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灸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95856发布日期:2022-01-29 12:2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温灸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温灸仪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温灸仪。


背景技术:

2.温灸仪是一种温灸类理疗器具。温灸仪内部通常设置有发热膜,发热膜通电后可发热并可释放远红外线,远红外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调节精神的异常兴奋状态,从而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3.现有温灸仪的发热膜存在发热不均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灸仪的疗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温灸仪的发热膜发热不均匀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温灸仪,包括:壳体,其内部具有容纳空间,且一侧设有开口;发热膜,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并朝向所述开口设置;所述发热膜通电后能够产生热量,并且同时还能释放远红外线;受热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并位于所述发热膜的内侧;所述受热片能够吸收所述发热膜产生的热量;导热片,位于所述发热膜的外侧,且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并与所述壳体连接,以闭合所述开口;所述导热片能够吸收所述发热膜产生的热量,并能使所述发热膜释放的远红外线穿过自身。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受热片的材质为金属。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受热片的材质为铝或铜。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受热片与所述发热膜贴合设置。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片上开设有多个穿孔,多个穿孔间隔设置。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片的材质为金属。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温灸仪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池和按钮;所述电池与所述发热膜电连接,并能为所述发热膜提供电能;所述按钮与所述发热膜以及所述电池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发热膜供电电路的通断。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电池电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模块能为所述发热膜提供多种工作电压,以使所述发热膜具有多种不同的发热强度;所述发热膜的发热强度通过所述按钮调节;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透光件,所述透光件环设在所述按钮上,所述透光件能够根据所述发热膜的发热强度显示不同强度的光。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膜的材质为石墨烯。
15.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6.本实用新型中,位于容纳空间内的发热膜通电后能够产生热量,并且同时还能释放远红外线,受热片位于发热膜内侧,不影响发热膜向壳体外辐射远红外线。受热片能够吸
收所述发热膜产生的热量,吸收热量的受热片由于温度上升,可加热发热膜,使发热膜均匀发热。发热膜受热均匀可使导热片受热均匀,可提高理疗效果。且发热膜均匀发热可促进自身释放远红外线。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温灸仪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0.100、温灸仪;1、壳体;2、发热膜;3、受热片;4、导热片;51、电路板;52、电池;53、按钮;54、充电接口;55、温度传感器;6、透光件。
具体实施方式
21.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3.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理疗的温灸仪。
25.请参阅图1和图2,温灸仪100包括壳体1、发热膜2、受热片3、导热片4、电源模块以及透光件6。
26.壳体1大致呈圆筒状,其内部具有容纳空间。壳体1的一端开有开口。
27.请参阅图2并结合图1,发热膜2呈片状,位于容纳空间内,并朝向容纳空间的开口设置。发热膜2通电后能够产生热量,并且同时还能释放远红外线,远红外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调节精神的异常兴奋状态,从而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28.在本实施例中,发热膜2垂直壳体1的轴线设置,即发热膜2与开口正对,因此发热膜2产生的远红外线更容易向外辐射。
29.在本实施例中,发热膜2的材质为石墨烯,石墨烯材质的发热膜2热转化效率高,且其拥有自限温特性,即使在温度失控的条件下,电热膜本身也不会出现温度过高现象的发生,使用更安全。
30.受热片3位于容纳空间内,并位于发热膜2的内侧,不影响发热膜2向壳体1外辐射远红外线。受热片3能够吸收所述发热膜2产生的热量,吸收热量的受热片3由于温度上升,可加热发热膜2,使发热膜2受热均匀。发热膜2受热均匀可使导热片4均匀发热,可提高理疗效果。由于物体释放远红外线的强度与物体自身的温度呈正相关,因此,发热膜2均匀发热可促进其释放远红外线。
31.在本实施例中,受热片3的材质为金属。具体地,受热片3的材质为铝或铜,因此,受热片3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可便于其快速的升温,以促进发热膜2均匀发热。
32.在其他实施例中,受热片3的材质还可以为硅,硅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在吸收热量后,可促进发热膜2均匀发热。
33.在本实施例中,受热片3与发热膜2贴合设置,以便吸收热量,同时吸热升温的受热片3可以更好的促进发热膜2均匀发热。
34.导热片4位于发热膜2的外侧,且设置在壳体1的开口处。导热片4与壳体1的开口连接,以闭合壳体1的开口。导热片4能够吸收发热膜2的热量,从而使得自身温度升高。
35.在使用时,该温灸仪通常配合药膏(图未示)使用。具体地,将药膏贴附在导热片4上,然后将带有药膏的温灸仪放置在人体的皮肤上。发热膜2通电后发热,促进导热片4发热,贴附在导热片4表面的药膏温度上升,可以促进药膏的成分渗入到皮肤内,从而产生理疗效果。
36.导热片4上设置有多个穿孔,多个穿孔间隔设置,可便于发热膜2释放的远红外线通过,从而进入身体,起到理疗效果。
37.在本实施例中,导热片4为金属材质,因此导热片4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快速的将药膏加热到预设温度。
38.请参阅图1,电源模块位于容纳空间内。电源模块包括电路板51、电池52、按钮53、充电接口54、透光件6和温度传感器55。
39.电路板51供电源模块的各组件相互连接。电路板51设置在容纳空间内。电路板51的具体结构和组成可以参照相关技术,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40.电池52位于容纳空间内,与电路板51电连接。该电池52通过电路板51还与发热膜2电连接,为发热膜2提供发热所需的电能。
41.在本实施例中,电池52可为发热膜2提供多种工作电压,使得发热膜2具有多种不同的发热强度。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可选择较高的发热强度,以提高发热效果。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可选择较低的发热强度,以节省电能,还可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42.充电接口54用于为电池52充电。充电接口54设置在壳体1的周面。充电接口54通过电路板51与电池52电连接。
43.按钮53与发热膜2电连接,用于控制发热膜2供电电路的通断。按钮53设置在壳体1异于发热膜2的端面。发热膜2的发热强度通过按钮53来切换。
44.在其他实施例中,按钮53还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周面。
45.温度传感器55用于获取受热片3的温度。温度传感器55位于容纳空间内,并设置在受热片3的表面,以获取受热片3的温度。
46.透光件6呈圆环状,环设在按钮53上。透光件6与电路板51电连接,其通电后可根据发热膜2的发热强度,显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透光件6,使用者可获知发热膜2的发热强度。
47.在其他实施例中,透光件6可根据发热膜2的发热强度显示不同强度的光,即发热膜2的发热强度越高,透光件6的亮度越高。
48.基于上文的描述,本技术的温灸仪,在使用时,位于容纳空间内的发热膜2通电后能够产生热量,并且同时还能释放远红外线,受热片3位于发热膜2内侧,不影响发热膜2向壳体1外辐射远红外线。受热片3能够吸收所述发热膜2产生的热量,吸收热量的受热片3由于温度上升,可加热发热膜2,使发热膜2均匀发热,发热膜2均匀发热可使导热片4均热受热。且发热膜2均匀发热可促进自身释放远红外线。
49.该温灸仪在使用时通常还搭配药膏使用,具体的步骤为:先将药膏贴附在导热片4外,并将贴附有药膏的温灸仪朝向皮肤并放置在皮肤上。发热膜2受热均匀可使导热片4均匀受热,进而可充分加热药膏,以提高理疗效果。
50.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