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用负压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06987发布日期:2021-12-01 09:34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助产用负压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助产用负压固定器。


背景技术:

2.产妇生产时往往需要人工助产,助产指的是为使胎儿顺利娩出母体产道,于产前和产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照顾好产妇,认真观察产程,并指导其正确配合产程进展以及接生,若产程开始后进展缓慢,检查发现产道或胎儿有异常情况,如产妇会阴较紧,患心脏病不宜用力,胎位异常等现象时,能通过助产器具对产妇尽心接生,以保证胎儿能健康的出生。
3.胎头吸引器是产科助产经常使用的助产器具,现有胎头吸引器的结构是顶端吸附胎头,末端(细端)借助一橡胶软管与100cm玻璃空针相接,通过抽吸空针而形成负压。但现有胎头吸引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玻璃空针,用力抽吸易破碎;末端的橡胶软管在高压消毒过程中易受损,一些微小地破损橡胶软管具有弹性而不宜发现,造成漏气,导致所吸负压与胎儿头部形成的负压值的差异,所以很难准确掌握胎头吸引器内部负压区的负压值。而负压不足将导致吸头器易滑脱,重新再做则延长了产程;负压过大将导致胎儿头皮易受损,严重地可导致颅内出血。另外,吸头器与玻璃空针之间使用橡胶软管连接,但由于橡胶软管不易受力,导致不便于调节吸头器在产道内的位置。为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助产用负压固定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密封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产品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更有利于使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助产用负压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压力组件、泄压组件和可按压的负压生成组件,所述腔体包括设有通气孔的第一端和用于与吸附组件连接的第二端,所述压力组件活动设置在腔体内,所述泄压组件设置在腔体侧壁的近第二端处,所述负压生成组件设置在腔体侧壁上,按压所述负压生成组件时,腔体内产生负压。
7.所述负压生成组件内设有负压腔室、吸气通道、单向进气阀和单向排气阀,吸气通道的两端分别与腔体和负压腔室相通,单向进气阀安装在吸气通道上,吸气通道可通过单向进气阀与负压腔室相通,负压腔室可通过单向排气阀与外部相通。
8.所述负压生成组件包括支撑座、按压座和复位簧,支撑座固定在腔体上,按压座密封套接在支撑座上,负压腔室由支撑座与按压座围合形成;复位簧的一端固定套设在吸气通道上,另一端固定在按压座上;支撑座上近腔体处设有中空区,单向排气阀设在中空区与负压腔室之间,负压腔室可通过单向排气阀与中空区相通。
9.所述中空区对称设置在吸气通道两侧。
10.所述吸气通道四周设有环槽,环槽的底部为腔体的侧壁,复位簧固定在环槽内。
11.所述按压座包括相垂直的按压部和环形部,环形部密封套接在支撑座上,按压部的内表面一体成型有用于固定复位簧的凸台。
12.所述压力组件包括均设置在腔体内的弹性件和压力座,压力座与腔体之间设有密封圈,压力座位于弹性件与通气孔之间,且压力座可在腔体内滑动。
13.所述腔体侧壁设有与压力座配合的压力刻度值。
14.所述的负压固定器还包括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吸附头和一体成型的硬质连接管,硬质连接管上设有调节把手和刻度线,硬质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吸附头和腔体密封连接。
15.所述的负压固定器还包括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吸附头和软质连接管,软质连接管上设有刻度线,软质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吸附头和腔体密封连接。
16.所述的负压固定器还包括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吸附头、接头、硬质连接管和软质连接管,硬质连接管上设有调节把手和刻度线,硬质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吸附头和软质连接管密封连接,接头分别与软质连接管和腔体密封连接。
17.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1、本实用新型所述助产用负压固定器,因采用了腔体、压力组件、泄压组件和可按压的负压生成组件的结构,其通过按压所述负压生成组件就能够在腔体内产生负压。相较于现有技术来说,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密封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产品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更有利于使用。
19.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负压生成组件内的负压腔室、吸气通道、单向进气阀和单向排气阀,这些组成的配合,有利于腔体内负压的有效产生,使得产品的使用效果更好。
20.3、本实用新型中的负压生成组件主要由支撑座、按压座和复位簧构成,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使用方便等优点。又由于单向排气阀设在中空区与负压腔室之间,因此使得按压座的外表面为光滑平面,在操作时,使用者既能够以腔体为支撑点对按压座施加作用力,也能够以按压座为支撑点对腔体施加作用力,使用更加方便。
21.4、本实用新型将中空区对称设置在吸气通道两侧,一方面使得产品更加美观,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约材料。
22.5、本实用新型通过环槽和凸台固定复位簧,有利于保证按压座的稳定复位。而按压座与支撑座之间采用密封套接的结构,则使得负压腔室的密闭效果更好。
23.6、本实用新型在腔体侧壁设有与压力座配合的压力刻度值,该结构能够在不增加腔体长度的前提下实现压力值的观察与调节,使得产品的结构更加精简。
24.7、本实用新型中的吸附组件主要包括三种结构,第一种是采用硬质连接管连接,第二种是采用软质连接管连接,第三种是采用硬质连接管和软质连接管配合连接,这三种结构有利于适用于不同场景。具体来说,采用硬质连接管连接的优点是:直接硬连接,可以用连接管更好的调节胎头的位置。采用软质连接管的优点是:当手压产生负压过程中,产品可能会有一定的晃动,软管可以避免胎头随着该晃动而晃动。采用硬质连接管和软质连接管配合连接的优点是:结合了上述硬质连接管、软质连接管的优点。
附图说明
25.图1为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实施例2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实施例2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实施例3中吸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实施例4中吸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实施例5中吸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中标记为:1、腔体,2、吸附组件,3、负压生成组件,4、泄压组件,5、通气孔,6、弹性件,7、压力座,8、负压腔室,9、吸气通道,10、单向进气阀,11、单向排气阀, 12、支撑座,13、按压座,14、复位簧,15、中空区,16、环槽,17、凸台,18、吸附头,19、硬质连接管,20、调节把手,21、软质连接管,22、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33.实施例1
3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助产用负压固定器,该产品申请人正在研发并准备实施。如图1所示,其包括腔体1、压力组件、泄压组件4和可按压的负压生成组件3,所述腔体1优选为圆柱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有通气孔5,第二端用于与吸附组件2连接。所述压力组件活动设置在腔体1内,所述负压生成组件3设置在腔体1侧壁上,按压所述负压生成组件3时,腔体1内产生负压。所述泄压组件4设置在腔体1侧壁的近第二端处,该泄压组件4可泄掉腔体1内的负压。其既可与负压生成组件3分设腔体1两侧成任意角度,也可与负压生成组件3位于腔体1同侧。
35.本实施例对压力组件的结构作了进一步改进,所述压力组件包括均设置在腔体1内的弹性件6和压力座7,压力座7位于弹性件6与通气孔5之间。弹性件6可采用弹簧,压力座7可采用u形结构,压力座7的开口端朝向弹性件6。压力座7与腔体1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在压力的作用下,压力座7可在腔体1内来回滑动。
36.为了能够更好的观察及调节腔体1内的负压,本实施例优选采用透明材料制备腔体1,并在腔体1侧壁设置与压力座7配合的压力刻度值(图中未示出)。当然,还可采用在腔体1侧壁开孔,孔内镶嵌透明材料的方式来实现腔体1内负压的观察及调节。
37.本实施例中,所述泄压组件4和可按压的负压生成组件3均可采用现有常规结构。其中,对于负压生成组件3来说,负压生成组件3受力时可向腔体1方向运动,负压生成组件3内的空气被排出,松开负压生成组件3时,负压生成组件3可自动复位,并使腔体1内部产生负压。对于泄压组件4来说,泄压组件4包括泄压阀、泄压阀芯和泄压簧,腔体1侧壁上一体成型有与腔体1内部相通的泄压通道,泄压阀安装在泄压通道处,泄压阀芯和泄压簧均位于泄压通道内。未按下泄压阀芯时,腔体1内部与外部大气不连通。按下泄压阀芯时,腔体1内部通过泄压通道和泄压阀与外部大气连通。
38.本实施例的操作原理为:
39.使用时先用手握持腔体1和负压生成组件3,再按压负压生成组件3,负压生成组件3受力向腔体1方向运动,负压生成组件3内的空气被排出。再松开负压生成组件3,负压生成
组件3自动复位,在复位过程中,腔体1内的空气进入负压生成组件3,使腔体1内形成负压,进而使吸附组件2产生吸附力。在腔体1内形成负压时,外部空气通过通气孔5进入腔体1并推动压力座7移动,根据压力座7移动的距离和设置在腔体1侧壁上的压力刻度值,对腔体1内的负压值进行指示。使用完成后,用手按下泄压组件4,使腔体1和外部大气直接连通,此时解除腔体1内的负压状态,弹性件6复位并带动压力座7复位,通过腔体1外的压力刻度值可以观察负压值,松开手后,泄压组件4复位使腔体1和外部大气直接连通的通路被密闭。
40.实施例2
4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负压生成组件3作了进一步改进,具体为:
42.所述负压生成组件3内设有负压腔室8、吸气通道9、单向进气阀10和单向排气阀11,负压腔室8为密闭腔定以,吸气通道9的两端分别与腔体1和负压腔室8相通,单向进气阀10安装在吸气通道9上,吸气通道9可通过单向进气阀10与负压腔室8相通,负压腔室8可通过单向排气阀11与外部相通。按压负压生成组件3时,负压生成组件3内的空气通过单向排气阀11排出。松开负压生成组件3时,负压生成组件3自动复位,同时腔体1内的空气通过吸气通道9和单向进气阀10进入负压腔室8,从而使腔体1内部产生负压。
43.进一步的,如图1

4所示,所述负压生成组包括支撑座 12、按压座13和复位簧14,支撑座 12和按压座13均优选设置为更便于按压的椭圆形结构。支撑座 12与腔体1连接处的形状与腔体1侧壁的形状相适配,支撑座 12能够无缝固定在腔体1侧壁上。
44.按压座13通过密封圈密封套接在支撑座 12上,按压座13可在底座上来回滑动,负压腔室8由固定在腔体1上的支撑座 12与密封套接在支撑座 12上的按压座13围合形成。吸气通道9四周设有环槽16,环槽16的底部为腔体1的侧壁,复位簧14的一端固定套设在吸气通道9四周的环槽16内,另一端固定在按压座13上,通过复位簧14可使被按下的按压座13复位。支撑座 12上近腔体1处设有贯穿支撑座 12侧壁的中空区15,单向排气阀11设在中空区15与负压腔室8之间,负压腔室8可通过单向排气阀11与中空区15相通,单向排气阀11使用时供负压腔室8向中空区15排气。
45.进一步的,为了简化支撑座 12的结构和提升产品的美观性,中空区15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对称设置在吸气通道9两侧。单向排气阀11的数量优选为一个,设置在任一中空区15与负压腔室8之间。
46.更进一步的,所述按压座13优选一体成型制成,其包括相垂直的按压部和环形部,环形部通过密封圈密封套接在底座上,按压部的内表面中间区域一体成型有凸台17,该凸台17用于固定复位簧14固定。该结构使得按压部的外表面为光滑平面,又由于腔体1上仅端部有泄压组件4,因此在实际操作时,使用者既能够以腔体1为支撑点对按压部施加作用力,也能够以按压部为支撑点对腔体1施加作用力;即能够以手指握持腔体1,以手掌大鱼际部位对按压部的外表面施加作用力,也能够以手指握持按压组件,以手掌大鱼际部位对腔体1施加作用力;操作使用更加方便。
47.本实施例以腔体1为支撑点对按压部施加作用力为例来说明具体的操作原理,如下:
48.使用时先用手指握持腔体1,并使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按下按压部,按压座13受力向腔体1方向运动,负压腔室8内的空气经单向排气阀11排出。松开按压,按压座13在复位簧14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在复位过程中,负压腔室8内的容积增大,此时负压腔室8内形成负
压,腔体1内的空气通过吸气通道9和单向进气阀10进入负压腔室8,使腔体1内形成负压,进而使吸附组件2产生吸附力。在腔体1内形成负压时,外部空气通过通气孔5进入腔体1并推动压力座7移动,根据压力座7移动的距离和设置在腔体1侧壁上的压力刻度值,对腔体1内的负压值进行指示。使用完成后,用手按下泄压组件4,使腔体1和外部大气直接连通,此时解除腔体1内的负压状态,弹性件6复位并带动压力座7复位,通过腔体1外的压力刻度值可以观察负压值,松开手后,泄压组件4复位使腔体1和外部大气直接连通的通路被密闭。
49.实施例3
50.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合使用的吸附组件2。如图5所示,所述吸附组件2包括吸附头18和一体成型的硬质连接管19。其中,吸附头18采用软质材质制成,可以更好的吸附在胎头上,避免吸附头18与胎头的接触处存在间隙,使负压更稳定可靠(间隙会降低负压的效果,间隙太大太多时,产品使用时甚至无法形成负压)。硬质连接管19可采用塑料或金属材质制成,硬质连接管19上设有调节把手20和刻度线(图中未示出),硬质连接管19的两端分别与吸附头18和腔体1密封连接。该种结构的吸附组件2中,采用硬质连接管19有利于调节吸附头18在产道内的位置,进而有利于提高使用效率。而通过调节把手20则使得吸附头18的调节更加方便。
51.实施例4
52.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合使用的吸附组件2。如图6所示,所述的负压固定器还包括吸附组件2,所述吸附组件2包括吸附头18和软质连接管21。其中,吸附头18采用软质材质制成,可以更好的吸附在胎头上,避免吸附头18与胎头的接触处存在间隙,使负压更稳定可靠(间隙会降低负压的效果,间隙太大太多时,产品使用时甚至无法形成负压)。软质连接管21上设有刻度线(图中未示出),软质连接管21的两端分别与吸附头18和腔体1密封连接。
53.实施例5
54.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合使用的吸附组件2。如图7所示,所述的负压固定器还包括吸附组件2,所述吸附组件2包括吸附头18、接头22、硬质连接管19和软质连接管21。其中,吸附头18采用软质材质制成,可以更好的吸附在胎头上,避免吸附头18与胎头的接触处存在间隙,使负压更稳定可靠(间隙会降低负压的效果,间隙太大太多时,产品使用时甚至无法形成负压)。硬质连接管19可采用塑料或金属材质制成,硬质连接管19上设有调节把手20和刻度线(图中未示出),硬质连接管19的两端分别与吸附头18和软质连接管21密封连接,接头22分别与软质连接管21和腔体1密封连接。该种结构的吸附组件2中,采用硬质连接管19有利于调节吸附头18在产道内的位置,进而有利于提高使用效率。通过调节把手20则使得吸附头18的调节更加方便。而增加软质连接管21则为负压装置的操作提供了冗余空间,即在操作负压装置时负压装置的角度可调,既方便操作,又能够避免对胎头造成损伤。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所公开的所有特征、或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任何方式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