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股骨头坏死患者下肢康复用康复医疗床

文档序号:26350093发布日期:2021-08-20 20:22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股骨头坏死患者下肢康复用康复医疗床

本发明涉及医疗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股骨头坏死患者下肢康复用康复医疗床。



背景技术:

股骨头坏死是危及青壮年的难治性骨骼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将带血管蒂的骨瓣移植到股骨头坏死区域从而达到修复骨坏死的目的。然而,该术式不仅要求患者早期卧床制动(术后2-3周),而且要求进行长期(3-5年)规范的下肢康复训练,康复的目的是通过加强下肢主动或被动的活动以促进骨坏死区域的修复和重建,或通过被动按摩以改善下肢血运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加速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最终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目前的康复训练一般通过传统物理治疗师进行人工康复训练,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也高;目前虽有康复用装置,但是大部分不适用于不能下床的患者,康复治疗方式单一,或者康复治疗方式多样,但结构复杂,装置本身的成本也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辅助股骨头坏死患者下肢康复用康复医疗床,本装置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成本低,既可加强患肢的康复训练,又能对下肢进行被动按摩,从而可加速患者下肢康复。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辅助股骨头坏死患者下肢康复用康复医疗床,包括床板,所述床板的底部设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设有蓄电池,所述床板的一侧设有控制面板;所述床板的顶部设有按摩槽,所述按摩槽内设有多根沿床板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的圆柱状的按摩柱,所述按摩柱的外侧壁设有多个圆弧形的按摩块,所述按摩柱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插入床板内且可在床板内转动的转动杆,所述按摩槽的顶部设有软质弹性橡胶垫;所述床板远离按摩槽的一端设有两条穿过床板的厚度方向的缺口一,所述缺口一内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面向按摩槽的一端与床板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可转动至床板的上方和下方,所述支撑板设有多根绑带;所述支撑板内设有沿床板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机动腔,所述机动腔远离按摩槽的一端设有穿过支撑板的窗口,所述窗口内设有塞子,所述机动腔的内壁和塞子面向机动腔的一面均设有弹性消音垫,所述机动腔的顶部设有多个沿床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且穿过支撑板和弹性消音垫的穿孔一,所述穿孔一设于支撑板靠近相邻的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穿孔一内设有顶面与支撑板的顶面齐平的敲击板,所述敲击板的底部远离机动腔的中心的一端设有伸入机动腔内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面的两端均设有与机动腔的顶面相连的弹簧,所述底板面向机动腔的中心的一端设有受压板,所述受压板的两端均设有朝床板的底面弯曲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远离受压板的一端包括多个沿机动腔的宽度方向等距设置的缺口二和设于相邻的两个缺口二之间的齿板,一个所述弧形板的齿板可穿过相邻的弧形板上的缺口二;所述底板的底部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设有与螺纹槽螺纹旋接且穿过支撑板的底部的螺栓,所述机动腔内设有位于受压板的顶部的滚球。

进一步的,所述按摩柱的顶部设有光秃区,所述光秃区沿按摩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光秃区内未设置按摩块,所述光秃区的弧度为20-35°。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一靠近按摩槽的一侧的内壁为圆弧面,所述支撑板靠近按摩槽的一端背离相邻的支撑板的一侧设有穿过床板且可在床板内转动的转杆,所述转杆背离支撑板的端部设有与床板的侧壁相连的旋转电机,任意一个所述转杆的外侧壁设有环绕转杆设置的环形槽;与所述环形槽同侧的转动杆的底部设有沿床板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驱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侧壁设有啮合齿一,所述驱动杆的顶部设有与啮合齿一啮合的啮合齿二,所述驱动杆靠近转杆的一端设有沿床板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缺口三,所述缺口三穿过驱动杆沿床板的宽度方向的厚度,所述缺口三的顶部和底部的驱动杆部分均穿过环形槽,所述缺口三的顶部的驱动杆部分面向转杆的一面设有啮合齿三,所述环形槽内的转杆的外侧壁设有与啮合齿三啮合的啮合齿四。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顶部设有插槽,所述敲击板的底部设有插入插槽内且与插槽螺纹旋接的螺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成本低,可减轻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下肢康复治疗的负担;本发明在加强患者下肢主动运动的同时,又能对患者的下肢进行被动按摩,从而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并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加速患者下肢康复;同时可按摩患者的背部,促进上身血液循环,进而进一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未安装受压板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的内部结构;

图3为本发明的主视图的内部结构;

图4为本发明的驱动杆与转杆连接处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环形槽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支撑板的主视图的内部结构;

图7为本发明的两个受压板相连处的俯视图;

其中:1、床板;2、支撑腿;3、蓄电池;4、控制面板;5、按摩槽;6、按摩柱;7、按摩块;8、转动杆;9、软质弹性橡胶垫;10、缺口一;11、支撑板;12、绑带;13、机动腔;14、窗口;15、塞子;16、弹性消音垫;17、穿孔一;18、敲击板;19、连接杆;20、底板;21、弹簧;22、受压板;23、弧形板;24、缺口二;25、齿板;26、螺纹槽;27、螺栓;28、滚球;29、光秃区;30、转杆;31、旋转电机;32、环形槽;33、驱动杆;34、缺口三;35、插槽;36、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一种辅助股骨头坏死患者下肢康复用康复医疗床,包括水平设置的床板1,床板1的底部设有四个支撑腿2,支撑腿2与床板1焊接,支撑腿2设有与支撑腿2焊接的蓄电池3,床板1的一侧设有与床板1焊接的控制面板4。

床板1的顶部设有按摩槽5,按摩槽5的顶部设有软质弹性橡胶垫9,软质弹性橡胶垫9的四周与按摩槽5的内壁粘接,按摩槽5位于患者的背部的正下方,按摩槽5内设有多根沿床板1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的圆柱状的按摩柱6,按摩柱6的长度方向沿床板1的宽度方向设置,按摩柱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插入床板1内且可在床板1内转动的转动杆8,转动杆8与按摩柱6焊接,设置转动杆8可使按摩柱6悬于按摩槽5内。按摩柱6的外侧壁设有多个圆弧形的按摩块7,按摩块7的圆弧面背离按摩柱6设置,按摩块7与按摩柱6粘接,转动按摩柱6时,凸起的按摩块7可摩擦患者的背部。本实施例的按摩柱6的顶部设有光秃区29,光秃区29沿按摩柱6的长度方向设置,光秃区29内未设置按摩块7,光秃区29的弧度为20-35°,当不需要按摩柱6按摩时,光秃区29正好位于按摩柱6的顶部,使光秃区29与软质弹性橡胶垫9接触,不使用本装置时可增加患者背部的舒适度,即避免按摩块7在此时顶到患者的背部。

床板1远离按摩槽5的一端设有两条穿过床板1的厚度方向的缺口一10,缺口一10内设有支撑板11,支撑板11面向按摩槽5的一端与床板1可转动连接,支撑板11可转动至床板1的上方和下方,支撑板11设有多根绑带12。本实施例的缺口一10靠近按摩槽5的一侧的内壁为圆弧面,以实现支撑板11上下转动。支撑板11靠近按摩槽5的一端背离相邻的支撑板11的一侧设有穿过床板1且可在床板1内转动的转杆30,转杆30与支撑板11焊接,转杆30背离支撑板11的端部设有与床板1的侧壁相连的旋转电机31,转杆30与旋转电机31的输出轴端相连,旋转电机31与床板1焊接,任意一个转杆30的外侧壁设有环绕转杆30设置的环形槽32。

与环形槽32同侧的转动杆8的底部设有沿床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驱动杆33,转动杆8的外侧壁设有啮合齿一,驱动杆33的顶部设有与啮合齿一啮合的啮合齿二。驱动杆33靠近转杆30的一端设有沿床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缺口三34,缺口三34穿过驱动杆33沿床板1的宽度方向的厚度,缺口三34的顶部和底部的驱动杆33部分分别穿过环形槽32的顶部和底部,即环形槽32内的转杆30部分位于缺口三34内,缺口三34的顶部的驱动杆33部分面向环形槽32内的转杆30的一面设有啮合齿三,环形槽32内的转杆30的外侧壁设有与啮合齿三啮合的啮合齿四。转杆30正反转时,可带动支撑板11转动至床板1的上方或是下方,同时转杆30通过啮合齿三和啮合齿四带动驱动杆33沿着床板1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驱动杆33通过啮合齿二和啮合齿一带动转动杆8转动,进而带动按摩柱6转动,从而达到活动患者的腿部的同时按摩患者的背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既同时实现了两个功能,又使得结构相对简单。

支撑板11内设有沿床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机动腔13,机动腔13远离按摩槽5的一端设有穿过支撑板11的窗口14,窗口14内设有塞子15,机动腔13的内壁和塞子15面向机动腔13的一面均设有弹性消音垫16,弹性消音垫16与机动腔13的内壁粘接。机动腔13的顶部设有多个沿床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穿过支撑板11和弹性消音垫16的穿孔一17,穿孔一17设于支撑板11靠近相邻的支撑板11的一侧,穿孔一17内设有顶面与支撑板11的顶面齐平的敲击板18,敲击板18的底部远离机动腔13的中心的一端设有伸入机动腔13内的连接杆19,连接杆19的底部设有底板20,连接杆19与底板20和敲击板18为一体化制作,底板20的顶面的两端均设有与机动腔13的顶面相连的弹簧21,弹簧21与底板20和机动腔13的顶面均焊接。

底板20面向机动腔13的中心的一端设有受压板22,受压板22的两端均设有朝床板1的底面弯曲的弧形板23,弧形板23的凹面面向机动腔13的底面,弧形板23远离受压板22的一端包括多个沿机动腔13的宽度方向等距设置的缺口二24和设于相邻的两个缺口二24之间的齿板25,弧形板23、受压板22和底板20为一体化制作,一个弧形板23的齿板25可穿过相邻的弧形板23上的缺口二24。底板20的底部设有螺纹槽26,螺纹槽26内设有与螺纹槽26螺纹旋接且底部穿过支撑板11的底部的螺栓27,机动腔13内设有位于受压板22的顶部的滚球28。当不用敲击板18敲击患者的腿部时,将敲击板18向穿孔一17内按压,然后将螺栓27转动至螺纹槽26内,即可将敲击板18固定在穿孔一17内,此时敲击板18的顶面与支撑板11的顶面齐平,同时此时弹簧21处于拉伸状态。在活动患者的腿部时,也需要使用敲击板18敲击患者的腿部时,可将螺栓27旋出螺纹槽26,此时由于受到弹簧21的拉力作用,敲击板18弹出穿孔一17,敲击板18位于支撑板11的上方,弹簧21此时也处于自然状态,将患者的双腿移动至敲击板18的下方的支撑板11上,用绑带12绑好患者的腿,支撑板11向上或向下转动时,机动腔13内的滚球28会在受压板22上滚动,滚球28滚动至相应的受压板22上时,该受压板22会被滚球28向下压,从而使敲击板18向下活动敲打患者的腿部,当滚球28滚离该受压板22时,由于受到弹簧21的拉力,受压板22向上移动,敲击板18也向上移动,进而实现各个敲击板18的敲打按摩功能;可通过窗口14将支撑板11内的滚球28取出来,设置弧形板23、缺口二24和齿板25的作用是当滚球28压下一个受压板22后,滚球28会顺着相邻的受压板22的弧形板23滑动至下一个受压板22处,缺口二24和齿板25可使两个相邻的受压板22更好的衔接,防止滚球28因两个相邻的受压板22之间的高度差而卡在两个受压板22之间。

本实施例的连接杆19的顶部设有插槽35,敲击板18的底部设有插入插槽35内且与插槽35螺纹旋接的螺杆36,螺杆36与敲击板18焊接,可根据患者的腿的高度调整敲击板18的高度,使本装置适用于腿围不同的患者。

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31、控制面板4均与蓄电池3电性连接,可通过控制面板4控制旋转电机31的运行。

本发明的使用原理如下:使用时,患者躺在床板1上,双腿分别位于两个支撑板11上,患者的后背位于按摩槽5的顶部,需要活动患者的双腿时,将螺栓27旋出螺纹槽26,此时敲击板18弹出穿孔一17,敲击板18位于支撑板11的上方,根据患者的双腿的腿围调整敲击板18的高度,再将患者的腿移动至敲击板18的下方的支撑板11上,使敲击板18位于患者的腿的上方,用绑带12绑好患者的腿,之后将滚球28放入机动腔13内,通过控制面板4设置旋转电机31的转动弧度,选择旋转电机31的运行方式,即旋转电机31控制支撑板11向床板1的上方转动或旋转电机31控制支撑板11向床板1的下方转动或旋转电机31控制支撑板11往复的向床板1的上方转动和向床板1的下方转动,随后开启旋转电机31,旋转电机31驱动转杆30正转或反转,转杆30带动支撑板11向床板1的上方转动或向床板1的下方转动,同时转杆30带动驱动杆33沿着床板1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驱动杆33带动转动杆8正转或是反转,从而使用按摩柱6按摩患者的背部,加快康复;支撑板11上下反转的同时,支撑板11内的滚球28会沿着受压板22滚动,压下一个受压板22时,该受压板22上方的敲击板18会敲击患者的腿部,实现对患者的腿部敲击按摩的功能,进一步加速患者康复。

如上即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仅是为了清楚表述发明验证过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然以其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