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灭菌抑菌中药喷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87243发布日期:2022-01-29 10:52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效灭菌抑菌中药喷剂。


背景技术:

2.皮肤和粘膜的感染的治疗处理需要清洗、涂药,清洗就是把皮肤感染烂掉的角质层和皮下脂肪层坏死部分的组织进行清洗,然后涂一些抑菌或抗菌的药物。灭菌抑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市场不断需求高效广谱抑菌灭菌中药外用制剂。
3.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抑菌或抗菌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纯抗菌制剂制成的液体,往往在抑菌或抗菌浓度较高时,才发挥抑菌抗菌作用,但使用的同时不仅会有比较明显的刺激性,如刺痛感、干涩感等,还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耐药性以及毒副作用。另一种是由纯中药制成的液体,这种液体的抑菌抗菌效果不明显,并且见效时间和治愈时间仍不理想,有待进一步的改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灭菌抑菌中药喷剂,使用方便,吸收效果好,无不良及毒副作用,经临床验证,对脚气有极好的缓解及治疗效果,适于脚气临床治疗与护理推广应用。
5.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提出了一种高效灭菌抑菌中药喷剂,其是由中药材提取液、外用抑菌剂和渗透剂组成,其中所述喷剂中外用抑菌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1-0.2%,所述渗透剂的质量百分比为2-5%,剩下的为中药材提取液;其中所述中药提取液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松萝20-30份、薤白35-45份、苦参35-40份、酸不溜根40-50份、白术20-30份、连翘20-25份、白芷30-45份、炙甘草40-60份、艾叶3-10份和马齿苋20-30份。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药提取液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松萝20-25份、薤白30-40份、苦参35-38份、酸不溜根42-45份、白术20-28份、连翘20-23份、白芷30-35份、炙甘草50-55份、艾叶5-8份和马齿苋23-28份。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用抑菌剂为醋酸氯已定、苯扎溴铵或氨基叮啶。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渗透剂为二甲基亚砜或月桂氮酮。
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提出了制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中药喷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松萝、牡丹皮、白术粉碎成粗粉,混合均匀,用75%乙醇作溶剂,浸渍12小时后,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渗漏,收集100-120重量份的渗漏液;(2)将薤白、白芷、炙甘草和连翘粉碎成粗粉分别加入到挥发油提取器中,各加入5-8倍重量的蒸馏水提取,提取10-12小时,混合三种挥发油加入甘油中,搅匀,得混合液;
(3)取酸不溜根、艾叶和马齿苋加入提取罐中,用2-3倍量的水煎煮提取,浓缩至密度为1.05-1.1g/ml的液体,醇沉,过滤,回收酒精,得滤液,加入步骤(1)的渗漏液和步骤(2)的混合液,然后将冰片用乙醇溶解后加入,搅匀、静置,得中药提取液;(4)将抑菌剂和渗透剂加入所述步骤(3)得到的中药提取液中,搅匀,静置,即得。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松萝、牡丹皮、白术粉碎为8-10目粗粉。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中薤白、白芷、炙甘草和连翘为10-15目粗粉。
12.其中马齿苋:性寒,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肠经,具有收湿止痒、清热消肿、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散血消肿,除尘杀菌,消炎止痛,止血凉血的作用。马齿苋还含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够增强人体上皮细胞的活性,有助于促进溃疡而的愈合;且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3.白芷,性温,味辛,归胃、大肠、肺经,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14.酸不溜根:酸甘,温,祛寒,温肾,治寒疝,阴囊出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o88b7、宋内氏痢疾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均有抑菌效果。
15.艾叶: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现代药理研究:艾叶在体外对炭疽杆菌、α-溶血链球菌、b-溶血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类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杆菌等10种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白术: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其对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煎剂对脑膜炎球菌亦有抑制作用,近报道白术煎剂和四君子汤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而无杀菌作用;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利血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白芷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止痛作用,因此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16.松萝具有抗菌、止血生肌、止痛功效,松萝酸与苦参之间有协同作用,可提高苦参抑菌能力;薤白有抑菌功效,可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提高积雪草抑制脚气真菌的能力,有止痒的功效;渗透剂有促进喷剂渗透,加快药物吸收,提高药效的作用。
17.本发明中苦参、松萝和白芷配伍具有抗菌,抗炎的功效;白芷、马齿苋、艾叶和薤白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等功效,其中,马齿苋、苦参和松萝为君药,共奏抗菌杀虫、舒敏生肌之效,在有效消毒杀菌;艾叶、连翘、白芷为臣药,增益君药药效,其中,酸不溜根、白术和薤白可增益君药抗菌杀虫之效,炙甘草共为佐使,起调和营卫,温中散寒之效。使该消毒液可有效杀灭各种细菌繁
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细菌芽胞,起到更好的皮肤杀菌消毒效果;且本发明中各成分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有助于减少柱状细胞释放的组胺量,而且当组胺被释放出来后,它又能加快其分解速度,从而预防缓解过敏症状,在促进药效的同时给患处肌肤的恢复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患处皮肤恢复,抑制炎症和过敏。
18.以上诸药合用,具有很好的杀菌消毒和舒敏生肌的功效,并且诸药相互调理,对机体无不良影响小,应用更加安全。本发明消毒喷剂为纯中药制剂,所选药材配伍相宜,配方温和无刺激,含有有效的杀菌成分,可有效杀灭各种致病菌,可长效抑菌,无刺激性气味,同时可以有效保护保养使用者的皮肤,减小使用消毒液而产生皮肤过敏的风险;且具有杀菌抑菌能力强,作用速度快,稳定性好,抑菌时间长的显著优点。
19.作为本发明的高效灭菌抑菌中药喷剂的使用方法具体为:外用,使用前摇匀,直接喷涂于皮肤不适处,每次喷2-3下,每日数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2.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高效灭菌抑菌中药喷剂,其由中药材提取液、外用抑菌剂和渗透剂组成,其中喷剂中外用抑菌剂为氨基叮啶,其质量百分比为0.1%,渗透剂为月桂氮酮,其的质量百分比为2%,剩下的为中药材提取液;其中中药提取液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松萝20份、薤白35份、苦参40份、酸不溜根45份、白术23份、连翘22份、白芷30份、炙甘草50份、艾叶8份和马齿苋28份。
23.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中药喷剂制备:取松萝、牡丹皮、白术粉碎成8目粗粉,混合均匀,用75%乙醇作溶剂,浸渍12小时后,以每分钟2ml的速度渗漏,收集100重量份的渗漏液;将薤白、白芷、炙甘草和连翘粉碎成10粗粉分别加入到挥发油提取器中,各加入8倍重量的蒸馏水提取,提取12小时,混合三种挥发油加入甘油中,搅匀,得混合液;取酸不溜根、艾叶和马齿苋加入提取罐中,用3倍量的水煎煮提取,浓缩至密度为1.05g/ml的液体,醇沉,过滤,回收酒精,得滤液,加入步骤渗漏液和混合液,然后将冰片用乙醇溶解后加入,搅匀、静置,得中药提取液;将抑菌剂和渗透剂加入中药提取液中,搅匀,静置,即得。
24.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高效灭菌抑菌中药喷剂,其由中药材提取液、外用抑菌剂和渗透剂组成,其中喷剂中外用抑菌剂为醋酸氯已定,其质量百分比为0.1%,渗透剂为月桂氮酮,其的质量百分比为2%,剩下的为中药材提取液;其中中药提取液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松萝30份、薤白45份、苦参35份、酸
不溜根50份、白术25份、连翘25份、白芷30份、炙甘草60份、艾叶3份和马齿苋20份。其中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参考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25.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高效灭菌抑菌中药喷剂,其由中药材提取液、外用抑菌剂和渗透剂组成,其中喷剂中外用抑菌剂为醋酸氯已定,其质量百分比为0.2%,渗透剂为二甲基亚砜,其的质量百分比为4%,剩下的为中药材提取液;其中中药提取液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松萝25份、薤白40份、苦参38份、酸不溜根40份、白术28份、连翘25份、白芷40份、炙甘草41份、艾叶7份和马齿苋30份。其中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参考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26.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高效灭菌抑菌中药喷剂,其由中药材提取液、外用抑菌剂和渗透剂组成,其中喷剂中外用抑菌剂为苯扎溴铵,其质量百分比为0.2%,渗透剂为月桂氮酮,其的质量百分比为3%,剩下的为中药材提取液;其中中药提取液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松萝26份、薤白42份、苦参36份、酸不溜根43份、白术22份、连翘24份、白芷41份、炙甘草50份、艾叶5份和马齿苋24份。其中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参考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27.实施例5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高效灭菌抑菌中药喷剂,其由中药材提取液、外用抑菌剂和渗透剂组成,其中喷剂中外用抑菌剂为氨基叮啶,其质量百分比为0.1%,渗透剂为月桂氮酮,其的质量百分比为4%,剩下的为中药材提取液;其中中药提取液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松萝27份、薤白37份、苦参39份、酸不溜根45份、白术24份、连翘22份、白芷39份、炙甘草58份、艾叶4份和马齿苋21份。其中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参考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28.对比例1本实施例中中药提取液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松萝27份、薤白37份、苦参39份、白术24份、连翘22份、白芷39份、炙甘草58份、艾叶4份,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5相同不再赘述。
29.对比例2中药提取液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薤白45份、苦参35份、酸不溜根50份、白术25份、连翘25份、白芷30份艾叶3份和马齿苋20份。其中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参考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30.实施例6在营养琼脂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实验菌种: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实验分五个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使用实施例1至5的中药喷剂药液;两个对照组使用对比例1-2中的中药喷剂药液。
31.药敏感片制备:双圈牌定性滤纸用打孔器制成直径6mm的圆纸片放入清洁干燥的青霉素空瓶中,瓶口以单层牛皮纸包扎,121℃高压灭菌30min,再经100℃烘干,密闭保存备用。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将纸片浸泡于实施例1至3的中药喷剂药液中2h,待药液完全被纸片吸收后,取出滤纸片,50℃烘干制成药敏片备用,每种中药喷剂各制备10片药敏感片,同时
准备10片空白灭菌的纸片作为对照组;将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种分别置于10ml营养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18h;分别取培养液1ml加入9ml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采用10倍递增稀释法,将两种菌液分别稀释至105-106cfu/ml,备用;将上述步骤(2)制得的两种试验菌液分别均匀接种于两个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上,室温下静置5min,将步骤(1)中制得的40片药敏感片均分为相同的两组,分别平铺在接种有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琼脂平板上,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h后,测量各药敏片的抑菌圈直径(mm),计算各组的抑菌圈直径平均值,以上操作均为无菌操作。
32.试验观察测量:观察:无抑菌圈以
“‑”
表示;抑菌圈直径<10mm为轻度抑菌,以“1”表示;抑菌圈直径10-14mm为中度抑菌,以“2”表示;抑菌圈直径>14mm为高度抑菌,以“5”表示;将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2中的10个样本中所得的数字相加进行,其中实施例1的分数为45分,实施例2的分数为48分,实施例3的分数为42分,实施例4的分数为46分,实施例5的分数为46分,对比例1的分数为26分,对比例2的分数为30分,其中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喷剂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较好的的杀菌抑制作用。
33.实施例7本发明以实施例2所给出的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中药喷剂,做临床疗效总结如下: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10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18-45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达2年,平均0.5年。将10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实验组50例,对照组给予外用维a酸类或者口服四环素类药物,实验组给予本发明实施例6制备的中药喷剂,各剂量组基本均衡,其他如个人生命体征、既往病史及用药、实验室检查等研究观察指标的基线值,均显示组间基本平衡,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34.诊断标准:1、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2、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3、多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外邪等诱发;4、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5、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
35.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组合物中的组分、用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症状酌情增减。每天喷2-4次,每次间隔6-12小时,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36.疗效标准:1、痊愈:皮肤损害消退,自觉症状消失;2、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70%以上;3、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4、无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37.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38.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