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器的连接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10982发布日期:2022-07-29 19:19阅读:60来源:国知局
吻合器的连接杆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吻合器的连接杆组件。


背景技术:

2.外科手术用缝切装置已被广泛用于伤口的缝合、内部组织的缝合与切割,目前也已经开发了适用于腔镜外科手术的切割吻合器。腔镜外科,是以电子镜像代替肉眼直视、以细长器械代替手指,力求在最小的切口路径、最少的组织损伤、肌体最轻的应激反应下,完成对体内病灶的观察、诊断、切割、缝合及其他治疗,应用较多的是腔镜吻合器。
3.腔镜吻合器通常包括钉匣、连接杆组件和手柄,连接杆组件连接在动力手柄与钉匣之间,连接杆组件后部与手柄连接,接入动力和控制信号等,由手柄提供动力,经连接杆组件内的传动机构实现钉匣的击发、弯曲和旋转动作。然而击发传动轴的传动部件较多,传动链较长,占用空间较大,不便于安装和动作的执行,不利于实现吻合器的紧凑化,并且由于击发传动轴的轴向承载能力不足,动力传动可靠性低,容易发生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吻合器的连接杆组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击发传动轴的轴向承载能力不足、可靠性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吻合器的连接杆组件,包括支撑主体和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上的击发传动轴,在所述击发传动轴的前后位置处各设置一个轴肩,每个所述轴肩处抵接有相应的滚动体,所述击发传动轴通过所述轴肩、以及与所述轴肩相抵接的滚动体轴向支撑在所述支撑主体上。
6.进一步,每个滚动体处抵接有相应的支撑环;其中,所述滚动体的一侧与轴肩抵接,另一侧与支撑环抵接;或者,在每个滚动体的两侧各设一个支撑环,其中一个支撑环与所述支撑主体抵接,另一个支撑环与相应的轴肩抵接。
7.进一步,在所述支撑环与所述滚动体相对的相对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支撑环的周向设置一圈,所述滚动体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8.进一步,与轴肩抵接的支撑环的外径小于与支撑主体抵接的支撑环的外径。
9.进一步,所述支撑主体包括支撑座以及与支撑座连接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台阶,所述支撑座或支撑管内设置有压套,所述击发传动轴的一个轴肩通过其中一个滚动体抵接在所述支撑台阶上,另一个轴肩通过另一个滚动体抵接在所述压套的一端。
10.进一步,所述支撑座包括安装座和套设于安装座外的接口套,所述支撑管设置于安装座内,所述击发传动轴设置于所述支撑管内,所述接口套上设置有与击发传动轴对应的接入孔以及对压套端面限位的止挡部,所述压套的一端抵在止挡部上,所述压套的另一端抵在滚动体上。
11.进一步,所述击发传动轴包括击发连接部和螺杆传动部,所述螺杆传动部连接于
击发连接部的前端,所述轴肩和滚动体设置于所述击发连接部上。
12.进一步,所述击发连接部的前端沿轴向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螺杆传动部的后端插入所述连接孔中并通过径向设置的锁紧销紧固。
13.进一步,所述连接杆组件还包括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上的旋转传动轴和弯曲传动轴,所述旋转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一轴承组件,所述弯曲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二轴承组件,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和第二轴承组件均包括沿轴向设置的两个轴承。
14.进一步,所述击发传动轴、旋转传动轴和弯曲传动轴的输入端对应套接有可滑动的滑套,且所述滑套的前端与弹性件抵接。
15.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通过在击发传动轴上设置滚动体,提高了击发传动轴的轴向承载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等能量损失,保证了击发动力传递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发生故障的概率,并且优化了滚动体的空间结构,降低了生产使用成本,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和动作执行的高效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除去壳体组件)爆炸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击发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20.零件标号说明
21.11-支撑座;111-接口套;111a-接入孔;112-安装座;112a-第一安装孔;112b-第二安装孔; 112c-第三安装孔;112d-安装座槽;
22.12-支撑管;121-支撑台阶;122-卡块;
23.21-击发传动轴;211-击发连接部;211a-轴肩;211b-轴肩;212-螺杆传动部;213-锁紧销; 214a-第一支撑环;214b-滚动体;214c-第二支撑环;
24.22-螺管组件;221-螺母;23-接头;24-击发杆;
25.31-旋转传动轴;31a-分隔凸台;311-第一轴承组件;311a-第一轴承;311b-第二轴承;
26.41-弯曲传动轴;41a-分隔凸台;411-第二轴承组件;411a-第一轴承;411b-第二轴承;
27.51-滑套;52-压套;53-弹性件;
28.61-外支座;62-外壳;63-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30.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
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31.请结合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吻合器的连接杆组件,包括支撑主体和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上的击发传动轴21,在所述击发传动轴21的前端设置有轴肩211a,后端设置有轴肩211b,所述轴肩211a和轴肩211b处各自抵接有相应的滚动体214b,所述击发传动轴21通过211a和轴肩211b、以及与两个轴肩相抵接的滚动体214b轴向支撑在支撑主体上。
32.通过在击发传动轴21上设置滚动体214b,利于提高击发传动轴21的轴向承载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等能量损失,提高动力传递的可靠性,降低发生故障的概率。
33.具体的,每个滚动体214b处抵接有相应的支撑环;其中,所述滚动体的一侧与轴肩抵接,另一侧与支撑环抵接;或者,在每个滚动体的两侧各设一个支撑环,其中一个支撑环与所述支撑主体抵接,另一个支撑环与轴肩211a或轴肩211b抵接。支撑环与滚动体214b相对的相对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支撑环的周向设置一圈,所述滚动体214b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此种结构,便于支撑击发传动轴21的轴向受力,保证其结构强度,而又不会对击发传动轴 21的转动造成影响。
34.其中,与轴肩211a或轴肩211b抵接的支撑环的外径小于与支撑主体抵接的支撑环的外径。本实施例中,与支撑主体抵接的支撑环为第一支撑环214a,与轴肩211a或轴肩211b抵接的支撑环为第二支撑环214c,所述滚动体214b沿周向设置一圈,第一支撑环214a与支撑主体保持固定,第一支撑环214a的内壁与旋转传动轴31间隙配合,第二支撑环214c能够随击发传动轴21一起转动,所述第二支撑环214c的外径小于第一支撑环214a的外径,能够避免造成转动干涉。此种结构,便于实现结构的紧凑性,优化空间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所述滚动体214b也可以为端面轴承。
35.所述支撑主体包括支撑座11以及与支撑座11连接的支撑管12,所述支撑管12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台阶121,所述支撑座11或支撑管12内设置有压套52,所述击发传动轴21的一个轴肩211a通过其中一个滚动体214b抵接在所述支撑台阶121上,另一个轴肩211b通过另一个滚动体214b抵接在所述压套52的一端。具体的,支撑台阶121位于支撑管12的后部内壁上,在支撑台阶121与轴肩211a之间设置一圈滚动体214b,且第一支撑环214a抵在支撑台阶121上,第二支撑环214c抵在轴肩211a上,滚动体214b设置在第一支撑环214a与第二支撑环214c之间;轴肩211b与压套52之间设置一圈滚动体214b,,且第一支撑环214a 抵在压套52的前端面上,第二支撑环214c抵在轴肩211b上,滚动体214b设置在第一支撑环214a与第二支撑环214c之间。
36.其中,所述支撑座11包括安装座112和套设于安装座112外的接口套111,所述支撑管 12设置于安装座112内,所述击发传动轴21设置于所述支撑管12内,所述接口套111上设置有与击发传动轴21对应的接入孔111a以及对压套52端面限位的止挡部,所述压套52的一端抵在止挡部上,所述压套52的另一端抵在滚动体214b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12 与接口套111通过底部的螺钉紧固连接,由于接口套111与安装座112呈套接装配,提高了接口套111与安装座112之间的连接强度,更利于提高接口套111对安装座112上各部件的轴向支撑和限位作用。支撑管12安装于安装座112上,支撑管12的后端设置有卡槽,安装座112上设
置有安装座槽112d,通过卡块122同时卡入安装座槽112d和卡槽,使支撑管12 与安装座112紧固连接。
37.所述支撑座11和支撑管12与壳体组件连接,壳体组件包括外支座61、外壳62和外管 63,外壳62通过外支座61与支撑座11连接,外管63设置于外壳62上,且外管63套设于支撑管12外部。
38.参阅图3所示,所述击发传动轴21包括击发连接部211和螺杆传动部212,所述螺杆传动部212连接于击发连接部211的前端,轴肩211a、轴肩211b和滚动体214b设置于所述击发连接部211上。其中,所述击发连接部211的前端沿轴向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螺杆传动部 212的后端插入所述连接孔中并通过径向设置的锁紧销213紧固。此种结构,便于分别加工螺杆传动部212和击发连接部211,减少加工难度。同时,通过锁紧销213连接的方式,使拆装更方便。
39.击发连接部211用于与外部动力连接,击发连接部211通过设置的滚动体214b与安装座 112连接支撑,此种结构,能够提高击发传动轴21的轴向承载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能量损失,保证其结构强度,而又不会对击发传动轴21的转动造成影响。
40.螺杆传动部212用于与螺管组件22螺纹连接,并且螺管组件22设置在支撑管12内,并与支撑管12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本实施例中,螺管组件22的后端设置有具有导向凸台的螺母221,螺母221与螺杆传动部212螺纹配合连接,且螺母221的外侧壁与支撑管12的内孔配合以支撑螺管组件22的后端;支撑管12内部沿轴向开设有通槽,通过导向凸台与通槽的配合实现螺管组件22前后运动的导向,并防止螺管组件22周向转动,以便当击发传动轴 21在外部动力驱动下转动时,带动螺管组件22前后轴向运动。并且,螺管组件22的前端通过接头23与击发杆24的后端连接,击发杆24与接头23之间可转动地连接,并在轴向固定,且接头23与螺管组件22固定连接,使得击发杆24能够相对螺管组件22转动,但不能轴向移动。此种结构,保证在击发传动轴21的旋转驱动下,能够带动击发杆24前后移动。
41.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连接杆组件还包括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上的旋转传动轴31和弯曲传动轴41,所述旋转传动轴31上设置有第一轴承组件311,所述弯曲传动轴41 上设置有第二轴承组件411。此种结构,便于降低成本,简化结构,通过轴承保证旋转传动轴31和弯曲传动轴41的轴向承载能力,且避免了不必要的摩擦能量损失,提高动力传动的可靠性。
42.具体的,所述安装座112上设置有用于分别安装击发传动轴21、旋转传动轴31和弯曲传动轴41的安装孔,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12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击发传动轴21的第一安装孔112a,用于安装旋转传动轴31的第二安装孔112b,用于安装弯曲传动轴41的第三安装孔112c,且第一安装孔112a位于安装座112的中部,第二安装孔112b和第三安装孔112c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孔112a的两侧。
43.其中,所述第一轴承组件311和第二轴承组件411通过分别设置在第二安装孔112b和第三安装孔112c中的压套52进行轴向限位,且每个所述压套52的底端抵在接口套111上。第一轴承组件311设置于所述旋转传动轴31的后部,第二轴承组件411设置于弯曲传动轴41 的后部。所述第一轴承组件311和第二轴承组件411均包括沿轴向设置的两个轴承。本实施例中,对于旋转传动轴31,第一轴承组件311包括第一轴承311a和第二轴承311b,第一轴承311a和第二轴承311b的外壁抵在第二安装孔112b的内壁上,所述第一轴承311a和第二轴承
311b之间通过设置于旋转传动轴31上的分隔凸台31a分隔,所述第一轴承311a的后侧由对应的压套52进行轴向限位,所述第二轴承311b的前侧由第二安装孔112b的前端进行轴向限位。对于弯曲传动轴41,第二轴承组件411包括第一轴承411a和第二轴承411b,所述第一轴承411a和第二轴承411b的外壁抵在第三安装孔112c的内壁上,所述第一轴承411a 和第二轴承411b之间通过设置于弯曲传动轴41上的分隔凸台41a分隔,所述第一轴承411a 的后侧由对应的压套52进行轴向限位,所述第二轴承411b的前侧由第三安装孔112c的前端进行轴向限位。
44.为了便于击发传动轴21与外部动力部件的连接,击发传动轴21的输入端套接有可滑动的滑套51,且所述滑套51的前端与弹性件53抵接。具体的,所述击发传动轴21的输入端设置有扁方,滑套51内设置有扁孔,使击发传动轴21与滑套51对位连接并同步转动,所述滑套51位于所述压套52内,且滑套51能在击发传动轴21上滑动,滑套51的后端由接口套111限位。所述弹性件53套在击发传动轴21外,前端抵在击发传动轴的轴肩上,后端抵在滑套51上。对于旋转传动轴31和弯曲传动轴41,同样可以设置有滑套51和弹性件53。
45.综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吻合器的连接杆组件中,通过在击发传动轴上设置滚动体,提高了击发传动轴的轴向承载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等能量损失,保证了动力传递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发生故障的概率;并且,优化了滚动体的空间结构,降低了生产使用成本,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和动作执行的高效性。
46.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