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口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50783发布日期:2021-12-08 11:45阅读:9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的口含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保证患者每次治疗时张口高度的一致性,体位重合性好,可有效提高放疗摆位和治疗的精准性,调节方便,适用性强的可调节的口含器。


背景技术:

2.精确放疗分为精确定位,精确设计及精确治疗,精准定位为患者放射治疗的首要技术。口咽癌及口腔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定位时,需要最大限度地张开口腔,以增加上下唇、上下颚、上下牙龈的距离。并且,在上腭、上牙龈放疗过程中,需将舌面下压至口底,以避免因舌部移动带来的定位误差,剂量误差;而唇部放疗时需将舌缩至口咽部,尽量避免舌部受照。目前,临床多采用口含暖瓶塞,或者是将热塑膜裁剪、在水浴锅中热融后制作成管状物,含于患者口中。这些传统方式,均具有重复性差,精准性差的缺点;每次患者张口含塞时,无法保证其切牙与含塞物相对位置的重复一致性,也不能保证每次治疗时舌部位置的一致性。进而,经常导致治疗时正常组织相对位移、肿瘤脱靶,降低了局部控制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口腔放疗的口含定位方式和器具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保证患者每次治疗时张口高度的一致性,体位重合性好,可有效提高放疗摆位和治疗的精准性,调节方便,适用性强的可调节的口含器。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可调节的口含器包括下牙模和上牙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牙模由下模主体构成,下模主体前端的下侧设置有下牙弧形印膜槽,所述上牙模由上模主体构成,上模主体前端的上侧设置有上牙弧形印膜槽;并且,所述下牙模的下模主体的前端上侧与上牙模的上模主体的前端下侧之间,分别设置有用于调整下牙模和上牙模的开合角度的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且前支撑杆竖向布置,后支撑杆向内侧斜向布置;同时,所述上牙模的上模主体的后端与下牙模的下模主体的后端活动相连。
5.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中部的长度调节螺套,所述长度调节螺套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下螺杆和上螺杆,并且,所述下螺杆的一端通过正旋外螺纹与长度调节螺套一端的正旋内螺纹孔相连,所述上螺杆的一端则通过反旋外螺纹与长度调节螺套另一端的反旋内螺纹孔相连。以通过对长度调节螺套的转动,来驱使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两端的上螺杆和下螺杆同步伸出或收回,进而灵活地调整上牙模和下牙模的开合角度。
6.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下螺杆的下端,分别通过万向连接球头与下牙模上设置的两组支杆下连接座铰接相连;同时,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上螺杆的上端,则分别通过万向连接球头与上牙模上设置的两组支杆上连接座铰接相连。以利用万向连接球头与上牙模的支杆上连接座和下牙模的支杆下连接座的灵活铰接,有效提升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调整上牙模和下牙模开合过程中的舒畅性,便于装置的使用。
7.所述下螺杆和上螺杆端部的万向连接球头,分别通过球头压盖和固定螺钉,与下牙模的支杆下连接座和上牙模的支杆上连接座相连。以增加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与上牙模和下牙模的连接紧固程度,提高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8.所述上牙模的上模主体的后端与下牙模的下模主体的后端,通过插接的方式相连;所述下牙模的下模主体后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插槽,所述上牙模的上模主体后部的两侧、与定位插槽相对应的位置,还分别设置有定位插板。以通过定位插板与定位插槽的相互插接,将上牙模的后端与下牙模的后端活动相连;从而,避免开合过程中、上牙模和下牙模后端卡住的现象,并有效防止上牙模和下牙模的左右摆动。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由下模主体构成的下牙模,下模主体前端的下侧设置有下牙弧形印膜槽,上牙模由上模主体构成,上模主体前端的上侧设置有上牙弧形印膜槽;下牙模的下模主体的前端上侧与上牙模的上模主体的前端下侧之间,分别设置有用于调整下牙模和上牙模开合角度的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前支撑杆竖向布置,后支撑杆向内侧斜向布置;上牙模的后端与下牙模的后端活动相连的结构形式,所以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适用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口咽癌、口腔癌等需要张口定位的患者;能够按照患者或临床需求调节张口度,并保证患者每次治疗时张口高度的一致性,体位重合性好,可有效提高放疗摆位和治疗的精准性,调节方便,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图1中的下牙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13.图4是图1中的上牙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4.图5是图4的b向视图。
15.图6是图1中的后支撑杆(前支撑杆)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16.图7是图1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17.图中序号说明:1下牙模、2上牙模、3前支撑杆、4后支撑杆、5张口空间、6定位插槽、7定位插板、8下模主体、9支杆下连接座、10下牙弧形印膜槽、11上模主体、12上牙弧形印膜槽、13支杆上连接座、14长度调节螺套、15下螺杆、16正旋外螺纹、17上螺杆、18反旋外螺纹、19万向连接球头、20球头压盖、21固定螺钉、22印模粉。
具体实施方式
18.根据图1~7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该可调节的口含器包括下牙模1和上牙模2,上牙模2和下牙模1之间设置有张口空间5,其中,下牙模1由下模主体8构成,下模主体8前端的下侧设置有下牙弧形印膜槽10;上牙模2由上模主体11构成,上模主体11前端的上侧设置有上牙弧形印膜槽12。上牙模2的上牙弧形印膜槽12和下牙模1的下牙弧形印膜槽10内,分别放置有用来咬合牙型的印模粉22。
19.上牙模2的上模主体11的后端与下牙模1的下模主体8的后端,通过插接的方式活动相连。下牙模1的下模主体8后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插槽6,上牙模2的上模主体11后部的两侧、与定位插槽6相对应的位置,还分别设置有定位插板7。进而通过上牙模2后部的
定位插板7与下牙模1后部的定位插槽6的相互插接,将上牙模2的后端与下牙模1的后端活动相连。以避免开合过程中,上牙模2和下牙模1后端卡住的现象;并利用定位插槽6对定位插板7位置的限制,来有效防止上牙模2和下牙模1的左、右摆动。
20.下牙模1的下模主体8的前端上侧与上牙模2的上模主体11的前端下侧之间,分别设置有用于调整下牙模1和上牙模2的开合角度的前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4;并且,前支撑杆3竖向布置,后支撑杆4向口含器内侧、斜向布置。前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4的结构相同、长度不同。前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4均包括中部的长度调节螺套14,长度调节螺套14的横截面为六角形;长度调节螺套1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下螺杆15和上螺杆17。同时,下螺杆15的一端通过正旋外螺纹16与长度调节螺套14一端的正旋内螺纹孔相连;上螺杆17的一端则通过反旋外螺纹18与长度调节螺套14另一端的反旋内螺纹孔相连。进而通过对长度调节螺套14的转动,来驱使前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4两端的上螺杆17和下螺杆15同步伸出或收回,从而灵活地调整上牙模2和下牙模1的开合角度。
21.前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4的下螺杆15的下端,分别通过万向连接球头19与下牙模1上设置的两组支杆下连接座9铰接相连;且前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4的上螺杆17的上端,分别通过万向连接球头19与上牙模2上设置的两组支杆上连接座13铰接相连。以利用万向连接球头19与上牙模2的支杆上连接座13和下牙模1的支杆下连接座9的灵活铰接,有效提升前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4调整上牙模2和下牙模1开合过程中的舒畅性,便于装置的使用。另外,为了提高装置的使用可靠性,下螺杆15和上螺杆17端部的万向连接球头19,还分别通过球头压盖20和固定螺钉21,与下牙模1的支杆下连接座9和上牙模2的支杆上连接座13相连;以增加前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4与上牙模2和下牙模1的连接紧固程度。
22.使用该可调节的口含器进行放疗定位时,首先,利用上牙模2后部的定位插板7与下牙模1后部的定位插槽6的相互插接,将上牙模2的后端与下牙模1的后端活动相连。然后,在上牙模2的上牙弧形印膜槽12和下牙模1的下牙弧形印膜槽10内,分别放置用来咬合牙型的印模粉22。随后,患者摆好体位,下颌上抬;将口含器置于患者口腔内,让患者的牙齿用力咬在上牙模2和下牙模1的上牙弧形印膜槽12和下牙弧形印膜槽10内,进而利用弧形印膜槽内的印模粉22来形成咬合牙型,保证定位及治疗时,牙齿与口含器的上牙模2和下牙模1的相对位置。之后,通过对前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4上的长度调节螺套14的转动,使前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4两端的上螺杆17和下螺杆15同步伸出,从而通过上牙模2和下牙模1开合角度的改变,让患者张口至最大限度;进而经由上牙模2和下牙模1之间形成的张口空间5,实施定位治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