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道内鼓膜打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53879发布日期:2022-02-19 11:19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道内鼓膜打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用耳部液体转移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耳道内鼓膜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2.对于严重的中耳炎是需要手术进行治疗,一般采用鼓膜穿刺抽出积液。经过鼓膜穿刺冲洗之后,渗出液渗出性的中耳炎。如果没有得到根治,还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就要行鼓膜置管术。如果鼓膜穿刺能将鼓室内比较粘稠的液体都抽出来,同时可以进行鼓室内冲洗,对鼓室的功能恢复可以起到很积极的治疗作用。
3.现有技术对于穿刺时存在下述明显缺陷:1.现有穿刺过程是采用针头或者刮刀进行,需要向内用力,鼓膜是具有良好的弹性,在穿刺中会向后靠,如此,易触碰到后侧锤骨或者其他部位,增加手术风险。
4.2.现有穿刺过程需要先将鼓膜切开一个小洞,然后再用针头伸进去进行抽取,至少需要两步进行,工序步骤较多,操作繁琐;3.考虑到耳道是弯曲不规则的,工具(包括针头、切刀之类)在进入时,容易对外耳道侧壁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增加了感染风险。
5.4.由于鼓膜较薄,切口处实际上是呈“一条缝”的,对于粘稠的积液内的变质组织或者团状杂质,是不利于自然排出,所以现有技术基本上需要针头进去抽。
6.5.现有技术中切口与置管是分两步进行的,不容易掌握切口的大小,以至于会出现管子放不进去,或者是管子容易脱落。
7.6.负压吸引造成中耳耳室负压,此时鼓膜承受气压较大,容易引发锤骨不适。
8.7. 粘稠的积液内是存在有大量的组织,这些组织不易从切口处自然排出,需要针头负压吸引。
9.上述几点问题是现有耳膜穿刺技术操作中存在的明显缺陷,并且严重影响到耳膜穿刺质量及穿刺效率,对手术的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


技术实现要素:

10.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耳道内鼓膜打孔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易触碰到后侧锤骨或者其他部位,需要辅助针头抽吸,导流管易脱落,手术中耳室负压大,粘稠积液中的组织不易自然排出,操作繁琐,易感染的问题。
11.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平且右端为开口状的圆柱壳,圆柱壳内有能左右移动的活塞板,活塞板有侧固定有穿刺结构,圆柱壳右端外侧套装有环形壳体,环形壳体与圆柱壳固定,环形壳体右端为开口状,环形壳体左侧壁上连接有多个管道,管道另一端与圆柱壳左端腔室连通;所述的圆柱壳左侧有与其同轴的圆盘壳,圆盘壳右侧板上贯穿有圆筒,圆筒右端与圆柱壳固定,圆盘壳与圆筒之间安装有轴承,圆盘壳左侧板上贯穿有花键轴,花键轴与圆柱壳内的活塞杆同轴固定,花键轴与圆盘壳之间经花键结构配合;圆盘壳侧壁上固定有多
个气缸,气缸沿圆盘壳径向贯穿圆盘壳侧壁,气缸外侧出口处有气囊,气缸截面呈矩形,圆筒置于圆盘壳内的一端上固定有大锥齿轮,大锥齿轮四周啮合有多个与气缸一一对应的小锥齿轮,小锥齿轮上同轴固定有螺杆,螺杆上旋拧有空心筒,空心筒另一端与气缸内的活塞块固定;圆盘壳转动带动小锥齿轮沿着大锥齿轮滚动,小锥齿轮经螺杆带动空心筒向外侧推动活塞块向外侧移动;所述的穿刺结构包括针尖朝右的针头,针头左端与活塞板固定,针头上套装有内筒,内筒右端外侧套装有外筒,外筒右端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槽口,每个槽口内均有一个弹性条,弹性条左端与内筒右端固定,弹性条右端与槽口右侧壁固定,外筒的右端与针头右端相贴合,外筒左端与内筒左端之间有间隔,外筒左端、内筒左端上均有磁铁。
12.进一步的,所述的圆盘壳内固定有多个与螺杆对应的连接板,螺杆贯穿连接板,螺杆与连接板之间安装有轴承。
13.进一步的,所述的针头偏心固定在活塞板上。
14.进一步的,所述的针头上设有凸起环,凸起环位于内筒左侧。
15.进一步的,所述的环形壳体右端上有橡胶层膜。
16.进一步的,所述的活塞板与圆柱壳之间安装密封圈。
17.进一步的,所述的环形壳体的右端置于圆柱壳的右侧。
18.本发明结构巧妙,能够减少后锤骨的不适,可以不用或者少用针头抽吸,避免导流管脱落,不会导致耳室负压,能够将粘稠积液中的组织自然排出,操作简单,减少感染风险,利于术后康复。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主视剖视图。
20.图2为本发明侧视剖视图。
21.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22.图4为图3中b-b剖视图。
23.图5为本发明使用过程状态图。
24.图6为图5中c处放大图。
25.图7为穿刺完成并且拔出针头后的示意图。
26.图8为本发明中的气缸、活塞块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28.由图1至图8给出,本发明包括水平且右端为开口状的圆柱壳1,圆柱壳1内有能左右移动的活塞板2,活塞板2有侧固定有穿刺结构,圆柱壳1右端外侧套装有环形壳体3,环形壳体3与圆柱壳1固定,环形壳体3右端为开口状,环形壳体3左侧壁上连接有多个管道4,管道4另一端与圆柱壳1左端腔室连通;所述的圆柱壳1左侧有与其同轴的圆盘壳5,圆盘壳5右侧板上贯穿有圆筒6,圆筒6右端与圆柱壳1固定,圆盘壳5与圆筒6之间安装有轴承,圆盘壳5左侧板上贯穿有花键轴7,花键轴7与圆柱壳1内的活塞杆8同轴固定,花键轴7与圆盘壳5之间经花键结构配合;圆盘壳
5侧壁上固定有多个气缸9,气缸9沿圆盘壳5径向贯穿圆盘壳5侧壁,气缸9外侧出口处有气囊10,气缸9截面呈矩形,圆筒6置于圆盘壳5内的一端上固定有大锥齿轮11,大锥齿轮11四周啮合有多个与气缸9一一对应的小锥齿轮12,小锥齿轮12上同轴固定有螺杆13,螺杆13上旋拧有空心筒14,空心筒14另一端与气缸9内的活塞块15固定;圆盘壳5转动带动小锥齿轮12沿着大锥齿轮11滚动,小锥齿轮12经螺杆13带动空心筒14向外侧推动活塞块15向外侧移动;所述的穿刺结构包括针尖朝右的针头16,针头16左端与活塞板2固定,针头16上套装有内筒17,内筒17右端外侧套装有外筒18,外筒18右端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槽口,每个槽口内均有一个弹性条19,弹性条19左端与内筒17右端固定,弹性条19右端与槽口右侧壁固定,外筒18的右端与针头16右端相贴合,外筒18左端与内筒17左端之间有间隔,外筒18左端、内筒17左端上均有磁铁。
29.为了安装小锥齿轮12,所述的圆盘壳5内固定有多个与螺杆13对应的连接板21,螺杆13贯穿连接板21,螺杆13与连接板21之间安装有轴承。
30.穿刺手术中一般不在鼓膜的正中间穿刺,而是选择在前下象限或者是后下象限,为了更好的适应穿刺手术的需求,所述的针头16偏心固定在活塞板2上。
31.为了能确保穿刺过程中针头16向右能将内筒17带着向右移动,所述的针头16上设有凸起环20,凸起环20位于内筒17左侧。
32.为了保证环形壳体3的吸附效果,所述的环形壳体3右端上有橡胶层膜。
33.为了保证活塞板2与圆筒6侧壁之间的密封性,所述的活塞板2与圆柱壳1之间安装密封圈。
34.为了能保证环形壳体3的吸附后才进行穿刺,所述的环形壳体3的右端置于圆柱壳1的右侧。
35.值得注意的是,内筒17左端、外筒18左端两者上的磁铁吸附相贴时,内筒17的右端依然处于外筒18腔内,且此时多根弹性条19由于受压而向外弯曲形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与外筒18的左端上的磁铁能夹紧鼓膜,弹性条19是具有弹性的,能保证内管与外管组成的滞留引流管不脱落。在使用时,花键轴7本身采用长细杆。
36.使用时,将本装置置于耳道内,并将环形壳右端接触到鼓膜,此时转动花键轴7,花键轴7带动圆盘壳5转动,圆盘壳5带动多个小锥齿轮12沿着大锥齿轮11滚动,小锥齿轮12带动螺杆13转动,螺杆13转动使得空心筒14带动活塞块15向外侧移动,使得气囊10撑开并与耳道壁贴合固定,此时,整个装置被固定在耳道内;然后向右移动花键轴7,花键轴7向右移动经活塞杆8带动活塞板2向右移动,活塞板2向右移动使得环形壳体3内呈负压状态,从而使环形壳体3右端将鼓膜吸住,继续向右按压活塞杆8,活塞杆8经活塞板2带动针头16向右扎刺鼓膜,针头16向右带动内筒17与外筒18同时向右移动,当外筒18左端的磁铁接触到鼓膜后外筒18不能继续向右移动,针头16继续带着内筒17向右移动,当内筒17左端的磁铁与外筒18左端的磁铁相贴并吸住时,花键轴7停止向右移动并返回向左移动,活塞板2带着针头16向左移动并从内管内抽出,内管与外管滞留在鼓膜上,内管与外管在鼓膜上形成引流通道;与此同时,圆柱壳1内的气体经管道4向环形壳体3内移动,环形壳体3右端放松鼓膜,当针头16彻底脱离内筒17后,反转花键轴7,花键轴7经圆盘壳5带动多个小锥齿轮12反转,小锥齿轮12经螺杆13、空心筒14带动活塞块15向内侧移动,此时气囊10泄气并放松耳道,最
后抽出本装置。
37.一段时间后,耳内不再排液,需要拆除导流通道,促使鼓膜恢复,此时可以利用工具先将内筒17与外筒18左端磁铁分开,在弹性条19作用下,内筒17沿着外筒18向左恢复原位,弹性条19也呈恢复原位,在恢复原位中,能够夹持住粘稠的积液内的较大组织或者团状杂质,使其随着管子一起拔出,利于治疗。
38.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及显著进步:1.本装置在穿刺中,环形壳体3负责将鼓膜固定,同时针头16向右移动并实施刺穿,实现了在鼓膜待切割部位位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穿刺,大大减小鼓膜向后的位移,有效防止误碰锤骨或者误伤其他部位。
39.2. 本方案能够将传统穿刺手术中的切割和置管两步融合,实现一步完成,操作简单,防止外耳道内的细菌杂质进入,降低感染风险;实现一次性置管,使内筒17与外筒18组成的导流通道能够牢牢的与耳膜固定在一起,不易脱落。
40.3. 本方案中的弹性条19形成网状的结构,能够先将粘稠的积液内的较大组织或者团状杂质过滤,使得积液能够顺利排出,当水分排干净之后,组织及团状杂质能够被多个弹性条19夹住并随着管子一起拔出,不留后患。
41.4.本发明中内筒17与外筒18组成的导流通道能够保证自然排液,免去了负压吸引的步骤,一是能够减少手术风险,二是能够有利于手术的治疗效果。
42.本发明结构巧妙,能够减少后锤骨的不适,可以不用或者少用针头16抽吸,避免导流管脱落,不会导致耳室负压,能够将粘稠积液中的组织自然排出,操作简单,减少感染风险,利于术后康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