二转动轴21、顶升板22、延迟蓄电器23、升降腔24、圆弧连接杆25、弧形壳体26、第一弧形弹簧27、圆弧槽28、滑动杆29、动力腔30、第二电机31、第一齿轮32、转动腔33、橡胶保护层34、保护腔35、海绵防护层36、弹性板37、挤压板38、齿条39、第三转动轴41、第三齿轮42、连动腔43、保护腔45、第二弧形弹簧46、第二通电块47、复位弹簧48、第一通电块49、电力腔50、踏板51、第四转动轴52、套筒53、弹性绳55、拉环56、支撑柱57、液压缸59、第二齿轮60、滑动腔61。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图5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文中为了便于介绍,未对弹簧连接的具体形式进行说明,其可以采用机械设计手册上常规的设置方式,即设置凹槽或凸起用以对弹簧进行定位。
24.如图1、图2所示,一种护理科用剖腹产术后护理床,包括支撑底座11,支撑底座11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支撑底座11上设有辅助病人上下床的转动装置,转动装置上方设有用于固定病人双腿的夹紧装置,夹紧装置左侧设有用于病人自行控制上下床的启动装置,转
动装置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支撑底座11上端面的两个支撑板13,左侧支撑板13右端面固定设有第一电机15,第一电机15输出轴端固定设有第一转动轴20,第一转动轴20上固定设有安置轮19,安置轮19上前后对称设有两个支撑柱18,两个支撑柱18上端面固定设有一床板16。
25.如图2所示,转动装置还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支撑底座11上的两组旋转组件,旋转组件包括开设在支撑底座11上端面的圆弧槽28,圆弧槽28内前后对称设有两组缓冲部件,缓冲部件包括滑动设在圆弧槽28内的圆弧缓冲杆14,两个圆弧缓冲杆14一侧相向端面连接设有一第一弧形弹簧27,第一弧形弹簧27位于圆弧槽28内,两个圆弧缓冲杆14另一侧相向端面固定设有一圆弧连接杆25,圆弧连接杆25固定设置在床板16下端面,支撑底座11上端面固定设有弧形壳体26,后侧圆弧缓冲杆14滑动设在在弧形壳体26内。
26.如图2所示,转动装置还包括固定设在支撑底座11后端面的支撑柱57,支撑柱57上端面开设有升降腔24,升降腔24下端壁固定设有液压缸59,液压缸59液压杆上固定设有顶升板22,升降腔24左端壁固定设有一用于延迟第一电机15启动的延迟蓄电器23,床板16右侧前端面转动设有第二转动轴21,第二转动轴21上固定设有顶升板22,顶升板22与液压缸59上液压杆相抵。
27.当操作者从本发明上下床时、利用脚掌力踩踏启动装置后,在延迟蓄电器23的作用下第一电机15延迟后启动,第一电机15启动带动安置轮19逆时针转动,安置轮19带动带动支撑柱18逆时针转动,支撑柱18带动床板16围绕第一电机15逆时针转动,此时床板16上的病人从躺着的状态变成直立状态,帮助病人从病床上到地面上,在此过程中床板16带动圆弧连接杆25逆时针转动,圆弧连接杆25带动圆弧缓冲杆14逆时针转动,圆弧缓冲杆14转动时的第一弧形弹簧27被压缩,使得床板16在逆时针转动的过程中得到缓冲,使得病人在下床时舒适度得到提升;当病人在病床上时,头部位于顶升板22上,当病人需要吃饭时,液压缸59启动带动顶升板22围绕第二转动轴21转动,使得病人的头部并顶升到一定的角度,帮助病人在吃饭的过程中食道呈现倾斜角度,避免病人在病床上进食时,食物堵塞进气管,造成窒息。
28.如图3所示,夹紧装置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床板16前半部分的两组固定组件,设置在床板16上的动力腔30,动力腔30前端壁固定设有第二电机31,第二电机31输出轴端固定设有第一齿轮32,动力腔30一端壁开设有转动腔33,转动腔33内滑动设有第二齿轮60,第二齿轮60与第一齿轮32啮合,第二齿轮60为齿轮的一段弧形边缘组成的齿轮,第二齿轮60上端面固定设有橡胶保护层34,转动腔33下端壁开设有连动腔43,连动腔43内壁转动设有第三转动轴41,第三转动轴41上固定设有第三齿轮42,第三齿轮42与第二齿轮60啮合,连动腔43内滑动设有齿条39,齿条39与第三齿轮42啮合,第三齿轮42上端面固定设有挤压板38,挤压板38上设有弹性板37,弹性板37上端面固定设有海绵防护层36,海绵防护层36上组成用于放置病人双腿的保护腔35。
29.如图2、图4所示,夹紧装置还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支撑底座11上的两组辅助组件,辅助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底座11一端面的防护杆12,防护杆12内设有滑动腔61,床板16上固定设有一滑动杆29,滑动杆29两端分别位于两个滑动腔61内,防护杆12上套设有套筒53,套筒53下端面固定设有弹性绳55,弹性绳55一端面固定设有用于病人双手拉紧的拉环56。
30.当操作者上下病床时,第二电机31启动带动第一齿轮32转动,第一齿轮32转动带动第二齿轮60顺时针转动180
°
后将病人小腿围绕,在第二齿轮60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三齿轮42转动,第三齿轮42转动带动齿条39向上运动,齿条39带动挤压板38向上运动,挤压板38带动弹性板37向上运动,弹性板37通过海绵防护层36将病人小腿包裹,此时橡胶保护层34和海绵防护层36将病人的小腿紧紧的包裹,避免在病人转动过程中,发生脱落,同时在病人旋转上下床过程中操作者可双手分别握住拉环56,给与操作者上半身提供支撑点,在病人缓慢旋转上下过程中拉环56通过弹性绳55带动套筒53在防护杆12上转动。
31.如图2,图5所示,启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床板16上端面的绝缘壳体17,绝缘壳体17前端面开设有电力腔50,电力腔50内壁转动设有第四转动轴52,第四转动轴52上固定设有用于支撑病人双脚的踏板51,踏板51前端面与电力腔50内壁通过两个复位弹簧48连接,踏板51前端面上下对称设有两个第一通电块49,第一通电块49与通过电线与电源连接,电力腔50内上下对称设有两组通电组件,通电组件包括开设在电力腔50前端壁的保护腔45,保护腔45内滑动设有第二通电块47,上侧第二通电块47与第一电机15负极通过电线连接,下侧第二通电块47与第一电机15正极通过电线连接,第二通电块47一端面与保护腔45内壁通过第二弧形弹簧46连接。
32.当操作者需要下床时,操作者可用脚掌踩踏踏板51,使踏板51逆时针转动,此时上侧第一通电块49与上侧第二通电块47相抵,第一电机15启动并且逆时针转动,使得操作者可从病床上下来,当病人需要从地面上到病床上休息时,操作者可站立在已经逆时针转动的绝缘壳体17上端面,此时操作者用脚后跟踩踏第四转动轴52,第四转动轴52顺时针转动,使得下侧第一通电块49与下侧第二通电块47相抵,第一电机15启动并且顺时针转动,使得病人从直立状态变成平躺状态到床板16上。
33.本发明中的其他部分为现有技术故不在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