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藏药组合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92107发布日期:2021-07-30 18:01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藏药医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藏药组合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导致的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种长期慢性高血糖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而引起的并发症,其临床发病率可达47%-91%。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尤以后者多见。与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相关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例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闭塞性血管病变、脑缺血、中风、偏枯等)、认知功能障碍、癫痫、慢性脑病等(参见《糖尿病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病变研究进展》)。其中对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来说,在胰岛素降血糖的基础上,西医多采用脑血管扩张剂和神经肽联合治疗,而中医多采用补肾益智和活血化瘀的中药方治疗(参见梁晓春,《糖尿病认知功能损伤的中西医研究概括》,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西医多采用脱水剂或者利尿剂疗法降低颅内压,溶栓剂疗法改善血循环,或者抗凝剂疗法抑制血栓形成,等治疗手段。中医多采用半夏天麻汤、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安宫牛黄丸等治疗(参见倪青,《糖尿病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疾病症状主要是感觉障碍,包括,四肢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比上肢多见,间歇或持续发作,呈烧灼感或电击样痛,静止或夜间加剧。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并有麻木、虫爬、蚁走感觉,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运动障碍甚至糖尿病足,是目前临床非外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西医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主要包括如下几类:(1)阿片类镇痛药物,例如吗啡类;(2)抗抑郁药,如萘普生;(3)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4)神经营养药,甲钴胺等。然而传统的药物依然存在多种缺陷,例如阿片类镇痛药物、抗抑郁药和局部麻醉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几率较高且成本昂贵,甲钴胺效力有限或不足,而且起效慢。因此,亟需一种能有效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白脉软膏是由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人工麝香、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碱花组成。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白脉病,瘫痪,偏瘫,筋腱强直,外伤引起的经络及筋腱断伤、手足挛急、跛行等。目前尚未有采用白脉软膏或其相关的藏药组合物防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报道。技术实现要素: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藏药组合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中的应用。具体的,所述藏药组合物包括如下原料药: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人工麝香、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和碱花。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由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按照重量份数计,所述藏药组合物包括如下原料药:姜黄30-40份、肉豆蔻10-15份、甘松15-25份、阳起石10-15份、甘草15-20份、人工麝香0.1-0.2份、干姜20-30份、藏茴香25-35份、藏菖蒲15-20份、花椒10-15份和碱花15-20份。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藏药组合物为各原料药粉碎混合得到的组合物,或各原料药混合后经过常规提取方法提取得到的提取物或分别提取得到的各提取物混合得到的组合物。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药物为藏药组合物经过常规制剂工艺加工成本领域常规的口服剂型或者外用剂型。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口服剂型选自颗粒剂、丸剂、胶囊剂、片剂或者口服液,所述外用剂型选自软膏剂、贴膏剂、气雾剂、喷雾剂、湿敷剂、洗剂或者凝胶剂,常规制剂工艺包括药材粉碎、煎煮、渗漉、浸提、超声或者水蒸气蒸馏。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药物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选自药学上可接受的溶剂、增溶剂、助溶剂、乳化剂、着色剂、粘合剂、崩解剂、填充剂、润滑剂、润湿剂、渗透压调节剂、稳定剂、助流剂、矫味剂、防腐剂、助悬剂、包衣材料、芳香剂、抗粘合剂、整合剂、渗透促进剂、ph值调节剂、缓冲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增稠剂、包合剂、保湿剂、吸收剂、稀释剂、絮凝剂、反絮凝剂、助滤剂、释放阻滞剂、高分子骨架材料和成膜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药物制剂为软膏剂,所述软膏剂还包括软膏基质。在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藏药组合物和软膏基质的质量比为0.5:9.5~5: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软膏基质包括聚山梨酯80、液体石蜡、甘油、羟苯甲酯和水,优选的,聚山梨酯80、液体石蜡、甘油、羟苯甲酯和水的质量比为1-10:20-60:20-60:0.5-2:200-40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取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和碱花,粉碎,与软膏基质混合,加入人工麝香混合,制得。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本发明任一所述的藏药组合物或者药物制剂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药物具有如下用途:(1)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损伤,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3)缓解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异常。药理实验研究表明,本发明所述的藏药组合物能够提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小鼠神经末梢的敏感度,缓解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痛觉减退和肢体麻木症状。而且本发明所述的藏药组合物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损伤,提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小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说明本发明的藏药组合物能够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潜在药物。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下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最佳实施方式,不对本发明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或是将本发明与其他现有技术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得出的任何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实施例1软膏剂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藏药组合物,原料配方如下: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上述藏药组合物的软膏剂,以总质量为1000g计,包括: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液体石蜡80g、甘油80g、10g聚山梨酯80、羟苯甲酯10g,余量为水。制法:按照上述配方称取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和碱花,粉碎成粗粉,混合,加入液体石蜡、甘油、聚山梨酯80、羟苯甲酯和水。在80℃下搅拌制膏,降温至38℃,加入人工麝香,搅匀,制得软膏1000g,室温放置4.5小时,分装,即得。实施例2湿敷剂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藏药组合物,原料配方如下:姜黄30g、肉豆蔻15g、甘松15g、阳起石15g、甘草15g、人工麝香0.2g、干姜20g、藏茴香35g、藏菖蒲15g、花椒15g、碱花20g。上述藏药组合物的湿敷剂,原料包括: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制法:按照上述配方称取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人工麝香、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和碱花,粉碎成粗粉,混合;加入适量的60vt%乙醇浸渍,然后以60vt%乙醇为溶剂渗漉,收集渗漉液,得到藏药组合物渗漉液,将无纺布制成载体浸入到精滤液中,分片密封包装,得湿敷剂。实施例3片剂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藏药组合物,原料配方如下:姜黄40g、肉豆蔻10g、甘松25g、阳起石10g、甘草20g、人工麝香0.1g、干姜30g、藏茴香25g、藏菖蒲20g、花椒10g、碱花15g。上述藏药组合物的片剂,原料配方包括:姜黄40g、肉豆蔻10g、甘松25g、阳起石10g、甘草20g、人工麝香0.1g、干姜30g、藏茴香25g、藏菖蒲20g、花椒10g、碱花15g、90g淀粉、5g硬脂酸镁。制法:按照上述配方称取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人工麝香和碱花,粉碎成粗粉,混合,加入淀粉混合,制粒,加入硬脂酸镁压片,即得。实施例4软膏剂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藏药组合物,原料配方如下:姜黄40g、肉豆蔻10.5g、甘松25g、阳起石10.2g、甘草20g、人工麝香0.1g、干姜30g、藏茴香25.5g、藏菖蒲20g、花椒10.3g、碱花15.5g。上述藏药组合物的软膏剂,以总质量为4000g计,包括:姜黄40g、肉豆蔻10g、甘松25g、阳起石10g、甘草20g、人工麝香0.1g、干姜30g、藏茴香25g、藏菖蒲20g、花椒10g、碱花15g、液体石蜡320g、甘油320g、80g聚山梨酯80、羟苯甲酯8g,余量为水。制法:按照上述配方称取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和碱花,粉碎成粗粉,混合,加入液体石蜡、甘油、聚山梨酯80、羟苯甲酯和水。在80℃下搅拌制膏,降温至38℃,加入人工麝香,搅匀,制得软膏1000g,室温放置4小时,分装,即得。实施例5软膏剂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藏药组合物,原料配方如下: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上述藏药组合物的软膏剂,以总质量为400g计,包括: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液体石蜡20g、甘油20g、10g聚山梨酯10、羟苯甲酯2g,余量为水。制法:按照上述配方称取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和碱花,粉碎成粗粉,混合,加入液体石蜡、甘油、聚山梨酯80、羟苯甲酯和水。在80℃下搅拌制膏,降温至38℃,加入人工麝香,搅匀,制得软膏1000g,室温放置5小时,分装,即得。实施例6凝胶剂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藏药组合物,原料配方如下: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上述藏药组合物的凝胶剂,以总质量为1000g计,包括: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卡波姆94010.0g、甘油30g、羟苯甲酯2.0g、3.0g聚山梨酯80、余量为水。制法:按照上述配方称取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和碱花,粉碎成粗粉,混合,得到药材粉。卡波姆940加水200g在70℃下溶胀过夜,加入甘油、羟苯甲酯、聚山梨酯80和药材粉搅拌制成凝胶剂,加入人工麝香和余量水,搅匀,制得凝胶1000g,分装,即得。实施例7贴膏剂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藏药组合物,原料配方如下: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上述藏药组合物的贴膏剂,包括: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橡胶30g、松香50g、氧化锌40g。制法:按照上述配方称取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和碱花,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并滤液,浓缩至密度为1.15-1.25g/cm3的清膏(45±2℃)。橡胶、松香、氧化锌加乙醇浸渍,搅拌,回收乙醇制成胶浆,清膏加入胶浆中,涂布于无纺布背衬,分装,即得贴膏剂,共计1000贴。实施例8气雾剂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藏药组合物,原料配方如下: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上述藏药组合物的气雾剂,包括:姜黄36.3g、肉豆蔻12.1g、甘松19.4g、阳起石12.1g、甘草17.0g、人工麝香0.17g、干姜24.2g、藏茴香31.5g、藏菖蒲17.0g、花椒12.1g、碱花18.2g、羟苯甲酯2.0g、聚山梨酯8020.0g、乙醇100g。制法:按照上述配方称取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和碱花,加10倍量乙醇渗漉,渗漉液回收乙醇,浓缩至密度为1.05-1.10g/cm3的清膏(30±2℃)。清膏、羟苯甲酯、聚山梨酯80、乙醇混匀,过滤,加水至1000ml,再次过滤。分装至带有喷雾阀门的瓶中,即得。实验例11、实验动物:雄性(lepr)ko/ko基因型小鼠为模型小鼠,spf级,8周龄,体重35-55g,80只。雄性(lepr)wt/wt基因型小鼠作为对照小鼠,spf级,8周龄,体重20-30g,10只。实验动物均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2、受试药物的制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软膏剂,另取软膏基质做为安慰剂按照表1所示的剂量给予试验动物。其中,安慰剂组所使用的软膏基质的制备为取液体石蜡80g、甘油80g、10g聚山梨酯80、羟苯甲酯10g和水628g,在80℃下搅拌制膏,室温放置4.5小时,即得。表1实验剂量设计给药剂量给药面积(cm2)试验药低剂量组0.1g生药量/kg动物体重0.5×0.5试验药中剂量组0.3g生药量/kg动物体重0.5×1.5试验药高剂量组0.9g生药量/kg动物体重1.5×1.5安慰剂组(模型对照组)0g生药量/kg动物体重1.5×1.53、实验方法(1)给药方法:使用雄性(lepr)ko/ko基因型db/db小鼠,自然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观察受试药不同剂量给药后对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以雄性(lepr)wt/wt基因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动物自由摄取食物及饮水,(lepr)ko/ko基因型小鼠出现高血糖后,每周测定一次mcv、scv及血糖,mcv出现明显传导速度降低时,将模型小鼠按mcv、痛阈、血糖随机均衡分组,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试验药物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每组10只。小鼠大腿剃毛,模型对照组和试验药物组分别将安慰剂和受试药物涂抹于小鼠腿部坐骨神经部位,每天一次,各剂量组给药厚度一致,面积见上表,给药周期8周。其中以原生药计,低剂量组的给药量为0.1g生药量/kg动物体重,中剂量组的给药量为0.3g生药量/kg动物体重,高剂量组的给药量为0.9g生药量/kg动物体重,模型对照组给予与高剂量组相同体积的软膏基质。阳性药物组每天灌胃一次甲钴胺溶液(溶剂为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015mg/ml),灌胃体积:20ml/kg动物体重,给药周期8周。(2)痛阈的测试取各组小鼠放在透明玻璃观察盒内部的悬空铁丝网格上自由活动,待其梳理、探究活动基本消失后,使用标准化的纤维丝垂直刺激其足底部,持续5s,记录刺激后实验小鼠出现快速缩足或舐足反应时的刺激强度。测量3次,每次间隔(3~5)min,取3次平均数值作为该小鼠的痛阈,分组时及给药后每两周测定一次。(3)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试采用电子刺激器及生理信号数据采集系统测定。将小鼠麻醉后固定在小鼠板上,左侧后腿拉直固定,在左侧坐骨切迹处插入刺激电极,在踝关节处放置记录电极,参考电极置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中间,试验中所有电极均为针电极。采用方波刺激,波宽1ms,每个刺激之间间隔5s,记录潜伏期,即刺激电极产生刺激到肌肉出现电位的时间,每只大鼠测量三次波取平均值,并用游标卡尺测量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长度作为传导距离,mcv=运动神经传导距离/潜伏期。分组时及给药后每两周测定一次。4、实验结果(1)对自发型糖尿病小鼠痛阈的影响结果给药前,模型对照组小鼠痛阈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3±0.6vs1.1±0.2g,p<0.001),表明自发型糖尿病小鼠已产生痛觉减退。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给药(2~8)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痛阈始终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2~8)周,试验药0.1、0.3、0.9g生药/kg能不同程度降低模型小鼠的痛阈(p<0.05~0.001);给药(2~8)周,阳性药甲钴胺0.3mg/kg能不同程度降低模型小鼠的痛阈(p<0.05~0.001),结果见表2。与给药前作差值,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4~8)周,试验药0.9g生药/kg能不同程度降低模型小鼠的痛阈(p<0.05)。给药(4~8)周,阳性药甲钴胺0.3mg/kg能不同程度降低模型小鼠的痛阈(p<0.05),结果见表3。表2试验药对自发型糖尿病小鼠痛阈的影响(n=1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p<0.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p<0.001;n:样本数。表3试验药对自发型糖尿病小鼠痛阈差值的影响(n=1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n:样本数。通过分析可知:试验药可以降低模型小鼠痛阈,药效与甲钴胺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试验药可以提高已发生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神经末梢灵敏度。由此可知对能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肢体麻木的症状。(2)对自发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给药前,模型对照组小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29±0.67vs5.90±1.18m/s,p<0.01;)。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4。给药(2~8)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始终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4~8)周,试验药0.3、0.9g生药/kg能不同程度提高模型小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0.05~0.001);给药(6~8)周,阳性药甲钴胺0.3mg/kg能不同程度提高模型小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0.05~0.01),结果见表4。与给药前作差值,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4~8)周,试验药0.9g生药/kg能不同程度提高模型小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0.05)。给药(4~8)周,阳性药甲钴胺0.3mg/kg能不同程度提高模型小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0.05),结果见表5。表4对自发型糖尿病小鼠mcv的影响(n=1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p<0.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p<0.001;n:样本数。表5对自发型糖尿病小鼠mcv差值的影响(n=1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n:样本数。结论:采用自发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模型,试验药物0.1、0.3、0.9g生药/kg连续给药(2~8)周,能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小鼠的痛阈、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说明试验药物能通过提高糖尿病小鼠的坐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来缓解糖尿病模型小鼠的感觉障碍。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