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用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25819989发布日期:2021-07-09 14:29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用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用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体征,不仅会引起头痛、眩晕等多种临床症状,还可能累及心、脑、肾、眼等重要脏器,进一步引发多系统的病变或功能障碍,成为多种疾病的导火索,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故高血压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3.1.西医药治疗现状
4.国内外治疗高血压的降压药种类很多,大多为内服药,比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基本上是以单一药物治疗为基础,必须通过长期服用甚至终身服用以缓解对患者身体的损害程度,如此,大多数患者对药物会产生依赖,对身体带来巨大的副作用,一旦停药马上反弹,后果更加严重。
5.2.中医药治疗现状
6.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对1级高血压、高血压前期有很好的疗效,在治疗高血压并发症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但目前已面世的中西药结合的复方降压药,也都是口服制剂,对肝肾功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影响。
7.2.1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8.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有关“眩晕”、“头痛”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内经》把“眩晕”称之为“眩冒”“眩”,将头痛称为“首风”、“脑风”。如《素问
·
标本病传论》曰:“肝病,头目眩,胁支满”,《灵枢
·
卫气》提出“上虚则眩”;《素问
·
五脏生成论》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
·
方盛衰论》记载:“气上不下,头痛巅疾”等为“眩晕”、“头痛”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9.2.2病因机制
10.中医学认为,高血压发病主要是由于风、痰、虚、瘀等病邪引起风眩内动、痰瘀交阻、气血阻滞、清窍失养,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调,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病属本虚标实。常见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

肝气不舒,气血瘀滞。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情志不遂或忧思过度,使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或气不行血,致使血压升高。如《素问
·
至真大要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医宗金鉴》中“瘀血停滞,神迷眩晕”,认为血瘀是本病主要原因。长期的抑郁、焦虑状态会导致下丘脑、垂体等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同时降低交感神经的反应阈值,使交感神经激活更易发生,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增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饮食伤脾,痰湿中阻。若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嗜酒无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水谷不化,聚而成痰,上蒙清窍,发为眩晕。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认为脾虚痰湿是致病关键。痰湿体质与现代医学
的肥胖相关,而西医认为肥胖患者体内增多的脂肪细胞会大量分泌瘦素,可通过肾上腺皮质细胞廋素受体以及胞内钙依赖通道独立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机制,调节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的表达,增加醛固酮释放,引起血压升高。高脂血症患者体内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可通过刺激肾上腺球状带细胞分泌醛固酮引起血压升高。还有研究证实,饮酒过度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盐是高血压的重要易患因素,若过食咸味,可损伤脏腑功能。《五味论》篇曰:“血与咸相得则凝”,表明嗜食咸味,则血凝而聚,与现代医学的血液粘稠度高相符合。

肾精亏虚,清窍失养。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或久病劳倦、年老体虚,致髓海空虚,不能充养清窍,皆可发为眩晕。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认为“无虚不作眩”。研究证实,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发病率为16%

37%,其余人仅为6%,可见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研究发现长期糖代谢异常及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能是导致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主要发病机制,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导致系统性交感神经相对生长及异常激活,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总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彼此影响,相互转化,临证时往往交错并见。其发病过程可大致可分为“早



后”期,早期以肝郁气结、肝胆火旺证为主,多为实证;中期以阳亢阴虚为主,多虚实错杂;后期以阴阳俱虚,夹痰或瘀为主,多本虚标实。
11.2.3辨证分型
12.中医学认为,高血压多属本虚标实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具体证型可分为虚实两类,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等可导致清窍不利,是为实证;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可导致脑窍失养,是为虚证。肝阳上亢证多见眩晕,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痰湿中阻证多见眩晕,头重如裹,或伴呕吐痰涎,食少多寐;瘀血阻窍证多见眩晕,头痛,痛有定处,兼见面色晦暗;气血亏虚证多见眩晕动则加剧,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气短懒言;肾精不足证多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等。诸多医家对高血压的分型有不同认识,有学者报道,临床上最常见的3种证型是阴虚阳亢、痰湿互结、阴阳两虚。研究发现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肝肾气阴两虚、阳虚、痰湿、火旺。还有研究发现不同的中医证型对应不同的高血压分级,如痰湿型与肥胖相关的高血压相似,提示气虚、阴虚、痰湿、血瘀等不同证型对高血压患病率有不同的影响。
13.因发病机理至今尚未详尽,故寻求有效的防治手段仍是高血压研究的核心。


技术实现要素:

1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外用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为患者治疗高血压提供更多的选择。
1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16.一种外用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合物,其特殊之处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草药制成:
17.降香5~80份、川芎5~50份、薄荷1~40份、桃仁5~80份、杏仁5~60份、夏枯草5~80份、水蛭3~60份、栀子5~50份、白胡椒3~30份。
18.进一步地,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草药制成:
19.所述降香10~70份、川芎10~45份、薄荷3~35份、桃仁10~70份、杏仁10~50份、夏枯草10~70份、水蛭5~30份、栀子10~45份、白胡椒5~30份。
20.进一步地,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草药制成:
21.所述降香15~60份、川芎15~40份、薄荷5~30份、桃仁15~70份、杏仁15~50份、夏枯草15~60份、水蛭5~25份、栀子15~40份、白胡椒5~25份。
22.进一步地,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草药制成:
23.所述降香20~50份、川芎20~30份、薄荷10~25份、桃仁20~50份、杏仁15~30份、夏枯草20~50份、水蛭5~20份、栀子20~30份、白胡椒5~20份。
24.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外用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中的应用。
25.进一步地,所述药物为穴位敷贴,所述穴位为神阙穴和肝俞穴。
26.一种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穴位敷贴的制备方法,其特殊之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7.1)按上述中药组合物的配方量称取各中草药;
28.2)将步骤1)称取的各中草药粉碎研磨、混匀,过筛,得到药物细粉;
29.3)将步骤2)得到的药物细粉用凡士林调制成膏剂;
30.4)将步骤3)得到的膏剂置于在敷贴材料上,即得中药穴位敷贴。
31.进一步地,步骤2)中,过80目筛。
32.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敷贴材料为医用胶布。
33.一种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穴位敷贴,其特殊之处在于: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得。
3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发明人临床应用中不断筛选优化得到的:
35.降香:归肝、脾经。能活血散瘀,止血定痛,降气,辟秽。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起到降压作用,且能活血化瘀,对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有治疗作用。
36.薄荷:归肝、肺经。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有疏肝、平肝之功。
37.栀子:入心、肝、肺、胃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在药理研究上有持久降压作用。
38.水蛭:归肝经。有抗凝固、破瘀血的功效,且能降血脂。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防治作用,并降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对高血压患者有长期效益。
39.夏枯草:归肝、胆经。清火明目,清肝火、降血压,散结消肿。
40.川芎: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药理上能够通过扩张血管来降压,且对能对抗高凝状态,对心、脑有保护作用。
41.桃仁: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动物研究有降压作用,且润肠通便以祛肠道废物,以除血中痰湿,并可活血祛瘀,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均有防治作用。
42.杏仁:入肺、大肠经。功效类似桃仁,动物研究有降压作用,杏仁在气分,桃仁在血分,二者合用,气血同治,相得益彰。
43.白胡椒:归胃、大肠经。内服含于舌下可引起血压升高,但外用作为药引可引气下行,且性辛温,可起到增强对刺激的刺激作用,以下治上。
44.方中夏枯草、栀子为君药,平肝降压。降香、川芎为臣药,降压同时对靶器官有保护作用。薄荷、水蛭、桃仁、杏仁为佐助药,辅助降压,同时能够预防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对靶器官有保护作用。白胡椒为使药,为方中药引,引气血下行,并增强对穴位的刺激作用。
45.本发明的优点是:
46.1.本发明是基于中医对高血压的整体认识,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经整理优化形成的配方,采用中药穴位敷贴敷疗法,通过激发体内经络之气的运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该中药组合物具有平稳降压、改善症状、保护靶器官、减少危险事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联用西药减量减毒增效等多种有效综合、协同增效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穴位贴敷降压机制和拓展防治高血压病新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47.2.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配方独特、功效显著、成本低廉,未发现毒副作用。患者只需按疗程在神阙穴和肝俞穴贴敷即可,治疗方法简便、安全无风险,作为外用药,对肝肾功能无损害。
具体实施方式
48.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49.一、中药穴位敷贴的制备
50.中药穴位敷贴中使用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9味中草药制成:降香5~80份、川芎5~50份、薄荷1~40份、桃仁5~80份、杏仁5~60份、夏枯草5~80份、水蛭3~60份、栀子5~50份、白胡椒3~30份。
51.在上述配方范围内称取上述9味中药,各自打粉,过80目筛,进行混合,将混合好的药粉按照低/中/高三个药物剂量分别加入凡士林,充分混匀后制成0.5
×
0.5cm大小的药丸,置于2cm
×
3cm大小的医用胶布作为中药穴位敷贴备用。
52.二、中药穴位敷贴敷剂对大鼠收缩压的影响
53.1.动物分组
54.选取18月龄雄性spf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5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shr大鼠分为模型组、假贴敷组、穴位贴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选取同月龄雄性wistar大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
55.2.干预方法
56.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实验期间自由饮食,适量抓取。
57.假贴敷组:用电推剪去腹部和背部穴区范围内去毛备皮,用少许生理盐水清洗穴位部分皮肤,擦干后,分别在神阙穴、肝俞穴使用假贴剂敷贴贴敷2h/d,连续贴敷7d为1个疗程,一共贴敷2个疗程,贴敷时注意消毒以防感染,每取下药贴后观察皮肤局部反应,用温水冲洗,持续到实验结束。(假贴剂敷贴制作:凡士林常温下固态制成约0.5
×
0.5cm大小的药丸,置于2cm
×
3cm大小的医用胶布上备用。)
58.穴位贴敷低剂量组:用电推剪去腹部和背部穴区范围内去毛备皮,用少许生理盐水清洗穴位部分皮肤,擦干后,使用低剂量中药穴位敷贴贴敷,贴敷2h/d,连续贴敷7d为1个疗程,一共贴敷2个疗程,贴敷时注意消毒以防感染,每取下药贴后观察皮肤局部反应,用温水冲洗,持续到实验结束。
59.穴位贴敷中剂量组:使用中剂量中药穴位敷贴贴敷,余操作步骤同低剂量组。
60.穴位贴敷高剂量组:使用高剂量中药穴位敷贴贴敷,余操作步骤同低剂量组。
61.3.指标检测
62.使用鼠尾无创血压仪(bp98a,日本软隆株式会社),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d,治疗14d后测定尾动脉收缩压:先将大鼠放入保温套,温度为38.5℃左右,大约10min,大鼠尾动
脉充分扩张后测定大鼠尾动脉以每次连续测6个数据,取其平均值作为血压测定值。
63.4.结果
6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和模型组收缩压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血压模型成功。在整个治疗期间,穴位贴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敷高剂量组与穴位贴敷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相比收缩压数值相比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65.表1中药复方降压贴敷剂对shr大鼠收缩压数值的影响(mmhg,)
[0066][0067]
注: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b与模型组比较,p<0.05;c与假贴敷组比较,p<0.05;d与穴位贴敷低剂量组比较,p<0.05;e与穴位贴敷低剂量组比较,p<0.05。
[0068]
5.结论
[0069]
中药复方降压贴敷剂高剂量为该贴敷剂最优效治疗剂量。
[0070]
三、穴位贴敷疗法的药效学实验
[0071]
鼠尾无创血压仪(bp98a,日本软隆株式会社),血管紧张素ⅰ(angiotoninⅰ,angⅰ)(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公司),血管紧张素ⅱ(angiotoninⅱ,angⅱ)(上海西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卡托普利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986;规格25mg/片)。
[0072]
1.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
[0073]
选取18月龄雄性spf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12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shr大鼠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每组30只。另选取同月龄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作为空白对
照组。
[0074]
2.实验药物及干预方法
[0075]
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等容生理盐水3ml/次,每日1次灌胃。
[0076]
卡托普利组:将卡托普利(0.009g/kg)溶入3ml生理盐水中,每日1次灌胃。
[0077]
穴位贴敷组:用电推剪去腹部和背部穴区范围内去毛备皮,用少许生理盐水清洗穴位部分皮肤,擦干后,分别在神阙穴、肝俞穴贴敷0.5cm
×
0.5cm的中药复方贴敷膏,以胶布固定,2h后取下,每日1次,等容生理盐水3ml/次,每日1次灌胃。
[0078]
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用电推剪去腹部和背部穴区范围内去毛备皮,用少许生理盐水清洗穴位部分皮肤,擦干后,分别在神阙穴、肝俞穴贴敷0.5cm
×
0.5cm的中药复方贴敷膏,以胶布固定,2h后取下,每日1次,将卡托普利(0.009g/kg)溶入3ml生理盐水中,每日1次灌胃。
[0079]
3.样本采集及检测
[0080]
使用鼠尾无创血压仪,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d,治疗14d,停止治疗7d后测定尾动脉收缩压:先将大鼠放入保温套,温度为38.5℃左右,大约10min,大鼠尾动脉充分扩张后测定大鼠尾动脉以每次连续测6个数据,取其平均值作为血压测定值。观察用药过程中局部皮肤变化,分别于治疗7d,治疗14d,停止治疗7d后,各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只大鼠腹主动脉取血5

6ml检测血中angⅰ及angⅱ水平。
[0081]
4.结果
[0082]
4.1穴位贴敷治疗对shr大鼠收缩压数值的影响
[0083]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和模型组收缩压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血压模型成功。在整个治疗期间,卡托普利组、穴位贴敷组及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收缩压数值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与卡托普利组收缩压数值相比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治疗7d后,卡托普利组、穴位贴敷组及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收缩压数值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收缩压数值下降程度优于卡托普利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084]
表2穴位贴敷治疗对shr大鼠收缩压数值的影响(mmhg,)
[0085][0086]
注:#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7d后与模型组比较,p<0.05;&治疗14d后与模型组对比,p<0.05;*停止治疗7d后与模型组比较,p<0.05;

与卡托普利组对比,p<0.05。
[0087]
4.2穴位贴敷治疗对shr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ⅰ的影响
[0088]
在整个治疗期间,卡托普利组、穴位贴敷组及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血清angⅰ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血清angⅰ水平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治疗7d后,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血清angⅰ水平与模型组相比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angⅰ下降程度优于卡托普利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0089]
表3穴位贴敷治疗对shr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ⅰ的影响(pg/ml,)
[0090][0091]
注:

治疗7d后与模型组比较,p<0.05;&治疗14d后与模型组对比,p<0.05;*停止治疗7d后与模型组比较,p<0.05;

与卡托普利组对比,p<0.05。
[0092]
4.3穴位贴敷治疗对shr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0093]
在整个治疗期间,卡托普利组、穴位贴敷组及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血清angⅱ下降程度优于卡托普利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治疗7d后,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血清angⅱ水平与模型组相比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敷+卡托普利组angⅱ下降程度优于卡托普利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0094]
表4穴位贴敷治疗对shr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pg/ml,)
[0095][0096][0097]
注:

治疗7d后与模型组比较,p<0.05;&治疗14d后与模型组对比,p<0.05;*停止治疗7d后与模型组比较,p<0.05;

与卡托普利组对比,p<0.05。
[0098]
5.结论
[0099]
ras系统(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是导致高血压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故抑制ras系统过度激活是防治高血压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angi。ang i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作用下形成angⅱ,angⅱ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包括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促进心肌肥大、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最终造成心血管组织细胞的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实验表明穴位贴敷疗法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且能减低大鼠痛苦,与常规西药联合能显著提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少。
[0100]
四、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疗效试验
[0101]
18

80岁的1级高血压患者50例,平均年龄(67.3
±
6.2)岁,病程(6.9
±
3.6)年。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

贴敷组、

西药组、

贴敷+西药组完成28天疗程并纳入最后的统计分析,最终有3例不能坚持贴敷,完成疗程者有47例患者,其中贴敷组17例、西药组15例、贴敷+西药组15例。
[0102]
1.诊断标准
[0103]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见表5)
[0104]
表5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0105][0106]
2.纳入标准
[0107]
选择1级高血压中不愿意口服西药控制血压或服用西药血压控制不良,年龄在18~80岁的没有靶器官损伤及并发症的患者。
[0108]
3.排除标准
[0109]
经检查证实为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造血系统疾病者;重度心肺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者或多种药物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障碍或肿瘤患者均不能纳入观察对象。
[0110]
4.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标准
[0111]
剔除标准:纳入后未按规定方案治疗者;
[0112]
脱落标准:没坚持完成试验者,资料不全者;
[0113]
终止标准:严重不良反应者,违反研究方案者,退出试验者。
[0114]
5.治疗方法
[0115]
5.1操作
[0116]
对于所有入选病人予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贴敷于三阴交、照海、涌泉、太溪四穴。首次贴敷2h,以后贴敷看皮肤局部反应适时延长或缩短时间,如局部皮肤不红、无反应,可适当延长,如皮肤起水泡大,瘙痒重,可缩短时间。
[0117]
三阴交、照海、涌泉、太溪四穴均位于足踝部周围及以下,病高者,由下引之;且高血压病常因肝阳上亢,肾虚而肝旺是也。三阴交为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之会,能补脾肾,调肝气;照海穴足少阴肾经穴位,阴跷脉交会穴,所谓“阴跷照海膈喉咙”,咽喉为少阳肝胆枢机之所,刺激照海可起滋水涵木之功;涌泉穴,为足少阴井穴,位于足心,引诸浮越之阳下潜于肾,是为藏;太溪穴,为足少阴原穴,补肾之本,滋肾水可以涵肝木,肝木得平。通过药物刺激这些穴位,既起到药物本身的作用,又可起到穴位的作用,此为药穴双效。
[0118]
5.2注意事项
[0119]

贴敷后局部皮肤发红、青紫为佳,有一定的皮肤瘙痒,不用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如水泡较大,可局部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排出水,再用无菌纱布包扎,或用神灯局部照射。如瘙痒严重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个别的患者其它部位有水泡或瘙痒可口服抗过敏
药。
[0120]

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禁用。
[0121]

配置敷贴药湿度要适宜,不得过干或过湿。
[0122]
6疗效观察
[0123]
6.1观察指标
[0124]
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24h血压监测观察白天及夜间收缩期、舒张压情况)。
[0125]
6.2结果
[0126]
治疗后,贴敷组、西药组与贴敷+西药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贴敷+西药组与贴敷组及西药组收缩压数值相比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0127]
表6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mmhg,)
[0128][0129]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贴敷组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5。
[0130]
7结论
[0131]
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纯使用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1级患者,还是对于降压药物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联合使用穴位贴敷治疗,其治疗前后对比血压显著下降,表明中药穴位贴敷对高血压有治疗作用,并且对于西药控制血压效果不佳者,中药贴敷仍旧能够起到降压作用,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0132]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