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06793发布日期:2021-06-25 13:55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复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伤员复温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复温装置适应场景单一,例如利用燃油加热的复温装置和利用水浴槽加热的复温装置结构复杂笨重,便携性差;又如利用电加热的复温装置存在耗电量大的弊端,在低温环境下,蓄电池本身的效能会显著下降难以在急救现场的苛刻环境下发挥效能,这些复温装置难以适应野外现场使用。而且现有的复温装置复温方式单一,大多只能对伤员体表加热,而体表复温若温度控制不好导致过热(过热容易使体表大面积温度骤升进而导致大量低温血液涌入心脏,使心脏温度急速下降1

2℃,导致心脏骤停,同时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有效循环量不足而造成复温休克)而带来的复温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伤员复温装置,其具有适应场景广,不仅可适用野外使用,也可适用于后方使用,而且复温方式多样,不仅可以体表复温,而且能够同时进行体表复温和呼吸复温,有效避免复温并发症的发生。
4.本发明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伤员复温装置,包括炭加热模块、电加热模块和复温囊体;
6.所述炭加热模块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燃烧舱、电源组件和至少一根加热管;所述电源组件为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供电,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一风机、加热管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依次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加热管与所述燃烧舱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通过管道与所述燃烧舱连通;
7.所述电加热模块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电热进风口、电热出风口、呼吸气接入口和呼吸气接出口;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第三风机和两个电加热管组,其中一个电加热管组的一端与所述电热出风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风机的吹风口连接,第三风机的吸风口与所述电热进风口连接;另一个电加热管组的一端与所述呼吸气接入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呼吸气接出口连接;
8.所述复温囊体上设有囊体进风接口和囊体回风接口,所述囊体进风接口可分别与所述电热出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囊体回风接口可分别与所述电热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管道连接。
9.可选地,还包括压缩炭块,所述燃烧舱和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相应的炭块入口,所述炭块入口设有舱门。
10.可选地,所述压缩炭块放置在便携装置内,所述便携装置包括炭盒,所述炭盒的两端设有开口,所述炭盒的至少一个侧壁设有透气孔,且炭盒设有透气孔的侧壁内侧设有金属网,所述炭盒的一端开口设有堵盖,另一端开口设有金属网。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多根加热管,多根所述加热管均与所述燃烧舱的外壁接触,多根所述加热管通过连接管连接形成一条空气流通通道。
12.可选地,所述电源组件包括电池和电池盒,所述电池盒和所述壳体相应位置设有电池入口,所述电池入口设有电池盖。
13.可选地,所述电加热管组包括若干发热管,若干发热管并列布置且通过连接管连接形成一条空气流通通道。
14.可选地,所述复温囊体包括囊体本体,所述囊体本体的两侧设有用于开合囊体本体的第一拉链,所述囊体本体的领口处设有收紧绳;所述囊体本体顶部设有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穿设于支撑座上,支撑座与囊体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囊体本体的底部间隔设有与所述支撑杆数量对应的固定条,所述固定条的两端伸出所述囊体本体的两侧并设有插孔,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囊体本体一侧的任意所述插孔插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囊体本体另一侧的任意所述插孔插接。
15.可选地,所述固定条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一个固定条的插孔插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固定条的插孔插接。
16.可选地,所述固定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一个固定条的插孔插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该固定条的另一插孔插接。
17.可选地,还包括装卡装置,所述装卡装置包括主体和锁紧件,所述主体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炭加热模块或所述电加热模块的安装面,所述主体上设有卡口,用于卡入担架的圆管,所述锁紧件安装在所述主体上,用于锁紧担架的圆管。
18.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9.1.本发明中,同时设置有炭加热模块和电加热模块,不仅可适用野外使用,也可适用于后方使用,而且电加热模块中设有两个电加热管组,其中一组可用于体表加热,另一组可用于呼吸复温,使用时可将呼吸气接入口连接呼吸机,呼吸气接出口连接呼吸单向阀及呼吸面罩,复温伤员通过呼吸面罩吸入热空气进行复温,使得本发明能够同时进行体表复温和呼吸复温(呼吸在呼吸复温过程中,肺泡内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热空气充分接触,升温后经循环系统迅速进入心脏并送至全身,可以大大增加伤员核心体温复苏效率),有效避免复温并发症的发生。
20.2.设置的炭加热模块,通过将燃烧炭块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燃烧舱,燃烧舱再将热量传递给加热管,空气通过加热管加热,将燃烧废气与热空气弯曲分隔开,避免用于复温的热空气与燃烧的压缩炭块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燃烧废气混合热空气进入复温囊体中,提高安全性。
21.3.囊体本体上设有囊体进风接口和囊体回风接口,使用时囊体进风接口可分别与电热出风口和第一出风口通过管道连接,囊体回风接口可分别与电热进风口和第一进风口通过管道连接,使复温热空气形成闭环循环,便于控制囊体本体中的温度,避免囊体本体中温度骤升(囊体本体温度骤升容易使体表大面积温度骤升进而导致大量低温血液涌入心脏,使心脏温度急速下降1

2℃,导致心脏骤停,同时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有效循环量不足而造成复温休克)而带来的复温并发症。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主视图(复温囊体与炭加热模块配合使用状态);
24.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主视图(复温囊体与电加热模块配合使用状态)
25.图3为炭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一;
26.图4为炭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二;
27.图5为炭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隐藏第一壳体);
28.图6为炭加热模块中燃烧舱、加热管和保温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炭加热模块中燃烧舱和加热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便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便携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电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一;
33.图11为电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二;
34.图12为电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隐藏第二壳体);
35.图13为电加热模块中两个加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4为复温囊体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5为复温囊体的俯视图;
38.图16为复温囊体中固定条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7为复温囊体中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8为复温囊体中十字绑带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9为其它实施例中复温囊体的俯视图;
42.图20为装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3.图标:50

炭加热模块,1

第一壳体,2

第一进风口,3

第一出风口,4

第二进风口,5

第二出风口,6

第一风机,7

第二风机,8

燃烧舱,9

第一铭牌,10

加热管,11

压缩炭块,12

舱门,13

炭盒,14

透气孔,15

金属网,16

堵盖,16

第一保温海绵,17

第一管卡,18

电池盒,19

电池盖,20

第一电路板,21

第一电源指示灯,22

炭热温度调节旋钮,23

第一护角,24

排烟管,25

出风管,26

进风管,27

进气管,28

出烟管,29

第一提手,100

电加热模块,101

第二壳体,102

电热进风口,103

电热出风口,104

呼吸气接入口,105

呼吸气接出口,106

第三风机,107

发热管,108

第二保温海绵,109

第二管卡,110

第二电路板,111

第二电源指示灯,112

电热温度调节旋钮,113

呼吸温度调节旋钮,114

航插,115

第二护角,116

接地线柱,117

第二提手,118

第二铭牌,119

通风口,120

呼吸复温出气管,121

呼吸复温进气管,122

电热进气管,123

电热出气管,200

复温囊体,201

囊体本体,202

第一拉链,203

囊体进风接口,204

囊体回风接口,205

支撑杆,206

支撑座,207

固定条,208

固定座,209

插孔,210

十字绑带,211

第二拉链,212

连接绑带,300

装卡装置,301

主体,302

锁紧件,303

螺钉,304

定位销,305

手轮,306

卡口,307

安装面,308

螺丝座,400

担架。
具体实施方式
44.如图1所示,一种伤员复温装置,包括炭加热模块50、电加热模块100、复温囊体200和装卡装置300。
45.如图2

图8所示,炭加热模块50包括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由abs塑料加工而成,第一壳体1的棱角及棱边中部设有第一护角23。
46.第一壳体1上设有第一电源指示灯21和炭热温度调节旋钮22、第一进风口2、第一出风口3、第二进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5,第一壳体1内设有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燃烧舱8、电源组件和至少一根加热管10。
47.电源组件为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供电,电源组件包括电池(图未示)和电池盒18,电池盒18和第一壳体1相应位置设有电池入口,电池入口设有电池盖19。电池可选择ls33600这款干电池,不仅可满足极寒地区,而且使用和更换都比较方便,可满足野战需求。
48.还包括压缩炭块11,燃烧舱8和第一壳体1上设有相应的炭块入口,炭块入口设有舱门12。压缩炭块11放置在便携装置内,便携装置包括炭盒13,炭盒13的两端设有开口,炭盒13的至少一个侧壁设有透气孔14,透气孔14的设置,可使压缩炭块11燃烧产生的热量直接辐射到燃烧舱8的外壁上,也可以便于第二风机7吸入的空气进入炭盒13内与燃烧的压缩炭块11接触,为压缩炭块11的燃烧提供充分的助燃氧气。
49.炭盒13设有透气孔14的侧壁内侧设有金属网15,炭盒13的一端开口设有堵盖16,另一端开口设有金属网15,金属网15与炭盒13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或粘接,金属网15可避免压缩炭块11运输途中意外破碎而从透气孔14漏出。值得说明的是,加热管10道、炭盒13和燃烧舱8均可采用铝合金制材料,铝合金材料质量轻,传热性能优异。
50.本实施中,炭盒13内还配备有点火药片和至少一根点火棒(图未示),点火棒可以是火柴,点火药片可以是磷片,便于点燃压缩炭块11,使用时打开堵盖16取出压缩炭块11即可将压缩炭块11点燃,点燃后放入炭盒13,装上堵盖16,再将炭盒13整体放入燃烧舱8即可。
51.压缩炭块11采用优质可燃烧炭,经过高密度压缩为外形精致的长方体炭块,配料主要为生物质型煤,高效的利用了粉煤等低品位资源,大大提高了煤炭的综合利用率,而且合理有效的利用农林废弃物,减少了诸如稻杆等生物质的焚烧,也在一定程度改善了我国城乡地区空气质量。
52.如图2

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指示灯21和炭热温度调节旋钮22设在第一壳体1的前侧,电池盖19设在第一壳体1的后侧,炭块入口的舱门12设在第一壳体1的右侧,第一进风口2和第一出风口3设在第一壳体1的顶部,第二进风口4设在第一壳体1的后侧,第二出风口5设在第一壳体1的左侧;整个第一壳体外形经过多数人员的操作习惯考察后设计而成,便于救护人员的使用和操作。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的后侧还设有第一提手29和第一铭牌9。
53.第一进风口2、第一风机6、加热管10和第一出风口3依次通过管道连接,加热管10与燃烧舱8的外壁贴合;使用时,第一进风口2与复温囊体的囊体回风接口204连接,第二出风口5与复温囊体的囊体进风接口203连接,形成热空气闭环循环通道。值得说明的是,如此
设置,便于控制复温囊体中的温度,避免复温囊体中温度骤升(复温囊体温度骤升容易使体表大面积温度骤升进而导致大量低温血液涌入心脏,使心脏温度急速下降1

2℃,导致心脏骤停,同时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有效循环量不足而造成复温休克)。
54.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内设有多根加热管10,具体的,加热管10的数量为八根,八根加热管10均与燃烧舱8的外壁接触,八根根加热管10通过连接管(图未示)连接形成一条空气流通通道,其中一根加热管10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风机6连接的进风管26,另一跟加热管10的一端设有与第一出风口3连接的出风管25。值得说明的是,通过八根加热管10连接形成一条空气流通通道,使得空气的流经路径变长,能够使空气充分加热。
55.本实施例中,加热管10外包覆有第一保温海绵16,减少热空气的热量散失,加热管10通过第一管卡17(如图5所示)与燃烧舱8固定,或者可通过耐高温胶与燃烧舱8粘接。
56.第二风机7和第二出风口5均通过管道与燃烧舱8连通,通过第二风机7将外接空气冲第二进风口4吹入燃烧舱8中,起到助燃的作用,燃烧后产生的燃烧废气通过第二出风口5排出第一壳体1,第二出风口5还连接有延长的排烟管24,使燃烧废气远离伤员。具体的,燃烧舱8的一侧设有进气管27,进气管27与第二风机7连接,燃烧舱8的一侧设有出烟管28,出烟管28与排烟管24连接。
57.第一壳体1内还设有第一电路板20,第一电路板20上集成有第一控制器,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第一电源指示灯21、炭热温度调节旋钮22和电源组件均与第一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风机6机上安装有大气压力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出风口3处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器电性连接。
58.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均采用涡轮风机,通过调节转速来控制送风量,第一风机6提供热空气循环动力,第二风机7为燃烧舱8提供助燃空气,同时排出燃烧废气。设置的大气压力传感器监控环境大气压力,通过调节第一风机6的转速可使得在不同海拔高度下(环境气压不同)所输送的热空气流量相同,设置的温度传感器便于监控最终从第一出风口3进入复温囊体的热风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控制第二风机7的转速,当温度过高时,降低第二风机7的转速,使进入燃烧舱8的风量减小,以使压缩炭块11的燃烧温度下降,最终使复温用的热空气温度下降,反之,则提高第二风机7的转速。
59.如图9

图12所示,电加热模块100包括第二壳体101,第二壳体101的棱角设有第二护角115,第二壳体101上设有第二提手117和第二铭牌118。
60.第二壳体101上设有电热进风口102、电热出风口103、呼吸气接入口104和呼吸气接出口105;第二壳体101内设有第三风机106和两个电加热管组。
61.第二壳体101上设有航插114,航插114连接有电源适配器(图未示),电源适配器连接外部电源,为本发明供电。第二壳体101上设有接地线柱116,便于接地。
62.其中一个电加热管组的一端与电热出风口103连接,另一端与第三风机106的吹风口连接,第三风机106的吸风口与电热进风口102连接;使用时将电热进风口102与复温囊体的囊体回风接口204连接,电热出风口103与复温囊体的囊体进风接口203连接,使热空气形成闭环循环通道,便于控制复温囊体中的温度,避免复温囊体中温度骤升(复温囊体温度骤升容易使体表大面积温度骤升进而导致大量低温血液涌入心脏,使心脏温度急速下降1

2℃,导致心脏骤停,同时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有效循环量不足而造成复温休克)而带来的复温并发症。
63.另一个电加热管组的一端与呼吸气接入口104连接,另一端与呼吸气接出口105连接,使用时可将呼吸气接入口104连接呼吸机,呼吸气接出口105连接呼吸单向阀及呼吸面罩,复温伤员通过呼吸面罩吸入热空气进行复温,使得本发明能够同时进行体表复温和呼吸复温,有效避免复温并发症的发生。
64.本实施例中,电加热管组包括若干发热管107,若干发热管107并列布置且通过连接管(图未示,连接管为耐高温硅胶弯管)连接形成一条空气流通通道,具体地,每个电加热管组包括六根发热管107,使得空气的流经路径变长,能够使空气充分加热。发热管107的发热元件可选择ptc发热体,ptc发热体具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的优点,在安全性能上,任何应用情况下均不会产生如电热丝表面“发红”现象。
65.用于呼吸复温的六根发热管107中,其中一根的一端设有呼吸复温出气管120,另有一根设有呼吸复温进气管121,呼吸复温出气管120与呼吸气接出口105连接,呼吸复温进气管121与呼吸气接入口104连接。用于体表复温的六根发热管107中,其中一个的一端设有电热出气管123,另有一根的一端设有电热进气管122,电热出气管123与电热出风口103连接,电热进气管122与第三风机106的吹风口连接。
66.电加热管组外包覆有第二保温海绵108,减少热量散失,各个发热管107之间通过包在外部的第二管卡109固定,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各个发热管107之间也可通过耐高温胶粘接。
67.第二壳体101内设有第二电路板110,第二电路板110上集成有第二控制器,第三风机106和电加热管组均与第二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二壳体101上设有与第二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第二电源指示灯111、电热温度调节旋钮112和呼吸温度调节旋钮113。
68.电热出风口103和呼吸气接出口105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器电性连接。使用时通过温度传感器反馈热空气的温度,再通过转动电热温度调节旋钮112调节用于体表复温的电加热管组的加热温度,通过转动呼吸温度调节旋钮113调节用于呼吸复温的电加热管组的加热温度。
69.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源指示灯111、电热温度调节旋钮112和呼吸温度调节旋钮113设置在第二壳体101的前侧,电热进风口102和电热出风口103设置在第二壳体101的顶部,呼吸气接入口104、呼吸气接出口105及航插114设置在第二壳体101的左侧,第二提手117和第二铭牌118设置在第二壳体101的后侧,第二壳体101后侧还设有通风口119。
70.如图13

图17所示,复温囊体200包括囊体本体201,囊体本体201由两层防水布料缝制而成,且两层防水布料之间填充有pp棉,起到良好的保温功能。
71.囊体本体201的领口处设有收紧绳(图未示),可将领口收紧,避免热量散失,囊体本体201的两侧设有用于开合囊体本体201的第一拉链202,囊体本体201的两侧设有手臂伸出口,手臂伸出口设有第二拉链211,第一拉链202和第二拉链211均为双头双拉片拉链,且具有防水功能,设置的手臂伸出口,可将伤员的手臂伸出,进行输液等处理。
72.囊体本体201上设有囊体进风接口203和囊体回风接口204,囊体进风接口203和囊体回风接口204连接弯管接头,弯管接头可直接从市面采购,使用时使用时囊体进风接口203可分别与电热出风口103和第一出风口3通过管道连接,囊体回风接口可分别与电热进风口102和第一进风口2通过管道连接(即复温囊体可配合炭加热模块使用,应用于野外现场复温;复温囊体也可配合电加热模块使用,应用于后方复温),使复温热空气形成闭环循
环,便于控制囊体本体201中的温度,避免囊体本体201中温度骤升(囊体本体201温度骤升容易使体表大面积温度骤升进而导致大量低温血液涌入心脏,使心脏温度急速下降1

2℃,导致心脏骤停,同时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有效循环量不足而造成复温休克)而带来的复温并发症。
73.囊体本体201顶部设有若干支撑杆205,支撑杆205穿设于支撑座206上,支撑座206与囊体本体201固定连接,支撑座206由布料制成,与囊体本体201缝制固定,支撑座206的长度不做具体限制;囊体本体201的底部间隔设有与支撑杆205数量对应的固定条207,固定条207由尼龙制成,固定条207与囊体本体201底部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为粘接。
74.固定条207的两端伸出囊体本体201的两侧并设有插孔209,本实施例中,固定条207的两端设有向囊体本体201顶部延伸的固定座208,插孔209设于固定座208上,支撑杆205的一端与囊体本体201一侧的任意插孔209插接,支撑杆205的另一端与囊体本体201另一侧的任意插孔209插接。
7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固定条207的数量为两个,即支撑杆205的数量也为两个,支撑杆205的一端与一个固定条207的插孔209插接,支撑杆205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固定条207的插孔209插接,即如图13、图14所示,两个支撑杆205在囊体本体201的顶部交叉设置。
76.在此基础上,囊体本体201的顶部设有十字绑带210,两个支撑杆205均穿过十字绑带210,通过十字绑带210固定两支撑杆205交叉的位置,使支撑杆205更加稳定,十字绑带210的四个端头可通过缝制的方式与囊体本体201顶部固定。
77.支撑杆205由碳纤维制成,具有质量轻,抗拉强度高,具有一定弹性的特点,便于支撑杆205的安装拆卸。
78.通过设置的支撑座206穿设支撑杆205,支撑杆205又两端由于固定条207插接固定,从而将囊体本体201隆起,避免囊体顶部与伤员贴合,有利于热空气快速与伤员体表快速接触。
79.本实施例中,囊体本体201底部两侧设有若干用于连接担架400的连接绑带212,连接绑带212由两段带体组成,两段带体之间可通过魔术贴粘接,或者通过纽扣和扣眼扣接,又或者直接通过打结的方式连接,通过设置的连接绑带212,可将囊体本体201与担架400绑在一起。
80.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固定条207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支撑杆205的一端与一个固定条207的插孔209插接,支撑杆205的另一端与该固定条207的另一插孔209插接,即支撑杆205沿囊体本体201的长度方向并列布置,这种方式也可将囊体本体201隆起。
81.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装卡装置300包括主体301和锁紧件302,主体301设有用于安装炭加热模块50或电加热模块100的安装面307,安装面307设有至少一个螺钉303和一个定位销304,安装面307的底部设有螺丝座308,该螺钉303与螺丝座308通过螺纹连接,该螺钉303的底部设有手轮305,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底部设有对应的螺钉孔和销孔,使得通过螺钉和定位销将第一壳体1或第二壳体101安装在安装面307上,实现快速装夹;主体上设有卡口306,用于卡入担架400的圆管,锁紧件302安装在主体301上,用于锁紧担架400的圆管,本实施中,锁紧件302为手动夹钳,型号可选择ch

36202。
82.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