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球囊穿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22444发布日期:2021-12-29 10:1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球囊穿刺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穿刺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球囊穿刺器。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开放式的腹腔手术逐步被微创的腹腔镜手术所取代。一般而言,在腹部微创手术中需要使用到穿刺器,穿刺器一般用于穿刺腹壁并为其他手术器械提供进入人体内腔的通道。
3.相关技术中的穿刺器,一般包括有穿刺套筒和穿刺杆,在使用时,一般先需要使用手术刀切开皮肤表皮,然后将穿刺杆连同穿刺套筒穿透皮肤并进入至体腔。随后将穿刺杆抽出,穿刺套筒作为其他手术器械进入至体腔内的通道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上穿刺套筒能够在患者的皮肤表面稳定固定,一般会在穿刺套筒表面设置气囊,穿刺套筒位于体腔外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并通过内部管道与气囊相连通,在穿刺器插入至皮肤内时,气囊处于收缩状态,可随着穿刺器一同进入至患者体腔内部,当穿刺器穿刺入足够深度时,通过穿刺套筒上的进气口向气囊内通气,使得气囊膨胀,从而使得穿刺套筒无法直接从患者体腔内拔出,随后再通过特制的固定结构将穿刺套筒固定在患者皮肤的外表面,通过一外一内同时固定,使得穿刺套筒的位置在患者皮肤上实现稳固固定,并方便医师进行其他手术器械的操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穿刺器在患者皮肤表面的固定,需要同时在穿刺器表面设置气囊和特制的固定结构,这一设计大大提高了穿刺器的制造成本和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的穿刺器制造成本较高且操作难度较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球囊穿刺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球囊穿刺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双球囊穿刺器,包括穿刺套管和插入设置于穿刺套管内的穿刺杆,所述穿刺杆的末端形成有穿刺针头,所述穿刺套管表面设置有第一气囊,所述穿刺套管远离第一气囊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所述穿刺套管内部形成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口和第一气囊的内部向连通,所述穿刺套管表面还套设有第二气囊,所述穿刺套管内部形成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口和第二气囊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气囊位于第一气囊远离穿刺针头的一侧。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医师在使用该种双球囊穿刺器时,可以将穿刺器的穿刺针头插入至患者皮下,直至第一气囊位于患者体腔内且第二气囊位于患者皮肤之外,随后向进气口内通气以使得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均膨胀,从而使得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同时对皮肤的内外两侧施加压力,从而实现穿刺套管在患者皮肤上的位置固定。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该种穿刺器的固定方式更加方便,通过一次进气即可完成穿刺套管的固定,无需再使用
额外的体外固定装置对穿刺套管进行固定,也降低了该种穿刺器的制造成本。同时,通过控制进气量的大小可控制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膨胀体积,从而适配于不同厚度的皮肤处的位置固定。在使用完成后,通过从进气口中抽气使得第一气囊收缩,以便医师将穿刺器从患者体腔内取出。
9.优选的,所述穿刺套管表面设置有深度标记线,所述深度标记线位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之间,所述深度标记线靠近第二气囊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医师在进行穿刺工作时,可能会存在难以判断穿刺深度是否合适的情况,深度标记线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医师进行判断,医师在穿刺时只需观察深度标记线到达至与患者皮肤表面相齐平的位置,即可停止继续穿刺,使得该种穿刺器的使用过程更加方便。
11.优选的,所述穿刺针头的表面设置有穿刺辅助棱,所述穿刺辅助棱沿穿刺针头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穿刺辅助棱设置有四个且沿穿刺针头表面周向均匀分布。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医师在使用该穿刺器时,多个穿刺辅助棱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穿刺针头的锋利程度,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左右旋转撕裂的方式有效的借助皮肤张力挤压将穿刺针头刺入至患者体腔内,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对于患者皮肤组织的切割,减少损伤,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的可能性。
13.优选的,所述进气口处连接设置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有阀主体,所述阀主体为圆柱形的管体,所述阀主体的外表面连通设置有第一外阀管、第二外阀管和第三外阀管,所述第一外阀管连通有充气设备,所述第二外阀管连通有吸气设备,所述第三外阀管与进气口连通,所述阀主体内部插入设置有旋塞,通过转动改变旋塞位置可以实现第一外阀管仅与第三外阀管连通或实现第二外阀管仅与第三外阀管连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医师可通过转动旋塞以实现充气和抽气的切换,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进气和出气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膨胀体积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穿刺套管在患者皮肤上固定时的稳定性。
15.优选的,所述旋塞为圆柱形的管体,所述旋塞的外壁形成有配合环槽,所述阀主体的内壁形成有配合凸环,所述配合凸环与配合环槽之间相适配;
16.所述第一外阀管的轴线和第三外阀管的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二外阀管的轴线与第一外阀管的轴线相垂直;
17.所述旋塞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内阀管、第二内阀管和第三内阀管,所述第一内阀管、第二内阀管和第三内阀管均穿设至旋塞的外壁,所述第一内阀管、第二内阀管和第三内阀管在旋塞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内阀管的轴线和第三外阀管的轴线相重合,当所述旋塞转动至第一内阀管与第一外阀管相连通时,所述第二内阀管与第二外阀管相连通,所述第三内阀管与第三外阀管相连通,且所述配合凸环与配合环槽相贴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合凸环和配合环槽的设置可以使得旋塞转动时更加稳定,并使得旋塞不易与阀主体之间产生轴向上的位置偏移;
19.通过转动旋塞,旋塞和阀体之间有4种配合状态:
20.1、第一内阀管与第一外阀管连通,第二内阀管与第二外阀管连通,第三内阀管与第三外阀管连通;
21.2、第二内阀管与第一外阀管连通,第三内阀管与第二外阀管联通,第三外阀管关
闭,此时无法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进行充气或吸气;
22.3、第三内阀管与第一外阀管连通,第一内阀管与第三外阀管连通,第二外阀管关闭,此时可通过第一外阀管向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充气;
23.4、第一内阀管与第二外阀管连通,第二内阀管与第三外阀管连通,第一外阀管关闭,此时可通过第二外阀管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吸气。
24.医师通过将旋塞旋转调整至上述的3和4的配合状态,即可实现充气和吸气之间的管路切换,操作较为简便。
25.优选的,所述旋塞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若干卡接凹槽,各所述卡接凹槽沿旋塞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卡接凹槽的数量可以为4个或是8个,所述阀主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凸块;
26.当所述旋塞转动至第一内阀管与第一外阀管相连通时,所述卡接凸块位于卡接凹槽内。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接凹槽的数量为4时,医师可以方便的将旋塞以90
°
为转动单位进行转动,当卡接凹槽的数量为8时,医师可以方便的将旋塞以45
°
为转动单位进行转动,便于旋塞在配合状态1

4之间切换。
28.优选的,所述旋塞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操作杆、第二操作杆和第三操作杆,所述第一操作杆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外阀管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操作杆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外阀管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三操作杆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外阀管的延伸方向相同。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操作杆、第二操作杆和第三操作杆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方便医师对旋塞进行转动,另一方面也可方便医师通过观察第一操作杆、第二操作杆和第三操作杆与第一外阀管、第二外阀管和第三外阀管之间的重合情况来快速判断此时的三通阀处于哪一种配合状态,提高了该种穿刺器使用时的简便性。
30.优选的,所述第一外阀管和第二外阀管朝向旋塞的一端的内径朝向旋塞方向不断缩小。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向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打气时,可以有效提高流入至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的气体流速和气体压力,从而便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实现快速膨胀,更加便于该种穿刺器的使用。
3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3.1.通过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设置,能够起到方便穿刺器进行固定并降低穿刺器制造成本的效果;
34.2.通过三通阀的设置,能够起到便于该种穿刺器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进行充气和吸气的效果。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球囊穿刺器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3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三通阀的内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37.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38.图4是本身情实施例的三通阀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1、穿刺套管;11、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进气管;14、深度标记
线;2、穿刺杆;21、穿刺针头;22、穿刺辅助棱;3、三通阀;31、阀主体;311、第一外阀管;312、第二外阀管;313、第三外阀管;314、配合凸环;315、卡接凸块;32、旋塞;321、第一内阀管;322、第二内阀管;323、第三内阀管;324、配合环槽;325、卡接凹槽;326、第一操作杆;327、第二操作杆;328、第三操作杆。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双球囊穿刺器。参照图1,该种双球囊穿刺器包括穿刺套管1和插入设置于穿刺套管1内的穿刺杆2,穿刺杆2的末端形成有穿刺针头21,穿刺针头21的表面设置有穿刺辅助棱22,穿刺辅助棱22沿穿刺针头21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穿刺辅助棱22设置有四个且沿穿刺针头21表面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穿刺辅助棱22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穿刺针头21的锋利程度,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左右旋转撕裂的方式有效的借助皮肤张力挤压将穿刺针头21刺入至患者体腔内,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对于患者皮肤组织的切割,减少损伤,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的可能性。穿刺套管1表面设置有第一气囊11,穿刺套管1远离第一气囊11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穿刺套管1内部形成有第一气道,第一气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口和第一气囊11的内部向连通,穿刺套管1表面还套设有第二气囊12,穿刺套管1内部形成有第二气道,第二气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口和第二气囊12的内部连通,第二气囊12位于第一气囊11远离穿刺针头21的一侧。
42.参照图2和图3,穿刺套管1表面设置有深度标记线14,深度标记线14位于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之间,深度标记线14靠近第二气囊12设置。医师在进行穿刺工作时,可能会存在难以判断穿刺深度是否合适的情况,深度标记线14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医师进行判断,医师在穿刺时只需观察深度标记线14到达至与患者皮肤表面相齐平的位置,即可停止继续穿刺,使得该种穿刺器的使用过程更加方便。
43.参照图2和图3,进气口处连接设置有三通阀3,三通阀3包括有阀主体31,阀主体31为圆柱形的管体,阀主体31的外表面连通设置有第一外阀管311、第二外阀管312和第三外阀管313,第一外阀管311连通有充气设备,第二外阀管312连通有吸气设备,第三外阀管313与进气口连通,阀主体31内部插入设置有旋塞32。旋塞32为圆柱形的管体,旋塞32的外壁形成有配合环槽324,阀主体31的内壁形成有配合凸环314,配合凸环314与配合环槽324之间相适配。第一外阀管311的轴线和第三外阀管313的轴线相重合,第二外阀管312的轴线与第一外阀管311的轴线相垂直。旋塞32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若干卡接凹槽325,各卡接凹槽325沿旋塞32的周向均匀分布,卡接凹槽325的数量可以为4个或是8个,阀主体31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凸块315。旋塞3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操作杆326、第二操作杆327和第三操作杆328,第一操作杆326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外阀管31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操作杆327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外阀管31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三操作杆328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外阀管313的延伸方向相同。
44.参照图2和图3,旋塞3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内阀管321、第二内阀管322和第三内阀管323,第一内阀管321、第二内阀管322和第三内阀管323均穿设至旋塞32的外壁,第一内阀管321、第二内阀管322和第三内阀管323在旋塞32的内部相互连通,第一内阀管321的轴线和第三外阀管313的轴线相重合,当旋塞32转动至第一内阀管321与第一外阀管311相连
通时,第二内阀管322与第二外阀管312相连通,第三内阀管323与第三外阀管313相连通,且配合凸环314与配合环槽324相贴合。当旋塞32转动至第一内阀管321与第一外阀管311相连通时,卡接凸块315位于卡接凹槽325内。第一外阀管311和第二外阀管312朝向旋塞32的一端的内径朝向旋塞32方向不断缩小。
45.参照图4,通过转动旋塞32,旋塞32和阀体之间有4种配合状态:
46.1、第一内阀管321与第一外阀管311连通,第二内阀管322与第二外阀管312连通,第三内阀管323与第三外阀管313连通;
47.2、第二内阀管322与第一外阀管311连通,第三内阀管323与第二外阀管312联通,第三外阀管313关闭,此时无法对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进行充气或吸气;
48.3、第三内阀管323与第一外阀管311连通,第一内阀管321与第三外阀管313连通,第二外阀管312关闭,此时可通过第一外阀管311向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中充气;
49.4、第一内阀管321与第二外阀管312连通,第二内阀管322与第三外阀管313连通,第一外阀管311关闭,此时可通过第二外阀管312从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中吸气。
50.医师通过将旋塞32旋转调整至上述的3和4的配合状态,即可实现充气和吸气之间的管路切换,操作较为简便。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双球囊穿刺器的实施原理为:医师在使用该种双球囊穿刺器时,可以将穿刺器的穿刺针头21插入至患者皮下,直至第一气囊11位于患者体腔内且第二气囊12位于患者皮肤之外,随后向进气口内通气以使得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均膨胀,从而使得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同时对皮肤的内外两侧施加压力,从而实现穿刺套管1在患者皮肤上的位置固定。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该种穿刺器的固定方式更加方便,通过一次进气即可完成穿刺套管1的固定,无需再使用额外的体外固定装置对穿刺套管1进行固定,也降低了该种穿刺器的制造成本。同时,通过控制进气量的大小可控制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的膨胀体积,从而适配于不同厚度的皮肤处的位置固定。在使用完成后,通过从进气口中抽气使得第一气囊11收缩,以便医师将穿刺器从患者体腔内取出。医师可通过转动三通阀3上的旋塞32以实现充气和抽气的切换,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进气和出气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的膨胀体积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穿刺套管1在患者皮肤上固定时的稳定性。
52.第一操作杆326、第二操作杆327和第三操作杆328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方便医师对旋塞32进行转动,另一方面也可方便医师通过观察第一操作杆326、第二操作杆327和第三操作杆328与第一外阀管311、第二外阀管312和第三外阀管313之间的重合情况来快速判断此时的三通阀3处于哪一种配合状态,提高了该种穿刺器使用时的简便性。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