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

文档序号:29255217发布日期:2022-03-16 10:5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

1.本发明涉及医疗护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


背景技术:

2.许多因患有疾病而长期卧床休养的病人,需要护理人员定期对其进行辅助翻身,不然患者在长时间平躺后容易产生褥疮等病症,但患者的体重较重,一个护理人员并不能轻易对患者进行翻身操作,因此,为了便于对长期卧床的病人进行翻身出现了翻身辅助器。现有翻身辅助器主要由拼接的床板组成,通过对床板进行翻转实现对患者翻身,但是因床上铺有床褥,对床板进行翻转容易使得床褥变得褶皱,甚至床褥因床板的翻转而全部变得不平整,在将床褥重新铺平整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因此需要一种在对卧床病人翻身时,床褥不会变得褶皱的翻身辅助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用以解决现有的翻身辅助器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容易将床褥弄得褶皱,需要医护人员再次花费精力将床褥铺平整的问题。
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包括:
5.多个辅助翻身杆,其上分别设有肢体固定带;
6.安装座,设在病床的下方;
7.翻身驱动组件,包括位于病床一侧的箱体,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与多个所述辅助翻身杆分别通过拆卸连接座连接的连接板,所述箱体内部设有的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板进行上下移动;
8.防护组件,位于病床另一侧的上表面;
9.折叠伸展组件,包括两端分别与安装座转动连接的双向丝杠,所述双向丝杠的两端外壁分别螺纹连接有套筒,所述安装座上固定设有与双向丝杠相平行的第一齿条,两个所述套筒上分别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固定套设的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连接,所述双向丝杠的一端与设在安装座上的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通过驱动所述双向丝杠正反转,两个所述套筒相向或者相远离运动;
10.其中一个所述转轴的端部与箱体通过第一连杆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转轴的端部通过折叠杆与防护组件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在箱体内部且与第一连杆相垂直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上固定设有的滑杆与箱体的侧壁上开设的通槽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滑杆固定连接;
12.所述箱体内部设有与第二齿条啮合连接的齿轮,所述齿轮与固定设在箱体中的第二电机驱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防护组件包括位于病床上表面的平板,所述平板的表面固定设有充气气垫,所述平板上设有的充气泵的充气端与充气气垫密封连接。
14.优选的,所述拆卸连接座包括设在连接板上的上限位耳,以及位于上限位耳下方的下限位耳,所述上限位耳、下限位耳的相向面上分别开设有凹槽,所述辅助翻身杆上、下分别固定设有与所述凹槽卡和的凸块,所述上限位耳上穿设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依次穿过透上限位耳、辅助翻身杆、下限位耳,并延伸到下限位耳的下方。
15.优选的,所述充气气垫充气展开后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充气气垫底部设有气垫回收组件,所述气垫回收组件包括分别固定设在充气气垫一侧底部两端的两个电滚筒,另一侧底部两端的滑块,位于充气气垫同一端的电滚筒与滑块通过拉绳固定连接,所述拉绳的两端分别与电滚筒、滑块固定连接。
16.优选的,所述肢体固定带固定设在辅助翻身杆的一端的表面,所述肢体固定带的一端为魔术粘贴子带,另一端为魔术粘贴母带。
17.优选的,所述折叠杆包括与转轴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杆,以及与平板(501)滑动连接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相铰接。
18.优选的,所述病床的一侧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充气泵、两个所述电滚筒电连接。
19.优选的,所述辅助翻身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缓冲套。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1.本发明的安装座设在病床的下方,且安装座与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的躯干相垂直,在需要对患者进行翻身时,将位于病床下方的翻身驱动组件以及防护组件的位置同时上移,这种设置方式解决了现有的翻身辅助器占用病床周围空间的问题。此外,本发明中的翻身辅助器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将多个辅助翻身杆插入患者身体下方,并将辅助翻身杆利用肢体固定带与患者身体固定,位于病床上方一侧的辅助翻身杆在翻身驱动件的驱动下对患者进行翻身操作,另一侧的防护组件不仅实现了对患者翻身时的辅助支撑,而且可对病床上的床褥进行紧压固定,避免多个辅助翻身杆同时移动并拖动患者躯体翻转时带动床褥移动,使得床褥变得褶皱。本发明中的翻身辅助器不使用时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在对患者翻身时可对患者进行防护,并可将患者再次恢复为平躺的状态。
附图说明
2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23.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伸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收回到病床下方后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工作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的充气气垫下方设有的滑块与电滚筒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的拆卸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辅助翻身杆,2-安装座,7-控制器,8-病床,101-肢体固定带,102-凸块,103-缓冲套,301-双向丝杠,302-套筒,303-第一齿条,304-转轴,305-第一齿轮,306-第一连杆,307-折叠杆,308-第一电机,401-箱体,402-拆卸连接座,403-连接板,404-第二齿条,405-齿轮,406-第二电机,501-平板,502-充气泵,503-充气气垫,601-电滚筒,602-滑块,603-拉绳,3071-第二连杆,3072-第三连杆,4021-上限位耳,4022-下限位耳,4023-凹槽,4024-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31.实施例1
32.如图1-3所示,一种适用于医疗护理用防压疮翻身辅助器,包括:
33.多个辅助翻身杆1,其上分别设有肢体固定带101,肢体固定带101固定设在辅助翻身杆1的一端的表面,肢体固定带101的一端为魔术粘贴子带,另一端为魔术粘贴母带,辅助翻身杆1的外表面套设有缓冲套103;安装座2,设在病床8下方的中部;翻身驱动组件,包括位于病床8一侧的箱体401,箱体401的一侧设有与多个辅助翻身杆1分别通过拆卸连接座402连接的连接板403,箱体401内部设有的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板403进行上下移动;防护组件,位于病床8另一侧的上表面;折叠伸展组件,包括两端分别与安装座2转动连接的双向丝杠301,双向丝杠301的两端外壁分别螺纹连接有套筒302,安装座2上固定设有与双向丝杠301相平行的第一齿条303,两个套筒303上分别转动连接有转轴304,转轴304上固定套设的第一齿轮305与第一齿条303啮合连接,双向丝杠301的一端与设在安装座2上的第一电机308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通过驱动双向丝杠301正反转,两个套筒302相向或者相远离运动;其中一个转轴304的端部与箱体401通过第一连杆306固定连接,另一个转轴304的端部通过折叠杆307与防护组件固定连接。
34.驱动组件包括设在箱体401内部且与第一连杆306相垂直的第二齿条404,第二齿条404上固定设有的滑杆与箱体401的侧壁上开设的通槽滑动连接,连接板403与滑杆固定连接,箱体401内部设有与第二齿条402啮合连接的齿轮405,齿轮405与固定设在箱体401中的第二电机406驱动连接。
35.防护组件包括位于病床8上表面的平板501,平板501的表面固定设有充气气垫503,平板501上设有的充气泵502的充气端与充气气垫503密封连接。折叠杆307包括与转轴304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杆3071,以及与平板501滑动连接的第三连杆3072,第二连杆3071、第三连杆3072相铰接。
36.本发明中的翻身驱动组件、防护组件可通过折叠伸展组件收纳在病床8的下方,在不需要对患者进行翻身操作时,该翻身辅助器并不会占用太多的空间,也不会对患者的正常活动造成影响,因此实用性更高。
37.本发明中的安装座2与病床8的宽边相平行并固定安装在病床8的底部中部,控制
第一电机308转动带动双向丝杠301转动,因两个套筒302上的转轴304上套设的两个齿轮305分别与第一齿条303啮合连接,因此当双向丝杠301转动时,可限制两个套筒302发生转动,可使得两个套筒302相向运动或者相远离运动,此外,又因为转轴304与套筒302转动连接,因此当套筒302移动的过程中,转轴304上固定套设的齿轮305与第一齿条303啮合传动,故转轴304发生转动,一侧转轴304顺时针转动,另一侧转轴304逆时针转动。
38.当需要对患者进行翻身时,控制第一电机308正向转动,则双向丝杠301正向转动,则位于双向丝杠301两端的两个套筒302相互远离,并且因两个转轴304分别发生转动,且两个转轴304分别转动到与双向丝杠301相平行的位置。因此在驱动第一电机308转动带动双向丝杠301转动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将位于病床8下方的翻身驱动组件、防护组件分别从病床8下方移出,而且实现了翻身驱动组件、防护组件相对于病床8的角度调节。
39.与箱体401固定连接的一侧转轴304转动到与双向丝杠301相平行的位置时,箱体401与双向丝杠301、病床8分别相垂直。
40.与防护组件通过折叠杆307连接的另一侧转轴304转动到与双向丝杠301相平行的位置时,因折叠杆307的第二连杆3071与转轴304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杆3072与平板501滑动连接,通过调节第二连杆3071、第三连杆3072的夹角,以及滑动调节第三连杆3072在平板501的位置,可实现将防护组件中的平板501平放在病床8上,且此时充气气垫503位于平板501的上表面。
41.将多个辅助翻身杆1分别插入到患者的身体下方,在患者的肩部、腰部、大腿部、小腿部分别插入辅助翻身杆1,因辅助翻身杆1的外壁固定套设有缓冲套103可避免在进行翻转时,对患者造成损伤,缓冲套103可为海绵制成的缓冲套,或者为硅胶制成的缓冲套,利用各个辅助翻身杆1上的肢体固定带101实现患者的躯体与辅助翻身杆1的固定连接,将肢体固定带101两端的魔术粘贴带黏贴固定。
42.将多个辅助翻身杆1分别与连接板403固定连接,对平板501上的充气气垫503进行充气并使充气气垫503完全神展开,控制第二电机406转动带动齿轮405转动,则与齿轮405啮合连接的第二齿条402发生移动,从而实现与齿条402通过滑杆连接的连接板403发生上下移动,此时可实现与连接板403固定连接的多个辅助翻身杆1分别发生移动,辅助翻身杆1与连接板403固定连接的一端上移,与患者躯体固定连接的一端在病床上发生移动且向靠近箱体401的方向移动,因平板501覆盖在病床8的另一侧上方,当辅助翻身杆1与患者躯体固定连接的一端向靠近箱体401的方向移动时,平板501将病床8上的床褥压紧,可防止在辅助翻身杆1与患者躯体固定连接的一端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床褥移动,避免床褥在翻身的过程中变得褶皱。并且在利用本发明中的辅助翻身杆1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辅助翻身杆1与患者躯体固定连接的一端在病床上发生移动,翻身后患者卧床的位置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可避免在对患者翻身后,医护人员因需要调节患者的卧床位置而花费精力。
43.在辅助翻身杆1与患者躯体固定连接的一端移动的过程中,患者的身体逐渐翻转,平板501上的充气气垫502可对患者的躯体进行辅助支撑,使得患者侧卧时更加舒适。
44.在实际应用中,可在位于第二齿条404两侧的箱体401的侧壁上开设可供第二齿条404穿过的通孔槽体,并可适当将第二齿条404设置的稍长一些,这样第二齿条404的上下移动的范围增大,可适用于对体型较大的患者进行翻身。
45.实施例2
46.如图1-2,图5所示,拆卸连接座402包括设在连接板403上的上限位耳4021,以及位于上限位耳4021下方的下限位耳4022,上限位耳4021、下限位耳4022的相向面上分别开设有凹槽4023,辅助翻身杆1上、下分别固定设有与凹槽4023卡和的凸块102,上限位耳4021上穿设有固定螺栓4021,固定螺栓4024依次穿过透上限位耳4021、辅助翻身杆1、下限位耳4022,并延伸到下限位耳4022的下方。当把各个辅助翻身杆1与患者的躯体固定完毕后,可将辅助翻身杆1上的凸块102与凹槽4023卡和,再将固定螺栓4024从上限位耳4021上穿过,实现辅助翻身杆1与下限位耳4022,上限位耳4021的固定连接,即实现了辅助翻身杆1与连接板403的固定连接。
47.实施例3
48.如图1-4所示,充气气垫503充气展开后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充气气垫503底部设有气垫回收组件,气垫回收组件包括分别固定设在充气气垫503一侧底部两端的两个电滚筒601,另一侧底部两端的滑块602,位于充气气垫503同一端的电滚筒601与滑块602通过拉绳603固定连接,拉绳603的两端分别与电滚筒601、滑块602固定连接。在对患者进行翻身之前先将充气气垫503充气展开,当把平躺的患者翻身成侧卧时,患者的躯体可搭靠在横截面为三角形充气气垫503上,充气气垫503对患者躯体形成支撑,使得平躺在病床8上的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侧卧缓解,促进与床褥长期接触身体部位的空气流通,避免长期卧床发生压疮。
49.当患者想从侧卧位变成平躺时,可打开充气气垫503的放气口,使充气气垫503泄气,此时并控制电滚筒601转动,使得拉绳603逐渐缠绕在电滚筒601上,在拉绳603逐渐缠绕在电滚筒601上的过程中,滑块602在平板501的表面移动并向靠近电滚筒601的方向移动,当滑块602移动到电滚筒601处时,实现充气气垫503的泄气回收。
50.当把该翻身辅助器使用完毕后,可将多个辅助翻身杆1分别与连接板403分离,将平板501从病床8上移开并调节折叠杆307,再控制第一电机308转动,使得翻身驱动件与防护组件分别收回到病床8下方的位置。
51.实施例4
52.如图1-4所示,病床8的一侧设有控制器7,控制器7分别与第一电机308、第二电机406、充气泵504、两个电滚筒601电连接,利用控制器7控制本翻身辅助器中的各个电器件,使得该翻身辅助器的实用性增强。
5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