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63126发布日期:2022-02-19 13:46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止血夹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止血夹。


背景技术:

2.止血夹常见于内窥镜,是指通过内窥镜钳道将止血夹输送入体内,对肉眼可见的出血性血管和病灶直接夹闭的止血方法,其主要通过钳夹血管及周围组织达到止血的目的,止血原理与外科血管缝合或结扎相似,属机械方法,不引起黏膜组织的凝固、变性、坏死,金属夹止血治疗后,局部组织经炎症过程形成肉芽肿,自行脱落并经消化道排出体外,该手术具有损伤小、止血速度快、再出血发生率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
3.常用的止血夹包括夹持件组、第一套管、装配件、第二套管以及连接管。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通过装配件套接,夹持件组夹住伤口通过第一套管固定留在伤口处,然后分离钩被拉动实现第一套管与装配件的分离,夹持件组和第一套管留在体内,等待伤口愈合,夹持件组和第一套管会从消化系统排出体外。然而,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分别与装配件套接时,整个套管结构长度较长,在内窥镜钳道内移动时,对内窥镜钳道磨损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止血夹,可以减少内窥镜钳道的磨损。
5.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止血夹,包括:
6.夹持件组,所述夹持件组具有至少两个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具有用于夹紧伤口的夹持端和与所述夹持端连接的传动端;
7.第一套管,所述夹持件的传动端位于所述第一套管内,所述夹持端位于所述第一套管外;
8.连接管,其用于与手柄组件连接;
9.装配件,所述装配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管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
10.以及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一套管内,并与所述夹持件的传动端连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用于与手柄组件连接,所述拉杆用于带动所述夹持件向第一套管内部移动,使所述夹持件夹紧伤口;在所述拉杆沿所述第一套管的轴向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拉杆能够与所述夹持件脱离,并触发所述装配件,使所述装配件与第一套管脱离。
1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装配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管卡接固定,所述装配件的第二端具有限位卡接部,所述限位卡接部使所述连接管产生形变,并卡在所述连接管上。
12.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卡接部为多个,所述限位卡接部背离所述第二端的外壁面凸出,且沿所述第二端的外壁面的周向环绕设置,并使得多个所述限位卡接部在所述第二端的外壁面上呈间隔分布的台阶状;
13.或,多个所述限位卡接部背离所述第二端的外壁面凸出且呈尖刺状;
14.或,多个所述限位卡接部背离所述第二端的外壁面凸出呈多级倒锥形结构。
15.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卡接部呈尖刺状时,多个所述限位卡接部均相对于所述第二端的轴向倾斜设置。
16.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卡接部呈尖刺状时,多个所述限位卡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端的轴向的倾斜方向相同。
17.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套管上形成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在所述拉杆和所述夹持件向所述第一套管内部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拉杆或所述夹持件带动所述装配件移动,使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脱离。
1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为背离所述第一端的外侧壁凸出形成的卡接翼,所述第二卡接部为与所述卡接翼配合的卡台。
19.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为两个,其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端上。
20.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拉杆包括杆部以及拉钩,所述拉钩与所述杆部一体成型;所述拉钩包括第一挂环与第二挂环,所述第一挂环、所述第二挂环分别与所述传动端连接。
2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挂环与所述第二挂环的绕设方向相反。
22.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夹持件组还包括连接件,两个所述夹持件的传动端均形成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连接孔内。
23.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挂环、所述第二挂环均挂设于所述连接件,以允许所述拉杆移动时带动所述传动端沿所述第一套管的轴向往复移动。
24.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止血夹还包括限位件;所述第一套管上靠近所述传动端的一端的侧壁上形成于限位孔,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限位孔内,且所述限位件相较于所述连接件更为靠近所述夹持端。
25.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为弹簧管、编织丝管或塑料管。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7.本技术提供一种止血夹,包括夹持件组、第一套管、连接管、装配件以及拉杆;其中,夹持件组具有至少两个夹持件,夹持件具有用于夹紧伤口的夹持端和与夹持端连接的传动端,夹持件的传动端位于第一套管内,夹持端位于第一套管外,传动端可在拉杆的拉动下轴向移动以使得夹持端夹持出血组织进行止血;装配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套管可拆卸连接,第二端与连接管固定连接,从而有效地实现装配件与第一套管、连接管的装配固定。本技术中,通过装配件直接与连接管固定,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装配件通过第二套管与连接管连接的方案而言,本技术的止血夹省去了第二套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外部管体的结构,从而减小对内窥镜钳道的磨损。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止血夹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止血夹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止血夹的分解示意图;
32.图5-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拉杆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装配件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夹持件组;11-夹持件;12-连接件;13-连接孔;
36.2-第一套管;21-第二卡接部;22-限位孔;
37.3-连接管;
38.4-装配件;41-第一端;411-第一卡接部;42-第二端;43-限位卡接部;
39.5-拉杆;51-杆部;52-拉钩;521-第一挂环;522-第二挂环;
40.s1-传动端;s2-夹持端;
41.6-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43.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44.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4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止血夹,不仅可以实现自由旋转,到达伤口部位,还可以与第一套管分离,释放过长的止血夹尾部。该止血夹主要用于某些需求下旋转和分离套管,例如在人体微创医疗手术中,夹持件组在拉杆的旋转和运动下找到伤口并夹紧、进行止血,拉杆与夹持件组分离,使其留在体内,实现分离。
46.请参见图1至图4,该止血夹包括夹持件组1、第一套管2、弹簧管3、装配件4以及拉杆5。其中,夹持件组1具有至少两个夹持件11,夹持件11具有用于夹紧伤口的夹持端s2和与夹持端s2连接的传动端s1,夹持件11的传动端s1位于第一套管2内,夹持端s2位于第一套管2外,传动端s1可在拉杆5的拉动下轴向移动以使得夹持端s2夹持出血组织进行止血;装配件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第一端41与第一套管2可拆卸连接,第二端42与弹簧管3固定连接,从而有效地实现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弹簧管3的连接,使得装配稳定性较好不易发生脱落。。
47.一般来说,常见的止血夹通常都包含有弹簧管和第二套管,弹簧管设于第二套管内,弹簧管用来连接装配件和手柄组件。相关技术中,该弹簧管通常固定焊接在第二套管内,因此弹簧管受限无法变形,装配件只能通过与第二套管连接固定,从而进一步实现与弹簧管的连接,再通过弹簧管与手柄组件连接。因此,对于相关技术中的止血夹而言,其包括
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以及弹簧管等多个外部管状部件,使得整个外部管体的结构长度较长,在内窥镜钳道内移动时,对内窥镜钳道磨损严重。而本实施例中,装配件4的第一端41与第一套管2可拆卸连接,第二端42直接与弹簧管3固定连接,相当于省去了第二套管,使得弹簧管不受限制,弹簧管能够产生形变,以实现与装配件的可靠连接,防止装配件与第一套管或者弹簧管之间发生脱离,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部管状部件的长度,从而能减小对内窥镜钳道的磨损。
48.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弹簧管3还可以替换为编织丝管(如金属编织丝管)或者塑料管等能够实现直接连接装配件4和手柄组件的管体结构,本技术将这些管体结构统称为连接管,该连接管直接用来对接手柄组件,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二套管(或者又被称为旋转套,该第二套管通过弹簧管等结构间接连接手柄组件)。
49.本实施例中,该夹持件组1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夹持件11,每个夹持件11具有夹持端s2和传动端s1。拉杆5的一端与夹持件11连接,另一端与外接的手柄组件连接,通过手柄组件控制拉杆5,拉动拉杆5以及夹持件11向第一套管2内部移动,夹持件11在第一套管2的约束下,在向第一套管2内运动的同时,夹持件11之间逐渐闭合,进行夹持,实现对伤口的夹紧和止血。
50.一种实施例中,夹持件组1包括两个夹持件11,两个夹持件11上的夹持端s2相向设置并伸出于第一套管2外部,初始状态下,夹持端s2呈打开状态,第一套管2内部的夹持件11具有传动端s1,且其与拉杆5传动连接。在进行夹持时,将两个夹持件11上的夹持端s2置于伤口处,通过拉杆5驱动夹持件11的传动端s1,使夹持件11上的夹持端s2相向运动并闭合在一起,将伤口处组织夹紧,对伤口进行止血。具体的,在第一套管2的管径限位下,夹持件11上的夹持端s2逐渐靠近,使开口逐渐缩小,至夹持件11上的夹持端s2闭合,位于夹持端s2处的伤口组织在夹持端s2的闭合下被夹紧,从而实现对伤口的止血。
51.具体的,未夹持时,夹持件11的夹持端s2向外延伸呈打开状态,夹持时,夹持件11的夹持端s2闭合在一起。而夹持件11上的传动端s1用于与夹持端s2连接并为夹持端s2提供动力,传动端s1还与拉杆5传动连接,拉杆5通过传动端s1驱动夹持端s2进行夹持动作。对伤口进行夹持时,在拉杆5的驱动下,夹持件11上的传动端在第一套管2内部沿第一套管2轴向移动,并带动夹持件11上的夹持端s2向第一套管2内部移动。
52.另外,夹持件11上的传动端s1主要位于第一套管2中,且可在第一套管2中来回移动。传动端s1的移动方式可以是直线形、螺旋形或波浪形等形式,优选地,采用直线形移动方式,即在受到拉杆5的驱动时,传动端s1带动夹持端s2沿拉杆5的轴线方向直线移动,以保持夹持件11的夹持端s2与伤口所形成的角度。
53.为实现各个夹持件11上的夹持端s2之间能更好的闭合,一种实施例中,除夹持端s2具有相互适配的端面外,这些夹持端s2还能够在向第一套管2内回缩时向中部相互靠近,进而闭合。例如,对于具有两个夹持件11的夹持件组1而言,未夹持时,从侧面看两个夹持件11的夹持端s2之间形成八字形且左右对称,在夹持时,两个夹持端s2的端面完全闭合,夹紧伤口处。一种实施例中,夹持端s2的端面向内弯曲,使夹持更为方便。端面可以设置为平面形,例如对于两个夹持件11而言,二者的端面为直线平面形,对于三个以上的夹持件11而言,端面为夹角平面形。为使夹持件11之间的夹持更加紧固,还可以将其相接触的端面设置波浪形、锯齿形等形状,增加咬合面积。一种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对于锯齿形的端面而言,每
个夹持端s2之间的锯齿相互错位设置,使得在夹持时可以相互啮合。
54.此外,第一套管2为夹持件组1提供支撑。具体地,夹持件11的传动端s1与拉杆5传动连接,,而夹持端s2位于第一套管2外,用于夹紧伤口。其中,本实施例所示传动连接指的能够传递力和运动的连接,可能是固定连接,也可能是活动连接。例如夹持件11的传动端s1与拉杆5传动连接,即拉杆5和传动端s1之间能够传递力和运动。对伤口进行夹紧时,通过拉杆5拉动位于第一套管2内的传动端s1,在传动端s1的驱动下,位于第一套管2外的两个以上夹持端s2向中心移动并闭合,完成夹持动作。
55.如图1、图4、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止血夹还设有装配件4,该装配件4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41以及第二端42,通过装配件4的第一端41与第一套管2可拆卸连接,装配件4的第二端42与弹簧管3连接。为避免在体内留置过多的器械,对人体造成负担,在夹持件组1完成夹持动作后,装配件4和第一套管2脱离,使弹簧管3和装配件4以及拉杆5释放至人体外。
56.比如,当装配件4受到触发时可从第一套管2上中脱离,实现与第一套管2的分离,将具有夹持端s2的第一套管2留在人体内,待伤口愈合后从消化系统排出,而装配件4等其它组件则在完成夹持动作后脱离出人体外。具体地,装配件4设置于拉杆5的轴线移动方向上。在拉杆5远离第一套管2的过程中,驱动夹持件11上的传动端s1向第一套管2内部移动,进而驱动夹持件11上的夹持端s2向第一套管2内部移动,在移动时拉杆5或夹持件11触发装配件4,使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脱离。
57.示例性的,夹持组件1的材料可选用生物防腐材料,如钛合金、高分子材料或者复合材料等。
58.如图4、图7所示,装配件4的第二端42与弹簧管3卡接固定,装配件4的第二端42具有限位卡接部43,限位卡接部43可以受力后向弹簧管3施力使弹簧管3产生形变,并卡在弹簧管3上,从而使得装配件4的第二端42通过限位卡接部43挤压弹簧管3并使其变形实现卡接,以保证装配件4与弹簧管3的可靠连接防止脱落。此外,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装配件4的第二端42只能通过第二套管连接后再与弹簧管连接的方案而言,本实施例中在装配件4的第二端42设置限位卡接部43,且其可以挤压弹簧管3使其变形从而实现与弹簧管3的卡接,以省去第二套管,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零部件的数目使得止血夹更轻量化、紧凑化,另一方面减少了外部管状部件的长度,以达到减少内窥镜钳道的磨损。
59.需要解释说明的是,对于限位卡接部43向弹簧管3施力使其变形实现卡接而言,弹簧管3的变形可以是沿着弹簧管3的轴向进行形变,或者沿着弹簧管3的径向实现变形;或者同时沿着弹簧管3的轴向以及径向均进行形变实现与装配件4的卡接。
60.对于限位卡接部43的具体结构,一种实施例中,限位卡接部43为多个,从而实现与装配件4之间的多级卡接固定,以进一步提升装配件4与弹簧管3之间的稳定可靠连接。示例性的,多个限位卡接部43背离装配件4的第二端42的外壁面凸出,即多个限位卡接部43的一端与第二端42的外壁面相连,另一端背离第二端42的外壁面延伸,且沿第二端42的外壁面的周向环绕设置,并使得多个限位卡接部43在第二端42的外壁面上呈间隔分布的台阶状,从而使得装配件4通过该台阶状顶靠在弹簧管3的内壁上实现卡接。具体的,多个限位卡接部43在第二端42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分布位置以及限位卡接部43的数目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61.对于限位卡接部43的具体结构,另一种实施例中,限位卡接部43为多个,其背离第二端42的外壁面凸出且呈尖刺状,呈尖刺状的限位卡接部43可以有效与弹簧管3的内壁之
间抵接或者卡接,从而增强装配件4与弹簧管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防止二者之间发生脱落。针对呈尖刺状的限位卡接部43而言,一种可选的结构可以为:多个限位卡接部43均相对于装配件4的第二端42的轴向倾斜设置,从而使其起到轴向限位固定的作用。由于限位卡接部43设置有多个,那么对于多个限位卡接部43的倾斜方向而言,各限位卡接部43可以随机任意倾斜,或者以第二端42的轴向的第一位置处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限位卡接部43作为第一组,以第二端42的轴向的第二位置处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限位卡接部43作为第二组,第一组的多个限位卡接部43的倾斜方向一致,第二组的多个限位卡接部43的倾斜方向一致,且第一组的多个限位卡接部43的倾斜方向与第二组的限位卡接部43的倾斜方向相反或者不同,以通过间隔分布的不同组的限位卡接部43的倾斜方向不同形成交错状的尖刺状结构,以提高装配件4的第二端42与弹簧管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多个限位卡接部43相对于第二端42的轴向的倾斜方向相同。
62.对于限位卡接部43的具体结构,另一种实施例中,限位卡接部43为多个,其背离装配件4的第二端42的外壁面凸出呈多级倒锥形结构,从而使得装配件4的第二端42通过限位卡接部43与弹簧管3卡接时,能够使得弹簧管3产生轴向变形从而实现可靠卡接。
63.本实施例中,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可拆卸连接,且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能够相对转动,通过拉杆5驱动夹持件11和第一套管2相对装配件4和弹簧管3转动,从而实现夹持件11的旋转以更好地对准伤口进行夹持止血。
64.对于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的可拆卸连接,一种实施例中,装配件4的第一端41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卡接部411,第一套管2上形成有第二卡接部21,第一卡接部411与第二卡接部21卡接配合。比如,如图4所示,第一卡接部411为卡接翼,第二卡接部21为环形的卡台。该卡台设置在第一套管2朝向装配件4的一端内圈,该卡接翼卡在该卡台的内侧,使装配件4能够相对第一套管2转动。当夹持件组1处未夹持伤口或者刚夹持到伤口时,第一卡接部411与第二卡接部21之间卡接固定实现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固定;当夹持件组1夹持伤口后且夹持件11之间彼此靠近并处于闭合状态后继续拉动拉杆5,此时在拉杆5和夹持件11向第一套管2内部移动的过程中,拉杆5或夹持件11带动装配件4移动,使第一卡接部411和第二卡接部21脱离,即第一卡接部411与第二卡接部21之间解除卡接,拉杆5以及装配件4移出体外,第一套管2以及夹持件组1留在体内并在伤口愈合后排出。
6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411为两个,其对称设置在第一端41上,从而使得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之间的连接相对稳定可靠。当然,对于第一卡接部411的数目,也可以设置为多个,比如三个以上,其在装配件4的外壁上周向间隔分布,具体的第一卡接部411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数目根据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要求而定。
66.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中装配件4呈如图4所示的筒状结构,装配件4的第二端42上的通孔的直径小于第一端41的直径,且小于第一套管2的通道口的直径,从而使得装配件4的第二端能够从第一套管2的通道口中伸出,装配件4的第一端41的第一卡接部411则斜向伸展开,其外径大于第一套管2的通道口的直径,使第一卡接部411能卡在位于第一套管2的通道口处的第二卡接部21上,直至装配件4受外力而导致第一卡接部411向中间收缩变形,而与第二卡接部21脱离。
67.相关技术中,拉杆包括旋转钢丝(圆丝)与拉片(截面为矩形),旋转钢丝与拉片之间焊接,且在其焊接时需要考虑夹持、定位等问题及激光焊接的成本,因此,相关技术中的
拉杆制作不易。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5、图6所示,拉杆5包括杆部51以及拉钩52,拉钩52与杆部51一体一体成型,具体可以为拉钩52与杆部51采用同一根钢丝或者其他合金材料压制成型,且一体成型的工艺相比于激光焊接的工艺简单且制造成本较低。具体的,拉钩52包括第一挂环521与第二挂环522,第一挂环521、第二挂环522分别与传动端s1连接,从而实现拉杆5与夹持件组1的连接,从而在拉动拉杆5时可以带动夹持件组1朝向第一套管2移动,使得夹持件11之间彼此靠近并闭合以夹紧伤口实现止血。
68.第一挂环521与第二挂环522的绕设方向相反,具体来说,第一挂环521包括弯曲成勾状或圈状的主体,该主体的一端与杆部一体成型,另一端为自由端,其在外力下产生变形。第二挂环522结构与第一挂环521基本一致。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挂环522的弯曲方向与第一挂环521相反。当拉动拉杆5至一定位置时,第一挂环521和第二挂环522的自由端受力向两个相反方向产生变形,从而第一挂环521、第二挂环522均与传动端s1脱离。该两个变形后的自由端向两个相反方向延伸,从而使得两个自由端变形后能够在第一套管2内移动时分别向装配件4的相对两侧提供抵靠力,从而方便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脱离。
69.另外,夹持件11的夹持端s2在进行伤口夹持时,为了使各个夹持件11的夹持端s2之间的动作进一步保持一致,一种实施例中,对不同的夹持件11的夹持端s2同时进行控制。因此,可将各个夹持端s2之间进行连接,并通过同一个动力源对其进行驱动。
70.如图4所示,一种实施例中,夹持件组1包括连接件12,两个夹持件11的传动端s1均形成有连接孔13,连接件12设于连接孔13内。通过连接件12可将两个或多个夹持件11进行连接,夹持件11的传动端s1在受到拉杆5的驱动时,可同时带动夹持端s2进行夹持动作。在拉杆5的驱动下,夹持件11上的传动端s1带动夹持端s2向第一套管2内移动,使夹持件11逐渐收缩至第一套管2内,此时夹持件11上的夹持端s2的开口逐渐减小至完全闭合。对于连接件12而言,其可以为螺纹件或者销轴,对应地连接孔13可以为与螺纹件配合的螺纹孔或者预销轴配合的销孔。另外,连接件12还可以为卡扣或者柔性件,通过弯曲柔性件形成闭合结构从而连接两个或者多个夹持件11。
71.对于拉杆5与夹持件组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拉杆5的第一挂环521、第二挂环522均挂设于连接件12,以允许拉杆5移动时带动传动端s1沿第一套管2的轴向往复移动。当夹持件组1完成夹持动作后,为了避免拉动拉杆5以使得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分离时,拉杆5从装配件4的内腔中移出无法实现装配件4与第一套管2的脱离,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挂环521和第二挂环522的外径设置为大于装配件4内通道的内径,从而通过手柄带动拉杆5移动时第一挂环521以及第二挂环522抵靠在装配件4上并推动装配件4朝远离夹持件组1的方向移动,使得装配件4从第一套管2脱离,继而实现第一套管2和弹簧管3脱离的目的。
72.当夹持件组1未夹持伤口或者刚夹持伤口或者止血夹在初始状态时,拉杆5的第一挂环521、第二挂环522均挂设在连接件12上使得拉杆与夹持件组1之间连接,从而使得在拉杆5的驱动下,夹持件11上的传动端s1带动夹持端s2向第一套管2内移动,使夹持件11逐渐收缩至第一套管2内,此时夹持件11上的夹持端s2的开口逐渐减小至完全闭合;而在夹持端完全闭合后拉动拉杆5,此时,第一挂环521、第二挂环522分别与连接件12之间解除连接,具体的解除方式参见上文描述,此处不予赘述。
73.为避免夹持件11完全脱离第一套管2,可通过设置限位件6对夹持件11进行阻挡。例如,请参见图4所示,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套管2上靠近传动端s1的一端的侧壁上形成于限
位孔22,限位件6设于限位孔22内且限位件6相较于连接件12更为靠近夹持端s2,即参照图1所示的图纸的方向,当止血夹整体完成装配后,限位件6位于连接件12的左边。当夹持端s2向第一套管2外移动至一定距离时,由于限位件6的阻挡,可以防止夹持端s2进一步移动并脱离第一套管2。同时,限位件6还可以进一步阻挡夹持件11相对于第一套管2旋转。在拉杆5和夹持件11转动过程中,由于限位件6的限位,可带动第一套管2一起旋转。对旋转角度的调整可以是通过控制手柄组件转动拉杆5等形式来实现,从而实现对夹持件11角度的调整,以准确达到伤口处。
74.具体的,对于限位件6的结构,其具体可以为限位销钉或者限位销轴等,用于阻挡夹持件11移出第一套管2即可,对于限位件6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定。
75.并且,一种示例中,限位件6的延伸方向与连接件12的延伸方向相交或呈异面直线,限位件6用于阻挡夹持件11移出第一套管2,连接件12用于连接两个夹持件11,且为了实现夹持件11的旋转,夹持件11以连接件12为轴进行旋转,且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定限位件6的延伸方向与连接件12的延伸方向相交或呈异面直线。
76.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