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艾灸理疗床及其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72841发布日期:2021-05-07 22:4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艾灸理疗床及其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艾灸理疗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艾灸理疗床及其控制系统。

相关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保健和养生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艾灸是近几年较为火热的保健方式,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为了方便使用,人们设计了各种艾灸床,以便于使用者躺在床上进行艾灸。

相关技术可参考申请公布号为cn111150643a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艾灸理疗床,包括床体、设于床体中部的凹槽、艾灸装置;凹槽底部设有轨道,轨道呈人体经络分布,艾灸装置滑动连接在轨道,轨道各部分底部连通,床体底部设有清洗入口、排污口;床体底部设有散热风扇;艾灸装置选用电燃式;凹槽边缘设有凸台,凸台上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多个通气孔。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若人体主身艾灸时,就需要将艾灸床中对应位置的艾灸装置均预备并点燃,然而这样便存有一次性消耗大量艾绒并很难对人体的身体进行循环艾灸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人体上半身均能够得到均匀充分的艾灸治疗,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艾灸理疗床及其控制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艾灸理疗床,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艾灸理疗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的顶面开设有沿床体方向延伸设置的理疗口,所述床体的内部设有沿理疗口延伸设置的滑轨,所述床体内设有与滑轨滑动连接的底架,所述床体内设有用于驱动底架平移的平移机构;所述底架上竖直滑动连接有顶架,所述底架上设有用于驱动顶架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顶架上可拆卸连接有艾灸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艾灸组件能够通过底架往复滑动的作用下,实现在床体内的往复移动,进而透过理疗口,对躺在床体上的人体进行上半身的循环理疗,达到人体得到均匀充分的理疗效果。同时,艾灸组件还能够通过顶架的升降作用下,实现艾灸组件在床体内的高度调整,从而不仅能够适配人体的不同尺寸和穴位的不同位置,而且还能够在艾条燃烧变短后,艾灸组件能够上升,使人体更充分地得到艾灸治疗。

可选的,所述平移机构包括两根分布于床体的两端并与床体转动连接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水平设置并与滑轨垂直,两根传动轴上共同设有两组传动带,两组传动带分布于传动轴的两端并套于传动轴的端部,所述底架底面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与传动带连接的联动片;所述床体的一端安装有传动电机,所述传动电机的输出轴安装有与两根传动轴中的一根传动轴连接的带轮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电机在通过带轮组件的作用下实现对传动轴转动的驱动,进而使传动轴带动传动带移动,实现底架在床体内的平行移动,达到艾灸组件能够往复移动以提升对人体艾灸治疗充分性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与底架竖直转动连接的升降螺杆,所述底架的上安装有与升降螺杆同轴连接的升降电机;所述顶架的底面设有与升降螺杆螺纹连接的升降套筒;所述顶架的两端均竖直连接有穿设于底架并与底架滑动连接的导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升降电机带动升降螺杆转动,进而使与升降螺杆螺纹连接的升降套筒能够实现上下升降,从而实现顶架带着艾灸组件进行上下升降,并在导向杆的作用下提升顶架滑动的平衡性,以提升对人体艾灸治疗的充分性。

可选的,所述顶架上可拆卸连接有接灰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灰盘能够对艾绒燃烧后的灰烬起到收集作用,并在接灰盘可拆卸的作用下,实现灰烬便于清理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艾灸组件包括多个用于装配艾绒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安装于接灰盘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艾绒在使用时能够套于定位柱上,以实现在接灰盘内的稳固,定位柱不仅能够提升艾绒放置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便于艾绒的更换。

可选的,所述理疗口的两侧均开设有沿理疗口延伸设置的滑槽,所述理疗口内设有多根沿理疗口排列的活动支架,所述活动支架的端部插设于滑槽并与滑槽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多根活动支架的排布设置,实现对人体位于理疗口处的部分进行支撑,以使人体能够更加舒适的躺在床体上;并通过活动支架的滑动设置,实现活动支架根据不同人体尺寸进行调整,适配性较高。

可选的,所述理疗口内安装有弹灰杆,所述弹灰杆的底侧低于活动支架的底侧,所述滑槽上开设有装配槽,所述弹灰杆的端部插设于装配槽内并与装配槽转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灰杆,能够对移动中的艾绒顶端的灰烬拨下并落到接灰盘内,并配合升降电机,使艾绒随着燃烧变短后,仍能够上升至弹灰杆处进行弹灰,从而使得艾绒顶端燃烧更加充分,对人体的艾灸效果更充分。

可选的,所述床体的内部开设有排风口,所述床体的端部安装有与排风口连通的排风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排风机将床体内的烟雾从排风口处逐渐排出,从而避免艾绒燃烧后的烟雾弥漫至室内而降低用于的体验舒适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控制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控制系统,包括以下模块:

平移检测模块,包括设置于滑轨端部的平移接近开关;当平移接近开关检测到滑轨端部有物体接近时,发出平移运动停止信号;

平移控制模块,平移控制模块接收到平移运动停止信号时,控制传动电机反向转动;

升降检测模块,包括设置于顶架上端和升降套筒下端的升降接近开关;当升降接近开关检测到顶架上端或升降套筒下端有物体接近时,发出升降运动停止信号;

升降控制模块,升降控制模块接收到升降运动停止信号时,控制升降电机停止工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平移控制模块实现传动电机的启动正转,进而带动艾灸组件在床体内平移,并利用平移检测模块实现对滑轨端部是否有物体接近进行检测,以对平移控制模块发出信号,进而控制传动电机反转,以实现艾灸组件在床体内的往复移动,提升对人体艾灸治疗的充分性。同时,利用升降控制模块实现升降电机的启动,实现艾灸组件在床体内的升降,并利用升降检测模块实现对顶架上端或升降套筒下端是否有物体接近,以对升降控制模块发出信号,控制升降电机停止工作,实现艾灸组件在床体内的高度调整,从而不仅能够适配人体的不同尺寸和穴位的不同位置,而且还能够在艾条燃烧变短后,艾灸组件能够上升,使人体更充分地得到艾灸治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突显理疗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突显活动支架和弹灰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突显平移机构和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突显艾灸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突显控制系统的模块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平移检测模块;101、平移接近开关;200、平移控制模块;300、升降检测模块;301、升降接近开关;400、升降控制模块;1、床体;11、万向轮;12、床垫;13、排风机;131、排风口;14、理疗口;15、滑槽;151、装配槽;16、活动支架;161、横杆;17、弹灰杆;171、凹边;18、滑轨;2、底架;21、联动片;3、顶架;31、导向杆;32、竖杆;4、平移机构;41、传动电机;42、带轮组件;43、传动轴;431、联动轮;44、传动带;5、升降机构;51、升降电机;52、升降套筒;53、升降螺杆;6、接灰盘;61、插孔;7、艾灸组件;71、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艾灸理疗床。参照图1,艾灸理疗床包括床体1,床体1为长方体形箱状结构,床体1的内部中空,床体1内放置有艾灸组件7。床体1的顶面中部开设有理疗口14,理疗口14穿透床体1的顶面,理疗口14为长方形口状结构,且理疗口14沿床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以便于人体躺在床体1上后,床体1内的艾灸组件7能够透过理疗口14对人体进行艾灸理疗。

参照图1,床体1的顶面铺设有柔软的床垫12,床垫12的尺寸与床体1的顶面尺寸适配,且床垫12开设有与理疗口14尺寸适配的开口,以实现床垫12对床体1顶面的全覆盖,提升人体躺在床体1顶面的舒适度。

参照图1,理疗口14的每条长侧边的内侧均开设有滑槽15,滑槽15沿理疗口14的长度方向在理疗口14的侧壁延伸设置。理疗口14内设有多根活动支架16,每根活动支架16均沿理疗口14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且每根活动支架16的一端延伸至理疗口14的一侧并插设于该侧的滑槽15内,活动支架16的另一端延伸至理疗口14的另一侧并插设于该侧的滑槽15内,以实现活动支架16与理疗口14的安装;多根活动支架16沿着理疗口14的长度方向排列分布,便于人体躺在床体1上时,其位于理疗口14部分的身体能够得到活动支架16的支撑,提升人体舒适度。

参照图1、图2,每根活动支架16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与活动支架16垂直设置的横杆161,且每根活动支架16两端的横杆161均平行,以便于活动支架16的端部在保持横杆161与滑槽15平行时插于滑槽15内,并在插进滑槽15内后转动90°,实现横杆161置于滑槽15内并与滑槽15抵住,保障活动支架16的稳定性。从而使活动支架16能够沿着滑槽15进行滑动,实现活动支架16位置的调整,适配不同人体身体的尺寸。

参照图1,床体1内部的一端开设有与床体1内部连通的排风口131,床体1在与排风口131处于同一端上安装有排风机13,排风机13与与排风口131连通,以实现排出床体1内部由于艾绒燃烧而生成的烟雾,保障室内的清洁度,提升人体的体验。

参照图1,床体1的底部安装有四个可调式万向轮11,四个万向轮11分布于床体1底面的四个端角处,且万向轮11与床体1底面端角连接,以便于床体1整体的滑动;在固定地面时,可调万向轮11的拨盘,使其下降实现固定稳固。

参照图1、图3,床体1内腔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两条滑轨18,两条滑轨18分布于床体1内腔的两侧,且滑轨18沿床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床体1的内部设有底架2,底架2沿床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底架2的一端延伸至其中一条滑轨18的上方并与该滑轨18滑动配合,底架2的另一端延伸至另一条滑轨18的上方并与该滑轨18滑动配合,从而实现底架2在床体1内部的滑动。

参照图1、图3,床体1内设有用于驱动底架2自动平移的平移机构4,平移机构4包括两根分布于床体1的两端的传动轴43,传动轴43水平设置并与滑轨18垂直,每根传动轴43的两端均插设于床体1的内壁并与床体1转动连接。床体1的一端安装有传动电机41,传动电机41的底座与床体1内壁固定连接,传动电机41的输出轴与传动轴43平行设置并安装有带轮组件42(带轮组件42的结构为公知常识,此处不做赘述),带轮组件42中的一个同步轮与传动电机41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另一个同步轮与其中一根传动轴43同轴固定连接,以实现传动电机41对传动轴43的驱动。

参照图3,两根传动轴43上共同设有两组传动带44,传动带44沿床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每根传动轴43的两端均同轴固定连接有联动轮431,两组传动带44分布于传动轴43的两端并套于传动轴43的端部的联动轮431上,以实现传动轴43带动传动带44移动。底架2底面的两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竖直向下设置的联动片21,底架2一端的联动片21与其中一条传动带44连接,底架2另一端的联动片21与另一条传动带44连接,以实现传动带44带动底架2一同移动,达到底架2自动平移的效果。

参照图3,底架2的上方设置有与底架2平行的顶架3,顶架3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设置的导向杆31,导向杆31的底端穿设于底架2并与底架2滑动配合,以实现顶架3与底架2的滑动配合,达到顶架3在随底架2平移的同时能够在床体1内部进行升降的效果。

参照图3,底架2上设有用于驱动顶架3升降的升降机构5,升降机构5包括与底架2竖直转动连接的升降螺杆53,底架2的上安装有与升降螺杆53同轴连接的升降电机51,升降电机51的底座与底架2的底面固定连接,升降电机51的输出轴与升降螺杆53同轴固定连接,以实现升降电机51驱动升降螺杆53转动的效果。顶架3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升降套筒52,升降套筒52套于升降螺杆53外并与升降螺杆53螺纹连接,以使升降套筒52在升降螺杆53的驱动下升降,进而带动顶架3实现自动升降的效果。

参照图3、图4,顶架3的上方安装有接灰盘6,接灰盘6呈矩形盘状结构,接灰盘6底面上开设有两个插孔61,两个插孔61的位置分别与两个竖杆32的位置对应,且插孔61与竖杆32适配,以使接灰盘6通过竖杆32和插孔61的配合实现与顶架3的连接,从而实现对艾绒顶端燃烧产生的灰烬进行掉落收集,提升床体1内的洁净度。

参照图3,艾灸组件7安装于顶架3的上方,以使艾灸组件7能够随底架2的移动而平移,从而达到对人体进行上半身循环理疗的效果;并且,艾灸组件7能够随顶架3的升降进行高度的调整,以根据艾绒的燃烧高度进行适配调节,保障艾绒处于与人体身体合适的距离处,从而提升艾灸治疗的均匀性和充分性。

参照图3、图4,艾灸组件7包括多根用于安装艾绒的定位柱71,多根定位柱71位于顶架3的上方并沿顶架3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定位柱71的底端固定连接于接灰盘6。通过多根定位柱71的设置,能够一次性装配个位数的艾绒便能够进行均匀艾灸理疗,实现节省艾绒的效果;并且定位柱能够提升艾绒安装的稳定性,从而提升艾灸治疗的稳定性,且在艾绒燃尽后更换艾绒也更加方便。

参照图1、图2,理疗口14中安装有两根弹灰杆17,每条滑槽15上均开设有两个与弹灰杆17端部适配的装配槽151,装配槽151在水平方向上低于滑槽15,以减少弹灰杆17在滑槽15内滑动的情况,弹灰杆17的端部插设于装配槽151内并与装配槽151转动配合。弹灰杆17的中部设有向下凹陷的凹边171,凹边171的底侧低于活动支架16的底侧,当艾绒在床体1内进行平移时,艾绒顶端因燃烧而堆积的灰烬能够与弹灰杆17的凹边171相抵,进而在凹边171的作用下将灰烬抵落并掉落至接灰盘6(参照图3)内收集,使得艾绒的顶端燃烧更加充分,提升理疗效果。同时,若艾绒的顶端无法与凹边171相抵时,便可调节顶架3的高度,使艾绒的灰烬始终能够与弹灰杆17相抵。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智能艾灸理疗床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先将接灰盘6安装在顶架3上,然后将多根艾绒套于定位柱71上,完成艾绒的装配。之后人体躺在床体1上,启动传动电机41,实现底架2在床体1内往复移动,以对人体进行上半身的循环理疗,提升理疗的均匀性。同时,通过启动升降电机51,实现顶架3的升降,以根据艾绒的燃烧高度定时调整,保障艾绒对人体理疗的充分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智能控制系统。参照图3、图5,智能控制系统包括以下模块:

平移检测模块100,包括四个平移接近开关101,四个平移接近开关101分别设置于两条滑轨18的四个端部处,且四个平移接近开关101的探头均朝上。当底架2在床体1内滑动至滑轨18端部时,底架2能够移至该滑轨18端部的上方,进而使该平移接近开关101的探头检测到滑轨18端部有物体接近,从而发出平移运动停止信号。

平移控制模块200,平移控制模块200控制传动电机41启动,而当平移控制模块200接收到平移运动停止信号时,便控制传动电机41反向转动;以此往复,便能够实现底架2在滑轨18上往复移动。

升降检测模块300,包括两个升降接近开关301,两个升降接近开关301的其中一个开关设置于顶架3的上端,且该开关的探头朝上;另一个开关设置于升降套筒52的下端,且该开关的探头朝下。当顶架3上升至理疗口14处时,位于顶架3顶端的升降接近开关301能够检测到顶架3上端有物体接近,从而发出升降运动停止信号;或者当顶架3下降至底架2处时,位于升降套筒52下端的升降接近开关301能够检测到升降套筒52下端有物体接近,从而也发出升降运动停止信号。

升降控制模块400,升降控制模块400控制升降电机51启动,而当升降控制模块400接收到升降运动停止信号时,控制升降电机51停止工作,以实现对顶架3高度调整的保护。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