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留置针开关的设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135594发布日期:2021-10-29 23:04阅读:7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留置针开关的设计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床上静脉穿刺使用的正压防血栓的一种输液留置针输液开关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留置针的临床上大量使用,留置导管所隐藏的风险也逐渐被报道,这些问题主要是留置导管的回血凝血以及堵塞的问题。至目前,为了克服静脉留置针凝血和堵管风险,目前临床使用正压接头及导管冲洗器等处置方案解决,虽然厂商宣传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上述现象,比如实际产品正压输出液体量太少时间太短太急,在及急停后导致返流回血。现在也有其他技术方案,比如正压缓释技术方案,由于设计缺陷问题,也和常规或者正压留置针使用方法一样最终步骤还是需要人工操作关闭留置针开关。现有留置针开关目前主要两种,一种是片夹,另一种是单手夹(罗伯特夹),都需要人工手持操作,即留置针需要在动态下才能关闭,其中片夹由于手法问题,操作中会使长导管弯曲回弹产生负压,导致前面任何正压方式冲管失去效果,产生回血;其中单手夹(罗伯特夹)由于结构问题,在挤压关闭开关时必须超过卡扣放手才能关闭,即必须将止流夹过分压入才能关闭,这种过分压入的动作使留置针连接软管先被过分地压紧,然后被部分释放,由于长导管及其止流夹属于弹性结构会产生回弹这就造成留置针头内的负压回血,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长导管活动弯曲回弹产生的问题,导致前面任何正压方式冲管失去效果,产生回血。正压缓释技术是目前解决上述问题涉及最前沿的技术方案,但是目前尚无真正具体有效的实际应用,结合目前现有方案通过分析,其缺陷也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其一是结构复杂性以及设计缺陷导致的性能不确定性及实际产品不能小型化和微型化致使尚无产品实际生产及临床应用;其二,由于输液通路留置针输液通路特别是长导管不能及时关闭,导致输液通路空间大,血管连通留置针输液通路空腔,导致留置针内腔压力波动大,产生回血;第三,由于存在输液长导管内腔与血管连通,由于输液长导管必须采用相对柔软材料(否则止流夹不能关闭),也会导致留置针内腔有压力波动,产生回血;第四,目前现有技术留置针开关都是人工操作,不可避免会出现留置针长导管被动出现晃动扭曲回弹产生负压。
3.换而言之,目前并无一种真正可以实际应用和有效地解决上述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产生凝血、形成血栓或堵塞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工艺简便易制造、操作简便、符合现有输液规范并能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涉及的缺陷,克服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风险,有效地解决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产生凝血、形成血栓或堵塞现象的问题的一种输液留置针输液开关的设计方法。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留置针开关的
设计方法,留置针开关设计为串接于留置针输液通路中,设计有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在储存能量同时开启输液输液通路和储液空间,所述储能装置在释放储存能量时正向输出或者正向缓慢输出其储液空间内储存的液体,并在输出储存液体结束同时自动关闭留置针开关。
6.在较优实施状态下,所述留置针开关至少包括储液筒、有输液开口的胶塞;所述储能装置为储能弹簧;所述胶塞与储液筒为活塞配合;所述胶塞远离储液筒内腔底部或者底部设置的止液垫时压缩储能弹簧储能和开放储液筒空间储存液体;所述胶塞接近储液筒内腔底部或者底部设置的止液垫时,正向输出储液筒储存液体,并最终在储能弹簧作用下使胶塞前端紧贴储液筒内腔底部或者底部设置的止液垫时自动关闭留置针开关。
7.在较优实施状态下,所述留置针开关设置有留置针长导管输入接口或/和输出接口。
8.在较优实施状态下,所述留置针开关与留置针三通导管座装配在一起。
9.在较优实施状态下,所述留置针开关设置有与留置针三通导管座粘接的接口。
10.在较优实施状态下,所述留置针开关还包括储能弹簧限位装置或/和胶塞座。
11.在较优实施状态下,所述留置针开关还包括胶塞座及其后部的拉杆或/和拉杆支撑架;所述胶塞座前端有出液开口,所述胶塞或胶塞座前端紧贴储液筒内腔底部时封闭胶塞或/和胶塞座前端出液开口实现关闭留置针开关;所述拉杆内部置有输液通路,拉杆末端置有留置针长导管输入接口。
12.在较优实施状态下,所述留置针开关设置有能转换至少2条不同流体阻力的输液通道。
13.在较优实施状态下,所述留置针开关一端设置有输液通路转换装置,所述输液通路转换装置通过卡扣机构卡扣连接,所述输液通路转换装置可相对转动;所述输液通路转换装置连接端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置有输液孔;所述输液通路转换装置连接端进液孔向外侧延伸有输液槽;所述输液槽液体可以由进液孔进入输出通路;所述输液孔或者输液出口中至少设置有一个高阻力微孔输液孔或者高阻力微孔输液出口。
14.在较优实施状态下,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解决方案,本发明的优点是:1. 本发明留置针开关设计方法,可以避免留置针开关本身材料及操作引起的回弹导致的回血问题。
15.2.本发明中留置针开关设计方法可以与留置针三通道管座装配为一体,这样可以减少留置针输液通路空间,同时由于柔性的留置针长导管完全位于留置针开关后部,在留置针关闭后完全不会影响连接血管内的留置针内腔压力波动,所以可以避免留置针长导管压力波动导致的回血。
16.3.本发明中留置针开关设计方法原理与传统开关不同,留置针开关关闭过程中不受人为操作干扰,属于静态下正压自动关闭,不受人为操作因素的影响。
17.4. 由于本发明设计方法设置有微孔输液通路和储能储液机构为一体,体积小,易于制造、量产化,也方便操作。
18.5. 由于本发明设计设置微孔输液通路和储能储液机构为一体,设计有两种输液开启和关闭方式,既可以实现无压力变化开关,也可以实现正压关闭或者正压缓释储存液体后自动正压关闭输液开关,这样可以保持留置针在静态下关闭或者正压释放结束后自动
正压关闭输液开关,这样就可以避免开关操作过程中留置针长导管被动运动,同时正压缓释后静态主动关闭留置针,减小输液通路空间,避免压力波动回血。
19.6. 由于本发明设计方法可以将留置针三通道管座、人工留置针开关、输液接头组件、正压缓释装置、自动留置针关闭开关为一体结构,该技术特征可使留置针开关小型化和微型化和多功能一体化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述的数字标注表示为:1、输液接头;2、长导管;3、留置针开关;4、针座;5、三通导管座;6、导管;7、钢针;8、输出通路;9、止液垫;10、储液筒;11、”o”型止液环;12、胶塞;13、胶塞密封环;14、储能弹簧;15、弹簧限位装置;16、拉杆支撑架;17、拉杆;18、胶塞座;19、输液出口;20、输液孔;21、密封垫;22、输液槽;23、卡扣机构;24、进液孔;25、输液通路转换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1.实施例一:参见附图5所示:一种留置针开关的设计方法,设计串接于留置针输液通路中的留置针开关3设设计有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设计为在储存能量同时可以开启储液空间和输液通路,所述储能装置设计为在释放储存能量时正向输出其储液空间内储存的液体,并在输出储存液体结束同时利用储能装置自动关闭留置针开关。
22.储能装置可以是活塞装置或者弹性储液囊。使用中,所述储能装置在储存能量同时开启储液空间同时开放输液通路开始输液。输液结束时,启动储能装置释放能量,将储存的液体正压输出,最终利用储能装置弹力将输液通路封闭。
23.实施例二:参见附图1、5所示:一种留置针开关的设计方法,所述储能装置为至少包括储液筒10、储能弹簧14、有输液开口的胶塞12,所述胶塞12与储液筒10活塞配合;所述胶塞12在远离储液筒10内腔底部时压缩储能弹簧14储能同时开放储液筒10空间储存液体;所述胶塞12接近储液筒10内腔底部时,正向输出储液筒10空间储存液体,并最终在储能弹簧14作用下胶塞12前端出贴储液筒10内腔底部时自动关闭留置针开关。
24.本例储液筒10内腔底部设置有止液垫9,可与胶塞12前端输液开口贴合封闭输液开口。实际使用是时,牵拉胶塞12连接的留置针长导管2或者其他装置,使有输液开口的胶塞12离开储液筒10内腔底部,到一定距离使用保持装置使胶塞12保持远离储液筒10内腔底部状态,同时液体由留置针接头和留置针长导管2经胶塞12前端输液开口进入储液筒10内腔,再由储液筒10内腔底部输液出口19及输出通路8输出。输液结束后,解除保持装置,储能
弹簧14推动胶塞12前进,正压输出储存液体最终自动关闭留置针开关。
25.储液筒10内腔底部可以设置凸起的止液垫9,保证止液效果。
26.实施例三:参见附图2、5所示:一种留置针开关的设计方法,所述留置针开关3包括储能弹簧限位装置15、储能弹簧14、胶塞12、胶塞座18及其后部的拉杆17和拉杆支撑架16;胶塞12套在胶塞座18上,前端有出液开口,所述储液筒10内腔底部出液口位于储液筒10内腔底部非中心处,储液筒10内腔底部能与胶塞12前端紧贴而封闭胶塞12前端出液开口液体流出,从而实现关闭留置针开关3;所述拉杆17内部置有输液通路,拉杆17末端置有留置针长导管2输入接口;所述胶塞12前端输液开口围绕有”o”型止液环11。
27.本例胶塞12套接在胶塞座18,胶塞座18、拉杆17内置有输液通路,拉杆17连接长导管2或者输液接头1。
28.实际使用是时,拉动拉杆17压缩储能弹簧14,带动有输液开口的胶塞12离开储液筒10内腔底部,使用拉杆支撑架16支撑拉杆17使胶塞12保持远离储液筒10内腔底部状态,此时液体由留置针接头1和留置针长导管2经胶塞12前端输液开口进入储液筒10内腔,再由储液筒10内腔底部输液出口19到输出通路8输出。输液结束后,解除拉杆支撑架16支撑作用,在储能弹簧14推动胶塞12前进正压输出储存液体,在胶塞12 前端”o”型止液环11紧贴储液筒10内腔底壁时,自动关闭留置针开关。”o”型止液环11可以是弹性材料制造,以保证输液开关密封性能。
29.实施例四:参见附图3、5所示:一种留置针开关的设计方法,所述留置针开关3至少包括储液筒10、有输液开口的胶塞12,所述胶塞12 前端输液口设置有”o”型止液环11;所述储能装置为储能弹簧14;所述胶塞12与储液筒10活塞配合;所述胶塞12远离储液筒10内腔设置的止液垫9时压缩储能弹簧14储能同时开放储液筒10空间储存液体和输液通路;所述胶塞12接近储液筒10内腔底部或者底部设置的止液垫9时,正向输出储液筒10空间储存液体,并最终在储能弹簧14作用下胶塞12紧贴储液筒10内腔底部设置的止液垫9自动封闭胶塞12 前端输液口;所述留置针开关3设置可以有留置针长导管2输入接口或/和输出接口;或者留置针开关3装配在留置针三通导管座5上;或者所述留置针开关3粘接在留置针三通导管座5上;或者所述留置针开关3还包括储能弹簧限位装置15或/和胶塞座18。
30.本例留置针开关3两端可以接留置针长导管2上,或者输出端粘接在留置针三通导管座5上或者装配在留置针三通导管座5。储液筒10内腔底部设置的止液垫9时输出端输出通路8可以位于轴心,有利于产品小型化微型化设计,同时也利于和留置针三通导管座5的装配。
31.实际使用是时,拉动长导管2或者输液接头1或者其他牵拉装置压缩储能弹簧14,带动有输液开口的胶塞12离开储液筒10内腔底部止液垫9,使用支撑架支撑使胶塞12保持远离止液垫9状态,此时液体由留置针接头1和留置针长导管2经胶塞12前端输液开口进入储液筒10内腔,再由储液筒10内腔底部止液垫9周围空隙经输液出口19、输出通路8输出。输液结束后,解除支撑架支撑,储能弹簧14推动胶塞12前行正压输出储存液体,在胶塞12 前端”o”型止液环11紧贴储液筒10内腔底部止液垫9时,自动关闭留置针开关。”o”型止液环11可以是弹性材料制造,以保证输液开关密封性能。
32.实施例五:参见附图4、5所示:一种留置针开关的设计方法,所述留置针开关3前后粘接于留置针的长导管2上,长导管2远端连接输液接头1或者输液接头1组件,另一头长导管2粘接在三通导管座5上;所述留置针包括三通导管座5及设置在所述三通导管座5前端的导管6,还包括针座4及固设在所述针座4上的钢针7,所述钢针7插设于所述导管6和三通导管座5内;所述留置针开关3包括储液筒10、前端有输液开口的胶塞12;所述储能装置为储能弹簧14;所述胶塞12与储液筒10活塞配合;所述胶塞12远离储液筒10内腔底部或者底部设置的止液垫9时压缩储能弹簧14储能同时开放储液筒10空间储存液体;所述胶塞12接近储液筒10内腔底部或者底部设置的止液垫9时,正向输出储液筒10空间储存液体,并最终在储能弹簧14作用下胶塞12紧贴储液筒10内腔底部或者底部设置的止液垫9自动关闭留置针开关3;所述储液筒10通过卡扣机构23与输液通路转换装置25卡扣连接,所述输液通路转换装置25可相对转动;所述储液筒10与输液通路转换装置25之间设置有密封垫21,所述密封垫21有输液孔20能与储液筒10输液出口19对应;所述输液通路转换装置25连接端中心进液孔24向外侧延伸有输液槽22;所述储液筒10内液体通过输液槽22、进液孔24进入输出通路8;所述输液出口19中设置有一个有高阻力微孔和常规输液孔。
33.输液时,转动输液通路转换装置25于常规输液出口19,拉动拉杆17同时压缩储能弹簧14,带动有输液开口的胶塞12离开储液筒10内腔底部,使用拉杆支撑架16支撑拉杆17使胶塞12保持远离状态,此时液体由输液器输出口、留置针接头、留置针长导管2、胶塞12前端输液开口进入储液筒10内腔,再由储液筒10内腔底部常规输液出口19、密封垫输液孔20、输液槽22、进液孔24、输出通路8、留置针长导管2、三通导管座5、导管6输入血管。输液结束后,去除拉杆支撑架16,储能弹簧14推动胶塞12前行正压输出储存液体,在胶塞12 前端”o”型止液环11紧贴储液筒10内腔底壁时,自动关闭留置针开关;或者转动输液通路转换装置25直接关闭留置针开关3;或者如果需要缓慢释放时,转动输液通路转换装置25于高阻力微孔输液出口19,去除拉杆支撑架16,储能弹簧14缓慢推动胶塞12前行正压缓慢输出储存液体,在胶塞12 前端”o”型止液环11紧贴储液筒10内腔底壁或者止液垫9时,自动关闭留置针输液通路。其中”o”型止液环11可以是弹性材料制造,以保证输液开关关闭。
34.上例也可以是将留置针开关3直接与留置针三通导管座5输入端粘接或者装配在一起,装配是利用三通导管座5输入端作为储液筒10或者输液通路转换装置25利用;胶塞12外围可以设置胶塞密封环13加强密封效果;胶塞12可以套在胶塞座18上,胶塞座18后部拉杆17末端设置输液接头1,这样可以省略掉长导管2,将留置针完全一体化、微型化,可以节省材料、节省成本、减小体积,方便使用。
35.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