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

文档序号:27951978发布日期:2021-12-12 21:0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


背景技术:

2.在临床中,腰椎间盘切除后,椎间隙需要使用植骨推入器进行植骨,现有技术中的植骨推入器通常设置有限位机构,避免植骨推入器突破椎体前方,造成腹腔内组织损伤。
3.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206239498u】,公开的一种组件型限深经皮椎弓根植骨器,内套筒外螺纹连接外套筒,通过外套筒进行限深,避免植骨器突破椎体前方。但外套筒的直径固定,若外套筒的直径设置较小,容易出现外套筒无法进行限深的情况,若外套筒的直径设置较大,则微创手术的开口需要增大,导致后期愈合后的疤痕较大,对患者生活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外套筒的直径固定,若外套筒的直径设置较小,容易出现外套筒无法进行限深的情况,若外套筒的直径设置较大,则手术的开口需要增大,导致后期愈合后的疤痕较大,对患者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包括内套筒、外套筒和推杆,所述内套筒螺纹连接于外套筒内,所述推杆滑动插设于内套筒内,所述内套筒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外套筒靠近出口端的一端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多个限位组件,所述外套筒上开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限位组件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驱动杆,所述安装槽内靠近出口端的侧壁上设有铰接座,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铰接座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板体铰接,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与第一板体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铰接,所述外套筒上开设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内设有驱动组件,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开设有驱动孔,所述驱动孔与驱动槽连通,所述驱动杆滑动插设于驱动孔内,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第二板体铰接,另一端穿过驱动孔与驱动组件固定连接。
7.进一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连接环、驱动环和弹簧,所述驱动槽内设有第一螺纹段,所述驱动环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段上,所述驱动环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连接环位于环形槽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连接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驱动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包覆于多根驱动杆外。
8.进一步,所述内套筒上设有第二螺纹段,所述外套筒的末端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段上。
9.进一步,所述推杆上设有限位环,所述推杆的末端一体成型有推板。
10.进一步,所述内套筒于入口端设有握把。
11.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上均设有圆角。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通过限位组件中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驱动杆,以及驱动组件中的连接环、驱动环和弹簧,当将驱动环向向内套筒的入口端旋进时,弹簧释放弹力,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收纳于安装槽内,便于取放内套管和外套管;当将驱动环向内套筒的出口端旋进时,驱动环挤压连接环,使第一板体旋转为垂直状态,便于限位。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在不增大手术微创孔直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增大限位机构的限位范围,避免出现限位机构无法进行限位的情况。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图2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图2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的剖面拆分结构示意图。
19.其中,内套筒1,入口端11,出口端12,第二螺纹段13,握把14,外套筒2,安装槽21,铰接座211,驱动槽22,第一螺纹段221,螺纹槽23,推杆3,限位环31,推板32,限位组件4,第一板体41,圆角411,第二板体42,驱动杆43,驱动组件5,连接环51,驱动环52,环形槽521,弹簧53。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1.如图1

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包括内套筒1、外套筒2和推杆3,内套筒1螺纹连接于外套筒2内,推杆3滑动插设于内套筒1内,内套筒1包括入口端11和出口端12,外套筒2靠近出口端12的一端设有限位机构,使用时,通过限位机构对内套筒1和外套筒2进行限位,避免内套筒1和外套筒2突破椎体前方,造成腹腔内组织损伤。
22.限位机构包括多个限位组件4,外套筒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槽21,限位组件4安装于安装槽21内,限位组件4包括第一板体41、第二板体42和驱动杆43,安装槽21内靠近出口端12的侧壁上设有铰接座211,第一板体41的一端与铰接座211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板体42铰接,第二板体42的一端与第一板体41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43铰接,外套筒2上开设有驱动槽22,驱动槽22内设有驱动组件5,安装槽21的侧壁上开设有驱动孔,驱动孔与驱动槽22连通,驱动杆43滑动插设于驱动孔内,驱动杆43的一端与第二板体42铰接,另一端穿过驱动孔与驱动组件5固定连接。当将外套筒2和内套筒1进入手术微创孔时,通过控制驱动组件5,使驱动杆43向驱动槽22侧移动,驱动杆43拉动动第二板体42移动,第二板体42移动带动第一板体41转动,直至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均收纳于安装槽21内,减少第一板体41所占据的空间,便于外套管和内套管进出手术微创孔内,无需增大手术微创孔的直径。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收纳于安装槽21内时,第一板体41与第二板体42的铰接端并未与安装槽21贴合,使第一板体41与第二板体42形成一定角度,便于后续第二板体42将第一板体41向上推起。当外套筒2和内套筒1到达植骨位置时,再通过控制驱动组件5,使驱动杆43向安装槽21侧移动,驱动杆43推动第二板体42移动,第二板体42将第一板体41向上推起,直至第一板体
41垂直于安装槽21内,使第一板体41与脊椎相抵,避免内套筒1和外套筒2突破椎体前方,随后将植骨材料从入口端11填充于内套筒1内,通过推杆3将植骨材料从出口端12推入椎间隙内即可。
23.驱动组件5包括连接环51、驱动环52和弹簧53,驱动槽22内设有第一螺纹段221,驱动环52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段221上,驱动环52上开设有环形槽521,连接环51位于环形槽521内,弹簧53的一端与连接环5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驱动槽22的侧壁固定连接。当驱动环52向内套筒1的出口端12旋进时,驱动环52推动连接环51移动,连接环51挤压弹簧53,且连接环51推动驱动杆43移动,驱动杆43推动第二板体42移动,第二板体42将第一板体41向上推起,使第一板体41垂直,便于进行限位;当驱动环52向内套筒1的入口端11旋进时,弹簧53释放弹力,将推动连接环51向驱动环52侧移动,连接环51拉动驱动杆43移动,驱动杆43拉动第二板体42移动,第二板体42使第一板体41旋转并收纳于安装槽21内,减少第一板体41所占据空间,便于将外套筒2和内套筒1从手术微创孔内取出。弹簧53包覆于多根驱动杆43外,驱动杆43对弹簧53进行支撑,避免弹簧53被挤压时扭曲。
24.内套筒1上设有第二螺纹段13,外套筒2的末端设有螺纹槽23,螺纹槽23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段13上,通过旋转外套筒2,可改变限位机构距离内套筒1出口端12的距离,便于对限深的深度进行调节。
25.推杆3上设有限位环31,通过设置限位环31,对推杆3推入的深度进行限位,推杆3的末端一体成型有推板32,通过设置推板32,增大推杆3与手的接触面积,便于推动推杆3。内套筒1于入口端11设有握把14,便于把持。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上均设有圆角411,避免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的棱角对脊椎造成损伤。
2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使用时,先将驱动环52向内套筒1的入口端11旋进,弹簧53释放弹力,推动连接环51向驱动环52侧移动,连接环51拉动驱动杆43移动,驱动杆43拉动第二板体42移动,第二板体42使第一板体41旋转并收纳于安装槽21内,减少第一板体41所占据空间,将内套管和外套管放入手术微创孔内,直至外套筒2和内套筒1到达植骨位置。再将驱动环52向内套筒1的出口端12旋进,驱动环52推动连接环51移动,连接环51挤压弹簧53,且连接环51推动驱动杆43移动,驱动杆43推动第二板体42移动,第二板体42将第一板体41向上推起,使第一板体41垂直,第一板体41与脊椎相抵,进行限位,避免内套筒1和外套筒2突破椎体前方,随后将植骨材料从入口端11填充于内套筒1内,通过推杆3将植骨材料从出口端12推入椎间隙内,最后再次将驱动环52向内套筒1的入口端11旋进,使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收纳于安装槽21内,将内套筒1和外套筒2取出即可。
27.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在不增大手术微创孔直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增大限位机构的限位范围,避免出现无法进行限位的情况。
2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