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机械通气插管患者使用的喷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4710发布日期:2021-12-01 10:21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机械通气插管患者使用的喷雾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机械通气插管患者使用的喷雾器。


背景技术:

2.口渴是一种引起人喝水欲望的主观感受,研究表明机械通气插管患者的口渴发生率达到80.3%,临床上一般采用喷雾法来湿润患者的口唇以缓解患者口渴感受,但实际左右有限。近年来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将低温水喷洒到口腔内及咽喉部的黏膜上能够有效减轻口渴症状,但由于机械通气插管患者不方便配合张大嘴巴进行喷雾操作,因此常用的普通喷雾器不适用,需要在现有的喷雾器的出口连接一个喷杆,将该喷杆通过牙垫的通孔进入患者口腔进行喷雾操作(牙垫置于患者上下门齿之间使产生用于通气气管通过的通道,牙垫上也设有通孔)。但现有技术中的喷杆与喷雾器瓶体之间一般采用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的方式,当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时,不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喷杆进入口腔的角度,或者喷雾器瓶体会与患者的下巴部位触碰影响使用;当采用转动连接的方式时,虽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由于喷杆会相对瓶体转动,医护人员握着瓶体进行操作时,进入口腔的喷杆相对瓶体转动可能会捅到口腔黏膜,引起患者的不适,也会造成喷雾喷洒位置的不准确,影响缓解口渴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机械通气插管患者使用的喷雾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机械通气插管患者使用的喷雾器,包括瓶体、喷雾按钮和喷杆,所述喷雾按钮上设有出水孔,所述喷杆旋转连接在出水孔上,所述喷雾按钮与喷杆之间连接有卡接组件,用于在喷杆相对瓶体旋转到位时将喷杆与喷雾按钮卡接固定。
5.优选的,所述喷雾按钮上设有基座,所述基座上开设有圆形凹槽,所述出水孔开设在圆形凹槽底面上,所述出水孔周圈的基座向外延伸形成导流管,所述导流管外套设有旋转套,所述喷杆与旋转套密封连接;所述卡接组件包括相互适配的卡槽和卡齿,所述卡槽开设在圆形凹槽的内侧面上,所述卡齿连接在旋转套上。通过设置导流管和旋转套实现喷杆与喷雾按钮的旋转连接,通过设置卡槽和卡齿实现喷杆与喷雾按钮的的卡接。
6.优选的,所述旋转套靠近基座的一端端面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旋转套还沿径向开设有与第一凹槽连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滑动设置有按键,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与按键固定连接的所述卡齿,所述卡齿部分伸出第一凹槽,所述按键和/或卡齿下方还设有弹性件,用于将所述卡齿卡接入卡槽中。不下压按键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卡齿卡接入卡槽中,旋转套与喷雾按钮相对固定,下压按键后,弹性件被压缩,卡齿与卡槽分离,旋转套可以相对导流管旋转,也即喷管可以相对瓶体旋转,旋转到位后松开按键,在弹性件的
作用下卡齿回复原位重新与卡槽卡接,实现喷管与瓶体的相对固定。
7.优选的,所述按键的外表面与旋转套的外表面齐平。这样设置一方面美观,另一方面便于操作者按压按键。
8.优选的,所述卡接组件沿旋转套周向对称设置两组。增加卡接的稳定性。
9.优选的,所述旋转套与导流管之间设有密封轴套。设置密封轴套能够有效防止从导流管喷出的液体回流,防止污染。
10.优选的,所述密封轴套为食品级硅胶材质。
11.优选的,所述喷杆上标有刻度。在患者需要进行喷雾操作时,首先利用喷杆测量患者口角到耳垂的距离,根据该距离可大致估算喷杆应伸入到患者口腔内的长度,利用喷杆上的刻度便于上述操作,提高操作的准确性与便利性。
12.优选的,所述喷杆的端部连接有喷头,所述喷头包括呈圆柱形的连接段和呈半球形的花洒段,所述花洒段上开设有喷孔。将喷头设置为圆柱形和半球形,便于从牙垫通孔伸入到口腔内,并且由于表面光滑,在与患者口腔内的黏膜接触时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13.优选的,所述喷头外设有保护帽。防止喷头被污染。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喷雾按钮与喷杆之间设置卡接组件,当患者需要进行喷雾操作时,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喷杆相对瓶体旋转到合适角度,旋转到位后通过卡接组件将喷杆与喷雾按钮卡接固定。这样医护人员手持瓶体控制将喷杆通过牙垫通孔送入到患者口腔内,对患者口腔内和咽喉处的黏膜进行喷雾,该过程中由于喷杆相对瓶体固定不动,因此不会意外捅到口腔黏膜,避免引起患者不适,同时喷洒部位易于准确控制,对于患者口渴感觉缓解效果好。
附图说明
15.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于机械通气插管患者使用的喷雾器的主视图;
16.图2本实施例中旋转套的剖视图;
17.图3本实施例中旋转套的主视图;
18.图4本实施例中基座沿导流管轴向的剖视图;
19.图5图1中a部分的剖视图
20.其中:1.瓶体,2.瓶盖,3.喷雾按钮,30.基座,31.圆形凹槽,310.卡槽,32.出水孔,33.导流管,4.喷杆,5.旋转套,50.按键,500.卡齿,51.第一凹槽,52.第二凹槽,53.弹性件,6.密封轴套,7.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除非另有明确的限
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于机械通气插管患者使用的喷雾器,包括瓶体1、盖设在瓶体1上的瓶盖2、连接在瓶盖2上的喷雾按钮3和旋转连接在喷雾按钮3上的喷杆4,喷雾按钮3上开设有出水孔32,喷杆4与出水孔32密封连通,喷杆4的端部连接有喷头7,喷头7包括呈圆柱形的连接段和呈半球形的花洒段,花洒段上开设有喷孔。将喷头7设置为圆柱形和半球形,便于从牙垫通孔伸入到口腔内,并且由于表面光滑,在与患者口腔内的黏膜接触时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为防止喷头7被污染,本实施例中还在喷头7外设有保护帽。喷雾按钮3与喷杆4之间连接有卡接组件,用于在喷杆4相对瓶体1旋转到位时将喷杆4与喷雾按钮3卡接固定。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喷雾按钮3与喷杆4之间设置卡接组件,当患者需要进行喷雾操作时,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喷杆4相对瓶体1旋转到合适角度,旋转到位后通过卡接组件将喷杆4与喷雾按钮3卡接固定。这样医护人员手持瓶体1控制将喷杆4通过牙垫通孔送入到患者口腔内,对患者口腔内和咽喉处的黏膜进行喷雾,该过程中由于喷杆4相对瓶体1固定不动,因此不会意外捅到口腔黏膜,避免引起患者不适,同时喷洒部位易于准确控制,对于患者口渴感觉缓解效果好。
24.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在出水孔32周圈的喷雾按钮3上一体成型有基座30,基座30上开设有圆形凹槽31,圆形凹槽31的底面开设有与出水孔32连通的通孔,通孔周圈的基座30向外延伸形成导流管33,导流管33外套设有旋转套5,喷杆4与旋转套5密封连接,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喷杆4与旋转套5一体成型,当然可以通过过盈配合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密封连接;卡接组件包括相互适配的卡槽310和卡齿500,卡槽310开设在圆形凹槽31的内侧面上,卡齿500连接在旋转套5上。通过设置导流管33和旋转套5实现喷杆4与喷雾按钮3的旋转连接,通过设置卡槽310和卡齿500实现喷杆4与喷雾按钮3的的卡接。应用中旋转套5与导流管33通过摩擦作用防止二者沿轴向分离,或者在二者装配完后,再在导流管33前端安装限位环,依靠限位环对旋转套5进行限位,防止二者沿轴向分离。
25.本实施例中旋转套5靠近基座30的一端端面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凹槽51,旋转套5还沿径向开设有与第一凹槽51连通的第二凹槽52,第二凹槽52内滑动设置有按键50,第一凹槽51内设有与按键50固定连接的卡齿500,卡齿500部分伸出第一凹槽51,按键50和/或卡齿500下方还设有弹性件53,用于将卡齿500卡接入卡槽310中。不下压按键50时,在弹性件53的作用下卡齿500卡接入卡槽310中,旋转套5与喷雾按钮3相对固定,如图5所示,下压按键50后,弹性件53被压缩,卡齿500与卡槽310分离,旋转套5可以相对导流管33旋转,也即喷管可以相对瓶体1旋转。在旋转到位后松开按键50,在弹性件53的作用下卡齿500回复原位重新与卡槽310卡接,实现喷管与瓶体1的相对固定。具体到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一手握持瓶体1,使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下压两个按键50,然后用该手的手掌掌心推动推杆4转动,在转动到合适位置后,松开拇指和食指,按键50在弹性件53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再使用该喷雾器对患者进行口腔内部喷雾操作,可见转动喷杆4的操作非常方便。
26.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按键50的外表面与旋转套5的外表面齐平,这样设置一方面美观,另一方面便于操作者按压按键50。
27.另外,为增加卡接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卡接组件沿旋转套5周向对称设置两组。
28.而为了保证连接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中在旋转套5与导流管33之间设有密封轴套6。设置密封轴套6能够有效防止从导流管33喷出的液体回流,防止污染,其中密封轴套6为食品级硅胶材质。
29.结合具体应用时的需求,本实施例中在喷杆4上标有刻度。在患者需要进行喷雾操作时,首先利用喷杆4测量患者口角到耳垂的距离,根据该距离可大致估算喷杆4应伸入到患者口腔内的长度,利用喷杆4上的刻度便于上述操作,提高操作的准确性与便利性。
3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