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跟腱缝合用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02184发布日期:2021-12-31 23:5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跟腱缝合用器械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跟腱缝合用器械。


背景技术:

2.跟腱是足踝后部人体最强大的肌腱,能承受很大的张力,但在生活工作中依旧有因慢性疾病影响、外力作用导致跟腱断裂的情况发生。对跟腱断裂的患者,需要进行跟腱断裂缝合手术。
3.本技术改进前的方案为一种跟腱缝合用器械,如附图8所示,其包括基座1、把手2、第一夹持臂8、第二夹持臂9、第一定位臂3和第二定位臂4,其中第一定位臂3、第二定位臂4、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位于基座1的同一侧,且四者相平行。第一定位臂3和第二定位臂4固定于基座1的两端,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固定于基座1的侧面,且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位于第一定位臂3和第二定位臂4之间。第一定位臂3背向第二定位臂4的侧面上贯穿开有垂直朝向第二定位臂4的直穿孔33和倾斜朝向第二定位臂4的斜穿孔36。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侧面均开有贯穿的穿线孔81,第二定位臂4侧面开有后穿孔41。直穿孔33和斜穿孔36沿自身轴线的投影均无阻挡的依次穿过两个穿线孔81和后穿孔41。缝合时,将第一定位臂3和第二定位臂4露于患者皮肤外,将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从皮肤开出的创口插入一个跟腱断裂端两侧,并夹持跟腱断裂端,由穿线针带着独立的缝线分别从直穿孔33、斜穿孔36中插入,依次穿过两个穿线孔81和后穿孔41,将缝线穿过跟腱断裂端。
4.本技术发明人在收取使用反馈意见中发现,相较于直穿孔33,斜穿孔36穿针时由于穿针方向与第一夹持臂8的侧面不相垂直,对于斜穿孔36穿针角度以手感和肉眼判断较难,人手在斜穿孔36外扶持穿线针以辅助定位准确度差,易出现穿线针推针的施力方向与斜穿孔36轴线方向存在较大夹角,推针过程中穿线针抵压斜穿孔36孔壁上并发生弯曲,缝合穿线位置偏移,降低缝合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跟腱断裂端的缝合效果,本技术的提供一种跟腱缝合用器械。
6.本技术的上述申请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7.一种跟腱缝合用器械,包括基座和斜柱,所述基座的两端固定有第一定位臂和第二定位臂;
8.所述第一定位臂的侧面朝向第二定位臂贯穿开设有直穿孔和配位孔;
9.所述第二定位臂的侧面朝向第一定位臂贯穿开设有后穿孔;
10.所述第一定位臂和第二定位臂之间区域内还安装有夹持跟腱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侧面均贯穿开有穿线孔;
11.所述斜柱位于第一定位臂、第二定位臂和基座所围区域外,且所述斜柱的一端固定于配位孔内,所述斜柱贯穿开有斜孔,所述斜孔与直穿孔轴线非平行;
12.所述直穿孔和斜孔沿自身轴线的投影均无阻挡地依次穿过两个穿线孔和后穿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跟腱缝合用器械使用时,沿跟腱断裂处表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以及腱鞘,找到跟腱断裂端,使用持钳夹夹持跟腱断裂端,保持第一定位臂和第二定位臂位于皮肤外侧,将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对准跟腱断裂端的两侧,插入跟腱和腱鞘之间,使得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向内夹紧跟腱断裂端;
14.再将带有缝线的穿线针从直穿孔或斜孔中一个孔穿入,并依次通过两个穿线孔和后穿孔后穿出,带着缝线自跟腱的一侧穿入,从跟腱的另一侧穿出。由此在剩余的直穿孔、斜孔中重复操作,完成跟腱一断裂端的穿线;
15.再将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抽出,带动缝线的两端自切口中拉出;
16.对跟腱另一断裂端重复操作,再将跟腱两断裂端上的缝线合线,完成跟腱的缝合。
17.其中为提高缝合强度以及对跟腱断裂端的定位,故而除直穿孔外还设置斜孔,直穿孔与斜孔穿设的缝线相交错,提高跟腱断裂端缝合稳定性。
18.由于较自第一定位臂朝向第二定位臂开设的直穿孔而言,斜孔对应要穿设的缝线角度和位置精度要求高,需要保障经过两个穿线孔和一个后穿孔后穿出,故而设置斜柱,并将斜孔设置于斜柱中,斜孔长度长,导向效果好,且对穿线针的稳定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将斜孔区别于直穿孔,减少混淆的可能,人手握持斜柱,便于判断斜孔方向以及便于把控推针施力的方向,推针施力的方向更为准确,由此提高穿线针插入跟腱的角度、位置的精准性,提高跟腱缝合效果。
19.可选的,所述斜柱数量为多个,所述斜柱的端部与配位孔可拆卸固定,不同所述斜柱的斜孔直径与所用针、线的直径相适配。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缝合时根据患者断裂跟腱大小、强度等需求将更换缝线的粗细以及穿线针的粗细,此处斜柱可更换,调节斜孔的直径,保证斜孔之间与穿过的穿线针直径相适配,起到良好的导向、稳定穿针位置的作用。
21.可选的,所述斜柱的端部与配位孔螺纹连接或插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柱的安装和拆卸更为方便。
23.可选的,所述配位孔固定斜柱的一端外侧凹陷设有沉孔槽,所述配位孔位于沉孔槽槽底。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便于斜柱端部与安装孔对准,方便斜柱安装。
25.可选的,所述斜柱侧面有凸起的握持部。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人手握持斜柱,对斜柱进行旋转、拔拉、推顶操作。
27.可选的,所述握持部外侧带有防滑纹路。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人手握持斜柱进行操作。
29.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臂朝向斜柱的一侧面上凹陷设有防滑针槽,所述直穿孔和配位孔均开设于防滑针槽的槽底。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患者脚踝位置低于医生腰部,视野受限,穿线针在对准直穿孔穿针缝合时,依旧存在有穿线针未对准直穿孔,且穿线针端部在第一定位臂的侧面滑开的可能,此处防滑针槽的槽壁在穿线针端部滑开时,阻挡穿线针端部继续向第一定位臂侧面外滑动,防止打滑的穿线针误伤医生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手部或患者的脚。
31.可选的,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定向柱、双向螺柱、第一滑座和第二
滑座,所述定向柱与基座固定,所述双向螺柱与定向柱平行且双向螺柱以自身轴线转动连接于第一定位臂和第二定位臂之间,所述第一滑座一侧与第一夹持臂固定,所述第二滑座的一侧与第二夹持臂固定,所述第一滑座和第二滑座上开均有定向孔和调节孔,所述定向柱同轴贯穿两个定向孔,所述双向螺柱两端设有螺旋方向相反的螺纹段,两所述螺纹段各自与一个调节孔螺纹连接。
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双向螺柱,可调节第一滑座和第二滑座相向靠近或相背远离,带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相向靠近或相背远离,由此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插入至跟腱两侧后,可相向移动,提高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对跟腱断裂端的夹持稳定性。
33.可选的,所述第一滑座与第一夹持臂之间可拆卸固定,所述第二滑座与第二夹持臂之间可拆卸固定。
34.通过采用上升技术方案,第一滑座和第一夹持臂分体设置,第二滑座和第二夹持臂分体设置,降低了加工难度,同时还可根据患者情况,例如成年人跟腱长度、宽度与儿童的不同,匹配使用不同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避免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过长、过大而过多损伤患者组织,避免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过短、过小而夹持力度不足的问题。
3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6.1.本技术中以设置于斜柱中的斜孔替代斜穿孔,斜孔长度更长,导向效果好,且对穿线针的稳定效果更好,并且将斜孔区别于直穿孔,减少混淆的可能,操作时推针施力方向更为准确,由此提高穿线针插入跟腱的角度、位置的精准性,提高跟腱缝合效果;
37.2.本技术中斜柱与第一定位臂可拆卸固定,且斜柱备有多组,不同组斜柱上的斜孔之间不同,根据患者断裂跟腱大小、强度等需求可调节斜孔的直径,以适配缝线的粗细以及穿线针的粗细;
38.3.本技术中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的间距可调,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可替换不同尺寸大小,提高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对跟腱断裂端的夹持稳定性以及对不同患者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39.图1是实施例1中足腱缝合用器械的结构示意图一;
40.图2是实施例1中足腱缝合用器械的爆炸图;
41.图3是实施例1中第一定位臂和斜柱的爆炸图;
42.图4是实施例1中足腱缝合用器械的结构示意图二;
43.图5是实施例1中第一滑座、第二滑座、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的爆炸图;
44.图6是实施例1中足腱缝合用器械穿线时的示意图;
45.图7是实施例2中第一定位臂和斜柱的结构示意图;
46.图8是改进前足腱缝合用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47.附图标记:1、基座;11、安装孔;2、把手;3、第一定位臂;31、缝针刺入面;32、防滑针槽;33、直穿孔;34、沉孔槽;35、配位孔;36、斜穿孔;4、第二定位臂;41、后穿孔;42、加强柱;5、缝合区;6、斜柱;61、安装端;611、握持部;612、防滑纹路;62、固定端;65、斜孔;7、调节组件;71、定向柱;72、双向螺柱;721、旋转螺母;73、第一滑座;731、调节孔;732、定向孔;74、第
二滑座;75、安装插槽;76、固定螺栓;8、第一夹持臂;81、穿线孔;82、安装插块;9、第二夹持臂。
具体实施方式
48.以下结合附图1

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9.实施例1
50.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足腱缝合用器械,其包括基座1、把手2、固定于基座1上的第一定位臂3和第二定位臂4。
51.参照图2,基座1呈长条状,其长度的中点处开有安装孔11。把手2的形状契合人手手掌人机工程,形状根据需求设计制定。把手2的一端插接于安装孔11内且以螺纹连接固定。
52.第一定位臂3和第二定位臂4位于基座1背向把手的一侧,第一定位臂3和第二定位臂4相平行,且第一定位臂3和第二定位臂4分别垂直固定于基座1长度方向的两端。
53.第一定位臂3、第二定位臂4和基座1三者所围区域为缝合区5。
54.第一定位臂3背向缝合区5的一侧面为缝针刺入面31。缝针刺入面31远离基座1的一侧向第一定位臂3内部凹陷形成有防滑针槽32,防滑针槽32的形状,可为矩形、椭圆形等,本实施例为长条形,防滑针槽3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定位臂3远离基座1一端端部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防滑针槽32的槽底与基座1长度方向垂直。
55.参照图3,防滑针槽32的槽底开有直穿孔33和沉孔槽34。直穿孔33垂直防滑针槽32的槽底并贯穿第一定位臂3。直穿孔33的数量,可为一或多个,本实施例为四个。
56.参照图2和图3,沉孔槽34数量为多个,本实施例中数量为二。两个沉孔槽34沿防滑针槽3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沉孔槽34的槽深方向与防滑针槽32的槽底倾斜设置,且两个沉孔槽34自缝合区5外向缝合区5方向相向倾斜设置。
57.同时沉孔槽34的槽底中心处还沿沉孔槽34槽深方向贯穿开有配位孔35。
58.参照图3,配位孔35插有斜柱6,斜柱6成柱状且位于缝合区5外。斜柱6的两端分别为安装端61和固定端62,固定端62插入配位孔35内,且固定端62与配位孔35过盈配合或螺纹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为螺纹连接固定。安装端61的外侧面同轴固定有环形的握持部611,握持部611的外侧面上带有防滑纹路612。
59.斜柱6沿轴线开有贯穿斜柱6的斜孔65。斜柱6插入配位孔35内且与配位孔35固定时,斜柱6的轴线与配位孔35的轴线相重合,斜孔65与配位孔35对准。
60.本实施例中斜柱6两两为一组,数量为多组,每组内的两斜柱6上斜孔65直径相等,不同组的斜柱6上的斜孔65直径不同,不同组的斜柱6之间互为替换,由于不同手术患者跟腱生理情况需要更换不同针、线的直径,例如未成年人使用的针线较成年人使用的针线更细,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更换使用的斜柱6,以更改使用的斜孔65直径大小,匹配手术使用的针线,提高穿针位置准确性。
61.参照图2,第二定位臂4背向缝合区5的一侧贯穿开有后穿孔41,后穿孔41为长度方向平行第二定位臂4长度方向的长条状。后穿孔41在缝针刺入面31的投影将直穿孔33覆盖在内。斜柱6安装于第一定位臂3上时,后穿孔41在缝针刺入面31的投影还将斜孔65覆盖在内。
62.后穿孔41内还固定有加强柱42,加强柱42位于后穿孔41长度的中点,加强柱42的两端垂直固定于后穿孔41长度方向的两内侧壁上。
63.参照图4,缝合区5内还安装有调节组件7、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
64.调节组件7包括定向柱71和双向螺柱72,定向柱71和双向螺柱72均与基座1的长度方向平行。定向柱71的一端贯穿且固定于第一定位臂3,定向柱71的另一端贯穿且固定于第二定位臂4。
65.双向螺柱72位于定向柱71和基座1之间,且双向螺柱72的一端贯穿第一定位臂3,双向螺柱72的另一端贯穿第二定位臂4,且双向螺柱72的端部与各自贯穿的第一定位臂3或第二定位臂4以双向螺柱72的轴线为轴转动连接。双向螺柱72外侧面在轴线中点处同轴固定有旋转螺母721。
66.双向螺柱72位于旋转螺母721两侧的侧面均设置有外螺纹,且两侧的外螺纹螺旋方向相反。
67.调节组件7还包括有位于旋转螺母721两侧的第一滑座73和第二滑座74,第一滑座73和第二滑座74关于垂直经过旋转螺母721长度方向且经过旋转螺母721长度中点的平面对称设置。
68.参照图4和图5,第一滑座73和第二滑座74上均开有调节孔731和定向孔732,其中调节孔731套接于双向螺柱72外且与双向螺柱72的外螺纹螺纹连接。定向孔732套接于定向柱71外,其孔径与定向柱71的直径相等。
69.由此旋转旋转螺母721,即可带动双向螺柱72以自身轴线为轴转动,驱动第一滑座73和第二滑座74沿定向柱71轴线相向靠近移动或相背远离移动。
70.参照图4,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位于双向螺柱72相对定向柱71所在侧的另一侧。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均与第一定位臂3平行,且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关于垂直经过旋转螺母721长度方向且经过旋转螺母721长度中点的平面对称设置。
71.第一夹持臂8远离定向柱71的一端,垂直基座1长度方向朝向基座1一侧弯曲后,并向基座1延伸设置,且其末端端部朝向第一夹持臂8另一端倾斜设置。由此第一夹持臂8远离定向柱71的一端弯曲延伸后在第一夹持臂8内形成开环的孔,此处将其即为穿线孔81。
72.第二夹持臂9远离定向柱71的一端与第一夹持臂8远离定向柱71的一端结构相同,弯曲且向基座1延伸设置,继而形成穿线孔81。
73.参照图6,直穿孔33沿其轴线方向的投影无阻挡的依次经过两个穿线孔81和后穿孔41,斜孔65沿其轴线方向的投影亦无阻挡的依次经过两个穿线孔81和后穿孔41。
74.参照图5,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靠近定向柱71的端部均固定有安装插块82,同时第一滑座73和第二滑座74套接于定向柱71的一端上均开有安装插槽75。安装插槽75位于第一滑座73和第二滑座74的相向面上,且安装插槽75位于定向柱71靠近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所在区域的一侧。安装插槽75朝向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所在区域的一侧以及安装插槽75朝向定向柱71的一侧,两侧均垂直定向柱71轴向贯通。
75.第一夹持臂8与第一滑座73相对应,第二夹持臂9与第二滑座74相对应,第一夹持臂8上的安装插块82插入第一滑座73的安装插槽75内,第二夹持臂9上的安装插块82插入第二滑座74的安装插槽75内,且安装插块82插入安装插槽75内,安装插槽75的槽底、侧壁贴合于安装插块82的侧面上。
76.第一滑座73自远离第二滑座74的一侧插入有固定螺栓76,固定螺栓76与第一夹持臂8的安装插块82螺纹连接固定;第二滑座74自远离第一滑座73的一侧亦插入有固定螺栓76,固定螺栓76与第二夹持臂9的安装插块82螺纹连接固定,由此将第一夹持臂8与第一滑座73固定,将第二夹持臂9与第二滑座74固定。
77.实施例一的使用过程以及优点:
78.本实施例的跟腱缝合用器械使用时,沿跟腱断裂处表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以及腱鞘,找到跟腱的断口,使用持钳夹夹持跟腱一个断端,保持第一定位臂3和第二定位臂4位于皮肤外侧,将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对准跟腱断裂端的两侧,插入跟腱和腱鞘之间,旋转旋转螺母721,第一滑座73和第二滑座74滑动以带动调节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之间间距,使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向内夹紧跟腱断裂端;
79.将带有缝线的穿线针从直穿孔33或斜孔65中一个孔穿入,并依次通过两个穿线孔81和后穿孔41后穿出,带着缝线自跟腱的一侧穿入,从跟腱的另一侧穿出。由此在剩余的直穿孔33、斜孔65中重复操作,完成跟腱一断裂端的穿线,再将第一夹持臂8和第二夹持臂9抽出带动缝线的两端自切口中拉出,对跟腱另一断裂端重复操作,再将跟腱两断裂端上的缝线合线,完成跟腱的缝合。
80.本实施例中将斜孔65设置于斜柱6中,斜孔65长度长,导向效果好,且对穿线针的稳定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将斜孔65区别于直穿孔33,减少混淆的可能,人手握持斜柱6,便于判断斜孔65方向以及便于把控推针施力的方向,推针施力的方向更为准确,由此提高穿线针插入跟腱的角度、位置的精准性,提高跟腱缝合效果。
81.另外,由于患者脚踝位置低于医生腰部,视野受限,若穿线针穿线操作不当,穿线针端部未能对准直孔而抵在第一定位臂3的侧面上,医生再施力推针会使穿线针滑开,此时防滑针槽32的槽壁阻挡穿线针端部继续向第一定位臂3侧面外滑动,防止打滑的穿线针误伤医生的手部或患者的脚。
82.实施例2
83.参照图7,本技术的另一种足腱缝合用器械,基于实施例一基础上,区别在于斜柱6与第一定位臂3一体设置。
84.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